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厂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7.50 KB
- 文档页数:14
发电厂课设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发电厂的分类、工作原理及能源转换的基本过程。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发电厂在能源、环境及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
3. 学生能够掌握发电厂相关的关键术语及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不同发电厂的优势与局限,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学生能够设计一个简单的发电厂模型,通过模型演示能量转换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发电厂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提升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能源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学生能够关注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发电厂的相关知识,理解科技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科学课程,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发电厂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年级特点,课程内容将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1. 发电厂概述:介绍发电厂的分类、发展历程及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发电厂及其能源概述2. 发电厂工作原理及能源转换:- 火力发电厂:燃料的燃烧、蒸汽循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 水力发电厂:水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水轮机的工作原理。
- 核电厂:核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核反应堆的原理。
- 新能源发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发电原理。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发电厂工作原理及能源转换3. 发电厂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分析不同发电厂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优缺点。
发电厂课程设计厂用电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发电厂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厂用电的设计要求。
2. 学生能够掌握发电厂电气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学生能够描述厂用电系统的主要设备和其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设计简单的厂用电系统方案,并进行合理性分析。
3.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基本的电气系统模拟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电力工程和能源行业的兴趣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认识到电力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
3. 学生在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应用实践性课程,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认识和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处于高年级,具备一定的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发电厂概述:介绍发电厂的分类、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发电厂及其电气系统概述2. 发电厂电气系统组成与功能:讲解电气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发电机、变压器、配电装置等,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发电厂电气设备及其功能3. 厂用电系统设计要求:分析厂用电系统的设计原则、负荷计算和设备选型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厂用电系统设计4. 厂用电系统主要设备:介绍厂用电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如断路器、隔离开关、电缆等,并讲解其作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厂用电系统主要设备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发电厂电气系统案例,使学生了解厂用电系统的实际应用。
发电厂课程设计330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发电厂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类型,培养学生对电力行业的兴趣和认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核电站等主要发电厂的原理和特点;(2)掌握不同类型发电厂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不同发电厂的适用环境和条件;(2)能够比较不同发电厂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电力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火力发电厂:介绍火力发电厂的原理、结构及优缺点,如煤、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过程,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主要设备。
2.水力发电厂:介绍水力发电厂的原理、结构及优缺点,如水库、水轮机、发电机等主要设备,以及水力发电的环境影响。
3.核电站:介绍核电站的原理、结构及优缺点,如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发电机等主要设备,以及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和环境影响。
