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网络革新了传播方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形成了互动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方式。“人肉搜索”是此种交流方式的代表,它不仅形成了特殊的传播关系,还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人肉搜索是一个讯息汇集和讯息遴选的传播往来过程。它通过信息追索和需要将广大网民聚集在一起。信息的形式出现多元化,有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丰富真实。“人肉搜索”是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或大众传播结合起来的。某个网民发起话题然后在媒体中扩散开来,得到信息反馈,在动态信息的追踪过程中,进入更广阔的网络空间。有时会从虚拟世界到真实世界,使信息更有价值。
网络媒体的不稳定性塑造了“人肉搜索”去中心化、多元化的主体。网友的背景不同、认知水平层次不齐,“人肉搜索”通过他们对事件的相同认知、情感共鸣将他们联系起来,参与到信息的整合分享和发展中。
社会学研究揭示,现实中个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并努力保持与群体意见的一致性,以此得到群体的认同而实现自身的归属感。在群体行为中很有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按照自己意愿进行意见表达,他们有时只是作为围观者跟随前进,而有这样心态的人则很容易被当作群体事件的参与者看待,网络言论的匿名则大大降低了现实群体中个体的压力,正所谓“法不责众”。
网络的个性化生存恰恰为网络群体行为提供了凝聚力,他们借助群体,试图表达其自身观点与价值追求,来表达自我意愿,实现社会责任。网络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势必形成一种一致性,个人观点在网络一致性的环境下交融为集体的、无个性的、可以实践并产生效果的东西,这便是网络环境下的集体行为。“人肉搜索”恰恰就迎合这种匿名化而形成的一种低风险的群体性事件。
传统媒体应加强“把关意识”。现在网络的发展中,传统媒体也会从网络中寻找话题,尤其是“人肉搜索”引发的话题,吸引着传统媒体的注意力,他们会通过自身优势来扩大传播范围形成自己的新闻热点。所以,传统媒体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把关意识”,对于那些充满了“色情”、“暴力”、“窥私”等字眼的“人肉搜索”事件,传统媒体要“慎报”甚至“不报”。
“人肉搜索”中应该培养网民的“把关意识”。“人肉搜索”依靠了网民的传
播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很多网民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和扩散者。但是很多网民缺乏对信息的真实度的判断,也不考虑造成的传播效果,造成网络虚假信息泛滥,就是因为缺乏“把关意识”而造成的。网民急需要培养一种媒介素来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判断,能够对信息发布者的目的以及信息传播后产生的效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够具有参与信息传播必备的诸如“保护隐私权”等法律知识,才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好的发挥“人肉搜索”效力。
论坛、贴吧上的的“版主”、“吧主”往往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必然会过滤掉一些信息,对受众心理的引导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名人效应也是培养意见领袖的一个重要因素。知名且可信的人的意见会加快议程建构的速度。重要人物对事件的评论往往会对其他人产生重要影响,在很多时候,一些知名人士的言论会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人肉搜索”中,某些搜客也应该扮演“意见领袖”来净化信息,确定信息的真实性,从而避免造成伤害。
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传统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但是,在网络中,信息和信息主体的多样化,使得议程设置的功能受到削弱,就会导致舆论导向功能的减弱。要是舆论复杂混乱,势必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甚至崩溃。所以在“人肉搜索”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需要理智正确的引导这种搜索,而议程设置机制的建构是引导舆论的重要方法。在构建网络议程设置时,必须要了解“人肉搜索”中搜客与看客的心理和兴趣需求来构建网络议程设置,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当聚集在一起的人受某种集体精神支配的时候,就形成了心理群体。网络匿名带来了责任风险意识的降低,进而导致了个体行为的去抑制化。严格来说,这个因素并不是搜客进行人肉搜索的主要动因,但却是人肉搜索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辅助性因素。责任风险的大小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在网络社区中,网友没有义务对网络信息来源的准确性进行确认。匿名使个体在感觉上与事件责任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遥远,在直觉上降低负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减少了心理负担。“法不责众”,在心理上为自己解脱。
“人肉搜索”可通过网络展现自己的技术和专长,得到一种满足感,增加自豪感和价值感。因此就会有人通过某些恰当或不合理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来确立自己,如青少年的叛逆。虚拟的网络社区恰好为人们提供了追求自我标
榜和符合社会要求的平衡点。网络的匿名虚拟让更多的人有了大尺度的表达自由。所以很多搜客通过人肉搜索既可获得“福尔摩斯”式的侦探体验,也可获得赞许,从而得到满足与自豪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人肉搜索中,围观往往可能会被忽视。由于不愿意表达自己想法,选择跟帖而不进行人肉搜索,易形成“沉默的螺旋”。围观者不像搜客一样的稳定性,他们是一个相对流动性较强的群体。
看客会寻求言论表达的快感。网络论坛的言论表达自由,人肉贴的跟帖内容易表达行为人的观点、情绪。愿意承担“网络道德审判长”的角色,个体在文化定位价值定位中比较迷茫,在人肉贴中,个体可进一步把自己定位进行剥离,在网络中,获得做人理想,避免冲突。
追求娱乐心理是某些围观者行为的动因之一。他们跟帖内容也能跟事件本身无多大关系,却充满娱乐性。网络社区的游戏会以它的趣味性吸引网友跟帖人肉搜索抓住了参与者对其个性、社会性表达需求的心理动因,是个体投入巨大的精力在人肉搜索信息筛选上。但是,人肉搜索可能帮助个体建立自动化的徐惯性行为,而正常的社会行为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削弱,这对于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是不利的。
网络需要道德的制约,在人肉搜索这种群体行动中,道德特征会愈加显著。当“人肉搜索”可能冲破道德红线时,人们须思考网络怎样承担披露事实的职责,怎样维护公民权利。
“人肉搜索”是公民行使监督权及批评权的表现。网民把违反法律法规或违背道德的人和事发布在网上,进行批判。倘若行使对头,就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及维护公共利益。
“人肉搜索”中的民意的表达更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作用。这种民主形态和表达权的获得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现实路径。“人肉搜索”过程中,公众的自主性被广泛地调动起来,一些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表现出来,被大家所认同、传播。惩恶扬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肉搜索”已经跨越了虚拟空间的边界,成为解决和干预现实问题的强大力量,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当然,“人肉搜索”的效果是双面的,许多人称之为“网络暴力”。比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