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课题课题3元素单元第三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
2022新课标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对有关元素符号知识的自主学习,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体会元素符号的科学性。
科学思维: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元素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分析,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包含的信息。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重点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难点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元素符号和元素中文名称的由来引入新课。
了解元素符号的由来。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
讲授新课一、元素符号1.书写规律:(1)一个字母的大写(碳C 氧O)(2)两个字母的前面大写后面小写(钠Na 镁Mg)书写元素符号,熟记33种元素符号通过对有关元素符号知识的自主学习,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宏观)(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3)部分元素符号有三个意义。
(对于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单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单质。
)【注意】元素符号前面有系数,就只表示微粒个数!只表示微观意义,不表示宏观意义。
【练习应用】1.用化学用语填空3个氢原子_________2个锌原子_________ 10个碳原子________n个硫原子__________ 2.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2H_________ Zn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g2+__________3Mg2+___________ 号,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体会元素符号的科学性。
课题3 元素一、教学内容(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内容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
以课题1《分子和原子》和课题2《原子的结构》为知识基础主要介绍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涉及的是化学用语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是学习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重要基础。
同时这部分知识是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和理论基础。
因此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课程标准分析二、学情分析1、通过对本单元及前面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2、学生已初步具有“宏观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科学认知。
3、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周期表的认知;将元素与物质、原子混淆;不能将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的概念、种类、分类、分布及一些常见的元素(2)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意义(3)理解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2)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信息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四、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教学,讨论交流。
七、教学媒体PPT课件,视频八、课时安排1课时(45min)十、板书设计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一、元素1、种类:100多种2、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布及含量:地壳中(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氧>碳>氢>氮);空气中(氮>氧)二、元素符号1、表示方法:元素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大写),几种元素相同则附加一个小写字母“一大二小”2、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3、分类: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三、元素周期表1、7个横行,18个纵行。
课题3元素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三元素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课题3元素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运用课题3元素进行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教学重点:1. 理解课题3元素的定义和概念。
2. 运用课题3元素进行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题3元素的相关知识资料和案例分析。
2. 学生准备:纸笔、小组合作的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课题3元素有什么了解?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简要讨论。
步骤二:概念解释与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题3元素的定义和概念,例如:主题、目标和内容。
2. 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题3元素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步骤三:小组合作任务(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或问题。
2. 学生根据选择的课题或问题,利用课题3元素进行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讨论和分析。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记录下他们的讨论和解决方案。
步骤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和解决方案。
2. 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和总结,总结课题3元素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和意义。
步骤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题3元素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写下解决方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运用课题3元素进行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 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题3元素。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任务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与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
2. 教师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运用课题3元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单元课题 3《元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2.会写、会读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并了解元素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在讲清元素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能力目标] 1.加深学生对元素的理解,学会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2. 统一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号的读法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略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评:这样的复习提问不仅复习了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分子的微粒,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讨:构成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很自然的引入元素概念的教学。
新课引入:构成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不管构成哪种分子的氧原子,它们都有8个质子,带8个单位的正电荷。
我们把这些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
同样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
此外,还有铁元素、氯元素、钾元素等等。
〔板书〕一、什么叫元素?阅读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
(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句):〔分析〕无论在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还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都具有相同的结构。
其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有8个质子。
所有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的这一类原子,就统称为氧元素。
所以说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中都含有氧元素。
同样硝酸铵分子、尿素分子中都含有氮原子,所以说它们都含有氮元素。
评: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看书,画关键词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始方法。
强调:1.计量核电荷数时不管中子数。
2.只要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原子就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课题3 元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特点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请看下列练习。
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①错误。
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
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应该不是。
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物质、元素与微粒间的关系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重点难点1、元素概念的理解,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和意义。
2、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认识的统一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大家先看两张图片。
说说这两张图片中的单词和数字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abcd等26个字母组成了近万个单词,0到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组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数字。
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也是人类不断探索的问题。
当人们认识了原子和原子结构以后,用化学方法分析了众多的物质,发现了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
如大理石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种元素组成,水和二氧化碳中都含有氧元素。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板书:元素。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元素【观察与思考】1、氧气、水、二氧化碳这三种物质的分子是怎样构成的?这些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原子?2、氧原子是怎样构成的?放映幻灯片。
观察,总结氧元素。
再看一组原子的结构。
总结碳元素。
根据同学们对于两组原子结构的回答,教师引导归纳出什么是元素。
师:根据这两组原子的特点你能科学的概括一下什么是元素吗?思考: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小练习,强化元素概念。
师提醒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二)、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过渡提问】既然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那么元素和原子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出示幻灯】原子与元素的联系和区别。
与同学共同合作完成。
【练习】以水为例,强化训练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提问】你能不能用箭头和术语表示物质、元素、分子、原子这些概念的关系呢?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完成同伴启发、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提问每组上单元测验排名2.3名的同学回答(随机)。
课题三元素教案教案标题:课题三元素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全面理解和掌握课题三元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合理设计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课题三元素的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和方法;- 熟悉选择教学内容的准则和技巧;- 理解教学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能够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题三元素的概念和重要性;2. 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 教学内容的选择准则和技巧;4. 教学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课题三元素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教案重要性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介绍教学内容的选择准则和技巧;- 解释教学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3. 案例分析(20分钟):- 提供几个具体学科的案例,让学生根据课题三元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设计一节课的教案,要求考虑课题三元素的要求。
