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LVIS(Low-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是一种适用于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新型支架。本文将分享我在临床实践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体会。

LVIS支架具有较低的横截面积,较小的导管针径和较长的缠绕长度,适应于各种血管形态。在手术操作时,LVIS支架通过导丝引导到动脉瘤腔内,再经过支架展开部位,使支架与动脉瘤壁贴合,阻断了动脉瘤与血流的联系。在临床使用中,LVIS支架能够提供较好的张力和牵拉力,减少了手术操作的难度。

LVIS支架具有较好的压力扩散能力和良好的紧贴性,可避免支架与血管壁的错位,降低了再出血的风险。在植入支架的过程中,支架能够保持较好的形态,不易移位或变形,使动脉瘤得到有效的封闭和阻断。LVIS支架还能够提供较好的对比剂透视效果,使手术者更加清晰地观察支架和动脉瘤的位置,减少操作的难度。

LVIS支架植入后可以阻止动脉瘤内血栓的形成,减轻了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而降低了再出血的风险,提高了手术后的预后。与传统的线圈栓塞术相比,LVIS支架能够更有效地排空动脉瘤内的血栓,减少血流动力学的紊乱。LVIS支架可以更好地维持动脉瘤的形态和血管的正常通畅,降低了手术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LVIS支架在植入后可与动脉瘤壁相连,避免了支架与血管壁的摩擦损伤。在手术操作中,使用LVIS支架可以减少与血管壁的直接接触,降低了血管损伤的风险。LVIS支架的高软性和弹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血管的变形,避免了手术过程中的血管损伤。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概述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经常会导致脑出血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LVIS支架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临床经验,对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和总结。 患者资料 本文共纳入1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在38-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岁。患者入院时均表现为急性脑出血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CT或MRI显示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5例位于MCA,2例位于ACA,2例位于BA,1例位于VA。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颅外综合治疗后行颅内介入治疗。操作采用Seldinger技术,在DSA显 影下进行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首先选择支架的大小和长度,根据微小动脉瘤的大小和形态,在空腔内放入支架,然后通过微导丝将栓塞物(GDC、PENUMBRA等)置入支架内部,最后检查DSA确保栓子填充适当。 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手术时间在1.5-3.0小时之间,平均2.2小时。术后 均按要求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患者术后经过1个月的随访,其中9例术后颅内出血 完全吸收,1例术后出现轻微再出血,但未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3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症状均得到缓解,颅内微小动脉瘤得到有效治疗,且没有发生任何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合适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并避免颅内再次出血的风险。但是,在操作中需要足够的经 验和技巧,以保证手术安全和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对于没有足够经验的医生来说, 建议在有经验的介入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护理配合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 护理配合 摘要:脑动脉瘤为常见脑血管异常扩张导致的瘤状病变,0.2%~7.9%的患者 会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了病残病死率[1]。据报道[2],脑动脉瘤病残率高 达50%左右,病死率仅次于脑梗死与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 前弹簧圈栓塞治疗仍为脑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单纯应用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难以致密栓塞宽颈动脉瘤等复杂的脑动脉瘤,且复发率高,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学者指出[3],当血流能够通过的支架网孔面积与支架金属网格所围成的菱形 面积之比值小于0.6时,可使流经支架进入动脉瘤的血流衰减,促进血栓形成, 减少预后复发。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配合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导致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因血流冲击、动 脉壁薄弱引起,确诊后需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防止颅内动脉瘤破裂,威胁患者术 后生命。本次研究选取78例行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探 究重症护理配合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内 动脉瘤,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符合手术治疗相关指征,签署知情 同意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手术禁忌症、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根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常 规组和干预组,各39例。常规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9:20,年龄25-70岁,平均 年龄(50.12±5.70)岁,Hunt-Hess分级:Ⅳ级、V级分别有28例、11例;干预 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8:21,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0.10±5.60)岁,Hunt-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出血性疾病的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出血性疾病的护理 孙婷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0 颅内出血性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等。以上几种疾病在以往的治疗过程中均存在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治疗困难,治疗费用高等基本特点。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以上的疾病越来越倾向于血管内介入治疗。但是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并不少见。我院神经外科开展颅内出血性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多年,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及其防治的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颅内动脉瘤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主要是使用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体,解脱的方式包括电解脱或水解脱等,以GDC、EDC和DCS为代表的新一代电解脱、水解脱微弹簧圈栓塞系统以其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操作性进一步扩大了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范围,目前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1~3]。