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常有患者咨询一些关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 ICS)治疗哮喘的问题。譬如,

?什么症状适合吸入性激素治疗?

?如何使用,剂量多大?

?疗程多长......

今天,就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相关问题叙述如下,供参考。

ICS 的特点是?

1. 又快又准

激素吸入后可迅速直接到达炎症部位局部,直接抑制与哮喘有关的炎症细胞,降低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减轻黏膜水肿,抑制气道黏膜腺体过度分泌,增加黏液的清除,并降低气管高反应性。

吸入用药能迅速、直接地作用于气道靶位,降低了激素口服或静脉给药时的全身不良反应。

2. 老少皆宜

吸入激素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哮喘严重程度的患者。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GINA)于 1995 年发表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指南》开始推广应用 ICS 治疗哮喘。

ICS 的适应人群是?

经医师检查,确定为 2 级轻度持续哮喘:

?症状≥ 每周 1 次,但<每日 1 次,可能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月 2 次,每月<每周 1 次;

?第一秒用力呼气肺活量(FEV1)占预计值≥ 80% 或最大呼气流速(PEF)≥ 80% 个人最佳值;

?用力呼气流速(FEF)或 FEV1 变异率 20%-30%;

?或者以往未经规范治疗的初诊哮喘患者,可选择低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ICS 的种类、剂型、用法?

目前临床应用的吸入糖皮质激素主要有:

1. 二丙酸倍氯米松(BDP)

二丙酸倍氯米松为地塞米松的衍生物,为定量气雾剂,规格250 μg × 60 喷。

成人的常规维持剂量为每日吸 1~2 次,每次 1~2 喷。

病情严重者,起始剂量为每日 500~1000 μg,最大量每日不超过 1 mg,起效后逐渐减少到最小维持剂量。

2. 布地奈德(BUD)

有气雾剂和粉剂两种剂型,规格为:

气雾剂50 μg × 200 喷,200 μg ×100 喷;

干粉吸入剂100 μg × 200 吸,200 μg ×(100~200)吸。

成人气雾吸入布地奈德起始剂量为每日 400~1600 μg ,每日2 次,有效后减至最小维持量,通常为每日 400~800 μg ,每日2 次。

布地奈德的抗炎作用较二丙酸倍氯米松强。

3. 丙酸氟替卡松(FP)

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有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和丙酸氟替卡松+ 沙美特罗混合粉剂两种剂型。

?前者的成人剂量为每日 250~500 μg,分 1~2 次吸入,重症可加量至 500~1000 μg,或者按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等效起始剂量的半量为标准量。

?后者的应用剂量为成人和 12 岁以上的青少年每日 2 次,每次 1 喷(50 μg 沙美特罗/250 μg 丙酸氟替卡松),2 次 / 日。

4 岁及 4 岁以上儿童每日 2 次,每次 1 喷(50 ug 沙美特罗/l00 ug 丙酸氟替卡松)。

4. 布地奈德 + 福莫特罗混合粉剂

应用剂量为成人和 12 岁及 12 岁以上的青少年,1~2 吸 / 次,一日 2 次(160 μg 布地奈德/4.5 μg 福莫特罗);

而对于80 μg 布地奈德4.5 μg 福莫特罗 / 吸的推荐剂量为:

?成人(18 岁及 18 岁以上):1~2 吸 / 次,一日 2 次,有些病人可能需要使用量达到 4 吸 / 次,一日 2 次;

?青少年(12~17 岁):1~2 吸 / 次,一日 2 次;

?儿童(6 岁和 6 岁以上)2 吸 / 次,一日 2 次。

ICS 有多种剂型,如定量雾化吸入器、干粉吸入器等。吸入方法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用药前,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正确用法。

ICS 的哮喘治疗疗程?

