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40.67 KB
- 文档页数:9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安希孟[内容提要]本文以现代民主法制观念及基本人权标准为利器,深入剖析明清两朝顽固的守旧官僚对待西方天主教及基督教新教的刻薄态度,指出,这是对宗教信仰自由及基本人权的无知和蔑视。
基督教传教士梯山航海来中国布道传教,这本身就等于向中土华夏士子宣布,传播和信仰自由乃人权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传教士的宽厚仁爱与中国官员文人的刻薄尖酸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守旧的士大夫文人及清政府昏庸官吏对上述基本理念一无所知。
他们只知一味捍卫“天朝上国”的国家尊严。
今天的人当从这一段历史事实中懂得:以封闭的中国酋长态度拒绝外人传教,适足以损害自己国内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信仰自由。
受害的乃是自己的国民。
中国政府种种表面胜利,其实包含着极大的危险——使自己远离主流国际社会不知几许远矣。
关起门来,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总不是外交上的上乘之策!近代西方传教士来我华传道送经,为单一封闭的华夏文化增添一异质新颖的文化要素,给中国重此岸、轻彼岸的现实文化增添了一种向上的超越性文化因素。
奇怪的是:封建文化的狭小襟抱竟不肯接纳她。
亡国灭种的忧患意识忽然笼罩国人官宦心头。
我们必须知道,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是一大二公。
教会是一种大而公的普世教会,视万国万民为一体,同为上帝之子,不分疆界与畛域,并非民族主义狭小器量所可包容的。
今天,我们必须发扬基督教中所包含的世界大同、万国一家、人人皆兄弟的精神,切莫以狭小的唯我独尊的家族情怀构筑壁垒,把中国宗教变成民族主义者拒绝交往的工具。
基督教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是民族沙文主义者手中的泥巴,可以被捏成任何一种玩物。
它同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我封闭毫无共同语言。
督教从传入中国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开始,就经历了与中国固有儒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风雨飘摇的过程。
在冲突中实现融合,在融合中产生冲突。
一方面,基督教不断改铸自己,逐渐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也渐渐习惯了这个外来“尤物”。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汉语研究的科学化——明清之际基督
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陈义海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6)006
【摘要】明末清初之时,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将西方的文化、科技,甚至科学方法传向中国.在研究西学东渐时,人们较多关注的是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而对传教士对汉语的研究关注不多.利玛窦、金尼阁等人用西文字母拼读中国汉字的方法,直接影响到了后来汉语的拼音思潮和运动.同时,传教士们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对汉语的研究,对后来的汉语研究的现代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教士对汉语研究所产生的影响,也启发我们对跨文化传播作深入的思考.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陈义海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6
【相关文献】
1.交织在历史中的中西异质文化碰撞——自唐至明清之际基督教精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J], 孙翀
2.明清之际民间宗教信仰对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影响 [J], 李琼
3.施拉姆传播模式与明清之际基督教传播范式 [J], 陈义海
4.明清之际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讨 [J], 李波燃
5.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J], 陈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考点01整体感知(信息类文本阅读)目录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2.考点梳理(基础知识、选材特点、课内梳理、方法指导)3.考点精讲(文体特征、借思维导图读文本)4.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1. 考点分布2021-2024新课标Ⅰ卷(含2023四省、2024九省命题)【命题规律】①形式上,有非连续文本和连续文本两种形式。
如:新课标Ⅰ卷2024年采用非连续文本形式,2023年采用连续性文本。
②文体上,有学术论著、论文、科普文等。
③题材上,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美学的不同表现形式、社会生活现象、历史地理学、生物科普等。
④题型上,客观题+主观简答题,采用3+2或者4+1的模式。
⑤新变化:重视教考衔接。
2023年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后真相时代》回扣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2023年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1与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相关联,其中第1题B项提到的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一文,正是第四单元的学习资源。
这些都是部编教材的新增内容。
【备考策略】1.重视教材研读以五册教材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指导学生提取文章有效信息,梳理文章思路与主要观点。
2.拓宽阅读视野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发展新动态。
加强具有学术性的、有深度的、有逻辑性的文章的阅读训练。
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并系统归纳文本类型,构建基础知识框架,以形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技巧培养信息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应有别于文学类文本,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工具性、方法性更为突出,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思维导图等形式,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
一、基础知识(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①论点二、选材类型信息类文本的选材分为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大类。
(一)论述类文本主要文类①政论文: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从跨文化角度浅谈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作者:王怡心来源:《人间》2016年第21期摘要:与融会异彩纷呈重新审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伦理中积极向上的伦理价值观,并不意味着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各种文化的相互竞争熟优熟劣。