在宽颈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常常使用支架辅助[4]或球囊辅助[5~6]。辅助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弹簧圈脱出动脉瘤体进入载瘤动脉。 1.1 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一般护理 颅内动脉瘤最大的并发症就是术前术中及少见的术后的动脉瘤破裂,因为患者一般是在动脉瘤破裂后才出现临床症状而就诊,原来的破裂口暂时被血栓等封闭,但是再次出血的几率显著增加。患者入院后动脉瘤一旦再次破裂,治疗上措手不及,患者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脑疝表现,预后差。而患者血压的波动是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原因。因此,减少围手术期引起血压波动对防止动脉瘤破裂有重要意义。首先要作好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解释病情,讲解术中过程、感觉和配合手术的方法以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对有烦躁、精神症状的患者给予镇静抗焦虑药物。待手术期间注意调整饮食,防止便秘,防止感冒和咳嗽。对高血压患者要给予降压药适当控制血压。颅高压患者给予脱水降颅压。患者应绝对卧床,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采用留置针,从而避免多次注射穿刺引起的疼痛刺激,适当减少翻身拍背等的刺激。如果发现患者出现颅内压明显增高的临床表现,如:头痛明显加重,出现呕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复查头部CT,明确是否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1.2介入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护理 关于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的发生率,各家观点不一。Cloft等[7]报道破裂的动脉瘤栓塞术中再出血发生率为4.1%,未破裂则为0.7%。Sluzewski等[8]报道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为2.5%。动脉瘤破裂的原因主要为微导管导丝及弹簧圈刺破动脉瘤壁所致,但过度栓塞也可导致动脉瘤破裂。因为手术是全麻下进行,此时患者可能无特殊的临床表现而不易发现,或是存在瞳孔及血压的变化。但是在造影过程中可发现造影剂泄露入动脉瘤腔外,表明动脉瘤破裂。因为患者此时已经全身肝素化,凝血功能明显异常,破裂口可持续出血,此时应立即根据肝素使用量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按1mg中和125U肝素计算),同时继续填塞动脉瘤腔,在动脉瘤腔填塞到一定程度后,出血才能慢慢停止。如果动脉瘤破裂口持续出血,患者出现脑疝表现,应该立即转为开颅手术,挽救患者生命。在此过程中应该做到配合熟练,沉着冷静,观察细致。 1.3缺血性梗塞的护理 引起缺血性梗塞的原因常见的是:颅内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介入术中导管对血管的机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随访分析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随访分析李修珍;吴日乐;纪文军;康慧斌;冯欣;温小龙;徐文娟;李佑祥;吴中学 【摘要】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9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 2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随访6 ~24个月. 结果 139例患者有眼动脉段动脉瘤149个,动脉瘤径平均为(6.4±0.5) mm.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101个,Solitaire支架32个,Lvis支架4个,Tubridge支架12个.术后即刻影像学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102个(68.5%),Ⅱ级43个(28.9%),Ⅲ级4个(2.7%).手术相关并发症6例(4.3%),缺血事件4例,其中术后出现肌力Ⅰ级1例,Ⅲ级2例,术后突然出现短暂性患侧失明1例;占位效应导致视力下降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6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29例(92.8%)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共随访135个(90.6%)动脉瘤,其中稳定1 15个(85.2%),改善11个(8.1%),复发9个(6.7%).临床随访132例,mRS 0 ~2分130例(98.5%),mRS 3 ~6分2例(1.5%).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手术安全可行,但栓塞效果仍需长期影像学随访. 【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6(013)004 【总页数】4页(P187-190)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眼动脉段;动脉瘤,未破裂;支架;栓塞,治疗性;随访 【作者】李修珍;吴日乐;纪文军;康慧斌;冯欣;温小龙;徐文娟;李佑祥;吴中学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健康宣教指导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指导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的异常扩张,在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一旦破裂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及精神症状,严重时立即导致病人死亡。目前临床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有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方法 医生在全麻下行经股动脉插管,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直径的弹簧圈,将微弹簧圈安全、顺利地输送到相应的动脉瘤腔内,使其盘曲致密地填塞瘤腔,并保持瘤动脉通畅。 护理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该病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手术效果及术前术中术后患者需要配合的方面,减轻患者术前紧张及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②基础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保持室内安静,温度湿度适宜,限制探视,保持睡眠正常,情绪稳定,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 ③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肢体活动变化,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④术前准备:予术区(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备皮,必要时留置静脉通路,避免在插管侧肢体穿刺。术前导尿。术前4h禁饮,8-12h禁食。 ⑤药物护理: 术前予尼莫地平扩血管药物,预防脑血管痉挛,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血压下降,面部潮红、心慌等表现。对头痛和躁动者应用足量有效的止痛、镇静药。 术中护理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瞳孔的改变,预防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术后护理 ①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动脉穿刺部位予加压包扎6-8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如血肿较小,可适当增加压迫时间,一般可自行吸收。如血肿较大,要24h 内给予局部冷敷,24h以后予局部热敷。为减轻患者不适,可协助患者健侧卧位翻身,健侧肢体可自由伸曲,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嘱患者勿屈曲,预防出血。 ②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尤其血压变化,血压变化可引起脑灌注量改变,血压过低会诱发脑血管痉挛,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术后收缩压控制在150-170mmHg,有助于增加脑灌注压,降低颅内压,有助于改善脑缺氧。 ③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肢体活动变化 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者消失,警惕血栓形成。 并发症的观察

