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A卷
- 格式:doc
- 大小:502.50 KB
- 文档页数:18
呼和浩特市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7题;共30分)
1. (1分) (2015高一上·濮阳期中) 关于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正确说法是()
A . 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愈来愈大
B . 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愈来愈小
C .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180°
D .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圈和南极圈时,纬度为90°
2. (1分) (2017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完成下面下面小题。
(1)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位于西半球
B . ②位于低纬度
C . ③位于大西洋
D . ④位于南温带
3. (2分) (2013高一上·邢台月考) 如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50°纬线圈,图中数字表示经度度数,P、Q之间和M、N之间为陆地.据图回答下题.
(1)
P点附近的盛行风向是()
A . 东北风
B . 西南风
C . 西北风
D . 东南风
(2)
关于P、Q、M、N四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P、M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B . Q、N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C . P地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D . N地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 (4分) (2017高一下·南昌月考)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从图中A点向东到B点,实际距离约为()
A . 1 100千米
B . 2 200千米
C . 3 300千米
D . 4 400千米
(2)
A点位于C点的()
A . 西北
B . 正西
C . 东北
D . 正东
5. (1分) (2017高一上·大庆期中) 关于五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在热带范围内,一年有一次或两次直射
B . 在寒带范围内,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C . 温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
D . 五带划分是以气候分布为依据
6. (1分) (2019高一上·抚松期中) 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 ①②③
B . ①②
C . ②①③
D . ③①②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 .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 .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 . 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加扩大
D . 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7. (3分) (2017高三上·泰州月考) 下图为“某地甲、乙、丙、丁沿线地形剖面图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读该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埋藏深度示意图可知()
A . 甲处沉积岩出露地表
B . 乙处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约为32m
C . 丙处沉积岩遭受侵蚀
D . 岩层埋藏深度曲线即为岩层形态
(2)大致位于背斜顶部的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8. (2分) (2017高三·邵东月考) 下图示意某山地顶峰周边的情况,甲、丁两地气温相同。
(1)
该山地南坡属于()
A . 阴坡和背风坡
B . 阳坡和迎风坡
C . 阳坡和背风坡
D . 阴坡和迎风坡
(2)
甲、乙、丙按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 . 丙、甲、乙.
B . 甲、丙、乙
C . 丙、乙、甲
D . 甲、乙、丙
(3)
湖面的海拔最大值可能是()
A . 2050 m
B . 2100 m
C . 1850 m
D . 1990 m
9. (3分) (2016高三上·黑龙江期末)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图中河流,流速最快的河段是()
A . 丁
B . 丙
C . 乙
D . 甲
(2)
图示区域()
A . P地坡度最陡
B . 河流从东北流向西南
C . 适宜发展果林业
D . Q地位于背风坡,土壤水分条件差
10. (1分)下表反映了50年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据此回答小题。
(1)
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A . 向西北方向移动
B . 向东北方向移动
C . 向东南方向移动
D . 向西南方向移动
(2)
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 . 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
B . 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C . 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 . 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