在基督教伦理和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人伦道德文化传统之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唐朝的景教、元代教廷使节的东来、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活动,近代新教的输入等四个历史时期,它与中国本土的社会与文化互相沟通、适应,最终实现了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关键词:基督教;儒家思想;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51-01一、基督教基督教是古希腊文化、犹太教宗教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西方文化的根基。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可以分为唐朝的景教、元代教廷使节的东来、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活动,近代新教的输入四个历史时期。
综观历,基督教是公元一世纪时开始于犹太教的一门宗教。
公元年东、西教会大分裂,该教在原有教派的基础上形成天主教与东正教两大派系,在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又产生了新教等众多派别。
总之,鸦片战争之后数十年间,教会势力在中国已经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到了世纪初,中国更是成了传教士任意往来的乐土。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支柱,它对西方文化的宇宙、自然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主要有三个根基:一是基督教的价值伦理理念;二是古罗马的政治法律制度;三是古希腊的理性逻辑思维。
然而,在三者中,基督教是最具有基础性与广泛性的。
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古希腊的理性逻辑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在和基督教融合之后,才具有深厚的基础,有了广泛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基础。
但由于历史原因,儒家一直占据官方意识形态领域,每个统治阶级都以它为官方文化的主要形式,所以通常认为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更为重要,是中国的主流文化。
广角It自克融会申华传纟充文化助力中国基督教健康发展文/高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一辈基督教领袖发起三自爱国运动,积极主动认同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自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会,基督教因此健康发展,成为中国的基督教。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尊重中华传统文化、自觉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基督教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立根生长,不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不适应所处社会文化的发展,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为了推动中国基督教更好地健康发展,必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基督教,对教义教规进行新的阐释,推动宗教思想建设,使之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从基督教中一国化层面来讲,基督教吸纳申华传统文化啲养分越多,就越利于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扎根生长。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被基督教吸纳的精髓。
比如,“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标准,其核心是从对家人的爱,上升到对他人的爱。
孟子讲“仁者,爱人”,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仁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理念。
而在圣经的教导中,上帝是爱,上帝给人最大的诫命就是爱神爱人.爱入,就是要有舍己的精神。
五常当中最精髓的地方就是礼。
据《礼记》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而圣经认为,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
儒家的“五常”,在圣经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思想,可以纳入基督教的思想中,我们要将两者结合,引导信教群众遵纪守法,尊重中国社会传统礼仪,爱国爱教、正信正行。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既重赡养,又重视心理关怀和内心愉悦。
在《孝经》中有大量关于如何孝敬父母的陈述,例如“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意思是子女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光荣和自豪。
终日碌碌无为,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正如圣经所说:“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
”(参箴10:1)圣经当中,从至高信仰层面为孝找到了神圣的出处,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孝的具体描述和理解,将孝拉进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此外,茶文化与基督教的灵修也可以结合.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有很厚重的历史沉淀。
作为一名参与基督教中国化培训的学员,我有幸在这次培训中收获颇丰,不仅加深了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培训过程中的几点感想。
首先,基督教中国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基督教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学习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史,了解到许多基督教领袖和神学家的努力,他们积极推动基督教本土化,为我国基督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基督教中国化不仅是教会内部的事务,更是国家宗教政策的一部分,是我们每一位基督徒的责任。
其次,培训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基督教思想建设、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老师们深入浅出地讲解,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量知识。
例如,在“基督教信仰的跨文化之路”课程中,游斌教授从基督教信仰的跨文化之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化基督教思想体系的跨文化构建之路。
这使我认识到,基督教中国化并非简单地移植西方教义,而是要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教义,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再次,培训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参观邹城市基督教两会驻地、礼门义路亭和基督教中国化展室,直观地感受到了基督教中国化的实践成果。
这些参观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基督教中国化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以通过具体行动来实现的。