弹簧圈或联合支架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瘤21例

弹簧圈或联合支架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 瘤21例 陈光贵;罗来兵;魏巍;马术强;李春国 【摘要】目的观察弹簧圈或联合支架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1例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瘤患者,共22个动脉瘤,均采 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弹簧圈联合支架栓塞治疗13例(宽颈动脉瘤中联合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2例、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4例、Lvis支架辅助栓塞3例,相对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微导管辅助栓塞4例).随访观察 治疗效果.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栓塞效果按照改良Raymond分级为Ⅰ级15例、Ⅱ级5例、Ⅲ级1例.18例患者随访6~30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弹簧圈或联合支架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 末端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较好.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8(058)043 【总页数】3页(P65-67)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栓塞;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作者】陈光贵;罗来兵;魏巍;马术强;李春国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安徽六安237005;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安徽六安237005;安

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安徽六安237005;安徽省六安市 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安徽六安237005;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安徽六安237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大脑中动脉瘤是约占颅内动脉瘤总数的18%~20%。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 因血管解剖因素及血流动力学因素导致其是颅内动脉瘤好发部位之一,约占大脑中动脉瘤的85%,其余15%位于大脑中动脉其他部位[1~3]。大脑中动脉瘤以抽搐、轻偏瘫、精神症状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缺血症状及局部占位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瘤体位于优势侧者可伴随失语。弹簧圈栓塞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大脑中动脉血管解剖结构及动脉瘤形态的特殊性,导致该部位部分动脉瘤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较差,并可能影响分支血管而导致脑梗死等并发症。弹簧圈联合支架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血管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们采用弹簧圈或联合支架栓塞治疗了21例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瘤患者,临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同期收治的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瘤患者21例,其中男8例、女 13例。年龄46~71岁,平均56岁。颅内动脉瘤Hunt-Hes分级为Ⅰ级2例、 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4例。21例患者入院时皆行头颅CT检查证实为大脑 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瘤,头颅CTA检查明确瘤体形态、局部血管条件等。21例患者共22个动脉瘤,其中1例为多发颅内动脉瘤(2个动脉瘤,其中未破裂 动脉瘤1个,曾因右侧大脑前动脉A4段大型动脉瘤破裂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瘤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处理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处理 汪亮;胡英明;方宪清;吴世甜;张开鑫;方剑波 【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 【年(卷),期】2022(22)3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回顾分析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21年6月黄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6例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患者,进一步总结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积血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处理策略。结果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瘤明确为责任动脉瘤36例,头颅CT显示均存在前纵裂池积血,其中12例合并外侧裂池积血,15例合并鞍上池积血;大脑中动脉瘤明确为责任动脉瘤27例,头颅CT提示均存在病变侧外侧裂积血,且呈不对称分布,其中12例合并鞍上池积血;后交通动脉瘤明确为责任动脉瘤42例,其中13例合并桥前池、脚间池积血,17例合并外侧裂积血,而绝大部分(37例)存在广泛性的鞍上池积血,病变侧明显多于对侧;责任动脉瘤为颈动脉-眼段动脉瘤4例;责任动脉瘤为颈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瘤4例;责任动脉瘤为前循环其他部位动脉瘤3例。结论前交通和大脑前破裂动脉瘤均存在前纵裂积血,大脑中破裂动脉瘤均存在外侧裂积血,后交通破裂动脉瘤大都存在广泛性的鞍上池积血,对于桥前池及脚间池积血患者,需要根据其他部位积血情况综合分析。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汪亮;胡英明;方宪清;吴世甜;张开鑫;方剑波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原因及处理 2.显微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 3.探究显微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措施 4.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72例临床分析 5.经锁孔入路手术对合并颅内血肿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例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自发性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治体会

一例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自发性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治体会 1. 引言 1.1 病例介绍 一例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自发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且危及 生命的急性神经外科急症。本病例患者为一名男性,55岁,无明显的基础疾病史。患者突发严重头痛,伴有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并在 到达医院时出现昏迷状态。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 为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自发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由于病情紧急,患者立 即接受紧急手术治疗,术后密切观察并进行有效的护理。经过多次手 术和积极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最终成功康复出院。本例病例介 绍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深入探讨相关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 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案,并总结出诊治体会及预后评估。 1.2 疾病概述 自发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的急性颅内危重疾病,通常是 由于动脉瘤破裂引起。硬膜下血肿是指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形成的血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和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血肿的 形成会造成大脑受挤压,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 的生命。 自发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血液渗入硬膜下腔,形成血肿。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和

影像学表现来确定,如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症状,以及CT和MRI等检查的结果。 针对自发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早期及时的手术干预可以有效减轻颅内压,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也是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包括脑水肿、脑积水等。 自发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在诊治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3 诊断标准 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下面是一例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自发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标准: 1. 病史:患者常有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需详细了解疾病发生的时间、起因及症状变化等信息。 2. 临床表现:患者常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颅内高压征、意识障碍、进行性神经系统症状等,需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3. 影像学表现:头颅CT或MRI检查是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方法。血肿呈新月形低密度灶,常位于大脑镰上,压迫脑实质。

