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 格式:docx
- 大小:30.41 KB
- 文档页数:11
新乡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清远与旷达,豪放与潇洒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姓名杨富霞
学号0902032019
所在学院名称文学院
专业名称语文教育
年级09级
指导教师姓名王建亮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目录
内容摘要 2关键字 2 Abstract 2 Key word 2
一、人生的转折 3
1、早期的苏轼 3
2、不幸的开始 4
二、黄州的思索 5
1、初到黄州 5
2、思索人生 6
三、凝聚于赤壁 7
四、总结 8参考文献 9
内容摘要: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少年成名,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步入朝廷,踏进官场。但苏轼的仕途并不平坦,相反他在仕途中经历了许多不幸和打击,可谓是九死一生了。然而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击倒,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在他的词作中处处体现出他达观、旷放、豪迈自信的人生观,展示出他超乎常人所拥有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坎坷旷达豪放人生观诗词
Abstract:Su shi i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 flower.He young famous, with "learning and optimal is shi" as the goal, to enter the court, and step into officialdom. But su shi's political career is not smooth, instead he has experienced many in their misfortune and strike, it may be said is dying. But he has never been the pain and sadness that down, according to situation since the comfortable, make the best of it. In his word is reflected in the desert, he take things philosophically, put the heroic confident outlook on life, showing he more than ordinary people have the personality charm.
Key words: frustration broad-minded Bold and unconstrained Outlook on life poetry
引言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继李韩白之后的又一全能词人。他虽一生坎坷,但仍保持者达观旷放的心态;宦海沉浮,却仍不忘对社会,对人生怀抱一腔热情。他,就是苏轼。苏轼把他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感悟都融入了他的诗词中,因此不论是哪个阶段都能从他的诗词中看出他的人生观和他对人生的态度。
一、人生的转折
1、早期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苏洵也是北宋有名的古文家,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对苏轼、苏辙两兄弟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其母程氏也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在苏轼年幼时就以古代名士范滂的事迹勉励他砥砺名节,是苏轼从小“奋厉有当世志”。可以说,苏轼的早年教育是成功的,它不仅从读书中获得启迪,更从母亲程氏那里学得做人的基质。苏轼读儒道之书,不仅可以用心理解,而且为他以后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基础,也为他人身观的形成提供了依据。但是也许很多读书人都渴望走上仕途之路,以入朝为官为荣;也许是古人“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少年时期的苏轼对政治仕途是具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感的,而且儒家孔孟思想中的入世思想在这时已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056年(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首次随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一起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第二年,他又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而为了避嫌,是他屈居第二名。而后他又在嘉佑六年的制科考试中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而一举成名,并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时的苏轼对自己的前途是自信的,乐观的,极其热情的。在他赴凤翔任职前写给子由的诗中第一次流露出他在仕途上的价值观。“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1虽然苏轼即将踏入仕途,但他对“官帽”是很淡漠的,踏入仕途只是圆了一个读书人的梦。而且相对于功名利禄,他更在乎对家人的伦理情感。同年,苏辙作《怀渑池寄与子瞻兄》以赠其兄苏轼,来表达他眷眷的手足之情。苏辙的诗触动了苏轼怀旧的心弦。于是便有了与苏辙唱和的《与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2
在苏轼看来,人生到处充满了偶然,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
1傅成,穆俦:《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孔凡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69页。
也充满了不可知。对一个人来说,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像什么呢?像一只鸿雁,鸿雁南方北方的来来回回,年复一年,即使脚爪踏在雪泥之上,也无非偶然间留下一个指爪的痕迹,转眼它就会飞走,而痕迹很快也会消失。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过去,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的经历来说,岂不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财富?所以说人生虽然无常,但绝不能轻言放弃,不能丧失追求。事实上,“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不经历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获取功名,实现抱负呢?苏轼的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观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缩微的展现。然而母亲的病故,让刚踏入仕途正欲施展抱负的苏轼不得不离职扶丧归里。因此在嘉佑元年至六年间,苏轼历经应举、奔丧、赴任的颠簸,这些体验让苏轼产生了极深的感悟,并由此形成了他早期的人生观——乐观积极、热情奔放、充满抱负。
2、不幸的开始
熙宁二年,苏轼重新入朝为官。但王安石变法随之而来,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而他又得不到保守派的认同,这时他的仕途也因此而充满了坎坷和艰辛。在中国国代大多文人都抱着一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但当现实的黑暗和他们高尚的人格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他们大多又饱经打击,因此他们会产生一种怨愤、悲伤和迷惘的感叹。他们慢慢地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于是他们又在感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同时,只好关闭心扉,独善其身。然而,对于被贬的苏轼而言,虽然遭受被贬,被打击,但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击倒。他在困难面前依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积极乐观地表达着他的人生观——旷达、潇洒。苏轼人生观中的旷达乃是建立在对生命短促和欢少愁多之认识的基础上,更确切地说,是建立在对人生种种苦难的体味之上。因此苏轼的贬谪词更能体现他的旷达。吴梅先生也曾说:“公天性豁达,襟袍开朗,虽境遇迍邅,而处之坦然。”3熙宁八年,苏轼被贬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
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
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词人以打猎的盛况,抒发自己渴望赴边疆抵御外敌,建功立
业的意愿。词中无论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场面渲染,“左牵黄,右擎苍”的自我刻画,还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勇之举,无不体现出苏轼的乐观、旷达,以及他的豪放潇洒,更体现了苏轼的英雄之志,报国之情。苏轼就这样把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愿悄悄地融入诗词中。正如刘熙载在《艺
3吴梅:《词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