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格式:docx
大小:40.67 KB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9
下载本文档
合集下载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國崛起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精神文明支撐著?
2.如果我們期望將來中國也能崛起,我們是否應該致力中國文化更新與再造?
作者認為「文化更新」並不是一個新議題,他引述了大陸學者湯一介「中國(的)文化更新,已成為全球多元文化系中,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的一段話,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所關注由儒學主導的東亞經濟的發展。但過往的討論大多皆以哲學為進路,較少從宗教的幅度來思考。他傾向Christopher Dawson的論點,認為「宗教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該社會中的文化形式」。因此,他提出以宗教與文化會通的角度,來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更新問題。
作者在最後的小結中,從新強調基督信仰是可以促使各個文化轉化(transformation)或更新(Renewal),並得以的最終響應。在這點在論述上明顯有點含混不明,並帶有福音化(evangelization)才能成功的意味。關於這點留待討論與反思部份再作陳述。
2.
2.1.對中國文化更新的思考
中國由於現代化、都市化、國際化的壓力,在經濟發展及社會問題上出現嚴峻的挑戰,海內外的知識份子就以上課題,已有一個共識,大家認為直接或間接都與中國文化有關,因此,中國文化需要更新。
神與文化對立(God-Against–Culture)
神在文化之內(God–of-Culture)
神在文化之上(God–above-Culture)
神與文化在張力之下(God-andCulture-in–Paradox)
神能夠轉變文化(God-Transforms-Culture)
作者認為以上這些態度在每個時代都同時出現過。他比較傾向神能夠轉變文化(God-Transforms-Culture)的觀點上,並提出轉變上需要產生「本土化」(indigenization)和處理「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問題。他更說明近代基督教面對處境化下,應該產生一種超越文化的神學(Transcultural Theology)或超神學(Metatheology)去克服文化上的差異,同時又舉出不同宗教在面所對不同文化的底蘊下,對處境化作出的態度。
4.3莊祖鯤對現代下的一點迷思
綜觀全書莊祖鯤希望參考基督教的人性論與宇宙論,作為會通的焦點,從而改善中國文化「無法」(不守法)與「無天」(無神論)的特質,幫助中國走上現代化。這樣的說法未免將現代化看得太約化,把基督教說成一種俗世價值,只要中國人篤信了基督教,現代化下所帶來的問題,便能馬上水到渠成地解决。明白作者身為基督徒,希望透過基督文化,對中國社會問題上給予對治方案。但現代化是一個複雜的文化特性,包括理念和制度兩個層次上的特質。對於「個體自由」,傳統中國與西方在理念上有著不同的詮釋,在政府功能上,西方為配合自由經濟下大多傾向不干涉,強調尊重個人財產的價值,鼓勵追求自我利益(self interest);反觀中國一向傳統重農輕商及家天下的觀念,政府權力干涉經濟,認為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比自我利益利重要。因此,中國要邁向現代化是一個複雜結構和理念上的轉化,並不是單純的宗教問題。
啟的階段:這是指外來的宗教或文化,如何使找其列切入點。作者認為每個民族處於文化危機時,才有心胸去接納外來文化或宗教,同時亦要顧及傳播方式。
承的階段:是指出當外來文化或宗教與傳統文化相遇,避免兩者在會通時,將外來文化融攝、消融或變質。因此,找出相方有哪些元素達到相輔相成的結果。
轉的階段:外來文化或宗教是否促使傳統文化產生轉化,這關乎人的質與量以及傳播方法。
(1)莊祖鯤「改變和更新」的研究進路:
1.1.研究動機
踏入廿一世紀,由於現代化(modernization)的推展下,全球文化產生類似的問題和面臨同樣的挑戰。中國近年經濟起飛,已成功融入國際社會的一員,政府和民間都以「大國崛起」號稱自鳴得意之時,所面對的文化危機也似乎在所難免。因此,作者提出以下兩點:
3.2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交會點:
作者認為基督教在上具有原罪與懺悔意識的人性觀;上帝對人具有啟示的能力的宇宙觀,從而開出他力的拯救觀念。使人從自我否定,然後逐步達到自己新身份,達致超越自我的目標,這種超越是一種埋葬自己的野心或私心,來換取另一層次的新生命價值觀,可與中國文化所缺乏「無法無天」的特質作為會通的焦點。從而開出創造轉化的動力。
反觀,西方文化承襲了基督宗教改革,擁有多元開放性和自我批判的兩種特質,因此,擁有更高的自我更新的能力。作者認為自+六、七世紀,西方國家,都能借助這種自我更新的能力的機制,都能化險為夷。作者更提出宣教家所主張的批判式處境化和林毓生所提倡創造的轉化,有著異曲同功的效果。但基督教的觀點所強調的「文化更新」並不是文化的移植;也不是將基督教體系轉直接移到某地方或某些人中。相反地透過潛移默化的轉化,使得人生的重新界定和整合。基督教所提倡不是一套經濟、政治策略及一種劃一的文化形式,而是一系列「新人類」的觀念,由內心更新及創新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THEO 5926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Name:朱肇羽
閱讀報告: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