颅内动脉支架术后栓子脱落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颅内动脉支架术后栓子脱落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李帅;邓剑平;张涛;陈虎;张桓;方伟;刘福德;赵振伟 【摘要】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研究支架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并在术前7d内和术后3d内行DWI检查,分析支架手术前后DWI的变化,对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联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支架术后有新发缺血梗塞灶23例,发生率为37.7%,其中出现新发无症状缺血梗塞灶20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3例;术前发病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术中行球囊后扩是支架术后发生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危险因素(P <0.05);在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数量和大小方面,20例无症状新发缺血梗塞灶患者与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均发生了狭窄相关的穿支梗塞.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较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会降低其发生率.【期刊名称】《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年(卷),期】2016(015)003 【总页数】4页(P238-241)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颅内支架成形术;脑梗塞 【作者】李帅;邓剑平;张涛;陈虎;张桓;方伟;刘福德;赵振伟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

颅内动脉瘤栓塞攻略之微导管塑形(一)

颅内动脉瘤栓塞攻略之微导管塑形(一) 话说三国演义里的张翼德,南征北讨,战无不胜,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凭什么?凭他手中一杆丈八蛇矛,此矛,头端是塑了弯儿哒! 但水浒传里的吕师囊,同样使一杆丈八蛇矛,却为何惨死于金枪手徐宁的枪下?因为,徐宁的钩镰枪,头端也是塑了弯儿哒,是更正确的弯儿!这就是微导管头端塑弯儿的典故。 好吧,笑话太冷了,列位看官都没笑,那咱就书归正传了,后面几回书专讲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微导管头端的塑弯儿。 所谓微导管塑形,是指通过蒸汽将微导管头端塑成一定角度的弯曲,再用冷水定形。目的:①利于管头进入动脉瘤腔;②管头在动脉瘤内位置稳定;③防止管头抵住动脉瘤壁造成破裂;④利用管头的朝向使弹簧圈在瘤腔内适宜地分布。 微导管头可以塑一个弯儿,顶多塑两个弯儿,第一个弯儿(远心端的弯儿)顺应动脉瘤体跟载瘤动脉的成角,第二个弯儿(近心端的弯儿)顺应载瘤动脉本身的曲度。一般来说没必要再塑更多的弯儿。 按照管头形状,大致分三种: ①直头(不塑形) ②平面弯儿(单向弯儿:45°预塑形,90°预塑形,J形,C形;反向弯儿:S形,Z形) ③立体弯儿(类螺旋) 在这里需要强调两个细节:①熏蒸时间,一般在30 s左右,时间过短微导管头的塑形不能维持,时间过长则会损害微导管的亲水涂层。②不同公司的微导管在物理性能上有差异,例如Headway 17微导管,属于1:1塑形,意思是用塑形针塑好形状,熏蒸定型后撤除塑形针,形状会维持原貌。而Echelon 10微导管在熏蒸定型后撤除塑形针,形状会有反弹,所以如果要使Echelon 10微导管头端塑成C形,则需要用塑形针将其头端过塑为猪尾形。 举若干简单例子,供新手参考,久经沙场的老油条可以忽略。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 对15例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术后 护理措施与效果。结果15例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及精心的术后护理处理,均栓塞成功,术后仅发生2例并发症,1例穿刺点血肿、1例脑血管痉挛,皆对症 处理缓解或消失。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并采取精心的护理措施处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保健能力。