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中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2)

解读中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2)

解读中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2)
解读中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2)

解读中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所谓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一般做法大致可以概括为: 首先政府要确定一个区域内的环境质量指标,根据这个指标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 根据总的环境容量规定允许的最大排放量,然后将排放量分成若干份规定排放量,也就是若干排污权;最后政府要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来使排污权能够合法的进行买卖交易。

排污权交易理论起源于美国。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基本可以代表排污权交易制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主要阶段。

排污交易制度在美国的建立,缘于美国各界对完全采取行政措施的环境保护法的不满。“排污权交易”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1968 年在其著作《污染、财富、价格》一书中提出。之后10 多年,排污权交易理论不断被论证和完善,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部分地区逐渐开始尝试实施活性有机物、铅等的排污交易。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二氧化硫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EPA)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的设想,引入了“排放减少信用”的概念。于1975 年起,包括气泡政策、抵消政策、排放减少信用交易政策、银行政策在内的排污权交易政策被逐渐提出来。美国国家环保局于1982 年 4 月,颁发的《排污交易政策报告书》标志着统一的排污权交易政策诞生。1986 年12 月,在美国国家环保局正式颁布的《排污交易政策总结报告书》中,对排污交易政策及一般原则进行了全面阐述,同时,还制定了排污权交易的规模和准则,成为美国国家环保局在《清洁空气法》下指导“泡泡”削减污染物的主要依据。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将排污权交易制度用于促进汽油中铅的淘汰,1987 年铅淘汰计划成功完成。1988 年8 月,美国国家环保局颁布法规实施可交易许可证体系来实现保护臭氧层的目的。从“排放减少信用交易”到“排污许可证交易”,显示了美国在排放权交易实践基础上,环境管理制度设计的灵活性。1990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中,提出了“酸雨计划”,为进一步削减造成酸雨的电力企业排放而实施的“SO?交易计划”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可交易许可证手段最成熟的案例。

国际环境法领域,1991 年1 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事会提出《关于在环境政策中使用经济手段的建议》。该建议的第 1 条第 1 款建议成员国把经济手段作为其他政策手段(如直接管制)的补充或替代并更广泛、更坚定使用经

济手段。该建议提出了 4 类经济手段供成员国参考,第二类就是可交易的许可证手段。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21 世纪议程》标志着国际环境政策进入到以环境经济政策为代表的新时代。1997 年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届缔约方大会上,确立了利用排污权交易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能性,达成了《京都议定书》。按照议定书第17 条的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之间可以购买温室气体排放份额,从而达到限量排放的承诺。可以说,《京都议定书》为国际范围的温室气体排污权交易奠定了法律基础。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给环境管理程序注入了更大的灵活性,它已成为各国空气污染控制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

1、经济学理论基础

(1) 外部性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是用以解释环境问题形成的基本理论。外部性理论起源于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理论以及庇古的《卫生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外部效应分两种类型:一是正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性),二是负外部效应(外部不经济性)。负外部效应指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环境造成了影响而这些影响,但在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中,这些影响未得到体现。在这种情况下,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或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任何私人都是根据生产的私人成本与私人效益来决定其生产量的,负外部性的存在就使得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例如:制造企业排放工业废气、废水, 由于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制造企业排污不构成企业生产成本, 制造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参与市场交易获利,但未将环境影响计入成本与价格中。制造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就会增加生产量,同理,越来越多的企业无限制地排放工业废气、废水,导致整个地区的空气质量急剧下降,这个地区的其他居民会因污染而蒙受损失。社会为了改变环境质量,会采取各种措施治污,这样,制造企业的排污行为造成的治理费用就转嫁给了社会,从而增加了社会成本。因此,制造企业往往对废弃物治理置之不理,不愿意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我们要解决问题应想办法将其消除或内部化,即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就制造企业排放废气、废水,只有通过一种机制,从源头控制排放,而不是等待环境问题出现后,再通过各种措施治理。庇古提出的“庇古税”即是通过政府征税形式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途径。而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实现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另一设计路径。因而,西方经济学关于外部性的理论成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一。

(2) 科斯定理

在解决外部效应内部化的问题上,如果说庇古主张政府干预行为,则科斯提

出的是一个“非干预行为”思路。有学者认为:“排污权交易就是从科斯定理中引申出来的。”1960 年,科斯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成本问题”的文章。文中提出用产权理论解决负外部性问题。科斯提出:如果生产要素被视为权利,那么不难理解产生有害影响(如排放烟尘、噪音等)的权利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行使一种权利(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成本或代价,往往是行使该权利所导致的其他方面的损失,即无法享受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在市场中交易的东西不像经济学家经常认为的那样,是物理实体,而是采取确定行动的权利和个人拥有的由法律体系创立的权利。科斯通过上述分析,指出生产要素可以定义为进行某些经济活动的权利,可以被法律确认为。在产权明晰和允许交易的情况下,科斯认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就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和经济组织的优化选择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而无须抛弃市场机制。”科斯主张明确界定产权后,市场可以评估这些权利的价值,交易使这些权利的流通成为可能,市场机制会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重要性。根据科斯定理可知,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那么,要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法律对各种权利的界定是启动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前提之一。科斯对排污权交易理论的贡献就在于,将权利安排即制度形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对应,指明了产权基础对于利用市场效率的重要性,并提出“私有产权基础和运行良好的价格机制(交易费用为零)”的理想方案。对于排污权交易制度,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那么用法律明确界定并保护资源或环境产权从而完成排污权的初始配置是交易的前提。然后,肯定市场机制在环境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通过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自由谈判或交易行为,实现排污权的二次分配,以达到外部效应内部化。

(3) 环境容量资源的公共物品性

如果外部性对社会大部分人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非竞争的和非排他的,则外部经济性本身就是一个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可以供社会成员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如空气、水、阳光等。环境容量资源是环境资源的一种,其具有公共物品性。排污者对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排污者对其使用的权利。当排污量未超过环境容量,且排污的速度不高于环境的自净速度时,使用环境容量资源的边际成本可能为零或保持较低水平,但若不加以控制排污量和排污速度,环境容量资源被过度使用,其公共物品性会使污染物总量超过环境容量,且环境的自净速度会远小于污染物排放速度,环境系统可能瓦解,环境容量资源的边际成本可能趋于无穷大,持续发展被破坏。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几百年就已作出结论:“由最多数人共享的事物,却只得到最少的照顾”,著名经济

