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21 KB
- 文档页数:6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诵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 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4)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2) 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认识“怀疑”、“思索”对做
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3)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阅读、概括,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
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
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
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
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 给加点字注音:
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大儒.(rú)
譬.如(pì)辨.别(biàn)懒惰.(duò)腐草为萤.(yíng)
2 解释词语:
辨伪去妄: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的运动或发展。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
墨守:形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流行的俗见。
三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学生先读课文,独立思考并写出各段段意,然后四人为一
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表意见,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
2 划分段落,归纳部分大意。
师生交流: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
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1投影出示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2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3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也……”。
教师点拨: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
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
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
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观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
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3)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4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
五练习:
1教师提问: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引用名言作为全文开头的写法。开
头两段用了引用名言的写法。所引的两句古代名言,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论点、充当论据的作用,并使开头显得新鲜活泼,所
以不能删去。
2教师提问: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加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众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六小结:
本文论述了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中心论点,强调了怀
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
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
脑,一味倚赖别人,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在第4节这样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可见,文中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又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