支气管哮喘的维持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般病程不足两年的轻 - 中度慢性哮喘患者,可在吸入激素2~3 个月、中度慢性哮喘患者在用药 3~6 个月后,病情稳定后开始减量。

每 1~3 个月递减一次,递减比例控制在 5%~10% 为宜。

在减量过程中,须通过对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检测,逐渐摸索出一个可以控制症状的最低剂量作为维持吸入剂量( GINA 所说的「降阶梯」疗法)。

提醒患者,切忌自行停药和减量。

因为症状缓解与慢性气道炎症的消失并不同步,通常症状改善在先,慢性气道炎症消退在后,过早减量或停药会引起病情的反弹,出现哮喘急性发作。

ICS 的患教事项

1. 遵医嘱坚持用药,即使在症状缓解期也应按维持量吸入治疗。

而当病情未见显著改善或更趋严重时不能自行增加吸入剂量,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升阶梯治疗,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2. 每次吸入治疗后,应及时漱口。

一方面可减轻由于吸入治疗造成的声嘶和咽部不适感,另一方面还可预防口腔真菌感染。

3. 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吸入剂量虽然较口服小,产生副作用的几率相对较小。但还是应该注意观察副作用,如肥胖、多毛、皮肤菲薄、肌无力、水肿、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症状。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的剂量换算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的剂量换算 吸入激素相当剂量(小剂量ug) 相当剂量(中剂量ug) 相当剂量(大剂量ug) 成人儿童成人儿童成人儿童 氟替卡松100-250 100-200 >250-500 >250-500 >500-1000 >500 (舒利迭) 布地奈德200-400100-200 >400-800 >200-400 >800-1600 >400 (普米克信必可) 丙酸倍氯米松250-500 100-200 >500-1000 >200-400 >1000-2000>400 (必可酮) 必可酮学名丙酸倍氯米松。仅有气雾剂形式,有250ug和50ug两种规格,由于必可酮50其每一喷的含量太少,不适合于临床,目前已较少使用,仅在吸入激素减量时配合必可酮250使用。 普米克学名布地奈德(budesonide,Pulmicort,20mgx100喷/盒(200ug/喷)。有气雾剂和都保两种形式。气雾剂是液体形式,吸入时药物呈雾状,需深而缓地吸入气道,然后屏气10秒种,以利于药物在肺内扩散。都保则是粉剂形式,需用力吸入肺内,其吸入肺内的量约是气雾剂的一倍,故每一吸的药量减少,药效增加,价格也相对便宜。缺点:一是怕潮湿,故不能对着吸入器的口嘴呼气,以防呼出气中的水分使粉剂潮湿。二是吸入后口咽痛的发生率高,所以吸入后一定注意充分漱口。 信必可是最新一代的复合制剂。它是布地奈德和富美特罗(长效β2激动剂)两种药物的复合制剂,也是粉剂形式,有160/4.5ug和80/4.5ug两种规格,应根据病人的严重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舒利迭是氟的卡松和沙美特罗(长效β2激动剂)两种药物的复合制剂,同普米克都保一样,也是粉剂形式,有250/50ug和100/50ug两种规格,现有500/50ug的规格已经上市,可根据病人的严重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7b17374416.html,/poiuycn/blog/item/69023c08a2129c2d6b60fbfe.html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对炎症和炎症病理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明显的非特异性抑制作用。在炎症的急性阶段,糖皮质激素可改善和消除红、肿、热、痛等局部症状。在炎症后期,能减轻组织粘连和抑制瘢痕的形成,同时亦延缓伤口的愈合过程。通过 抑制炎症因子产生,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环节包括: (1)通过抑制表达细胞粘附因子和有关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渗出血管向炎症部位募集,抑制这些细胞的活动,减少它们在炎症区 域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粘附和聚集。 (2)通过减少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抑制前列腺素产生。 (3)抑制有关基因的转录,从而降低许多细胞因子的产生:如白介素1—6,8、肿瘤坏死因子—Y(TNF—丁)、细胞粘附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 (4)降低血浆补体浓度。 (5)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录,减少NO的产生。 2.免疫抑制作用 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有抑制作用,包括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和加工抗原;阻碍淋巴母细胞转化,破坏淋巴细胞。小剂量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可 抑制体液免疫。 3.抗毒作用 糖皮质激素虽然不能中和细菌内毒素,但能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迅速 退热并缓解中毒症状。 4.血液与造血系统 糖皮质激素能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数,与血细胞从外周血向淋巴组织的重分布所致。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血

液中红细胞、血小板、多核白细胞数增加;也能增加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和 缩短凝血时间。 5.中枢神经系统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出现欣快、激动、失眠等,偶可诱发精神失常,大 剂量有时可致儿童惊厥或癫痫样发作。

