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培训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22.67 KB
- 文档页数:7
青年教师培训内容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充分调动我校广大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加强青年教师业务基本技能,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思想,磨练教学内功,夯实业务基本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局和我校本学期的工作要点,努力造就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高尚职业道德水准,精湛教育教学技能的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进而推进我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特进行青年教师业务培训;
一.说课
1.说教材:(1)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3)本节课的结构特点、重点和难点。
2.说教法和学法:(1)教学设计的理念;(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3)教学方法(是否有职教特点,体现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4)学法指导;(5)反馈调控措施(是否突出并强化职业技能)
3.说教学过程:(1)重点的突出;(2)难点的突破;(3)内容的概括;(4)理论与实际的结合;(5)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6)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安排;(7)教学辅助手段;(8)预期教学目标达成度。
4.教学基本功(1)教态与仪容仪表;(2)语言的表达;(3)板书的设计;(4)教学媒体的运用。
二.教案及课堂教学:
教案编写的要求:
1.教案书写规范,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得当,字迹工整,教学方法、手段新颖、有创新。
2.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科学性、系统性;
3.教学步骤和方法符合中专生的认知心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的要求:
1.采用启发式等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3.观点正确,概念清楚,重点突出,详略及难点处理得当;
4.教学技能熟练,用普通话讲课,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板书端正、安排合理,教学过程各环节连贯,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5. 教学态度严肃认真,仪表端庄,自然大方、得体。
6. 寓育人于教学活动之中,具有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
三.课堂教学"六环节"
1、问题驱动:设计一系列有联系的问题;问题源自教师对教材的二度消化。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
2、倾听(观看):耐心听完。
不管学生讲得对与错,都应让学生把放话说完;表扬比批评好,批评比没有评价强。
教师:倾听、观看;学生:展示,说读写算议。
3、点拨启发:点到要害拨正位置,回归到课本的基本概念原理上;启发,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引;学生:思。
4、追问:追问就是刨根问底;"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他的想法好在哪里?"
5、评价提升:评价:采用激励性词语。
提升:在思路方法上提升;课堂上运用赏识教育:教师:激励评价、思路方法提升;学生:仔他细整理、完整作答。
6、拓展落实:设置新的情景,变化设问形式,提出思维含量更高的的问题,引发学生再思考。
教师:提出新问题;学生:再练习。
四.课堂教学的十点建议
1、备课就是要把教材问题化。
2、有不同类的教学目标。
3、教师发言时间累计不超过15分钟。
4、学生发言(读、说、讲、议)不少于10人。
5、学生动手(爬黑板)不少于10分钟。
6、处理偶发事件时间不超过20秒。
7、教师多鼓励、表扬学生。
8、学生分成6--8个小组。
9、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试错,小组内相互纠正。
10、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做的任何事情。
五.决定课堂效率的四大要素和六大关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第一凡是效率问题都与时间挂钩,离开时间不能说明效率。
我们提倡向课堂要质量是指向40分钟要质量,而不是向24小时要质量。
也就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把课堂上的任务延伸到课前或课后,以所谓预习和作业的形式挤占学生课后所有的时间。
第二凡是效率问题都要与目标挂钩,离开目标也无所谓效率。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适度、明确并要告诉学生。
只有学生清楚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高效完成任务。
课堂教学效率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
我们一般谈课堂教学有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
这四大要素构成六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
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
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熟悉道路。
当客人报出地名后,你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路线把客人送到目的地。
如果你拉着客人绕圈子,多收了人家的租车费,浪费了人家的时间,是要被骂娘的。
作为一名教师也是如此,如果由于教师对课标和教材不熟,领着学生绕圈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摧残了学生的身体,也是要被骂娘的。
这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问题,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二个支点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
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主要是通过和谐教学五环节的课堂模式来实现。
六.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落实第一个支点;第二个途径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落实第二个支点;第三个途径是通过写"课例分析",对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进行认真的反思,以便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老师们要"煮"教材,煮熟煮透
首先,教师不管是教哪门课程,都要把握本门课程的整个教材。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高屋建瓴,从整个教材的高度来讲授一篇课文、一节内容。
教师要认真地研读所带课程的全部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
写教材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1.教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2.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什么;
3.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要画出知识树并加以说明);
4.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5.本套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
6.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
写完教材分析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演讲,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
当然这项工作不可能一遍完成,要反复讨论,烂熟于心。
所以我们提出要"煮"教材,煮熟煮透,真正理清教材的三大体系并熟能成诵。
其次,构建知识树。
"知识树"是我们和谐教学法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就是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形象直观,脉络清晰,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
我们不仅在"说教材"时用,在上课时也用。
一堂课至少要有两棵"树":"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
有些比较长的课文还有"段落知识树",形成"知识林"。
如果是在黑板上临时板书,教师只要按照知识的逻辑线索用树状表示出来就行。
第三,写课例分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然后是几个附录:上课时的教案、反思后修改的教案、知识树等。
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上完课大家议论一番,而是要根据专家的点评和同伴的议论,认真地进行反思并写成文章,这是一种更为深入系统的工作。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
七.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老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标一定要明确。
课程标准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校的课程标准,甚至每个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确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
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置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