学家加雷特·哈丁提出的“公地悲剧”,都说明环境容量资源的公共物品性导致其消费的掠夺性和非持续发展性。王金楠教授认为:面对着“公用权悲剧”,各国政府作出的谨慎反映是把公共财产资源转化为公有财产资源,并为此建立一整套的资源分配和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恰是出于经济效率的考虑,主张对环境容量资源设置了私有产权。

(4) 稀缺资源论

西方经济学认为,因为稀缺才有了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加剧了有限的环境容量与不断增加的排污需求之间的冲突,致使环境容量资源不仅在物理意义上是有限的,更使其在经济意义上有了稀缺性。具备了间接使用价值和稀缺性,环境容量资源就具备了成为有价值的经济物品的一种必要条件。可以说,总量控制明确了环境容量资源的稀缺性,环境容量资源的稀缺促成了排污权的出现。本文认为,尽管“稀缺资源论”被认为是排污权交易的理论之一,但这个理论只是从“需求方”考虑问题,如果从“供给方”来说,没有环境容量资源、没有富余的排污削减量,就无法进行交换,,富余的排污削减量应通过定量测算和定量计算得到。

2、管理学理论基础

各国政府纷纷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解决环境问题,可以将这些管理方法分为直接管制方法、间接管制方法和其他管制方法三类。直接管制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命令与控制”,主要有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关于报告和情报交流的规定和综合污染控制四种。间接管制方法即经济方法,指的是从影响成本效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手段。经济方法利用市场对环境资源价格的调节机制,促进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经济方法使排污者之间或和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出现财政关系,如收费、税收、补贴、排污权交易等。行政管制方法在目前的环境管理中应用广泛,在大多数国家环境管理政策中处于主导,但行政管制方法通常对所有排污者施加统一的限制,缺乏灵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激励为导向的经济方法与行政管制方法的结合,已经成为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发展趋势。排污权交易代表了环境管理领域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政府通过控制社会预期的污染以及排污削减量,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3、法学理论基础

排污权交易一开始并不是一个法学概念,但随着其发展,必须寻求法律的理论依据。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学理论主要指产权理论。

法学中,产权理论的应用价值是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考虑,通过交易费用大小的比较,确定进行法律上产权界定的最高标准。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中,只有

明确界定不同主体对环境容量资源的法律权属后,建立一种市场,让市场评估其价值,才能够内化环境容量资源的公共物品性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实现环境容量资源的最优配置。关于产权,学界有不同的定义。斯考特·J.卡兰(Scott J.Callan)和珍妮特·M.托马斯(Janet M.Thomas)将产权定义为“产权是一组有关物品或资源的有效权利束,其权利主体可以使用和通过交易转让这些权利”。马中教授将产权理解为三方面:“首先,产权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性条件下使用资源的规则,这种规则是依靠社会法律、习俗和道德来维护的,产权具有强制性、排他性。其次,产权是一组权利,是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单项的权利。……再次,产权是行为权利,产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们之间一组被相互认可的行为性关系”由以上定义可知,产权是一种使用资源的规则,它是一组权利,它涉及人以什么方式使用财产、如何排他性使用财产,如何防止他人行使这些财产的使用权及为获得收益,出卖产权的权利,而这些都需要依靠法律确定。

三、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立法现状

我国目前在中央级别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高位立法中尚未明确排污权交易的地位。但是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和环保行政主管机构开始陆续尝试发布地方性的涉及排污权交易的法规、条例等。这些立法实践对于在我国建立完善和完整的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规范体系有着重要的实验性意义。同样也预示了未来排污权交易高位立法的必然趋势。以下是近年来我国主要的排污权立法实践。

1994 年12 月,上海市人大通过了《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第31 条规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内的排污单位,其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在保证本区域环境质量提高的前提下,经市环保局批准,有关单位可以有偿转让部分排污指标。”这是排污权交易在我国第一次被写入法律。

1999 年8 月,太原市人大通过了《太原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部明确排污权法律地位以及交易总体框架的法律。第19 条:“总量控制内的指标可以有偿转让。有偿转让在达到排放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有偿转让应当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进行。”第20 条:“排污单位通过治理使大气污染物实际排放量低于政府下达的允许排放量指标的,其剩余的允许排放量指标可以留做本单位发展使用或者转让给其他排污单位。”第22 条:“转让和受让允许排放量指标的排污单位,双方必须签订书面合同,经环境保护专项评估,并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换发新的排污许可证,方可生效。第23 条:“通过有偿转让方式取得允许排放量指标的排污单位,不免除环

境保护的其他法定义务。”

2002 年10 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出台《太原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实质性的排污权交易法律规范。同年,原江苏省环保厅与原江苏省贸易厅共同制定颁布《江苏省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2005 年12 月,国务院通过并下发《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其中第24 条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实行二氧化硫等排污权交易。”

2007 年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第31 条“抓紧完成节能监察管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节约用电管理、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等方面行政规章的制定及修订工作。”

2007 年9 月,江苏省人大通过《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第31 条“太湖流域在科学确定区域排污总量、完成削减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试点逐步推行区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初始有偿分配和交易制度。具体办法由省环境保护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同年9月,嘉兴市任命政府发布《嘉兴是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2008 年1 月,原江苏省物价局、财政厅、环保厅印发《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办法(试行)》,以及《江苏省二氧化硫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办法(试行)》。

2008 年3 月,《太原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四、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实现基础

排污权交易的实现,实质上是对环境容量的物化和分配。我国所遵循的环境容量分配原则主要通过排污许可、总量控制和初始分配这三种制度来实现。即通过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将环境容量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以及结合总量控制来进行初始分配。这就从制度上对排污企业赋予或生成了排污权。而这种排污权将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一)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权交易的实现基础之一是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中包含了政府对排污企业排污量的指标确定。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事先向环境保护部门办理申领排污许可证手续,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获得排污许可证后方能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排污许可证属于行政许可,我国《行政许可法》第9 条“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除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可以转让的外,不得转让。”这一对

于许可证转让的界定,为排污权的转让和交易提供了灵活变通的可能。

1、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主要内容

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排污申报登记,内容涉及拟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等;确定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分配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审核和发放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对排污许可证进行监督和管理:包括严格排放的行政要求;临时排放许可的持有者须定期上报削减排放量报告;有权中止或吊销超标排放单位的排污许可证。