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 05-569-01 颅内动脉瘤指的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本病发生主要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动 脉血管壁结构改变与血流动力作用,也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1]。为了进一步 探讨颅内动脉瘤采取介入栓塞术治疗后的术后护理措施,本科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科自2015年以来开展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经临床表现、头颅CTA及脑血管造影等确诊,临床表现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等。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40~62岁,平均年龄(50.6±4.8)岁。 1.2方法纳入研究的15例患者均经过血管内栓塞治疗,配合精心的术后护理,具体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2.1一般护理术后给予监护仪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及血氧 饱和度等变化;保障呼吸道畅通,给予低流量吸氧;抬高床头30°,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与 降低颅内压;注意血压变化,采取必要的降压措施,静脉滴硝普钠注或静脉泵注,根据监测的血 压变化调整其输注速度,防止血压波动过大,平均动脉压维持在75~82mmHg[2]。同时鼓励 患者多饮水,促进术中所用的造影剂尽早排出体外。 1.2.2穿刺点观察术后动脉穿刺处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观察穿刺部位有无 渗血、瘀斑及血肿,同时观察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末梢皮肤颜色、皮肤温度、感觉以及腹部等 情况,有变化及时告知医师并处理。对于股动脉入路患者术侧肢体伸直,术后6h撤除沙袋,术后 8h卧床制动,术后24h解除弹力绷带,嘱其下床活动。 1.2.3健康宣教颅内动脉瘤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较高,大约有41% 的患者有明确出血诱因,比如焦虑、紧张、激动、血压突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 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等。其中,有部分患者在围术期中应加强术后健康宣教,尽量避免出 血诱因,比如情绪激动、饮酒、吸烟、高胆固醇饮食、屏气、过度劳累、咳嗽及限制体力活动3~4周;保持大便的畅通,便秘的患者可应用缓泻剂,同时可多食用粗纤维食物等;控制血压 波动,按照医嘱服药。 1.2.4并发症护理①术后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护理:动脉瘤破出血裂属于介入栓塞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因为颅内压波动与术中机械刺激、凝血机制改变及术后抗凝治疗 等所致。因此术后应保障患者血压的平稳,同时保持大便的畅通,避免患者剧烈咳嗽。②脑梗 死护理:脑梗死在介入栓塞术后也比较常见,发生原因主要是介入手术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各种因素导致的脑血管痉挛、低血容量与低血压等引发脑灌注不足以及相对高凝状态等。为 此术后早期应对患者的语言、感觉功能及肢体运动变化、意识状态进行严密观察,护理人员要 时常与患者沟通交流,以便尽早察觉病情变化;术后如果发现患者一侧肢体麻木、偏瘫、神志 不清及言语障碍等,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③脑血管痉挛护理:动脉瘤栓塞术后,蛛网 膜下腔残留出血会导致脑血管痉挛,血管痉挛可先局部发生,然后波及全脑。其发生率在30%~60%。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与护理,尽早察觉脑血管痉挛症状,合理调整各个监测指标,根 据医师医嘱合理应用抗血管痉挛药。本研究组所有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均采用尼莫地平注 射液通过微量泵入处理,可起到一定的预防脑血管痉挛作用。此外,护理人员术后要观察患者