糖皮质激素管理制度

糖皮质激素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为规范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疗效及降低医药费用,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11〕23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领导 (一)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督导临床科室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二)医务部定期组织对糖皮质激素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糖皮质激素知识调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二、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应参考和遵循《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一)糖皮质激素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应用糖皮质激素要非常谨慎。正确、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提高其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其正确、合理应用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治疗适应证掌握是否准确;二是品种及给药方案选用是否正确、合理。 1、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适应证尤其是相对适应证较广的药物,但是,临床应用存在未严格按照适应证给药,如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抑制自身免疫的药理作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自身免疫病治疗如慢性淋巴细胞浸润性甲状腺炎(桥本病)1型糖尿病、寻常型银屑病等。 2、合理制订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及药物特点制订,治疗方案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等。 (1)品种选择:各种糖皮质激素的药效学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应根据不同疾病和各种糖皮质激素的特点正确选用糖皮质激素品种。 (2)给药剂量:生理剂量和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应按不同治疗目的选择剂量。 (3)疗程:不同的疾病糖皮质激素疗程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冲击治疗:疗程多小于5天。适用于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如暴发型感染、过敏性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过敏性喉头水肿、狼疮性脑病、重症大疱性皮肤病、重症药疹、急进性肾炎等。冲击治疗须配合其他有效治疗措施,可迅速停药,若无效大部分情况下不可在短时间内重复冲击治疗。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研究进展

垦匣堕咝盘查!!塑生璺!!鲞塑!塑!坐』里!!P坚,』!!:!!!!,!些!!-塑!·!吸人型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研究进展 马辉朱宝玉 【摘要】本文综述了吸人型糖皮质澈素对全身系统的不利影响及国外新的研究进展。高剂量的任 何吸人型糖皮质激素都会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全身活性。中等剂量的吸人型糖皮质激索可抑制下丘脑一垂 体一肾上腺轴的功能.但无明显的临床意义。吸人型糖皮质激素在短期内抑制了患儿的生长速度,但整体影 响小,且不会持续不变。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与吸人型糖皮质激素在高剂量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关键词】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副作用 吸人型糖皮质激素(inhaledcortlcosterolds,ICSs)是长期控制哮喘的非常有效的药物,在国内、外哮喘治疗指南中推荐将小剂量的吸人激素用于轻度持续性哮喘的治疗,中剂量的吸人型激素或与中小剂量的Bz肾上腺受体激动荆联合用于中度哮喘的治疗,对于应用中等剂量的激素联合长效阻肾上腺受体激动剂不能有效控制的重度持续性哮喘才推荐吸入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然而,由于吸人激素潜在的毒副作用,一些临床医生仍不愿意给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因此。本文就吸人糖皮质激素对全身系统的不利影响及国外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广大临床医生对吸人激素潜在的毒副作用及其危险因素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发展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作为u·种治疗方法应该发挥其作为激素的有益的治疗作用,避免由于长期应用而带来的副作用(表1)。所有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都是通过刺激体内各种组织细胞胞浆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来实现的,然而即使相同剂量的激素由于个体不同它所体现的平喘作用或全身的活性也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口服或吸入的给药方式无关。“。造成个体反应差异的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遗传因素包括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多态性和清除体内药物的氧化酶的多态性口]。他们对哮喘患者的影响还没有被明确评估过。因为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没有明显的不同,人们希望这种受体多态性仅影响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相对敏感性而不影响治疗指数(治疗效果与全身影响的比值)。然而,一些初步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基因型可能影响了一些特殊组织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气道的炎症降低了糖皮 作者单位: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科质激素受体与外源性激素结合的亲和力。由于系统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没有受影响,因此使治疗指数变得狭窄。但这种狭窄只是暂时性的,因为它可以被抗炎药物纠正。目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对吸人型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指数产生重大影响,两者共同调节所需激素的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裹l应用ICSs的潜在副作用 降低吸人型糖皮质激素全身的不良反应就要降低全身循环系统的活性分子数量,简单增加激素的用量不注意系统的吸收并不能增加治疗指数。降低系统活性主要有两个方法.一是减少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的生物利用度,二是延长药物在肺内的作用时问。药物吸人装置的更新能够减少经口进入胃肠的药物的量,降低其生物利用度,将药物分散形成雾化吸入主要有3种方法:压力定量吸入器(pressurizedmelered—doseinhaler.pMDI)、干粉吸人器(drypowderinhaler,DPI)和雾化器.pMDI可配合储雾罐使用。吸人装置不同,残留于口咽部进入胃肠道的药量就有差别,另外患者的年龄、躯体或认知方面的残疾也影响吸人装置的使用。通常根据患者的操作技能,pMDI药物的输送率上下渡动7%~20%,有80%的药物沉积在口咽部,而DPI口咽部沉积量为输送剂量的60%或低于该值。由于吸人装置对全身不起反应的重要影响,在评价临床试验的结果  万方数据