2、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地位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生效于1989 年,第10 条第1 款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第27 条:“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第28 条:“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体使用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我国1999 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次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均规定了排污许可制度。《海洋环境保护法》虽然规定了“国家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并对主要污染源分配排放控制数量。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但是国务院至今尚未出台具体分配办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只规定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企事业单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发排放许可证”。但是实践证明各地方政府有的在实施细则中规定了大气污染排放制度,有的则未规定。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于2008 年获得修订和通过。规定了排污许可制度以及缴纳相应的排污费。

(二)总量控制制度

1、总量控制制度的内涵

总量控制制度是排污交易能否实现的核心,它关系着对环境容量使用总量的计算和核准,是排污权交易原始分配的基础。总量控制是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它包含了三个方而的内容:排放污染物的总量;排放污染物总量的地域范围;排放污染物的时间跨度。总量控制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目前我国的总量控制基本上是目标总量控制。

2、总量控制的对象

“九五”期间的总量控制纲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保证实现“九五”环

境保护目标的需要。我国环境污染已经十分严重,在不少地区有些污染物排放总量已明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随着经济和人口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还会增加。为了实现“九五”环境保护目标,必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根据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努力削减排放量,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保护行动的具体表现。“九五”期间重点污染控制的地区和流域包括:酸雨控制区和SO2控制区;淮河、海河、辽河流域;太湖、滇池、巢湖流域。

“十一五”期间的总量控制纲要中的二条和第三条规定了总量控制指标以及分配原则:

第二条,“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管理,排放基数按2005 年环境统计结果确定。计划到2010 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5 年减少10%,具体是:化学需氧量由1414 万吨减少到1273 万吨;二氧化硫由2549 万吨减少到2294 万吨。在国家确定的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海域专项规划中,还要控制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在各专项规划中下达,由相关地区分别执行,国家统一考核。鼓励各地根据各自的环境状况,增加本地区必须严格控制的污染物,纳入本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第三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分配原则是:在确保实现全国总量控制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排放基数、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以及污染防治各专项规划的要求,对东、中、西部地区实行区别对待。

3、总量控制的确定方式

首先,总量控制的确定以环境容量为前提。总量控制是指对在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的排污量的总和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个企业的排污量之和予以控制。由于环境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环境容量的自净能力将会对环境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总量控制的确定须以环境容量为上限。

其次,环境容量的确定是复杂的过程。国家环境管理部门根据环境控制点的环境监控和相应环境控制标准,根据污染物种类、扩散模式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某个区域内的污染物允许排放容量,进而计算出达到环境控制目标而需要削减的污染物总量。

再次,环境容量的确定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总量控制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应根据环境容量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当企业不断开发和利用先进的环保技术而减少了排污指标幅度,或区域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性质发生了变化,那么总量控制目标就要相应进行调整。这就进而对环境监测、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经济学预

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环境容量的确定要与区域划分紧密联系。环境容量的确定须在符合我国所缔结的相关国际条约的基础上,以国家为基础统筹规划,以环境要素划分单元,根据不同区域环境要素的特征。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水污染的总量控制,应把流域作为一个整体规定总量控制目标,再以流经行政区域为单位分配排污指标。对空气污染的总量控制,可以直接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分配排污指标。同时要考虑到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

环境容量资源需要在分配的初始阶段就做到公平、公正、经济、有效,这是顺利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基础。我国目前的排污权分配主要基于初始的“总量控制”指标。再分配方式上,我国目前还是本着以下原则:

1、无偿的初始分配为主

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下,环保部门根据对排污企业环评批复的排污指标以及排污许可证排污指标额度无偿配发。排污企业根据指标上缴排污费。

2、有偿购买为辅

又分为政府制定排污权单价,企业按需求申购,政府核准后出售;以及在排污权交易平台挂牌拍卖,排污企业竞价申购。拍卖的方式在后文的案例中有所涉及,主要包括杭州、嘉兴等地在2005 年后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3、未来排污权初始分配的趋势

由于企业无偿取得排污权后仅需要支付较少的排污费,我国目前的协商收费和不足额收费等现象较为明显。一些地区的部分企业沿用旧设备、使用旧工艺,使排污费实际上成为了企业的固定投入,排污费的收取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未来排污权的初始分配趋势将由无偿转变为有偿,使企业从分配份额的第一步起,就感受到生产污染所担负的较高的社会、经济责任,从而转变污染治理的消极态度。

浅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一)

浅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一)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排污物排放与我国现有排污权交易制度冲突加剧。顺应形势,近年来我国在排污权交易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排污权交易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法律不健全、监督力度差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相对比较落后。因此,立足我国实际,在借鉴国外排污权交易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立法、市场机制、监管等方面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制度;立法完善;监管 排污权交易(EmissionTrading)是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经济手段,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控制策略。其实质是通过合法的方式获取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象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并以此来进行排放控制。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排污权交易双方利用市场机制及环境资源的特有性质,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通过交易实现低成本污染治理的制度。 一、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实施现状 (一)我国法律对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国排污权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虽然一些地区如山西、河南、江苏等都相继出台了地方性的排污权交易法规,但是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针对性的立法。因此,目前的排污权交易从审批到交易,实际上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一些地方法规,在采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方面很积极。如,1990年的《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太原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2007年的《珠江三角洲火力发电厂排污交易试验计划》实施方案;2008年1月的《江苏省二氧化硫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办法(试行)》。虽然有些地方法规规定的排污权交易政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有些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是这些地方性的立法尝试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可借鉴的立法经验。(二)排污权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排污权交易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污染控制制度,但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还有缺陷。笔者认为,排污权交易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交易实施的法律依据问题。实施排污权交易,首先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作保障,因为法的核心作用就是建立规则和秩序。中国的排污权交易至今仍停留于理论而未广泛应用于实践,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政策、法律对排污权尚无明确规定。尽管我国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已经进行了一些年,但至今还没有制定出全国统一或没有关于排污权交易的法规,排污权交易至今没有写入环境法,或没有上升为国家法律。就是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也只有个别省市才有。所以,中国目前缺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排污权交易政策的法律基础。要在全国推广排污权交易制度,就必须有关于排污权交易的国家级法规出台。否则,至少各个地方要有关于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的地方法规。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础是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而进行关于总量控制的立法可以说是实施总量控制的关键。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个转型经济国家,产权界定不够明晰,使得排污权交易制度无法有效运转。再好的管理手段,倘若离开了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也都将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 2、排污权初次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排污权初次分配时,主要考虑某一区域的公平性和经济性,在能有效治理污染者和不能有效治理污染者之间,前者理应享有更大的环境容量。但要真正做到公平、合理分配排污权,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信息既不对称又不断变化,政府很难根据其所掌握的现有资料确定各污染源的实际排污情况,所以也就难以有效地分配排污许可。并且,一旦形成某种分配格局,便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所谓相对稳定,缺乏应有的灵活性。这正是我国现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弊端。许多事实说明,排污权初次分配如果不够公平,不仅无法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而且可能会使一些无法得到排污权的企业冒险违规排污,从而造成局面失控,加剧了环境污染。 3、排污权交易市场较脆弱。对于土地、矿产等有形资源而言,排污权作为无形资源的有偿