4.其它发电厂:如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地热发电等,介绍其原理、特点及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电厂的基本原理、结构及优缺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发电厂的适用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发电厂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运行原理和存在的问题。
4.实验法:安排课后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电厂的运行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发电厂原理与应用》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电力系统分析》、《可再生能源技术》等。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图片等,直观展示发电厂的原理和运行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发电厂模型或仿真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电过程。
发电厂课程设计设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发电厂的基本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火力发电厂和核电站的基本设备及其功能;•理解各种发电方式的优缺点;•了解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发电厂设备的运行原理和性能指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发电厂进行合理设计和优化运行;•能够进行发电厂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力工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能源、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火力发电厂和核电站的基本设备、工作原理及其运行管理。
具体安排如下:1.火力发电厂:•锅炉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汽轮机的构造和运行原理;•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火力发电厂的运行管理和优化。
2.核电站:•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核电机组的运行原理和安全性;•核电站的环境影响和废物处理;•我国核电站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3.发电厂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发电厂设备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发电厂设备的维护保养策略;•发电厂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发电厂节能减排技术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发电厂设备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方式;2.讨论法:学生针对发电厂设备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4.实验法:安排学生参观发电厂或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发电厂设备及其运行原理》等;2.参考书:国内外相关论文、专著等;3.多媒体资料:发电厂设备的图片、视频等;4.实验设备:发电厂设备模型、模拟实验器材等。
发电厂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发电厂的种类、工作原理及能源转换过程。
2. 学生能够掌握发电厂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环保、安全、经济性等方面。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发电厂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或工具,进行发电厂的设计与优化。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发电厂设计方案的撰写和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发电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发电厂设计中的环保问题,培养绿色能源意识。
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发电厂基本概念:包括发电厂的分类、工作原理、能源转换过程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发电厂设计原则:涉及环保、安全、经济性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发电厂主要设备与参数:学习发电厂主要设备的结构、性能及参数,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发电厂设计与优化:介绍发电厂设计流程、方法及优化策略,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我国电力工业现状与趋势:分析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政策,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6. 发电厂设计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发电厂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对应教材第六章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发电厂基本概念第二周:发电厂设计原则第三周:发电厂主要设备与参数第四周:发电厂设计与优化第五周:我国电力工业现状与趋势第六周:发电厂设计实例分析及小组讨论第七周:设计方案撰写与展示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提高发电厂设计能力。
发电厂电气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发电厂电气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发电机、变压器、配电装置等主要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发电厂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原则,了解电力系统的高压电气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3. 学生能够解释发电厂电气系统的基本电路原理,并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简单电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电厂电气设备的常规检查和简单故障排除。
2. 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掌握发电厂电气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安全地完成模拟操作任务。