经颈动脉插管行弹簧圈栓塞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支架置入术1例报告

经颈动脉插管行弹簧圈栓塞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支架置入术1例报告 动脉瘤破裂是引发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更是造成脑血管病变的 主要因素,颅内动脉瘤破裂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临床治疗中以栓塞术为主。颈动 脉夹层的发生主要是受颈部动脉内膜撕裂,造成血流进入血管内形成的内壁血肿,股动脉插管为介入治疗的常见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经颈动脉穿刺插管具有路 径短,风险小等特点,对患者疾病治疗有显著价值,手术过程中积极为患者展开 临床护理工作,能够从整体上高临床疾病治疗安全性[1]。基于此。研究纳入医院2022年8月收治的1例经颈动脉插管行弹簧圈栓塞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支架置入术患者,对其临床护理内容进行总结。 一、病史摘要 熊先贵,男,65岁病例特点:主诉:发现颅内动脉瘤6月余 2.因(系): 患者6月余前因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诊我院,入院后予以完善相关辅助 检查,于2022-02-03日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内减压术+前颅底硬膜修复术”, 手术顺利,治疗上予以止血、补液、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后于2022-02-21日 行“脑血管造影术”,造影提示:见右侧后交通动脉瘤,情况尚可。7月20日 “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左侧眼动脉动脉瘤”收住入院,排除手术禁忌证2022- 08-16,行脑血管造影+右侧后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完成手术后给 予患者万古霉素+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2022-08-22行导航下行左侧额叶脓肿穿 刺引流,2022年08月26患者病情好转,继续监测患者病情。 现将经颈动脉插管行弹簧圈栓塞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支架置入术 护理内容报道如下: 二、护理评估

