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暴力现状与成因
- 格式:docx
- 大小:38.12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校园暴力现状与成因
陈倩仪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系,广东广州510310)
摘要:校园暴力问题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学生使用暴力的问题已经是一个放在世人面前的大难题。校园暴力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其
成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因素。校园暴力事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 应加强校园
文化建设和法制教育,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现状
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指的是:发生在各类型学校校园内部及有限辐射地域,学校成员(既包括学生又包括老师)或校外进入人员采用达到一定恶性程度的暴力方法,施加于其他学校成员,攻击他人人身或财产,导致其身体、心理、财产受损的行为,或学校财产及学校教学管理秩序被严重破坏的暴力现象。
校园暴力主要有三种形式[1]:一是躯体暴力,包括推、打、踢、挤等可致他人疼痛、伤害、损伤的攻击行为;二是言语、情感暴力,包括恐吓、威胁、辱骂等;三是性暴力,包括性骚扰、性侵犯等。主要表现有:同学之间因日常矛盾摩擦产生暴力行为、帮伙同学欺负其他同学的暴力行为、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因感情纠葛产生暴力行为、学生因受管教产生不服心理对教师实施暴力行为、教师因自身性心理变态或突发精神疾病等原因产生暴力行为、基于反社会心理或精神疾病专门针对学生群体的一次性连续疯狂杀伤暴力行为等。
1日、美、中校园暴力现状
近年来,各国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已引起各国政府和专家的高度关注。
1.1日本校园暴力的现况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1年的统计[2]结果显示,最近10年,校园暴力事件逐年上升,由1998年的28526件,到2010年竟然达到了60913件,这种增长速度,让社会各界都极为担忧。当中更令人担忧的是,暴力的低龄化趋势。该统计显示,小学校园暴力的增加趋势最为惊人,从1998年1432起,递增到2010年的7115起,增加了5倍,2008、2009、2008这3年增长最快。这3年也正好是日本政权交替频繁,经济不景气等诸多社会问题凸显的3年。由于经济的不景气,社会压力增大,中小学生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校园内的暴力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升级现象。
日本校园暴力有4种类型。一是,对教师的暴力。2010年一年,对老师施暴的件数为8304件,其中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就有1827件。二是,学生之间的暴力。有同班同学之间的,也有不同班、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多人长期欺负同一个学生的现象尤为严重,造成被欺负的学生不意上学,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2010年这类事件共有34277件,比上一年增加了1832件,占总暴力事件数的56%。三是,对他人的暴力。例如,与陌生人由争吵引发暴力冲突的,为了抢夺财物对过路人实施暴力的行为等,2010年发生1728件。四是,对学校设施、设备的损毁。主要指故意损坏学校的设施和设备等行为,如:故意损坏桌椅、黑板、门等行为,2010年有16604件,其中学生之间的暴力在校园暴力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的56%。(数据来源文部科学省[3])
1.2美国校园暴力的现况
虽然校园暴力行为在各国都有发生,但其中美国属于较稳严重的国家。从近年来美国校园暴力发生的实际状况看,校园暴力呈现出以下新的特征:暴力事件的情节更加严重,涉枪案件增多,单次事件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女性暴力事件逐渐增多。
据美国国家学校安全中心(National School Safety Center, NSSC)的统计和调查[4],在2007-2008学年,美国K-12年级共有5,570万学生,在该学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中共有43人死亡。在2007年有150多万12-18岁的青少年受到非致命的校园暴力伤害,包括82.68万盗窃和68.41万暴力。10% 的男中学生和5%的女中学生在校园遭到过武器威胁,32%
的学生遭到过欺辱。85%公立学校至少发生过一例暴力犯罪、盗窃或其他罪行。
由于在美国宪法中有“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这一条例(原文: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美国公民可以持有手枪和猎枪等轻型武器。校园枪击案成为了美国校园暴力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并已逐渐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自1999年以来的十多年间媒体上有报道的校园枪击案就有二十余起。