莊祖鯤博士在《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一書中,試圖以辨證方式找出基督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從而尋索基督教對中國文化貢獻,並指出中國文化需要作出改變和更新。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三章嘗試以歷史的角度,闡述基督教與佛教對於中西文化的影響;第四章作者嘗試以「宣教學」Missiology作為理論,來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進路;第五、第六章則承此進路,探討當代中國文化所面對的危機,藉著透過基督教文化作為會通的交會點,並作為未來中國文化的轉化點。本文試從以四方面作出解釋和評論:
合的階段:合是有整合、融合、契合的意思。當外來文化或宗教與傳統文化經過以上三個階段後,終於達到一個穩定狀態。
1
2
2.1
2.2中國傳統文化之需要更新,首先要了解自身文化出了甚麼問題
作者以歷史說明宗教影響中西文化的發展,從而帶出中國文化的缺陷。
明清以來,中國文化廣受儒、釋、道三教影響,走向一個「華夷之分」的超穩性封閉系統,這種封閉性就是缺乏西方自宗教改革以來,所強調思想應具備多元開放性和自我批判的能力。因此,中國並沒有開出像西方的啟蒙運動,資本主義和現代科技更沒法萌芽。同時中國二千年來,一直維持小農經濟,社會結構只是依賴倫理關係去維持,導致超穩定性,缺乏一種自我更新的能力。
4.2中國社會結構面臨挑戰
莊祖鯤提出中國走向工業現代化,改變農業的人際關係,使得傳統的社會倫理像關係已不再適合。過往歷史可證明現代化是促使了形成都市化和工業化的主要成因,而工業生產也改變了農業的社會結構。我同意中國現代化的經濟的確改變了小農經濟,但不能同意說成為:「 (工業化就會把)中國原來以『孝』為中心的家庭倫理,如今在現代社會的小家庭及工作流動率極高的情況下變得窒碍難行。」這有點將「孝」誇大了其作用,當中包括教化和高度群眾壓力的功能,把全套傳統儒家道德哲學涵蓋其「孝」之中,有點以偏概全的感覺。同時更帶出宗教的影響力可為都市化走出困境,確實有泛道德論的之嫌或太約化的論述。
4.1中國文化真的只有基督宗教才有轉化的契機?
莊祖鯤認為中國是否具備現代化的特質,並不是單靠用一套西方制度或思想,便可將當前文化危機不可能迎刃而解。他所關注不單只是外在、有形的事物層面上,還要在「自我意識的思維模式」;「社會結構上的改變」兩個層上次著力。因為很多中國人缺乏一種自制的道德意識,原因是受著封建社會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提出基督信仰可促各個文化得以轉化(transformation)或更新(Renewal)的最終響應。當中未免太一概而論了,因為中國傳統哲學本身就具有一種「轉化」意識。這種思想方法促成人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是好是壞暫不作評論,但只想指出轉化或更新並不是基督教所獨有。
同時作者又指出傳統中國文化是向內具備落後和彊化的化身,缺乏一種自制的道德意識,這一點我並不認同。因為儒學中,承自陸九淵至王陽明所強調「良知」;到近代新儒家所提的孔孟「心性之說」,皆是強調自制的道德意識。相反西方基督文化由神開出的宗教及倫理觀,從罪性當中使人更有動力超越自身,從而開出是向外帶有進步與創新的特質。但也不能證明中國在現代化下,只要取決西方基督文化就能解決當前文化危機。
4.討論與反思:
4
當我們研究文化時,不可能離開生活領域(given world)與理念領域(idea world)的二重結構觀,而這些結構觀皆以歷史脈絡來連結起來。這就是所謂文化的「根」,當中包括傳統思想(考)方法和社會結構。現嘗試就以上兩點,來回應莊祖鯤在《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的一些論點:
1
2
3
因此,作者提出以基督教觀點,希望為中國文化注入自我更新的機制,這個機制並不是外在形式,而是一種內在心靈的創新。
(3)基督教(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3.1中國所以病了-「無法無天」?!
作者提出基督教能產生自我更新的內在創新機制,是針對當前中國社會,缺乏了西方的法治精神(無法)和「超越的上帚觀」(無天)的概念。因為法治精神是源於基督教重現人與神的「立約」思維,並在聖經的客觀真理下,人人需要順服和平等;中國人缺乏一種外在、超越、創造的神的概念,著重自力的拯救,而非外力的救贖,不單導致不能開出科學發展,甚至在倫理道德實踐上大有不同。
作者提出以林毓生「創造的轉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的概念,作為更新中國文化的思考方法,因為這種創造需要對中西文化有著深入了解,具有傳統辨證的連續性,從而對傳統產生轉化作用。在轉化的模式上,作者參照了華勒斯(Anthony Wallace)文化的再造和化學動力學的觀點,並創出一個文化轉化的「動力學模式」(Kinetic Model),認為文化可分為啓、承、轉、合四個階段作為更新過程模式的探討:
(2)從方法論上談:
作者利用前三章作檢視了佛教、基督教分別在中國及歐洲文化的過程及結果,從而說明宗教對文化的影響。由第四章開始,他才正式闡述個人的觀點,他認為以「宣教學」(Missiology)是最好作為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研究工具,因為其涵蓋性相當廣泛,當中包括神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是具有一種綜合科學的特性。他借用了神學家尼爾(RichardNiebuhr)和宣教家克拉夫(Charles H.Kraft)來說明基督徒看待宗教與文化的互動關係上,所表達的五種態度:
相关主题
工作信仰
文档推荐
最新文档
醇酚之醇PPT课件
碳管法燃煤烟气汞浓度取样装置研制
一年级下册读读背背及口语交际复习归类资料
探究小儿外科手术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一岗双责考核表格
图形创意设计课堂作业4PPT
关注数学课堂中的后进生问题
基于河网概化的滨海平原地区骨干河道排涝复核计算
《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与《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