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前循环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前循环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俞国松阮善平胡小铭赵志新泮双军杨松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07期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前循环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应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破裂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应用术后即刻造影后Raymond分级、随访复发率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手术疗效,以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复查载瘤动脉狭窄、弹簧圈脱出发生率评价手术安全性。结果 14例患者中,应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致密栓塞9例(64.3%),瘤颈残留4例(28.6%),手术失败1例;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完全闭塞11例、弹簧圈袢部分脱出至载瘤动脉1例、瘤颈残留1例。患者术后6个月mRS评分均为0~1分。结论颅內前循环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应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 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 [中图分类号] R7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07-0066-04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ruptured anterior circulation microaneurysms YU Guosong1 RUAN Shanping1 HU Xiaoming1 ZHAO Zhixin1 PAN Shuangjun1 YANG Song2 1.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aizhou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affiliated to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Taizhou 317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aizhou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affiliated to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Taizhou 31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ruptured anterior circulation microaneurysm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4 patients with ruptured anterior circulation microaneurysms treated by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8 to March 201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operation was evaluated by Raymond grading after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angiography, the recurrence rate during follow-up and scores of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The safety of the operation was assessed by the incidence rate of perioperative operation-related complications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parent artery stenosis and spring coil prolapse during follow-up and reexamination. Results Among the 14 cases, 12 cases were embolized with spring coil

一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护理

一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护 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关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护理经验,通过介入栓塞术后护理措施和临床疗效,护理措施的实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 通常情况下颅内局部血管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是造成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原因,患者年龄通常在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颅内动脉瘤是使得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决定因素。对于传统手法,一般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创伤大而且风险较高是该方法的弊端。采用介入栓塞术是现阶段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为合适的手段,较该方法的创伤小、患者也不需要承受巨大的疼痛、它的