3. 学生能够运用电气绘图软件,绘制基本的电气原理图和安装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电力科学奥秘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在操作电气设备时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3. 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技术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应为具备一定物理基础知识和电工基础的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课程应结合实际案例,以实物和模型展示电气设备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所设定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发电厂电气系统概述:包括发电厂电气系统的组成、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教材章节:第一章 发电厂电气系统概述2. 发电机与变压器:讲解发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类型;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和主要参数。
教材章节:第二章 发电机与变压器3. 配电装置与保护:介绍配电装置的组成、类型及功能;电力系统保护的基础知识。
教材章节:第三章 配电装置与保护4. 高压电气设备:阐述高压断路器、隔离开关、负荷开关等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高压电气设备5. 发电厂电气设备运行维护:讲解发电厂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原则、方法以及故障处理。
发电厂课课程设计绪论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发电厂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主要类型,掌握火力发电和水电发电的基本流程,了解新能源发电的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发电厂的优缺点、环保问题等;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讨论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发电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火力发电厂、水电发电厂、核电站等。
2.火力发电和水电发电的工作原理:燃料的燃烧、蒸汽轮机、发电机等。
3.新能源发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4.发电厂的环保问题: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和利用。
5.我国发电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发电厂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环保问题。
2.讨论法:分组讨论新能源发电的优缺点、发展前景等。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发电厂案例,了解其运行原理和环保措施。
4.实验法:参观发电厂或进行发电相关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发电厂技术与应用》。
2.参考书: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
3.多媒体资料:发电厂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4.实验设备:发电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设备。
5.网络资源:新能源发电相关的新闻、论文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2.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发电厂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发电厂的分类、工作原理及能量转化过程;2. 学生能够掌握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等不同类型发电厂的特点及其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3. 学生能够了解新能源发电(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发电厂系统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发电厂能效评估;3.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设计简单的发电厂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能源、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节能减排意识;2. 学生能够关注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增强国家能源安全观念;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对能源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型课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课本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发电厂概述- 发电厂的分类及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应用;- 发电厂的工作原理及能量转化过程。
2. 火力发电厂- 火力发电厂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及燃料类型;- 火力发电厂的环境影响及节能减排措施;- 火力发电厂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3. 水力发电厂- 水力发电厂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 水力发电厂的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我国水力发电资源的分布及开发情况。
4. 核能发电厂- 核能发电厂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及核反应堆类型;- 核能发电厂的安全问题及防护措施;- 我国核能发电的现状及发展规划。
5. 新能源发电- 新能源发电的种类、工作原理及在我国的应用;- 新能源发电的优势、局限及发展前景;- 新能源发电的技术创新及政策支持。
大学发电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发电厂的原理、分类及其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作用。
2. 学生能掌握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等不同发电方式的基本工作流程及能量转化过程。