糖皮质激素考试试题资料讲解

糖皮质激素考试试题

药剂科业务学习考试 糖皮质激素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1、地塞米松与下列哪个药合用可引起低血钾症() A、利福平 B、对乙酰氨基酚 C、氢氯噻嗪 D、苯妥英 2、泼尼松与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合用可加强其()作用 A、治溃疡 B、心律紊乱 C、眼压升高 D、代谢 3、应严格限制没有明确适应证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如不能单纯以()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A、退热和止痛 B、免疫抑制 C、抗风湿 D、抗过敏 4、糖皮质激素一般给药时间为() A、上午7:00-8:00 B、下午2:00 C、晚上7:00-8:00 D、睡前 5、糖皮质激素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疾病() A、寻常型银屑病 B、荨麻疹 C、支气管哮喘 D、创伤后骨关节炎 6、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冲击治疗疗程一般小于()天 A、3 B、4 C、5 D、6 7、长期中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样症状,轻者可表现为() A、呕吐、低血压 B、食欲减退、关节疼痛 C、发热、肾上腺皮质危象 D、精神萎靡、恶心 8、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高于上条所列权限使用糖皮质激素,

但仅限于()天内用量,并严格记录救治过程 A、1 B、2 C、3 D、4 9、何种情况应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 A、严重感染 B、血液系统疾病 C、休克 D、癫痫 10、使用糖皮质激素时不可采取的措施是() A、低钠高钾高蛋白饮食 B、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B、加服预防消化性溃疡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药物 D、与生长激素合用 11、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可口服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参考剂量为() A、20~40mg/d B、30~40mg/d C、10~50mg/d D、20~60mg/d 12、支气管哮喘,常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A、中午 B、夜间或清晨 C、下午 D、白天 13、下列药物按作用时间分类为长效糖皮质激素的是() A、氢化可的松 B、甲泼尼龙 C、泼尼松 D、地塞米松 14、下列药物按作用时间分类为中效糖皮质激素的是() A、泼尼松龙 B、可的松 C、地塞米松 D、倍他米松 15、下列药物按作用时间分类为短效糖皮质激素的是() A、氢化可的松 B、甲泼尼龙 C、泼尼松 D、地塞米松 16、以下不属于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的是() A、骨质疏松 B、诱发或加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各种感染