安全性高以及患者恢复快【1】。本次选取我科一例介入栓塞术后的患者,通过有效的护理,探讨其效果。 1 临床资料 1.1患者一般资料 患者,王崇贵,男,80岁,入院时间:11.27,00:09,因为突然的头痛而且意识障碍两个小时而去医院,他两个小时之前没有明显征兆情况下突然头痛,而且恶心呕吐,他的神志也相对模糊,家属将他送到了当地的医院,对头颅进行了紧急的CT检查,结果显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家属为了进一步治疗将患者转到我院,我科头颅进行了紧急的CTA检查。结果显示是左侧大脑前A1段动脉瘤。我科对这个患者进行了初步诊断,结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大脑前A1段动脉瘤,将此患者收住入院。 1.2治疗过程和临床转归 入院后对患者身体进行检查发现患者神志模糊,对全身皮肤粘膜进行了检查,没有见到黄染,没有出现淋巴结肿大的情况,颈软,气管没有产生偏移,两个肺呼吸声音较轻,没有听到呼吸音以外附加的声音;心跳节奏较为齐整,病理性杂音也没出现;腹部检查也正常,检查腹部,触摸肝、脾,在肋下未触摸到,移动性浊音(-);两个腿也没有出现浮肿。专科检查的结果是神志贪睡,GCS13分=E3V4M6,Hunt-Hess 3级,间歇性的挣闭眼,双侧瞳孔大小形状都是一样的,对于光反射比较灵敏,语言表达不清晰,对答不切题,口角没有出现歪斜,伸舌居中,颈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没有异常,遵嘱活动,双侧巴氏征阴性。入院的时候患者血压高,按照医嘱给患者输入以一小时三毫升生理盐水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并发症的 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 察护理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栓塞治疗介 入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心理状态。结果:经过两种模式术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术后,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制定针对性优质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 发生率,减轻患者消极心理,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术;术后并发症;术后护理 颇内动脉瘤是指大脑内部的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形成的动脉瘤。虽然医学上 称其为动脉瘤,但是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不会扩散,不会恶化。治疗颅内动脉 瘤的原则是防止瘤体破裂,以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治疗时要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来制定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瘤主要有两大治疗方向。一是开颅夹闭, 将颅内动脉瘤的根部进行结扎,让瘤体失去血供,彻底避免瘤体破裂的情况,二 是在颅内动脉瘤溜体内放置弹簧圈,称为“栓塞治疗”,减少血流对瘤体血管壁 的冲击,降低瘤体破裂风险。介入栓塞治疗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具有 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成功率高的优点[1]。但术后也仍有脑血管痉挛和脑出 血的风险,因此配合护理干预治疗有重要意义。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80例的效果及预后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80例的效果及预后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为今后脑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且均实施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其中治疗组的40例患者在入院3d内进行介入治疗,而对照组的另外40例患者则在入院3d后进行介入治疗。术后进行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栓塞效果、并发症情况,并利用改良Rankin表(mRS)评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完全栓塞率达85.0%,远超于对照组的62.5%;且治疗组的次全栓塞率和不完全栓塞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6个月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显示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5%,明显高于治疗组的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栓塞在脑动脉瘤破裂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脑动脉瘤;介入栓塞;预后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因素,约占80%~90%。此外还有一些少见的原因如肿瘤等也能引起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等。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部“爆炸性”疼痛,同时会引起脑积水、缺血性脑梗死及血管痉挛等多种并发症。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介入栓塞治疗方法逐渐被应用在脑动脉瘤治疗中,对于脑动脉瘤患者来说,采用介入栓塞治疗不仅安全系数较高,而且还具有术后恢复快、最大程度减少患者脑部组织损伤等特点。虽然介入栓塞治疗是近年来治疗脑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但对于其治疗时机,目前临床对早期和晚期介入栓塞治疗存在一些争议。本研究以早期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80例脑动脉瘤破裂研究为基础,进而为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对患者治疗效果及愈后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的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入院3d内进行介入治疗40例和对照组(入院3d后进行治疗)40例。其中治疗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2~75岁,平均(56.1±9.6)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34~70岁,平均(59.7±7.8)岁。随机分组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在接受临床研究前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WHO关于脑动脉瘤的诊断标准;经DSA检查方式确诊;动脉瘤破裂的SAH。排除标准:巨型动脉瘤(直径>25mm)、造影剂过敏、梭形动脉瘤、凝血功能障碍及肝肾功能衰竭者。 所有80例患者经过CTA(常规血管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 进展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的破裂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情况。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治疗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并且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本文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一、融合成像技术的应用 血管内治疗过程中需要精确的成像来指导治疗,传统的DSA等成像技术存在成像不准确,信息不全等问题。而融合成像技术则通过将不同的成像技术融合在一起,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融合成像技术如CT和MRI的结合,能够在治疗前更加精确地定位动脉瘤,缩短手术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小手术对患者的侵害。 二、新型流量修复支架的应用 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治疗中,结构较大的支架更容易形成血栓和栓塞,而新型流量修复支架在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流量修复支架能够想减少颅内动脉瘤的流量,进而减少局部瘤的压迫,达到内部结构的恢复和液化。同时,其优异的透光性和发生栓塞的低风险使治疗成为可能。

三、代表性荧光染料的应用 现代颅内动脉瘤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变异鲍曼细胞。在使用荧光成像的情况下,现代颅内动脉瘤治疗在识别变异鲍曼细胞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帮助。荧光成像能够清晰地区分出很小的细胞群,大幅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使得手术取得的效果更加客观。 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应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具有流畅度高,空间受限 小等诸多优势,逐渐取代了传统血管造影技术。而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治疗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应用无疑可以提高治疗精度,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总结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一种生命威胁性较大的疾病,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治疗可有效防止再次发生。随着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主要手段。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完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将会更加精确、便捷和安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