3. 学生能了解新能源发电(如太阳能、风能等)的技术特点及其在发电厂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发电厂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通过实验、参观等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学生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发电厂进行模拟设计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能源、环保等问题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观念。
2. 学生能关注发电厂领域的技术发展,培养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3. 学生能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发电厂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技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发电厂概述:介绍发电厂的原理、分类及其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对应教材第一章。
2. 火力发电:详细讲解火力发电的基本工作流程、能量转化过程及环境影响,对应教材第二章。
3. 水力发电:介绍水力发电的原理、工程结构、发电效率及水库调度,对应教材第三章。
4. 核能发电:阐述核能发电的原理、核反应堆类型、核电站运行及安全防护措施,对应教材第四章。
5. 新能源发电:分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的技术特点、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对应教材第五章。
6. 发电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参观等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应教材实践环节。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周:发电厂概述第二周:火力发电第三周:水力发电第四周:核能发电第五周:新能源发电第六周:发电厂实践教学内容科学系统,与教材紧密关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发电厂相关知识。
发电厂课程设计9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发电厂的基本工作原理,理解不同类型的发电方式及其优缺点;2.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认识能源结构对电力产业的影响;3. 使学生掌握电力传输和分配的基本知识,了解智能电网的概念及其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发电厂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调研等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进行电力系统简单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能源战略和环境保护,树立绿色能源意识;2. 增强学生对我国电力工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为我国能源事业作贡献的意愿;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本课程针对九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发电厂原理及其类型:讲解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不同类型的发电方式,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教材章节:第三章“电能的产生”第1-4节。
2. 电力系统概述:介绍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方面,阐述各个环节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材章节:第四章“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第1节。
3. 电力传输与分配:讲解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分析影响传输效率的因素,介绍高压输电的优点和智能电网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第2-3节。
4. 能源结构对电力产业的影响:分析我国能源结构的变化,探讨新能源发展对电力产业的影响,以及我国电力产业政策和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五章“电力产业发展与能源政策”第1节。
摘要一个完善的供电系统是企业能够安全、稳定生产的基础,工厂的变电所是工厂接收、变换、分配电能的环节,是供电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合理的变电所设计对一个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工厂供电系统是否需建变电所决定于工厂和电源间的距离工厂的总负荷及其在各车间的分布,以及变电所建的相对位置,厂区内的配电方式和本地区电网的供电系统等等。
工厂的变电所是终端降压变电所,它的具体设计需要考虑许多因素本设计是针对兴华煤矿地面变电所部分设计。
兴华煤矿简介,兴华煤矿年产80万吨,服务年限30年,矿井分为两个水平开采,-365米,-615米。
立井开采。
井下开采水量不大,是瓦斯矿井。
该矿井负荷见附表。
本矿从阜新发电厂直接供电距离20km,另一回是从阜新发电厂经民主村变电所供电系统距离20km。
本设计从理论上和应用技术上对矿变电站进行探讨和研究,并考虑该矿的扩建和发展。
它对矿的负荷进行了估算和分析。
主要内容有,变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负荷估算及分析,无功功率补偿及主变压器的选择。
关键词:主接线负荷计算主变压器目录1变电所主接线方式设计 (1)1.1变电所主变压器一次侧接线方式 (1)1.1.1内桥接线 (1)1.1.2外桥接线 (1)1.1.3全桥接线 (2)1.2 变电所主变压器二次侧接线方式 (2)1.2.1单母线制 (2)1.2.2单母线分段制 (3)1.2.3双母线制 (3)1.2.4双母线分段制 (4)2.负荷统计与变压器的选择 (4)2.1负荷计算 (5)2.2 兴华矿负荷的计算 (5)2.2.1 根据各设备需用系数及功率因数进行计算 (5)2.2.2 考虑同时系数并计算负荷 (6)2.2.3无功补偿 (6)2.3主变压器选择 (6)2.3.1主变压器的容量估算 (6)2.3.2主变压器运行方式的确定 (7)2.3.3变压器型号的确定 (7)3课程设计感受与体会 (8)1、变电所主接线方式设计1.1 变电所主变压器一次侧接线方式变电所的接线要能满足不同类型负荷的不中断供电要求和规范的规定来选择电气设备和保护系统行。
总体来说兴华煤矿变电所的接线设计应该考虑到安全、可靠、灵活和经济等具体因素。
考虑到兴华煤矿的不断扩大再生产步发展情况下如何作到使原有接线方式易于合理的改造生由于接线方式凌乱、复杂成极大的浪费。
在本设计中采用具有双回路电源进线的变电所桥形接线就是将两回“线路—变压器组”单元接线的高压侧用一条跨接的“桥”相连。
桥形接线有内桥、外桥以及全桥三种形式。
1.1.1 内桥接线内桥接线方式一次侧可设线路保护,用在并联工作时某一元件故障时候,以减轻电压的损失。
这种接线方式“桥”靠近变压器侧,对电源、线路导换方便,一次侧不需要继电保护设备投资和占地面积都比较少,主要用在供电线路较长,线路故障率较高,变电所没有穿越功率变压器切换少的变电所。