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基督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基督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此外,培训期间,我们与来自各地的基督徒骨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享了各自在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这种交流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基督教中国化贡献力量。
最后,我要感谢组织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培训机会。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神化了的哲学原则或实体,而中国老庄哲学的道,却是自然之道。
与此相应,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宣称上帝或道,是惑官感觉以及建主在它上面的知识体系所不能把握的,是人的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所不能表述的。
基督教冲秘主义主张否定神学,而中国老庄哲学的主张,则可以称作是否定形而上学。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主张从外在的现象世界返回自我,借助於上帝的启示和恩赐,在心灵的迷狂状态中静观上帝,与上帝结合为一,即神人合一。
中国老庄哲学则主张怠物、怠我,在无恩无虑的精神状态中悟道。
神人合一的主体是人性中的神性,其结果是人的神化,是对人的否定。
天人合一的主体则始终是人,其结果是人的自然化,是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和睦相处。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在西方中世纪被视为异端,而中国老庄哲学则是显学,并与儒家哲学相互融化,共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在西方,“神秘主义”(mysticism )一词出自希腊语动词myein,即“闭上”,尤其是“闭上眼睛”。
之所以要闭上眼睛,乃是出自对通过感官从现象世界获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
不过,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仅仅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心灵的眼睛,使心灵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
因此,辞书中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
作为一种宗教观念和哲学观念,神秘主义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和哲学传统中。
就西方而言,神秘主义思想可谓源远流长。
流行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俄耳甫斯教就曾对古希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但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体系,神秘主义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犹太哲学家斐洛的哲学中。
公元3世纪,普罗提诺所创立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把神秘主义进一步系统化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 ●卓新平双向契合 在现代社会重新审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思潮中,中国文化发展正面临着一次新的突破,而基督教在中国的适应亦面临着一次新的机遇。
在经历了各种文化运动和艰难变革之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阶层在社会现代化的氛围中重新开始沉思中国文化的命运,探究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这种沉思和探究通常会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及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基督教在中国之文化适应及融入的可能与极限这些被人普遍关注却未根本解决的问题来展开。
中国文化和基督教在过去上千年的碰撞与交汇,已使双方在彼此认知上更为冷静和成熟,二者的思索与反省亦开始走出以往的偏颇和困惑。
因此,这些具有突破意义的变化势必给人们的认识带来一些新意。
其结果将会影响到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当前开放社会之中的双向契合,并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和基督教在华重构的机遇把握密切相关。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作为两种对话主体,在“中国基督教”这一表述上达到了统一。
当然,这种合二为一并非靠或此或彼的选择及舍弃来实现,而是靠二者的沟通、协调和并存,通过彼此之逐渐吸收、消化而融为一体。
在此,基督教在传递其灵性启示时亦从中国文化精神中获得启迪,从而得以丰富自身;而中国文化在接受基督教带来的信息之同时,也面临着一次变革其传统结构或扩大其内在涵盖的机遇和选择。
所以说,理想境界上的中国基督教乃基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双向契合和有机共构,它不仅会充实中国文化中的信仰精神及其价值观念,而且也会丰富基督教信仰体系中的文化构成及思想内容。
联着、体现着“三句话”。
要把这三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这就是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宗教政策的精髓,是宗教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辩证法、坚持大原则和大方向的体现。
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依法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是理解上的偏差,实践中必然走入误区。
而贯彻政策、依法管理,如果忘记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我们的宗教工作又会失去目标,迷失方向。
基督教传⼊中国的过程、机制及成因2019-10-09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基督教对华⾄少有三次传播。
作为⼀种“异质”的外来⽂化,若想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甚⾄⽴⾜于中国,⾃⾮易事。
纵观基督教的三次传播,虽其传播策略、机制各异,且付出了努⼒,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分析其原因,既由核⼼⽂化理念的不可调和性所决定,同时受传播学机制、历史⽂化等因素所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传播;机制;原因中图分类号:B975.2⽂献标识码:A⽂章编号:16735595(2016)03005906⼀、基督教传播的过程关于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当今学界⼤致有两个看法:⼀种是三分法,即认为基督教主要在以下三个时期进⾏传播,即公元635年前后的唐朝时期、明未清初、1840年迄今;另⼀种是“四分法”,即把元朝的“也⾥可温”教(元朝时蒙古⼈对来华基督教及其信徒的统称)之传⼊纳⼊其中,譬如,卓新平先⽣即持此观点。
客观地讲,若从纯粹历史学的⾓度,应该考虑“也⾥可温”教在元朝的传⼊。
但是假若从传播影响之⾓度考量,则可灵活处理。
由于元朝“也⾥可温”教的影响极其微弱,教徒最多时亦不过三万⼈,且“也⾥可温”教⼏乎没有同中国的⽂化发⽣直接关联,故笔者采取“三分法”来考察基督教传播之历程。
第⼀次传播:唐朝时“景教”的传播。
唐太宗时期,乃中国历史上的⿍盛时期,极具开放之⽓象,“景教”的传⼊即赖于此。
“景教”是中国唐代对古代基督教之“异端宗派”――“聂斯脱利派”――的称呼。
在西⽅,“聂斯脱利派”被正统教会打成异端后曾从叙利亚传⼊波斯、阿拉伯和印度等地,并经波斯传⼊中国。
因此,唐初国⼈曾称之为“波斯教”,其教堂则称之⽈“波斯寺”。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聂斯脱利派”主教、叙利亚⼈阿罗本从波斯来到长安,标志着基督教正式与中国⽂化有了“交涉”。
据“⼤秦景教流⾏中国碑”的碑⽂记载:“太宗⽂皇帝光华启运,明圣临⼈。
⼤秦国有上德⽈阿罗本,占青云⽽载其经,望风津以驰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