中国排污权交易研究

目录污染权交易制度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国外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及成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 交易 易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 我国排污权(以二氧化硫为例)交易制度实施政府影响 寻租问题 我国排污权(以二氧化硫为例)交易制度的监督排污权交易的相关立法不健全 监督机制不健全 论文作者:李宁黄容朱晓蕾许袁晨 2012/5/9 国的 1氧化硫排污权易制及其 浅谈中国污染权交易问题与解决方法球排 权交 污权

中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 探索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目 前环境管制政策最主要的有两种 : 一种是命令管制型政策 , 另一种是经济激励型政策。 美国 人戴尔斯(Dales )于1968年提出的污染权既指放污染物的权利。 排污权交易作为一项当前 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经济激励型政策 , 通过赋予环境容量以价值、 确定环境资源的合法产权、 并允许以产权自由转让方式有效配置环境容量资源、 实现降低污染控制的社会总成本 , 成为 实现总量控制的有效经济激励型手段之一。 污染权交易制度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所谓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 利用市场机制, 建立合 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 即排污权。 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进卖出, 以此来进行污染 物的排污控制, 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 保护环境的目的。 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建立合法 的污染物排放权利, 以此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 它是政府用法律制度将环境使用这一权 利与市场交易机制相结合, 使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紧密结合来控制环境污 染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 这一制度的实施, 是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前提下, 为激励污染 物排放量的削减, 排污权交易双方利用市场机制及环境资源的特殊性, 在环保主管部门的监 督管理下, 通过交易实现低成本治理污染。 在污染源治理存在成本差异的情况下, 治理成本 较低的企业可以采取措施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剩余的排污权可以出售给那些污染治理成本 较高的企业,以 促使高减排成本的企业将向减排成本的企业购买配额,促使低减排成本企 业承担减排工作, 进而设法减少污染。 污染的治理主要有政府行政手段和市场经济手段。 非 市场化的配额交易。交易的一方是具有强制力的政府, 府始 终处于主动地位, 制定排放标准并强制征收排污费, 业虽是排污和治污的主体, 却处于被动地位。 由于只有管 制没有激励, 的污染排放标准, 就不会主动地进一步 治污和减排。 制度安排却不同,它对企业的经济激励在 于排污权的卖出方由于超量减排而使排污权剩余, 之后通过出售剩余排污权获得经济回报, 这实质是市场对企业环保行为的补偿。 买方由于新 增排污权不得不付出代价, 其支出的费用实质上是环境污染的代价。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意义 在于它可使企业为自身的利益提高治污的积极性, 使污染总量控制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这样。 治污就从政府的强制行为变为企业自觉的市场行为, 其交易也从政府与企业行政交易变成市 场的经济交易。可以说排污权交易制度不失为实行总量控制的有效手段。 国外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及成效(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及其实施。 美国最初有关限制污染排放量的法律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 控 制污染物的排放。 这种技术性的规定很少考虑限制排放的成本, 的 特点专门制定,结果是执行成本过高, 从而使法律难以贯彻。 了在 总量控制下对个别排污企业灵活调整、 变通的政策。 这一政策最初 只限于同一企业内不 同排污口之间的调整,只要总量不增加,某一排污口多排一点或少排一点是容许的。后来, 随着总量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又制定了允许在同一区域内不同工厂之间调整的政策。到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环保局局长威廉- K ?赖利指出“到了考虑运用市场激励来防止污 染的时候了”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排污权交易的构想,并作为一种正式制度加以实施。美国 1977 年通过并于 1990 年修改的《清洁空气法》中鼓励公司参与市场买卖污染权。为了贯彻 这一法由政府征收排污费的制度安排是一种 另一方是企业。在这种制度下,政 但它却不是排污和治污的主体, 只要不超过政府规定 而排污权交易作为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 要求企业用最佳实用技术来 而且是根据每一种污染物 经过实践探索,美国又制定

排污权交易的现状及优缺点

排污权交易的现状及优缺点 蒋枫经管强化091 学号:18409227 排污权交易是近年来备受各国关注的一项旨在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作为一种新的控制污染的市场手段比政府行政管制手段具有更大的优势,它将市场机制充分地运用于环境资源的配置,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通过排污权的交易,实现低成本控制污染。结合我国目前的排污权交易实施的现状,讨论了我国排污权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机制的构想。 一、排污权的定义 1、定义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以此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它是政府用法律制度将环境使用这一经济权利与市场交易机制相结合,使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紧密结合来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这一制度的实施,是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前提下,为激励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排污权交易双方利用市场机制及环境资源的特殊性,在环保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通过交易实现低成本治理污染。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当前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的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手段之一。 2、意义 排污权交易作为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安排,它对企业的经济激励在于排污权的卖出方由于超量减排而使排污权剩余,之后通过出售剩余排污权获得经济回报,这实质是市场对企业环保行为的补偿。买方由于新增排污权不得不付出代价,其支出的费用实质上是环境污染的代价。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意义在于它可使企业为自身的利益提高治污的积极性,使污染总量控制目标真正得以实现。这样。治污就从政府的强制行为变为企业自觉的市场行为,其交易也从政府与企业行政交易变成市场的经济交易。 3、排污权交易的做法 (1)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2)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 (3)政府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地买卖。在排污权市场上,排污者从其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污权。 二、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现状 1、我国法律对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相关规定 目前,我国排污权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虽然一些地区如山西、河南、江苏等都相继出台了地方性的排污权交易法规,但是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针对性的立法。因此,目前的排污权交易从审批到交易,实际上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我国一些地方法规,在采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方面很积极。如,1990年的《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太