这是最高水平的课。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有的老师课堂很热闹,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置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违背规律的。
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负担。
一定要明确:预习也是负担,也是作业,凡是课后占用学生时间而与课本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都是负担。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要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
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自学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
一堂课老师讲多长时间为宜?现在有些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
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改革的初期硬性限制老师的讲授时间有助于改革的进程。
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能硬性规定时间。
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
学生不会的问
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
现在许多老师上课就讲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
难道学生连一个概念也看不懂吗?老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了吗?从理论上讲,全班只要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讲,先让学生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再讲。
这样一堂课真正需要老师讲的东西并不多,关键是看老师敢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
这才是真正的好课。
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能一刀切,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
如果一个老师下课后对这四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
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八.和谐教学的五个环节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2.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
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下边简要说明各个环节如何操作。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新旧教材的主要不同是:旧教材是线形结构,新教材是模块结构。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时也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每个单元老师不要一上来就讲"第几课",而是呈现单元的知识树,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文科理科教材都有编者的一段话,一般是在标题下单独成页),这一段话很重要,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
教师要清楚:随便从报纸和杂志上选一篇文章和讲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是不一样的,课本中的文章融进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后然后导入新课,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
如果本节课所学内容多,可分为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二......,每个自学指导都是一个小循环,包括学生的自学,同学之间的互查互助,教师的检查点拨。
为了提高自学与合作的效率,我们在课堂的座位排列由传统的"排排坐"变为"团团坐"或"对桌坐",每个小组2人,每个大组4-6人。
学生自学以后首先是二人小组的相互检查和互助,如果有问题大组讨论,没有问题大组不再讨论。
实验证明:二人小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
如果一开始就是6-8个人的讨论,会出现少部分学生占据话语权、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现象,这是极不公平的。
而两个人的小组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
二人小组能够解决的问题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小组不能解决的大组再讨论。
大组讨论的是问题而不是已经会了的东西。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首先要解决主要问题,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学生已经会了的东西就不要表演。
有些表演可以放在课后。
那种少部分学生表演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做法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大组长要检查,老师也要巡查。
老师巡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情而不是辅导。
学生自学后各组大组长要向全班汇报,一方面要让全班同学知道相互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在自学和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各组组长在汇报时要说明
本组还有谁不会,问题是什么,现在解决没有。
对于基本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做到步步清、人人清,这是促进课堂教学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对于学生在学习或汇报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启发全班学生讨论解决。
学生不会的老师再点拨。
老师在点拨时一方面要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这一类知识最好的方法。
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和谐教学两个建构的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在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对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
在这一环节难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
这不仅是课堂效率问题,也是教育公平的问题。
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都能到一个学校来上学,这是教育起点的公平。
但学生来到一个班不一定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关注学习差的学生,这就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会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每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这是课程标准的底线。
对于那些没有掌握的学生,老师一定要采取具体措施进行补救。
每堂课下课时老师敢不敢拍拍胸膛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达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拓展提高,做到保底不封顶。
对于拓展的内容不作统一要求,要做到分层教学。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单元回归。
所谓单元回归就是要把下位概念回归到上位概念。
要把本课的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上,从一开始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如果是一个单元的结束,还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回归到整册书的知识树上来。
对于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学段和学科可以灵活变通,但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九.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学法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研水平的高低,教师要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除了认真钻研教材,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仅仅是课后要反思,在课前要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反思。
(一)教学前反思
教师应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前反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从课前反思中可以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
对于容易接受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出有活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极积性,提高参与面。
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
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
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课后反思的"七要"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
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将其记录下来,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