如图1.1中a所示。
1.1.2 外桥接线这种接线方式“桥”靠近线路侧,对变压器的切换方便,比内桥接线方式少用了两个隔离开关,继电保护简单,易于整改到全桥,而且投资较少,占地面积小,因此适用于工厂负荷不太均衡,变压器需要经常切除和投入,以减少功率及电能的损失,供电线路短,故障率较少,变压器切换频繁的终端变电所。
优点:是对变压器切换方便比内桥少两组隔离开关,继电保护简单,易于过渡到全桥或单母线分段的接线,且投资少,占地面积小。
缺点:倒换线路时操作不方便,变电站一次侧无线路保护。
如图中1.1中b所示。
1.1.3 全桥接线优点:是适应性强,操作方便,运行灵活,并易扩展成单母线分段的中间变电所。
缺点:设备多,投资大,占地面积大。
如图中1.1中c所示。
通关以上分析,结合兴华煤矿实际情况,根据本变电站要求操作方便,调度灵活,检修安全,扩建方便方面来看。
本变电所选择外桥接线方式。
(但如果资金充足的话,可以选择全桥接线方式)。
1.2 变电所主变压器二次侧接线方式本设计变压器二次侧(6KV)采用母线制接线。
母线制分为单母线制、单母线分段制、双母线制和双母线分段制接线。
下面一一分析这四种接线方式。
1.2.1单母线制单母线制接线如图所示,其供电电源在变电所是变压器或高压进线回路。
母线既可保证电源并列运行,又可使任一条回路都可以从任意电源获得电能。
单母线制接线的优点:接线简单,操作方便,设备少,经济性好,并且母线便于向两端延伸,扩建方便。
缺点:可靠性差。
母线或母线隔离开关检修或故障时,所有回路都要停止运行,造成全厂停电。
调度不方便,,电源只能并列运行,不能分裂运行,并且线路侧发生短路时,有较大的短路电流。
综上所述,单母线制接线方式一般只适用于出现回路少,并且没有重要负荷的发电厂和变电所中。
1.2.2单母线分段制单母线分段是将两台变压器分别接到分段母线不同的两段上,两段母线用断路器分隔或者是隔离开关分隔。
用断路器把母线分段后,对重要的用户可以从不同段引出两个回路有两个电源供电,当一段母线发生故障,分段断路器自动将故障段切除,保证正常段母线不间断供电和不致使重要用户停电。
如图所示优点:使用设备少、接线简单、建设投资省,可靠性,灵活性高。
当分段断路器配置相应的保护装置,在断路器合闸母线发生故障时,分段断路器与某一电源进线断路同时跳闸,另一分段母线可继续运行,可靠性大大提高。
缺点:当其中任意一段母线或母线隔离开关故障或者检修时,该段母线的回路都要在检修期间停电。
该种接线方式适用于具有一、二级负荷,且进出线路较多的变电所。
1.2.3双母线制双母线接线是两台变压器分别接到两段母线上,每条配出线也分别接到两条母线上。
一组为工作母线,一组为备用母线。
每一电源和每一出线都经一台断路器和两组隔离开关分别与两组母线连接,任一组母线都可以是工作的或备用的,这是与单母线连接的根本区别。
两组母线之间通过母线联络断路器连接。
有两组母线后,使运行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大为提高。
优点:运行灵活,可靠性高。
缺点:但使用设备多,结线复杂,消耗有色金属多,占地面积大,投资较大。
接线及操作都比较复杂,倒闸操作时容易发生误操作。
母线隔离开关较多,配电装置的结构也较复杂,所以经济性较差。
这种接线方式主要适用于负荷容量大,可靠性要求高,进出线回路多的重要变电所。
1.2.4双母线分段制双母线分段接线(如图所示)比双母线接线更加有可靠性,当一段工作母线发生故障后,在继电保护作用下,分段断路器先自动跳开,而后将故障段母线所连接的电源回路的断路器跳开,该段母线所连的出现回路停电;随后,将故障段母线所接的电源回路和出现回路切换到备用母线上,即可恢复供电。
这样只是部分短时停电,而不必全部短期停电。
优点:供电可靠,调度灵活,扩建方便,并且任何时候都有备用母线,有比双母线接线更高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缺点:接线复杂,增加了断路器数量,加大了投资。
这种接线方式多用于负荷容量大,可靠性要求极高,并且进出线回路多的重要变电所。
方案选择:使用设备少、接线简单、建设投资省,可靠性,灵活性高,单母线分段制接线能满足上述要求,且系统简单。
因此二次侧(6kv侧)采用单母线分段制接线。
2.负荷统计与变压器的选择2.1负荷计算为了确定供电系统中各用户电力负荷的大小,以便为正确地选择变压器容量和台数、选择电气设备和导线截面积、确定测量仪表的量程、选择继电保护装置等提供重要的计算依据。
所以负荷计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供电设计的质量。
但是由于影响负荷变化的因素很多,很难准确地计算负荷的大小,因此负荷计算智能力求符合实际。
目前我国设计部门在进行工矿企业供电设计时常用需用系数法和二项式系数法。
其中需用系数法计算简便,适合于任何性质的工矿企业,其计算结果能满足工程上的要求,所以应用最为广泛。
二项式法一般应用于机械加工和热处理车间,用于设备数量少而容量差别大的车间支干线的负荷计算,以弥补需用系数法之不足。
但是二项式系数法过分突出最大用电设备容量的影响,计算结果往往偏大。
煤矿系统中常用需用系数法。
需用系数法是指变电站各设备的实际负荷总容量与其联接设备的额定容量的比。
根据联接变电站的总容量及需用系数来计算变电所电气负荷的方法称作需用系数法。
负荷计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求计算负荷,或者需用负荷。
目的是为了合理选择变电所变压器容量和电器设备的型号2求平均负荷。
这是用来计算电能的需用量、电能损耗和选择无功补偿装置等。
2.2 兴华矿负荷的计算2.2.1 根据各设备需用系数及功率因数进行计算a、地面高压组包括:1、主井提升、2、副井提升、3、压风机、4、通风机。
b、地面低压组包括:1、选煤厂、2、机修厂、3、办公室、4、工人村、5、浴室。
C、井下用电组:1、主排水水泵、2、整流房、3、井低车厂、4、采掘用电。
地面高压组计算:Pa1=Kd1PNa1=800*0.9=720 kwQa1=Pa1tan1=720*0.75=540 kvarPa2=Kd2PNa2=750*0.80=600 kwQa2=Pa2tan2=600*0.75=450 kvarPa3=Kd3PNa3=500*0.85=425 kwQa3=Pa3tan3=233.75 kvarPa4=Kd4PNa4=500*0.85=425 kwQa4=Pa4tan4=425*0.50=212.5 kvar得Pa=2170 kw Qa=1426.25 kvar地面低压组计算:Pb1=Kd1PNb1=1200*0.75=900 kwQb1=Pb1tan1=900*0.85=765 kvarPb2=Kd2PNb2=1720*0.45=774 kwQb2=Pb2tan2=774*1.02=789.48 kvarPb3=Kd3PNb3=7.0*0.3=2.1 kwQb3=Pb3tan3=2.1*0.85=1.785 kvarPb4=Kd4PNb4=150*0.70=105 kwQb4=Pb4tan4=105*0.75=78.75 kvarPb5=Kd5PNb5=10.1*0.78=7.878 kwQb5=Pb5tan5=7.878*0.80=6.3 kvarPb=1789 kw Qb=1641.3 kvar井下用电组计算:Pc1=Kd1PNc1=650*0.87=565.5 kwQc1=Pc1tan1=565.5*0.60=339.3 kvarPc2=Kd2PNc2=100*0.90=90 kwQc2=Pc2tan2=90*0.86=77.4 kvarPc3=Kd3PNc3=150*0.76=114 kwQc3=Pc3tan3=114*0.85=96.9 kvarPc4=Kd4PNc4=3450*0.78=2691 kwQc4=Pc4tan4=2691*0.80=2152.8 kvarPc=3460.5 kw Qc=2673.6 kvar2.2.2 考虑同时系数并计算负荷全矿总有功功率(选同时系数Ksi=0.89)P=Ksi*(2170+1789+3460.5)=6603 kw总无功功率(选同时系数Ksi=0.89)Q=Ksi*(1426.25+1641.3+2673.6)=5109.6 总视在功率:S=√P2+Q2=8349 kVA2.2.3无功补偿在煤矿企业中,最常采用的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是电力电容器,它具有投资省、有功功率损失小,因是单个容量所组成的静止电容,故运行维护方便,事故范围小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