分析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利弊及可行性

分析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利弊及可行性 所谓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为了实现污染控制的最优水平,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及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节约污染排放指标,这种指标作为“有价资源”,可以“储存”起来以备自身扩大发展之需,也可以在企业之间进行商业交换。那些无力或忽视使用减少排污手段、导致手中没有排放指标的企业,可以按照商业价格,向市场或其它企业购买指标。排污权交易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首先被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用于大气污染及河流污染管理,而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的实践。 一.排污权交易的前提和保障条件 1.环境容量及其价值的确定。排污总量是排污权交易的上限,不能超过环境容量。所以排污权交易首先要确定环境容量,对环境容量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计算。 2.排污权配置。国外现有的配置方法主要有政府无偿分配方式和有偿分配方式。有偿分配方式一般在政府指定统一价格后在拍卖市场拍卖,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达到帕累托效率最优。 3.确定排污权交易的时空交易折算指标体系———又称为折现率。由于在不同的排放地点、排放时间,以及不同的污染物,对受控点具有不同的浓度贡献,而受控点环境质量标准是唯一的,所以排污权交易不能按照一般商品的交易原则进行。也就是说,排污权交易不能用同一的价格尺度标准来进行,政府必须根据受控点

环境容量的时空特性,以及不同污染物之间的单位排放量的污染程度,制订一套交易的折算指标体系。 二.排污权的优点 1.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强烈的经济刺激作用。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市场手段,主要优点在于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得控制自己的污染源,可以通过污染权交易降低污染成本,达到对政府在区域总量控制的目标。 2.有效地控制污染源的总量及污染治理成本。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阶段,企业发展迅速,我们必须强制企业进行环保投资,才不至于环境恶化。排污权交易在“污染者之间重新配置许可证可以使达标的费用最小化,也就是说能够确保以最小的社会成本达到特定的污染或排放目标。”。 3.排污权交易制度可以弥补传统排污收费制度的不足。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实质上是超标排污收费制度,体现的是计划经济下环境资源的行政无偿分配,这会导致企业的污染治理动机不明确,同时会削弱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无法适应现在的市场经济。 4.有利于促进技术革新。排污权交易不仅鼓励排污厂商及早采用现有的污染治理技术,而且还不断促进开发新的、更有效的技术,持续减少污染产物。 5.有利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如果环境保护组织或个人希望改善环境状况,可以进入市场购买排污权,然后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再卖出。因为排污权总量是受到控制且不断降低的,所以通过

试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

试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 试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 摘要:排污权交易时在满足环境质量前提下,确立合法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交易,以此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我国自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问题,本文在介绍国内外排污权交易现状的后,总结我国排污交易权问题后,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问题建议 1、引言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不超过总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互相交换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是在总量控制范围内,对有限环境容量资源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转让的权利[1]。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对资源粗放性经营,走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确保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遏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如何在环境政策中更多的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己成为我国环境管理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摸索和发展,排污权交易制度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由此被引入到我国,并成为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课题[1]。 2、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现状 2.1 国外排污权交易制度应用现状 排污权交易制度首先起源于美国对空气污染领域的控制,随后相关做法被美国逐步推广到应对固体污染和流域污染的政策方案中[2]。1981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在福克斯河上首次推行了点源与点源的排污交易制度,并随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科罗拉多州的狄龙水库首次推行了点源与非点源之间的排污权交易制度[3-4]。 1995年美国就着力推行流域排污权交易制度,并逐步做了一些结构性改进。1996年,美国环境保护署起草了《流域交易框架(草

湖北省排污权交易问题研究

2013年第39卷第2期工业安全与环保 Februar y2013I ndust r i al Saf et y a nd E nvi ronm ent a l Pr o t ect i on65 湖北省排污权交易问题研究* 程扬柯兴 (武汉科技大学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81) 摘要作为同被环保部列为首批排污权交易试点地区的湖北和江苏,通过多年的试点工作,两地都取得了一定经验。通过全方位对比两地排污权交易制度,包括初次分配、配套优惠政策以及排污监测等,找出湖北省目前排污权交易工作陷入停滞、排污权交易市场惨淡的原因,提出改善初始分配方式、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扩大交易对象和范围、加强环境监管等对策,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水污染物排污交易制度对比 D i s a坞s i∞on H ubei]功l i sSi O l l$Tr adi ng C H E N G Y ang K EⅪI l g (H ubeq研1.aboraw ryfor Ef ft ci ent U t i l i zat i on and A ggl om e ra t i on of M et al l ur gi c M i neral R esour ces, W uha n U ni t er s i t y∥&切聊and T e c hnol ogy W uh an430081) A bst r act H ub ei a nd Ji angsu pr ovi nce,a S t he em i ss i ons仕adi r唱pi l ot ar eas,bot h got s om e a chi evem e nt s.C om pr e he ns i ve com par i s ons of t he t w o ar e as oi l t he em i ssi ons协l d_i I l g syst em,i nc l udi ng init ia l al l ocat i on,supp or t i ng pr ef erent i al pol i ces,e-m i签iol l m oni t or i ng a nd SO011,f i nd out t he l'e.a$ol l s w hy t he em i ss i ons t r ad i ng hal t s a nd t r ad i ng m a r ket bl eaks i n H ub ei provi nc e.A nd i t i s pr opo secl80m e det a i l ed sol ut i on s,su ch as i m pr ovi ng t he i ni ti al al locati ons,a=is.ing陀.,l al:ive i ncent i ves, e xpandi ng t he曲dng rt t rl ge a nd par t ll el s a nd Sn班咖越ng envi ronm ent a l m oni t ori ng鹅w el l,t o pr ovi de suppor t f or gover n- m e n t decision—m地. K e y W or ds em i ssi ons仃a di l l g w at er pol l ut ant s eom par i som of em i ssi o ns t r ad i ng s yst e m O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环保局尝试将排污权交易用于水污染源管理,逐步建立起以补偿、储存和容量节余等为核心内容的排污权交易政策体系…1。据统计,到20世纪末,美国已成功地进行了16宗有关水环境的排污交易,其中大部分是涉及富营养化物质磷和氮的交易,比如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在科罗拉多州(D i l l i on水库和C her r y Creek水库)、威斯康星州(Fox河)以及北卡罗来纳州(Tar—pi m l i.co盆地)等地都有运用…2。继美国出台排污权交易政策并实施后,英国等欧盟国家也先后对排污权交易进行研究和实践【3’5J。 我国首例S02和C O D的排污权交易在江苏省成功完成,这是由于江苏具有市场经济成熟、基础设施完善、执法监管水平较高等优势,是我国排污权交易优先发展的地区,其在太湖流域展开了一系列的排污交易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实践经验和环境效果…6。湖北省在2009年被我国环保部列为全国5个排污权交易试点省份之一,以此为契机,湖北的排污权交易在此后取得了很大发展。湖北的排污权交易立足于武汉,到现在为止,共进行了4次主要污染物高达924t的C O D污染权交易。然而,在交易工作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克服困难以求发展,实现经济繁荣、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1湖北省排污权交易工作介绍 湖北省在排污权交易的发展建设工作中坚持以武汉城市圈为重点和核心,不断加强和完善相关程序和政策,推行各种奖惩机制以约束行业健康发展,最终达到减少污染排放、优化环境、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目的。湖北省排污权交易基本情况见表1。 2两地排污权交易制度差异比较 江苏省和湖北省的排污权交易有很多可比之处,见表2。 3江苏太湖流域视角下湖北省排污权交易存在的问题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科技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B0918)。