面对这一问题,美国国会并非熟视无睹,也曾立法,早在1990年国会通过了《学校地区禁止枪械法》,按该法规定,禁止人们在学校周围1000英尺范围内拥有枪械,该法经总统签署而生效。但在1992年得克萨斯州一起诉讼案中,地方法院依据该法作出的判决,竟然被联邦最高法院以违宪而判决无效[5]。该案充分体现了宪法至上的原则,但却使《学校地区禁止枪械法》形同虚设。
1.3中国校园暴力的现况
在我国,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其中一些暴力表现出团伙性、报复性、残忍性等特点。2003年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6]:49. 2 %的同学承认对他人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 3 %的同学承认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侵害。
1.3.1广州、北京校园暴力的现况
2005年,荆春霞[7]等人就广州市校园暴力的情况,对广州市某中学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初中生、高中生)。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 890名学生中, 有1 220名在过去的1年中曾经遭遇校园暴力, 发生率为64. 6%。在各种类型的暴力事件中,以语言暴力最为常见,占41. 5%。男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率(70. 1%)高于女生(58. 9%);教室、厕所和回家的路上是躯体暴力的多发地点。引发校园暴力最常见的原因是语言摩擦, 其次为受他人牵连和酒精、药物作用。暴力事件对学生的影响轻重不一,轻则无影响,重则可致使学生躯体受到伤害,甚至产生自杀念头。遭遇暴力事件后,多数学生会将遭遇告诉同学、老师和父母,但仍有5. 3%的学生因受到威胁而不敢讲。
对北京市初中校园暴力问卷调查[8]显示,20 %的同学承认“公开扬言要报复某人(教师或同学)”,18. 7 %的同学承认“经常故意找茬、欺负弱小”,16. 8 %的同学承认“事前做了些准备(找人帮忙或带工具),再找某人打架”,16. 1 %的同学承认有“结伙打架、滋事”行为。
1.3.2台湾的校园霸凌现象
在台湾地区,校园暴力也称为校园霸凌,国外也有用“霸凌”一词代替“校园暴力”。
“霸凌”一词源自英文“bully”(欺侮)音译,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校园霸凌通常指学生之间的欺凌与压迫。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关系霸凌、言语霸凌、肢体霸凌、性霸凌、反击性霸凌、网络霸凌六大类。
近年来.台湾校园频繁发生霸凌事件。媒体已报道多起中小学校发生恶意欺辱同学、威胁老师的霸凌事件。据台湾当局教育部2009年委托台湾中山大学的调查[9]显示:初中校园存有13.3%的霸凌者,13.6%的人曾被霸凌,40.2%的人曾看过校园霸凌。台湾初中生约95万人,相当于有12余万的初中生是霸凌者。另据台湾“儿童福利联”的调查,台湾初高中、职校男生遭霸凌的比率达l0.3%,超过六成的学生表示在学校曾被同学被凌辱过,有7% 约8万中小学生自认经常甚至每天“霸凌”同学,校园“霸凌”已然成为了很多载校学生的梦魇。更有甚者,连学校老师也都成了学生霸凌的对象。对于校园霸凌现象,如果老师去管,霸凌者很可能也会对老师施暴,而老师却只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因为如果老师出手制止,霸凌学生就可以告老师打学生。所以,当遇到校园霸凌时,老师一般都不敢管、也不愿管,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但这又放纵和助长了霸凌者在校园进行霸凌的嚣张气焰。
2校园暴力的成因
2.1个体因素
比利时犯罪学者凯特勒[10]等欧美预防校园暴力的研究专家在论著中曾指出:年龄是影响暴力的最大因素之一,暴力的类型与年龄相关,年龄与暴力之间的相关性是永恒的。这种相关性是与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生活经历相联系的。此外,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也是影响暴力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超出常规的行为、学习成绩差、控制力弱等因素对暴力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报作用,早期吸烟、吸毒、女生缺乏自尊等问题都会增加暴力行为的危险性。
2.2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性格与行为的养成大多受家庭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格能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中介,父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模范作用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结构缺失、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庭教育不科学、家庭氛围不和谐、家长行为不检点、家庭周边环境复杂等。都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