糖皮质激素适应症、不良反应、禁忌症

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在体内作用广泛,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调控所必需,且具有调节钾、钠和水代谢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主要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 一、适用范围 1.内分泌系统疾病: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替代治疗;肾上腺危象、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等紧急情况的抢救;重症亚急性甲状腺炎、Graves眼病、激素类生物制品【如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药物过敏的治疗等。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判断肾上腺皮质分泌状况,诊断和病因鉴别诊断库欣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 2.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此类疾病种类繁多,达200余种,多与自身免疫有关,尤其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皆有自身免疫参与,常见的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病/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和系统性血管炎等。糖皮质激素是最基本的治疗药物之一。 3.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放射性肺炎、结节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 4.血液系统疾病: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常需糖皮质激素治疗,主要为两种情况:一是治疗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二是利用糖皮质激素溶解淋巴细胞的作用,将其作为联合化疗方案的组分之一,用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治疗。 5.肾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多种肾小球肾炎和部分间质性肾炎等。 6.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严重细菌性疾病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症肺炎,若伴有休克、脑病或其他与感染有关的器质性损伤等,在有效抗感染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以缓解中毒症状和器质性损伤;严重病毒性疾病如急性重型肝炎等,也可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 7.重症患者(休克):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但须结合病因治疗和抗休克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脑水肿等。 8.异体器官移植:用于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及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及治疗。 9.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种类众多,涉及多个专科,许多疾病如严重的荨麻疹等,需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10.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如急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急性脊髓损伤,急性脑损伤等。 11.慢性运动系统损伤:如肌腱末端病、腱鞘炎等。 12.预防治疗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及手术后反应性炎症的发生,如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等。 二、不良反应 长期应用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成正比,主要有: 1.医源性库欣综合征,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淤斑、类固醇性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加重)、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甚或骨坏死(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女性多毛月经紊乱或闭经不孕、男性阳萎、出血倾向等。 2.诱发或加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各种感染。 3.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 4.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5.高脂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 6.肌无力、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 7.激素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内障。 8.精神症状如焦虑、兴奋、欣快或抑郁、失眠、性格改变,严重时可诱发精神失常、癫痫发作。 9.儿童长期应用影响生长发育。 10.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出现局部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在面部长期外用时,可出现口周皮炎、酒渣鼻样皮损等。 1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定植、感染。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者也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 三、注意事项 (一)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 1.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 2.严重精神病史; 3.癫痫;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规范使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b17374416.html,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规范使用 作者:王树平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30期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明确了哮喘的本质是一个以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为主的慢性气道炎症,防治的重点放在气道抗炎(重点是吸入糖皮质激素)以来,哮喘的防治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早在1995年,由美国国家卫生院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的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GINA)发表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指南》,就推荐推广应用吸入激素治疗哮喘吸入糖皮质激素可迅速、直接地作用于气道靶位,降低了激素口服或静脉给药时的全身不良反应,且吸入激素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哮喘严重程度的患者。由于激素治疗对于基层医师来说是较为复杂的过程,而规范选择适应证、合理调整治疗方案及教育患者正确应用吸入装置共同决定了最终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就这些方面作出阐述。 推荐分阶梯治疗哮喘。吸入糖皮质激素地位显赫 以哮喘临床控制为目标的哮喘治疗循环模式:评估哮喘控制水平——治疗并达到哮喘控制——监测以维持哮喘控制。哮喘的治疗分为5步,从第2步到第5步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可供选择(见表1),而在每一步中缓解药物都应按需使用,以迅速缓解哮喘症状。在这5个阶梯的治疗方案中,吸入糖皮质激素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对未经治疗的持续性哮喘患者先用第2步治疗方案,如果患者的病情较重,治疗方案从第3步开始。如果使用一个联合吸人装置中含有福莫特罗和布地奈德,它可以用于缓解和控制2种用途。 吸入激素治疗哮喘的适应证 2级轻度持续哮喘症状每周≥1次,但每日2次,每周 提示当轻度持续哮喘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效不明显时,绝不可依靠增加剂量来改善 症状,而需采用联合用药:低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B: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或低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缓释茶碱吸入剂;或低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口服白三烯调节剂。 3级中度持续哮喘如果哮喘症状较明显,病情较重,经检查确定为3级中度持续哮喘:每日有症状,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周≥1次,FEV,占预计值≥60%-79%,或PEF为60%~79%个人最佳值,PEF或FEV,变异率>30%,可选择吸人中高剂量糖皮质激素。 吸入激素的种类、剂型和使用方法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较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较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较 有效性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有效性的比较研究目前尚无公认的理想的设计方案,其原因在于:(1)研究设计应该是随机、双盲,最好有安慰剂对照。临床实施有很大难度,几乎不可能。(2)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效应曲线平坦,增减剂量不能明显反映效应变化。(3)哮喘的病情程度与病程不易严格掌握,造成很大的误差。(4)使用吸入装置不易统一,因各药的装置随生产厂家而不同等。现就文献报道有参考价值的结果罗列如下: 1. 二丙酸倍氯米松和布地奈德开放、随机、平行、剂量调整,以症状、PEF、FEV1为评估疗效标准,观察102例哮喘病人,时间2年,得出的结果是布地奈德都保600μg/天相当于二丙酸倍氯米松1000μg/天的效果。 1.1. 二丙酸倍氯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 多中心、双盲、随机、平行、剂量范围为丙酸氟替卡松为100、200、400、800μg/天,二丙酸倍氯米松400μg/天均用pMDI,以PEF为评估标准,观察672例哮喘病人,时间4周,得出的结果是丙酸氟替卡松200μg的疗效与二丙酸倍氯米松400μg相当。 1.2. 布地奈德和丙酸氟替卡松 (1)剂量下调比较 217例儿童中度哮喘患者,以丙酸氟替卡松碟或布地奈德都保控制哮喘症状后,随后8周内,逐步下调剂量,直到哮喘症状不能控制为止。得到丙酸氟替卡松最小有效量为198μg/天,布地奈德都保为213μg/天,两药临床疗效无差异。(2)剂量减半比较 171例成人轻、中度哮喘病人,先用布地奈地奈德碟(800μg/天)控制症状后,再比较丙酸氟替卡松碟和布地奈德都保,两者剂量为400μg/天和200μg/天,并进行药物交换,研究说明两种药物相等剂量时疗效无差异。每一药物的两种剂量之间,疗效也无差异。 (3)等剂量比较 229例儿童哮喘病人进行为期8周的随机、平行、双盲研究,比较丙酸氟替卡松碟(400μg/天)与布地奈德都保(400μg /天)的疗效,两药没有明显差异。 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有效性: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二丙酸倍氯米松。这与2002年GINA所列出的等效剂量相吻合(参见2002年GINA 105页) 安全性(safety)的比较 常用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具有确切的临床安全性。如对大多数成人病人,长期用pMDI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或布地奈德,剂量<800μg/天,是安全的。但对未完全被控制的哮喘病人,有必要增加剂量。长程吸入高剂量,可能导致明显的周身不良反应,包括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骨质疏松及儿童生长受阻。