5. 展示与评价(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设计的教案,并进行其他小组的评价和讨论。
6. 总结(5分钟):-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课题三元素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知识讲解和案例分析;2. 合作学习法:用于小组讨论和展示与评价环节;3. 提问法: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的观点,掌握元素与物质组成的干系,能够列举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素的观点,掌握元素与物质组成的干系。
2. 教学难点: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的记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元素周期表卡片、常见元素的实物图片(如铁、铜、氢气等)。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包含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
3. 准备学生用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元素周期表卡片,便于记忆和练习。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元素的相关知识,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列举几种常见元素名称。
2. 展示元素周期表,请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3. 引出课题:元素(二)新课教学1. 介绍元素定义,了解元素种类。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介绍氧、氢、碳、氮、钙等常见元素,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存在形式和性质,引导学生总结元素定义。
2. 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读法。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元素符号,并讲解其书写规则和读法。
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和读法。
3.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作用。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周期表中的周期、族等观点,并诠释周期表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4. 介绍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氧、氢、碳、氮、钙等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了解这些元素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5. 教室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元素性质和物质性质之间干系的理解。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及涵义,学会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了解元素的种类及其含量,了解元素周期表。
(能力培养):通过对元素概念及元素符号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概念,元素概念的形成及应用,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元素符号的意义。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提问)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2.请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几种物质的构成:氧气、水、二氧化碳。
学生相互讨论: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3.这三种物质在构成上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都含有氧原子。
(讲述)不管是哪种物质中含有的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质子数)都是8,我们将质子数为8的所有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引出新课)课题三元素元素的概念。
让学生看下表分析回答问题:(资料)以下是不同氢原子、碳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问题)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由学生讨论分析答出:(1)不同的氢原子数相同,数不同;(2)不同的碳原子数相同,数不同;(3)对所有的氢原子或碳原子而言,数一定相同。
学生结合上表资料不难得出:质子数。
(问题)要求学生找出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四者间的关系(讲述)元素的特征:① 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②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③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地壳中氧、硅、铝、铁含量较多。
(问题)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汽油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那么水会变汽油吗?(讲述)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问题)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有什么意义?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
(问题)如何书写元素符号?学生看教材中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表,分析元素符号的特点,找出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符号表达及其分类方法。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认识到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和意义,并能够初步运用元素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严谨的化学实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法,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则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质性意义,以及如何将元素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为突破这一难点,将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元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元素》第一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准备以下教学材料:化学元素周期表挂图、元素符号卡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确保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
此外,还需布置好化学实验室,准备好必要的实验用品,以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化合物实例,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元素。
让学生感知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简短的讲解,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1. 元素概念及分类在讲解元素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解释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理解不同元素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性。
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电子设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和规律。
同时,结合具体的元素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符号、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信息。
三、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元素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学业目标本课时是在原子结构与元素概念学习后对于元素的进一步学习,包括了元素符号、意义及元素周期表等。
本节的内容不多,但是重难内容突出和科学史蕴含丰富。
重难点内容为元素符号的意义及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本节课主要是采用小组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科学史为国际元素符号的统一、徐寿编造了中国的元素周期表、数位科学家历经百年最终编制了现在的元素周期表,这些都能让学生明白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类在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习以为常的科学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妥善使用这些科学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发展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以如何表示种类较多的元素及其组成物质为例引出学习元素符号的重要性,通过对国际通用元素符号和中文元素名称由来的历史回顾,能识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能够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知道元素周期表是按照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排号,即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观察与对比,能根据原子的核电荷数判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能正确认识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的信息,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到该元素的名称、符号、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通过对元素周期的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规律,知道行为周期、列为族;知道同周期、同族的元素原子排布规律;能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找出该元素的周期与族,感受元素排布之间的内在结构。
4.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史实的学习,了解人类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感受元素周期表对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元素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学科价值观,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元素资源的意义。
课题3 元素
教学设计---烈山区马桥中学 陈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及元素符号(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提问】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2、展示图片
3、水、氧气、二氧化碳构成的分析。
[讲述]不管是哪种物质中含有的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质子数)都是8,我们将质子数为8的所有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二) 新课授入
1、元素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看书,找出元素的概念并做上记号
[问题]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讲述]元素的特征:
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分析下述化学反应:
水 氢气 + 氧气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左边两个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的是 ,未发生改变的是 。
②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展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学生记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
展示:生物细胞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
问题讨论:1.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汽油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那么水会变汽油吗?
(O 2)
(H 2O ) (H 2) 通电 点燃 (SO 2) (S ) (O 2)
2.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对吗?为什么?
[讲述]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氢可以用H表示,氧可以用O表示
2、元素符号?
教师强调:
(1)元素符号书写时,要规范,注意一大二小的特点。
(练习)指出下列元素符号的书写错误
氯(cL)、铜(cu)、碳(c)、锌(ZN)、氟(f)、氦(HE)
[要求]记忆常见元素符号并介绍一些记忆方法。
(2)元素符号意义
[问题]元素符号有什么意义?如:H、Fe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学生看书找出判断的依据
4、元素周期表
[问题]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原子序数为1、8、12、16、26等元素的名称、符号、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质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看哪个小组先完成,然后交流回答。
(三)课堂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四)布置作业
1、熟记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
2、课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课题三元素
一、元素
1、元素的概念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特征
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③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二、元素符号
1、意义
2、书写方法
三、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