排污权交易操作指引

本指引于2010年1月9日市律协业务研究与职业培训委员会讨论通过,公布试行一年。试行期间,如对本指引有任何建议,请点击此处发表您的建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我市律师参与排污权储备交易行为,促进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推进排污权合法、有序流转,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相关行政法规,制定本操作指引。 第二条本市律师在本市行政辖区内或外省市行政区域从事主要污染物排污权储备交易的各类代理活动,建议参考本操作指引。本操作指引所称主要污染物,一般是指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 )等污染 2 物。所称排污权,是指市场主体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行政许可向环境直接或间接排放主要污染物数量的权利。 第三条本操作指引所称的排污权储备交易,是指市场主体将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拥有的可交易排污权,以及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需要获取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许可权,通过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实行有偿交易的行为。本操作指引所称的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是指在环境保护行政机关授权和指导下从事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的专门机构,是排污权可转让方和需求方交易的指定平台。 )等主要污第四条排污权交易标的指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 2 染物的排放指标。 第五条在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从事排污权交易,律师应当督促委托人遵循诚实守信、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和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原则。 第六条原则上各相关行政辖区内市场主体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应当在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分中心)进行。跨县(含县)以上行政辖区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的交易,一般应在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进行。在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进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可不受区域、行业、出资或者隶属关系的限制。 第七条环境保护行政机关负责各自行政辖区内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 场的指导、监督与管理及排污权的申报、登记确认、排污权交易证的发放与管理。

_排污权交易制度探析

文章编号:1671 6914(2004)04 0100 (07) 收稿日期:2004 04 16 作者简介:曹明德(1964 ),男,安徽肥西人,西南政法大 学法学教授,法学博士, 现代法学 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资源法学。 *本文是西南政法大学重点课题 重庆大发展中的环境法律问题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排污权交易制度探析 * 曹明德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摘 要]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制度之一,是许可证交易制度在污染防治领域的表现,可以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需要从配套改革、制度内容、实施程序等几方面予以完善。 [关键词] 排污权交易;补偿;实施基础 Abstract:T he tr ade system of pollutant discharge rights,w hich can realize the optical distribution of env ironment r e sources,is o ne of the basic systems o f environment resour ces law and a display of licensing trade system in pollutant pro tecting field.A t present ,the trade system o f pollutant discharge rig hts,being in the tr ial stage in China,should be per fect ed fro m such aspects as complete reform,syst em content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 Key Words:trade of pollutant discharg e;compensation;basis of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DF 51 文献标识码:A 排污权交易 制度是美国经过多年的环境管理实践探索出来的一种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继引入了此项制度,已取得积极的成效,近年来 排污权交易 制度在国际上得以普遍推广,也引起我国学界和实务部门的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并在我国开始了大胆的尝试。然而,对于 排污权交易 制度的理论依据为何、此项制度的利弊优劣和对策、其基本内容及操作程序等问题,学界的探讨似嫌薄弱,亟待加强。因此,从理论上对此项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从 排污权交易 制度的理论基础, 排污权交易 制度的涵义、起源、基本内容、程序和实施基础,排污权交易的利弊优劣和对策分析,以及排污权交易中美合作项目在我国的试点工作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共鸣。 一、 排污权交易 制度的理论基础 关于 排污权交易 制度的理论主要有经济学上的外部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环境容量资源的 财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中提出来的,也称 庇古 理论,是指被排除在市场作用机制之外的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主要是指未被反映在产品价格上的那部分经济活动的副作用。它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 部不经济性两个方面。 1 环境污染就是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周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企业未将这些负面影响纳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企业从经济活动中受益,但其排污行为造成的治理费用转嫁给社会和他人,从而使污染受害者蒙受了损失,导致企业花费的成本与社会花费的成本之间的差异,形成所谓的外部不经济性,这是西方经济学解释环境问题的基本理论。由于治理污染的费用由政府财政负担,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纳税人的税款,而企业则从营业活动中受益,这与社会正义原则不符;而且企业可以通过把治理污染的费用纳入到生产成本之中,从而反映在产品的价格上,最终由购买者和社会来分担其治理污染的费用,因此,有人认为应当将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而 排污权交易 制度就是企业将其经营活动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具体体现,因而,西方经济学关于外部性的理论成为 排污权交易 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一。 从经济学的视角考察,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从而容易导致英国学者加雷特 哈丁所说的 公地的悲剧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断言: 凡是

