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人生五典型演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人生五典型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上台与大家分享关于我在莫砺锋老师的诗意人生五典型——陶渊明中得到的体悟。

众所周知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我在历代两代文人之中最为敬仰和喜爱的一个人。

虽然他的一生平淡无奇,不但没有卓越的功业方面的建树,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复杂的人生经历。而且他的作品流传后世也不多,这些作品没有奇情壮志,所以在当时的文坛没有引起任何的注意。但是在他的身后他的名声他的地位却与日俱增,最后受到后人和包括苏东坡在内的诗人和世人的敬仰。

他是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其一当整个社会都在趋附权贵和财富的时候他却以清高、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其二当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浮躁、放纵风气的时候,陶渊明却以真诚、笃实、淳朴的行为鹤立鸡群。

这在我看来正是我所敬仰他的地方。当时的社会风气与现在何其相似,整个社会都是浮躁的,都在追求名利,但是陶渊明却与社会格格不入,选择了不求名利淡然的隐居生活。这与当代社会的人们的心理是不谋而合的。纵然当代社会的人们都在追求名利,但是他们的心里又何尝不是向往那种淡然平静的生活呢?但纵然心里是向往的又有几人会放弃名利去追求那种淡然?当时的朝廷几次征召他回去做官,但是他却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并没有去。正如南宋朱熹先生所说:“晋宋间人物,岁月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却招权纳贤,渊明确真个能不要,此其所以,高于宋晋人也。”

当时整个读书人的队伍都是极端鄙视实际的事物,尤其鄙视劳动。而陶渊明与他们相反,他认为人们应该自食其力。就像他在《庚辰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中所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这又与当代社会所实行的理念不谋而合。

所以我敬仰和喜爱这位文坛伟人。就像我在他身上学习到的那种自食其力,那种淡然。这也给了我一种警示:在当代社会纵然追求名利但仍然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心。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想从中挣脱,以求过上一种平淡清净的生活。甚至有人想像古代的隐士一样,隐身到深山老林中,回归到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喜欢读他的诗,追求他的精神境界。而人们眼中的大隐士——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想过上隐逸的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陶渊明曾经说过,我选着了隐逸的生活,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知音,没有人能够真正明白、正真理解我,那也就算了,我也不要求每个人都了解我,我也不为此而悲哀。从这可以看出,他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把世事人伦看得那样的平淡,他对自己的生活是那样的随心所欲,那样的潇洒自如。在他的眼里,名利早已不复存在,他只追求自然、平淡的归隐生活,远离世事。这正是他的超凡脱俗之处。这就是陶渊明,一个真实的隐者。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这是有其原因的。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位将军,那时家境是比较好的。但是,陶渊明出生时,家境不再是以前那样繁荣了,已经变得非常贫穷了,这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他八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成长的。这期间,国家发生过很多大事,官僚、军阀之间的纷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乱,经常是烽火连天。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陶渊明那时在心中留下了对战争的恐惧,对贫穷困苦的生活的阴影。就这样,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充满战乱、黑暗、灾荒时代的

陶渊明,对在社会上的生活失去的信心,心灵受到了连绵不断的创伤。在他的诗集《命子其二》中,有这两句:

纷纷战国,漠漠哀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从这可见,他已经深深地厌恶那样的时代,已有意归隐。在他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有句诗说明了他心灵的去向: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为了保持住自己内心之中的一份平安,他逃避现实社会,追求自己心灵深处想要的生活,于是选择了归园田居,回到了大自然中。

另外,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这也是由他的性格和志趣所决定的。

陶渊明性格最明显、最真实的一点就是真。这在他的诗里面处处可见。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评他的诗说: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金代有名的诗人元好问也曾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说明陶渊明的诗完全体现了他“真”的品性,这也正是他内心深处的最终追求。古代著名高僧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创立了尊崇佛教的白莲社,说他从此生活在那里,不再外出。纵使有再紧急的事情,也绝不会过虎溪桥。那时谢灵运的名声很大,但是慧远并不喜欢他,说他太杂乱,不清净。而慧远却很喜欢陶渊明,他说陶渊明心静如水,性格纯真,是真正的隐士。有一次,陶渊明拜访他回来时,慧远送他出来,两人聊得很投机,不知不觉中,慧远居然走过了虎溪桥。这说明陶渊明的本性确实是自然、纯真的。

陶渊明说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性格本来就是很淳朴自然的,他不想待在充满世俗的味道的社会中,他向往的是大自然,他从骨子里爱着大自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他从尘世中逃脱了之后,就把自己比作了被囚禁在笼子里的鸟儿,最后终于回到了自然界之中。这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所属,他是始终都要回到大自然中去的,这也正是诗人他所终生努力的,而且他最终也果然做到了。他的晚年犹如自然中小草一般,生活得默默无闻,却自得其乐。

陶渊明过着隐逸的生活,“隐”是实实在在的,可“逸”是否为真呢?陶渊明也是有家室之人,他虽然归园田居了,但是现实的生活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困扰,他曾五次出仕。可由于他自己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勾心斗角的黑暗生活,最终还是回到了田园中。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由此可见,他的生活并不是真的“逸”,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但是他的内心却是舒畅的、其乐融融的,因为他能坚持自己的本真,所以他的心不为形役。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到后来南北朝时才被社会关注的,并且越来越被推崇。辛弃疾的一首诗《水龙吟》中写到: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这是说辛弃疾在年老以后,才真正认识了陶渊明。而且越来越多的名士效仿陶渊明,追求隐逸的生活。陶渊明在大自然中得到了完全的超脱,“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句是他归隐田园的感悟,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仔细想想,这其实也是我们人类的一生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