糖皮质激素复习课程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 1949年Hench等首先发现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可以缓解类 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50多年来,GGS历经了滥用、怯用和逐步合理应用的三个阶段。GCS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炎性反应达到镇痛消炎的效应,是目前 制止炎性反应效应最强的药物。合理选择适应证、药物剂型、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法是使用GCS安全有效的关键。 第一节糖皮质激素的临床药理 肾上腺皮质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并有不同的内分泌功能(图14-1)。 一、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 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通过与受体结合介导基因表达而发挥药理效应。糖皮质激素为脂溶性激素,穿过细胞膜后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是由90kDa的热休克蛋白(hsp90)和p59蛋白组成的大分子复合体。随后hsp90从复合物上解离下来,而活化的GCS-GR复合体迅速进入细胞核内,以二聚体形式与靶基因启动子上的糖皮质激素反应成分或反应元件(glucocorticoid response element, GRE)结合,促进或抑制靶基因的转录,通过调控基因产物最终产生药理学效应或毒副反应。此外,糖皮质激素受体复合物(GCS-GR复合物)和其他转录因子如 NF-κB,活化蛋白1(AP-1)等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抑制炎性基因的表达,起 到间接的基因调控作用。 另一方面,GCS和GR结合后还可通过非基因机制启动一系列胞内抗炎信号传导过程发生抗炎反应。研究表明,除了胞质内糖皮质激素受体外,细胞膜上还可能存在GCS的特异性受体的mGR,作用与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有关。大剂量GCS溶解在细胞膜中,可影响膜的理化性质及膜离子通道蛋白的功能,降低胞 质内的钙离子浓度,阻断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的维持。 二、GCS的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临床效应是抗炎镇痛解热。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其机制包括稳定白细胞溶酶体膜;防止白细胞释放有害的酸性水解酶;抑制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趋化、聚集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常有患者咨询一些关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 ICS)治疗哮喘的问题。譬如, ?什么症状适合吸入性激素治疗? ?如何使用,剂量多大? ?疗程多长...... 今天,就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相关问题叙述如下,供参考。 ICS 的特点是? 1. 又快又准 激素吸入后可迅速直接到达炎症部位局部,直接抑制与哮喘有关的炎症细胞,降低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减轻黏膜水肿,抑制气道黏膜腺体过度分泌,增加黏液的清除,并降低气管高反应性。 吸入用药能迅速、直接地作用于气道靶位,降低了激素口服或静脉给药时的全身不良反应。 2. 老少皆宜 吸入激素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哮喘严重程度的患者。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GINA)于 1995 年发表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指南》开始推广应用 ICS 治疗哮喘。 ICS 的适应人群是? 经医师检查,确定为 2 级轻度持续哮喘:

?症状≥ 每周 1 次,但<每日 1 次,可能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月 2 次,每月<每周 1 次; ?第一秒用力呼气肺活量(FEV1)占预计值≥ 80% 或最大呼气流速(PEF)≥ 80% 个人最佳值; ?用力呼气流速(FEF)或 FEV1 变异率 20%-30%; ?或者以往未经规范治疗的初诊哮喘患者,可选择低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ICS 的种类、剂型、用法? 目前临床应用的吸入糖皮质激素主要有: 1. 二丙酸倍氯米松(BDP) 二丙酸倍氯米松为地塞米松的衍生物,为定量气雾剂,规格250 μg × 60 喷。 成人的常规维持剂量为每日吸 1~2 次,每次 1~2 喷。 病情严重者,起始剂量为每日 500~1000 μg,最大量每日不超过 1 mg,起效后逐渐减少到最小维持剂量。 2. 布地奈德(BUD) 有气雾剂和粉剂两种剂型,规格为: 气雾剂50 μg × 200 喷,200 μg ×100 喷; 干粉吸入剂100 μg × 200 吸,200 μg ×(100~200)吸。

COPD稳定期患者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需谨慎

COPD稳定期患者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需谨慎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07-21发表评论分享 文章作者:杨林瀛何权瀛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简称全球策略)和诊治指南中均明确推荐,对于中重度且有反复急性加重风险的慢阻肺患者(C组和D组)可以使用高剂量吸人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 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已有研究结果证实,ICS治疗虽不能降低慢阻肺患者的病死率,但可以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次数和改善肺功能,且全身不良反应比口服糖皮质激素少。 一项国际间合作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设计的临床研究(TORCH)结果显示,慢阻肺稳定期患者采用ICS治疗后,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对病死率无显著影响。 慢阻肺全球策略中明确指出:结核病既是慢阻肺的危险因素,又是其潜在的合并症。那么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采用ICS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是否会使肺结核发病率升高,尤其是那些原本就有陈旧性肺结核的慢阻肺患者。 近年来已有若干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尽管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此问题。 台湾学者报道,高剂量ICS对慢阻肺患者发生肺结核危险性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554例重度及以上慢阻肺患者,每日吸人>500 ug氟替卡松,在随访期间有16例(3%)发生活动性肺结核。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ICS、El服泼尼松>10 mg/d和既往肺结核病史均为发生肺结核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建议在采用高剂量ICS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应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及痰涂片MTB检测或培养。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应用魁北克(Quebec)数据库进行基于人口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427 684人在15年间(1990--2005年)确诊肺结核564例,在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中,任何时候应用(包括曾用和正在使用)ICS均会增加发生肺结核的风险(RR值分别为1.27和1.43,95%CI分别为1.05-1.53和1.04~1.71)。 最近的一项队列研究观察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853 439例应用吸入药物治疗的患者,包括ICS、短效β2-受体激动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ICS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等。 结果显示,其中4 139例确诊为肺结核,应用ICS可以显著增加肺结核的风险(校正OR值为1.20,95%CI为1.08-1.34),且有明确的剂量依赖关系(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未口服糖皮质激素患者中应用ICS,可以增加发生肺结核的风险。 因此临床医生对长期应用高剂量ICS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肺结核的危险。韩国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616例慢阻肺患者,依据是否应用ICS及以往x线胸片是否有肺结核后遗症分组,Kaplan.Meier评估结果显示,以往x线胸片显示有陈旧性肺结核且吸入ICS组发生肺结核的风险增加(P<0.01)。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x线胸片未见异常和有陈旧性肺结核的慢阻肺患者,应用ICS是其发生肺结核的独立危险因素(HR分别为9.079和24.946,95%C1分别为1.02—81.43和3.090.201.365,P<0.05和P<0.01)。 然而,2013年台湾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得出相反的结果。该研究采用时间依赖的COX 回归分析对23 594例慢阻肺患者和47 188非慢阻肺患者进行肺结核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男性、糖尿病、低收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肝硬化和慢阻肺是肺结核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CS治疗并不增加肺结核风险。 慢阻肺组发展为肺结核的患者都曾接受过较高剂量的口服糖皮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治疗,研究者认为,若同时考虑其他因素,如潜在并发症、ICS及口服药物治疗,则ICS 引起肺结核的发病风险就无足轻重了。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使用规范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使用规范?什么症状适合吸入性激素治疗? ?如何使用,剂量多大? ?疗程多长...... ICS 的特点是? 1. 又快又准 激素吸入后可迅速直接到达炎症部位局部,直接抑制与哮喘有关的炎症细胞,降低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减轻黏膜水肿,抑制气道黏膜腺体过度分泌,增加黏液的清除,并降低气管高反应性。 吸入用药能迅速、直接地作用于气道靶位,降低了激素口服或静脉给药时的全身不良反应。 2. 老少皆宜 吸入激素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哮喘严重程度的患者。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GINA)于 1995 年发表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指南》开始推广应用 ICS 治疗哮喘。 ICS 的适应人群是? 经医师检查,确定为 2 级轻度持续哮喘: ?症状≥ 每周 1 次,但<每日 1 次,可能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月 2 次,每月<每周 1 次; ?第一秒用力呼气肺活量(FEV1)占预计值≥ 80% 或最大呼气流速(PEF)≥ 80% 个人最佳值; ?用力呼气流速(FEF)或 FEV1 变异率 20%-30%;

