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绪论
语文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语文素质的主要阵地。教师的教育思想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先进的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文化素质的源泉,同样也是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根基。就课堂教学艺术与教育思想来讲,余映潮先生无疑是一位勇敢的开拓者。他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令教师朋友们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不致迷失方向。余映潮的教育思想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特征,对余映潮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与研究很有必要。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四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并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①。在新课标颁布实施之后,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茶地展开,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的革命正式打响。语文的文化教育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同时也能够决定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更加能够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文素养与发展。因此,诸多学者投身到了语文教学思想与理念的改革浪潮中。余映潮作为一名奋斗在教育事业中的语文教研员,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道路中行走了二十余年,他提出“强化新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诗化教学语言,,②的教学理念,更提出了“板块式教学”新思路,归纳了“苦做八法”、“巧做八法”、“积累八法”。他将这些理念与思想渗透到他的教学示范课中,完美的淦释了他独特的理念与思想。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开始了对余映潮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采用实践验证理论的方法,以余映潮教育思想作为主要脉络,利用教学实践对余映潮语文教学与论文写作进行了检验,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余映潮与魏书生的教育思想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全面表达出笔者对于余映潮教育思想的探索与研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一、余映潮语文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及过程。二、余映潮的语文教学实践。三、余映潮的教学论文写作实践。四、余映潮、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比较。
一、余映潮语文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及过程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语文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在解除了单一教学方式、古板教学理念束缚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正如胡道明先生所说的:“与任何改革进程一样,平衡总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①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中规定的“探究”,于是改“满堂讲”成“满堂问”,学生在满是疑问的课堂中一头雾水,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再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时,并不对沉溺在“形式”中的学生给予限制,使得课堂“美不胜收”,有多少实用性则不得而知。诸如此类问题不仅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对课程改革进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还是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获
得了成功的经验,比如余映潮,以多年教学实践作为经验,以丰富的教研生活作为背景,经过数十载的积累后,余映潮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自2001年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国内语文课堂掀起了改革浪潮,乏味的教学语言、单一的授课模式逐渐消失,学生与教师被束缚已久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教学形式涌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期望通过独特的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与之俱来的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的随意性,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各自为政。如教学《拿来主义》中的一个片段: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②教师在分析“抛来”一词时,讲到了“磋来之食”,这是很好的引伸,可是老师接着讲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事迹,又讲到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典故,又一发不可收拾地大谈特谈闻一多的爱国情环。这样一来完全剥离了课文的文理以及文中透出的严谨的逻辑,课堂教学环节就彼此脱离了。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以学生为发展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小组讨论泛滥、多媒体的过度使用,课外拓展没有边界等,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问题凸显了目前课程改革中可操作性教学策略方面的严重缺失。
小组讨论似乎成了新课程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似乎没有小组讨论的课堂就不是课程改革的课堂。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我们尤其要引起重视。
为了体现出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有人把小组讨论等同于小组合作。因此,怪相发生了,课堂上不适合小组讨论的问题,教师也组织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刚抛出问题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学生无所适从。实际上,这种“为讨论而讨论”的做法,不但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师也觉得意义寥寥。
必须承认,目前这些问题的出现,实属正常,改革不是一瞰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的。理念不等于现实,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出现偏差也是正常的。不少的一线的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缺少现场观摩、学习的机会,更不谈进修了,新版的语文教材及现行实验教材,编排体系相比旧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宽、更新、更活,教学弹性更大,因此不少教师感到茫然无措。教师们迫切需要有专家出现做自己的领路人,缓解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线的教师最需要什么样的专家呢?
很多特级教师的讲堂上,大师们左右逢源的教学艺术常使人赏心悦目,心生向往。但许多语文老师觉得大师的方法难以自如地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具有名师的气质和底蕴,常常觉得其教学艺术高深莫测,不好模仿,即使模仿了结果也往往是邯郸学步。而余映潮的语文教学设计思路恰恰是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的易于操作的。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个人色彩较浓厚,好比阳春白雪,余映潮的课堂教学
具大众化的特点,雅俗共赏。正如余映潮说的:“我更注重研究大众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力图找到一些具有共性的一般的语文老师都能接受的教学经验。力图为提高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学水平做一些教学艺术方面的普及工作”①“与很多有教学个性的名师相比,我所主持的教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群体进行的。即名师基本上是个人风采,而我却有一个教师的群体来表现这些风采。,,②过去人们认为,教学艺术虚无缥缈不具有可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余映潮:
议论文教学中的读与解
议论文课堂教学的常态是分析,教师条分缕析地解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缜密的构思,精心的选材,严谨地论证,明确的观点,让人感受到理性的光茫。但现实中这样的课,往往是教师陶醉其中,学生兴趣寡然,教与学不和谐,效果不如意。在认真分析余映潮老师的两课堂《纪念白求恩》和《马说》后,结合教学实践,初步了解了个中原因。
一、应该强化朗读。课上读,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理清文章结构。《纪念白求恩》中,余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了解文本、理解文本。一读课文,大声、快速,了解课文叙述了白求恩医生哪些方面的情况(分清叙述与议论);二读叙议文字,男生读叙的部分,女生读议的部分,通过叙议分开读,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是由叙议两个层次构成的,由叙到议,表现了作者通过白求恩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加以评论的思路;三读分层次,以第三段为例,女生读叙述部分,男生读议论部分,第四段的读,一个同学读第一个层次,大家一起来读第二个层次。这样读,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明确的理解,即“叙议结合”,叙是基础,再通过议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四为精读段落。即精读一段。要求反复地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为此:先读精段,理解词语的含义;再读精段,了解课文的句式;又读精段,感知这一段的层次;还读精段,品味对比的写法,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目的。从读的形式来看顾,五读为齐读(第二段),强调重音,注意层次停顿,句式情感表达。六读为背读。背读的要求是:第一要感受它的层次;第二要读出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