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1
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
摘要本文纵向回顾了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最早都出自语言学界。至今的网络语言研究也多以语言学为视角,对语言风格、语体变迁、新词语的建构、语义的转移与丰富等角度展开研究。
关键词语言学;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01-0099-03
“‘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媒介。我们可以爱它、恨它,但决不可以忽视它”,这是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在《语言与因特网》一书的结尾给网络语言所下的定义。刚刚过去的2014年迎来了中国互联网的二十周年。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发展普及,必然带动网络语言的活跃和相关研究的活跃。因此,在21世纪之交,国内外学界都迎来了网络语言研究的井喷,产生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下文将从语言学的视角回顾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概况。
1 网络语言的演变
1969年10月的一个夜晚,美国洛杉矶,伦纳德?克兰罗克正在为历史上第一次互联网通讯试验做最后的准备。他计划向另一座城市的互联网设备发送一个包含五个字母的单
词LOGIN,意思是“登录”。助手依次传输了字母“L”和“O”,正当敲下第三个字母“G”时,设备死机了,字母再也没能发送出去。于是,“L、O”成为历史上第一条网络信息。用今天的眼光看,LO也是“呦,您瞧”的网络英语缩写。连后世尊称为“互联网之父”的克兰罗克本人也不禁感叹,“这真是注定要发生的妙事啊,我们没预先设计这条信息,但它呈现的东西是这么有先知的意味,有力而简洁,纯凭运气,我想我们大概为互联网的开端,传出了一条最佳的消息。”[1]“有力而简洁”,再带点偶然性,都是今天网络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个层面上,LO也可以视作为网络语言的雏形。
英语中可表述“网络语言”的词汇非常丰富,如Chat room short hand(简称Chat shorthand)、network language、cyber language和internet slang等。其中,“Chat room short hand”因为进入网络聊天室(Chat room)必须快速打字(short hand)才能交流而得名,用来指代网络语言,可谓既形象又生动,带着早期网络社交的色彩。此外,英语中也有专门为指称网络语言而诞生的词汇:“Net-speak”,更有大型网站以此命名,获得大量点击和关注。
“网络语言”最初的词义是计算机之间的协议用语。后来西方学者们将网络语言的概念限定在“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以下简称CMC)”,直译为“以计算机为媒
介的语言传播”,专指不同于日常用语的、新的媒体语言。因此,西方学界将其归入网络传播的研究范畴。像上述Chat room short hand等英语词汇也是CMC意义上的“网络语言”的代称。
2 网络语言的国际研究概况
最早关注到网络语言的媒体传播属性的是社会学家莎拉?希尔茨和电脑科学家穆雷?图罗夫。他们于1978年出版的《网络国家:基于计算机的人类传播》厚达528页,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对当时才刚刚起步的互联网进行了大量技术分析和政策研究,甚至大胆预测了计算机互联网美好的未来。我们透过后人于1993年的同名追忆文章,仍然可以了解到该书对网络匿名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影响和语言变
化的先见。它可以说是上世纪末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网络语言传播时绕不开的技术工具书。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学界也陆续出版一批网络语言研究的工具书。如2004年,三位社会学者克里斯宾?瑟罗、劳拉?伦格尔和爱丽丝?托米奇合编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在线社会互动入门》。
在林林总总的网络传播论著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情报科学与语言学教授苏珊?赫林最早采用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语言,奠定了语言学在网络传播研究中的学科优势地位。1992年,她率先发表《计算机媒介参与中的性别话语分析》一文,用实证方法检验了国际网络的社群语言对个体参与者
尤其是女性参与者的场域作用。她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网络语言对现实的建构与反作用等问题,形成了语言学关于网络传播研究的早期成果。同时,她在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性别、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呈现出广阔视野和人文关怀。截至2014年11月,苏珊?赫林发表文章论著达139篇,研究对象始终不离网络传播,是网络语言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学家之一。
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则凭借在《剑桥百科全书》语料库当主编的丰富经验,博采众长,广泛借鉴了包括苏珊?赫林在内的诸多早期网络语言研究之精华,于2001年著书《语言与因特网》。该书一开始就从电子邮件和聊天组等不同的传播语境切入,进而分析网络语言规则的特性与共性。作者克里斯特尔提醒读者:口语和书面不尽相同,在聊天组语言中也存在同步与非同步的差别,研究者们必须注意到网络语言规则也有其独特性,也即网络语言的传播应当顺势而为、顺应规则进行传播。作为研究网络语言本体的开源之作,《语言与因特网》自问世以来就被视为网络语言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2004年,克里斯特尔在他的新书《语言革命》中,又从语言多样性的视角再次重申了他对网络语言的特性分析和美好愿景。
总之,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苏珊?赫林和戴维?克里斯特尔为代表的语言学界热情拥抱了互联网。其后十多年,
网络的语言学研究与网络的发展始终保持同步。
新千年之后,传播学奋起直追。这与传播学自身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而今,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传播研究成果已大有赶超之势。早期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传播学早期著作中包含了对网络语言等数字化媒体语言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大胆推测,尽管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传播学前驱者们还是抓住了数字媒体语言万变不离其宗的一部分本质特征,如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征,使得他们的论断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如果说经典著作是散落的珍珠,那么专业期刊就是串起珍珠的线,也是丈量发展脉络和前沿趋势的一把标尺。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就是这样一把标尺。期刊直译为《计算机媒介传播学刊》,即CMC,意译为网络传播,因此也常译作《网络传播学刊》。该刊自1995年创办以来,就被收入SSCI传播学期刊目录,其年度影响因子曾一度高达3.639,位居所有传播学期刊第一。自创刊伊始,网络语言就是该刊的一个重要议题。该刊不定期设立新媒体文本分析专栏,为网络语言研究的交流讨论提供了平台。在《网络传播学刊》上,早期的网络语言分析经常关注网络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