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252.00 KB
- 文档页数:19
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15——16世纪: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政治:资产阶级产生,封建专制制度开始解体。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复兴。
文化:近代天文学、物理学产生。
17——18世纪:经济: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资本主义进入手工工场阶段。
政治:英、美、法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确立。
思想:启蒙运动高涨,高举理性主义的大旗。
文化:经典力学出现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后期:经济:工业革命开展,生产力提高,人类进入————时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工厂。
政治: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代到来,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普遍确立,工人运动高涨。
思想:自由放任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自然科学发展快,电磁感应现象、达尔文进化论提出。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9年):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大提高,产生了垄断组织,列强加强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一个黄金时代)政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一战,欧洲受到沉重打击。
思想:自由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现代物理学重大理论突破: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
1929年——1945年:经济: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开辟一条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
政治:二战爆发思想: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思想文化:现代主义文学出现1945年——1970年:经济: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福利国家建立、第三产业兴起,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
政治: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国际关系紧张;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着两极格局。
主流思想:凯恩斯主义盛行文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展,美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推荐文章关于资本主义论文4000字左右热度: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热度:民主资本主义论文热度:浅谈资本主义发展论文范文热度: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热度: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1、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④二战时期(1939--1945),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 年~至今):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近现代史资本主义发展演变史复习要求:掌握资本主义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特征。
一、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产生时期1、经济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萌芽2、政治特征: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开展反封建斗争这一时期的主要反封建斗争主要形式是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各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是指导思想。
二、16—18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经济特征(1)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
(2)欧洲出现了“商业上的革命”和所谓“价格革命”。
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各地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意大利的商业地位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国、尼德兰所代替。
大量贵重金属源源流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3)欧洲国家加紧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海外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贩卖黑奴等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4)欧洲各国工场手工业发展不平衡,荷兰、英国等处于领先地位。
法国经路易十四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欧国家。
2、政治特征(1)这一时期处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在少数先进国家——英、美、法等国爆发,并取得胜利。
(2)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学说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整套构想。
(3)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封建统治,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但封建势力依然强大,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都出现过多次反复,欧洲的封建君主国一度战胜资产阶级的拿破仑帝国,恢复封建统治秩序。
三、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经济特征(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到1840年前后工业革命完成。
专题六世界近现代经济一、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概况1、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2、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3、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时间:1933年,罗斯福任美国总统,一上任实行新政。
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作用:新政取得显著成效。
美国经济慢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美国经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受到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国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干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
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2)西欧欧洲联盟: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措施:欧盟各国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作用(意义):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崛起的原因: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历史学考研科目世界近现代史之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本节主要内容:第二次工业革命;1871─1900年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及在西方一些国家中的特点;对垄断组织的评价。
勤小思整理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本节导论:通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历史事实,从理论上阐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电力的应用,从而使世界跨进了电气时代;科学理论与技术革新、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更大的成果;为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开始产生并很快增加与扩展;在生产管理方面也引起了深刻变化,科学化的管理提上日程。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1871—1900年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在30年中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近两倍。
在生产管理和组织方面,垄断组织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并于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这一时期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空前发展时期。
历史考研逸散就、凌就巴斯、就而起。
此节是全章重点,从宏观角度回顾了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为产生垄断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本节全面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开展的情况。
在教材中明确写进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本教材一大特色。
以往国内教材虽也提到过电力技术革新、内燃机发明应用,但大多没有将其作为工业革命来看。
本节不但写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般情况,还分别介绍了欧美主要国家工业革命开展的情况及各国的特点,并阐述了各国垄断组织形成的情况及各自的特点。
最后对垄断组织的历史地位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与传统观点有极大不同。
学习目标: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和影响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垄断组织的产生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作用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大,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世界贸易从区域性贸易发展成为囊括整个世界范围的历史。
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又进一步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世界市场的形成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为殖民侵略创造了条件。
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英国在17~18世纪先后战胜了荷兰和法国,最终于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2)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开展了工业革命。
随后,工业革命扩展到法、德、美、俄、日等国家,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了的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极大发展,也促使资本主义在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即已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存在(3)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
它促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各国在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开拓国外市场,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具体发展表现如下:(一)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形成1、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始2、表现: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区的商品也逐渐在欧洲市场出现,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影响:(1)对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2)对亚非拉: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3)对世界: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开始被打破(二)19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1、主要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表现在:(1)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2)工业革命促使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3)工业革命中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从全球化角度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1)概况:美国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大发横财。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1)概况: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并超过美国。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1)概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作用明显。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巨大影响,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西社会发展的对比(一)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作用的争论(1)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总结了布雷顿森林系对稳定战后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
吴晓灵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双挂钩”为世界经济提供了稳定的货币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功构建,也为当时各国通过合作协商的形式解决争议问题提供了典范。
(2)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也充分肯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至今仍延续的重要影响。
朱光耀指出,布雷顿森体系在1973年结束,此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牙买加体系取代,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个重要机构,继续发挥着全球性的影响。
就这个意义而言,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仍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在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三大历史潮流,即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世界殖民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其中主线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一阶段:工场手工业时代(处于前工业化时代)时间:14、15世纪——18世纪六十年代具体表现:经济方面: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具体史实: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英国圈地运动的兴起政治方面:处于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少数欧美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具体史实:荷兰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兴起具体史实: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对外侵略:处于早期殖民主义侵略时期,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经济上主要为:掠夺财富,贩卖黑奴,殖民贸易)具体史实:16世纪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17世纪主要是荷兰和英国18世纪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自发的经济斗争空想社会主义第二阶段:蒸汽时代(进入工业化时代)(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时间:18世纪六十年代——19世纪七十年代具体表现:经济方面: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具体史实: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政治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深入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工业资产阶级进入政权中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具体史实: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取代土地贵族进入政权中心欧洲1848年革命(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美国内战德意志意大利统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对外侵略:掀起殖民扩张浪潮,初步建立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经济上主要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具体史实: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具体史实: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第三阶段: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20世纪四十年代具体表现:经济方面: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产生并迅速发展各国经济均有很大发展但是不平衡加剧具体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日发展迅速,英、法比较缓慢政治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各国政治民主化程度提高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各国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具体史实:各国帝国主义特征协约国与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外侵略:列强掀起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完全形成(经济上主要为:资本输出)具体史实:中国从边疆危机到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出现新高潮具体史实: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俄国的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四阶段:信息时代(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时间:20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具体表现:经济方面: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加强具体史实: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德、日的重新崛起欧洲联盟的诞生和发展政治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不论是从广度或深度都在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共处具体史实:一大批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现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具体史实:二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席卷亚非拉美第三世界的兴起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具体史实:二战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东欧剧变、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