排污权交易绿色经济论文【论文】

排污权交易绿色经济论文 一、排污交易权的概念 排污权交易,又被称为排污指标交易、环境容量使用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条件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环境有偿使用为前提,通过核定区域内排污总量,建立污染者之间交易排污权,建立供求双方交易市场等措施,探索出来的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实现低成本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排污权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Dales在1968年提出。他在《污染,财产与价格:一篇有关政策制定和经济学的论文》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排污权交易(Emissions-TradingProgram)的理论设计:把环境当作一种商品,政府是这种商品的所有者。作为环境的所有者,政府可以在专家的帮助下,把污染废物分割成一些标准的单位,然后在市场上公开标价出售一定数量级的“污染权”。排污权的发放由政府机构的有关管理部门负责,政府代表国家作为环境资源的拥有人,出售排污权,排放企业从政府手中购买排污权,同时企业之间也可以彼此交易。这样,使得在政府的宏观控制下,企业遵循市场机制进行污染排放的交易,利用了市场的调节自愈机制,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所谓的“排污权交易”,其实质在于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这种污染权政策,后来发展成为‘买卖许可证制度’。它首先被美国国家环保局(EPA)用于大气污染源及河流污染源管理,而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践。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等发达国家把排污权的初次分配逐渐从无偿转向有偿(拍卖、奖励等),还出台了排污权交易政策,使排污指标像商品一样在市场上流转。” 二、可交易排污权的经济学分析; (1)环境资源的产权化 环境的产权化是对环境的有偿使用权利进行明晰,并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前提,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对于企业来讲,他们要进行污染物的排放,就要在几种情况中进行选择:要么去购买排污权,要么自己去花钱治理污染,要么去出售自己从政府那里获得的排污权。当治理污染的成本高于购买排污权的成本时候,企业就会放弃治理污染,转为购买排污权;当治理污染的成本低于购买排污权的时候,企业就可以出卖自己的排污权,转而治理污染,这样,企业在利益面前,通过产权交易,遵照市场规则,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

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项解决环境污染排放问题的环境政策,在我国刚刚起步,近几年来,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进行了试点工作。本文从法律的角度解释排污权并分析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以及对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立法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排污权排污权交易立法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以此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它是政府用法律制度将环境使用这一经济权利与市场交易机制相结合,使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紧密结合来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这一制度的实施,是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前提下,为激励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排污权交易双方利用市场机制及环境资源的特殊性,在环保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通过交易实现低成本治理污染。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当前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的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手段之一,它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说它很年轻,还不是很完善,中国成为了全世界十分关注的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 ,作为一种权利形态的排污权还未获得我国立法的承认 ,排污权交易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严峻以及大量“排污权交易”实践的开展使以法律规制该制度变得极为迫切。 一、法律角度上的排污权 环境资源法上的排污权是指排污单位在获得行政部门许可之后 ,按照许可证指定的范围、时间、地点、方式和数量等进行排污的权利。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增强 ,环境资源多元价值之间发生矛盾及环境资源稀缺性的特征逐渐显露。人们认识到 ,环境纳污能力作为一种稀缺的特殊资源 ,必须进行产权界定 ,才能内化其作为纯公共产品时所产生的巨大的负外部性。于是 ,国家作为这种稀缺资源的所有者 ,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 ,对各个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物的量加以规定 ,以使进入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总量不会超过环境允许的容量。规定给各污染源的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就是污染源拥有的排污权。[1]从法律的角度看,排污权属于环境资源使用权,即人们对环境容量的使用权。该权利的内容包括 : ①利用权:指向环境排放废水 ,废气等;污染物的权利 ; ②收益权:是指排污权人可利用已获得的排污权获取正当利益 ,如在排污

排污权交易制度探析_曹明德

文章编号:1671-6914(2004)04-0100-(07) 收稿日期:2004-04-16 作者简介:曹明德(1964) ),男,安徽肥西人,西南政法大 学法学教授,法学博士,5现代法学6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资源法学。 *本文是西南政法大学重点课题/重庆大发展中的环境法律问题研究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排污权交易制度探析 * 曹明德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摘 要]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制度之一,是许可证交易制度在污染防治领域的表现,可以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需要从配套改革、制度内容、实施程序等几方面予以完善。 [关键词] 排污权交易;补偿;实施基础 Abstract:T he tr ade system of pollutant discharge rights,w hich can realize the optical distribution of env ironment r e -sources,is o ne of the basic systems o f environment resour ces law and a display of licensing trade system in pollutant pro -tecting field.A t present ,the trade system o f pollutant discharge rig hts,being in the tr ial stage in China,should be per -fect ed fro m such aspects as complete reform,syst em content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 Key Words:trade of pollutant discharg e;compensation;basis of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DF 51 文献标识码:A /排污权交易0制度是美国经过多年的环境管理实践探索出来的一种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继引入了此项制度,已取得积极的成效,近年来/排污权交易0制度在国际上得以普遍推广,也引起我国学界和实务部门的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并在我国开始了大胆的尝试。然而,对于/排污权交易0制度的理论依据为何、此项制度的利弊优劣和对策、其基本内容及操作程序等问题,学界的探讨似嫌薄弱,亟待加强。因此,从理论上对此项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从/排污权交易0制度的理论基础,/排污权交易0制度的涵义、起源、基本内容、程序和实施基础,排污权交易的利弊优劣和对策分析,以及排污权交易中美合作项目在我国的试点工作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共鸣。 一、/排污权交易0制度的理论基础 关于/排污权交易0制度的理论主要有经济学上的外部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环境容量资源的 财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中提出来的,也称/庇古0 理论,是指被排除在市场作用机制之外的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主要是指未被反映在产品价格上的那部分经济活动的副作用。它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 部不经济性两个方面。112 环境污染就是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周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企业未将这些负面影响纳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企业从经济活动中受益,但其排污行为造成的治理费用转嫁给社会和他人,从而使污染受害者蒙受了损失,导致企业花费的成本与社会花费的成本之间的差异,形成所谓的外部不经济性,这是西方经济学解释环境问题的基本理论。由于治理污染的费用由政府财政负担,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纳税人的税款,而企业则从营业活动中受益,这与社会正义原则不符;而且企业可以通过把治理污染的费用纳入到生产成本之中,从而反映在产品的价格上,最终由购买者和社会来分担其治理污染的费用,因此,有人认为应当将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而/排污权交易0制度就是企业将其经营活动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具体体现,因而,西方经济学关于外部性的理论成为/排污权交易0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一。 从经济学的视角考察,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从而容易导致英国学者加雷特#哈丁所说的/公地的悲剧0。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断言:/凡是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些 问题 周欣1.2 1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2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 E-mail: zhouxinlane@https://www.doczj.com/doc/7a3682106.html, 摘要:戴维斯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最早应用于实践的首推美国,并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总量控制的有效环境经济手段,在我国始于1990年。经过近19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然而,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排污容量和环境容量的确定存在困难,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不够完善,排污权交易双方比例失衡,排污交易市场有待规范,排污监管能力亟待提高,排污交易成本有待降低,环境经济政策仍存在弊端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逐一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字:排污权交易;总量控制;初始分配 中图分类号:X196 1. 我国的排污交易制度的建立 排污权交易(Emission Rights Trading)是一个有额外排污削减份额的公司和需要从其他公司获得排污削减份额以降低区污染控制成本的公司之间的自愿交易[1]。它的主要思想是:在满足环境要求的条件下,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被买入或卖出,以此达到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排污权交易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多伦多大学的戴尔斯教授于1968年提出,最早由美国EPA尝试用于大气污染源及河流污染源管理,并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工作最早开始于1990年,国家环保总局与美国环保局展开合作,在16个城市进行试点。1996年国务院批准了《“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2001年11月南通市的两家公司进行了SO2的排污权交易,完成我国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排污交易。2002年初,我国首例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体系通过省级鉴定。2002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二氧化硫排放交易”七省市试点会议,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了进行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具体步骤和实施方案。2004年,南通市通过了国内首例成功的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2007年11月我国第一个排污权交易平台在浙江嘉兴市揭牌成立,排污权转让有了专门的二级市场。 总体看来,从近几年我国排污权交易成功的实践表明,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特点的环境经济政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然而,目前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2. 我国的排污交易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国外排污权交易从理论到实践都较为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而在国内,排污权交易并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目前的工作主要是进行地方试点,还没有在全国推广开来;交易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物,关于水排污权交易的研究相对较少;交易的主体仅限于微观层面上的企业,关于区域之间或者流域内部的交易罕有涉及。而与此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也相当滞后,至今排

排污权交易制度问题解析

排污权交易制度问题解析 【摘要】本文通过全面剖析目前形势下排污权交易存在的法律不健全,与污染减排不兼容、分配障碍、体系脆弱和经济形势影响等诸多问题,提出改善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对策和建议,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总量减排;环境容量 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是促进环境容量资源优化配置,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可以提高企业治污的积极性,是以经济手段或政策措施推动环境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总的看来,各地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许多地方的环保部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有的是迫于地方政府的要求,更多的是为了给新建项目的新增排污量找一条所谓总量平衡的出路。 1 排污权交易存在问题 1.1 政策法规体系滞后,排污权交易缺乏支撑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必须与配套的排污总量分解计划、排污许可等制度整体推进,尤其是排污许可证制度,作为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排污权交易的成败。但是国家层面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至今尚未出台,这制约了排污权交易的开展,也是各地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过程中,反映最集中与强烈的方面。 1.2 排污权交易与污染减排无法全面兼容。 目前将排污权交易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全面结合有较大的困难,但如果不结合,排污权交易也无法同时获得各方的认可。按现行的理解,排污权交易必须在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任务以后多余的量才可进行交易,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而目前的减排核算方法,也阻碍了排污权交易的正常开展。一些地方勉强完成了减排任务,所有企业减排下来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统统进入了各地的减排“盘子”,没有多余的指标上交易平台交易。另一方面,不少大型企业在政府的鼓励下投资建设减排工程,并将远远超过国家和省下达的减排任务以外的部分全部无偿纳入减排的“盘子”,以完成区域减排任务,而他们并不能将这些多余指标拿到交易平台上通过交易获得经济补偿,实际上也阻碍了排污权交易。 1.3 初始分配存在障碍,有偿分配充满风险。 相对于土地、矿产等有形资源而言,排污权作为无形资源的有偿使用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程序。从目前各地出台的排污权交易办法或细则来

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 状 及发展 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项解决环境污染排放问题的环境政策,在我国刚刚起步,近几年来,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进行了试点工作。本文从法律的角度解释排污权并分析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以及对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立法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排污权排污权交易立法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以此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它是政府用法律制度将环境使用这一经济权利与市场交易机制相结合,使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紧密结合来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这一制度的实施,是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前提下,为激励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排污权交易双方利用市场机制及环境资源的特殊性,在环保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通过交易实现低成本治理污染。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当前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的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手段之一,它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说它很年轻,还不是很完善,中国成为了全世界十分关注的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 作为一种权利形态的排污权还未获得我国立法的承认, 排污权交易缺

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严峻以及大量“排污权交易”实践的开展使以法律规制该制度变得极为迫切。 一、法律角度上的排污权 环境资源法上的排污权是指排污单位在获得行政部门许可之后, 按照许可证指定的范围、时间、地点、方式和数量等进行排污的权利。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增强, 环境资源多元价值之间发生矛盾及环境资源稀缺性的特征逐渐显露。人们认识到, 环境纳污能力作为一种稀缺的特殊资源, 必须进行产权界定, 才能内化其作为纯公共产品时所产生的巨大的负外部性。于是, 国家作为这种稀缺资源的所有者, 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 对各个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物的量加以规定, 以使进入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总量不会超过环境允许的容量。规定给各污染源的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就是污染源拥有的排污权。[1] 从法律的角度看,排污权属于环境资源使用权,即人们对环境容量的使用权。该权利的内容包括:①利用权:指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权利;②收益权:是指排污权人可利用已获得的排污权获取正当利益,如在排污交易中通过转让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取得经济收益等; ③请求保护权。排污权人有权禁止他人妨碍其行使权利。 、我国排污交易制度的现状 1 我国关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我国对排污权交易尚无系统的法律规定,排污权交易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仅有一些法律效力较低的地方性法规,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权威性。而且地方性法规和条例适用的范围和地域有限,阻碍了一些不同地域的企业进行跨地区的排污权交易。[2]例如:1998 年9 月太原市颁布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第2l 条规定:“总量控制内的指标可以有偿转让。”第24 条规定:“排污单位通过治理使大气污染物实际排放量低于政府下达的允许排放量指标的,其剩余的允许排放量指标可以留作本单位发展使用或者转让给其他排污单位。” [3]法律也没有对于违反相关排污权交易规则的行为没有确立有效的惩罚机制,使得法律责任缺失。 2 我国关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践我国关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大气 污染和水污染领域。 上海市可以说是我国实行排污权交易的先驱,从1987 年至今,已有60 多家企业开展了排污指标交易,交易价格也从每日每公斤COD(化学需氧量)7000?8000元上扬至15000?20000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些经济效 益差、污染严重的企业从经济成本考虑,逐渐让出排污指标、退出了水源保护区,而效益好、污染少的企业逐渐取而代之。为有效控制与削减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我国加大了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步伐,如1991 年国家环保总局将包头、开远、柳州、太原、平顶山和贵州等6 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试点,实施了大气排污交易政策。2001 年国家环保总局与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签署了“研究如何利用市场手段,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实现国务院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合作协议备忘录”,确立了“利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