?或者以往未经规范治疗的初诊哮喘患者,可选择低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ICS 的种类、剂型、用法? 目前临床应用的吸入糖皮质激素主要有: 1. 二丙酸倍氯米松(BDP) 二丙酸倍氯米松为地塞米松的衍生物,为定量气雾剂,规格250 μg × 60 喷。 成人的常规维持剂量为每日吸 1~2 次,每次 1~2 喷。 病情严重者,起始剂量为每日 500~1000 μg,最大量每日不超过 1 mg,起效后逐渐减少到最小维持剂量。 2. 布地奈德(BUD) 有气雾剂和粉剂两种剂型,规格为: 气雾剂50 μg× 200 喷,200 μg ×100 喷; 干粉吸入剂100 μg × 200 吸,200 μg ×(100~200)吸。 成人气雾吸入布地奈德起始剂量为每日 400~1600 μg ,每日2 次,有效后减至最小维持量,通常为每日 400~800 μg ,每日2 次。 布地奈德的抗炎作用较二丙酸倍氯米松强。 3. 丙酸氟替卡松(FP) 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有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和丙酸氟替卡松+ 沙美特罗混合粉剂两种剂型。

吸入激素的副作用及防治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及防治 青岛第五人民医院过敏免疫科李明华 ??? ???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包括环索奈德、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已成为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的首选治疗,也可以用于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的治疗,糖皮质激素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肌注、静脉给予、吸入给药、灌肠该药、外用等),但是无论何种途径给予糖皮质激素,其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降低糖皮质激素治疗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的副作用,医学家和药物学家通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对糖皮质激素的结构和剂型进行改革,通过提高糖皮质激素的脂溶性、改良雾化技术(如spacer)和改进糖皮质 激素的吸入方法等,已经使得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在防治哮喘、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腺样体肥大中的副作用大为降低。与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相比,在取得相同疗效的情况下,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已显著减少,但在较高浓度吸入糖皮质激素或吸入方法不当时(如不利用spacer进行吸入、吸入后不及时漱口或将漱口水吞咽等)仍然可发生某些轻微的全身副作用。此外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还可造成某些轻微的局部副作用。如何避免或减轻这些全身或局部的副作用对保证病人和患儿能长期维持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各种糖皮质激素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在临床上一旦确定病人和患儿需要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时,应当根据各种糖皮质激素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尽量选择局部抗炎活性强,全身生物利用度低和副作用小的剂型,从目前对各种可供吸入的糖皮质激素种类的疗效/副作用比和治疗来看,环索奈德、糠酸莫米松、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优于二丙酸倍氯米松、曲安奈德和氟尼缩松。对于儿童而言,环索奈德和布地奈德对生长发育的副作用更少,应该作为儿童治疗的首选。由于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是以呼吸道局部粘膜治疗为主,故局部副作用为主,而全身副作用较少。 吸入技术和装置可以明显影响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药代动力学,特别是全身生物利用度。在Spacer发明之前,通过定量揿压吸入器吸入的糖皮质激素中有80-90%的沉积在口咽部,这些沉积在口咽部的糖皮质激素是引起局部副作用和吸收后引起全身副作用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通过广泛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储雾装置配合定量揿压吸入器吸入,已经显着地减少了经口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口腔内沉积量和吞咽剂量,?使得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全身副作用进一步减少,大大地增加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 ??? ?? 一、全身副作用 ???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全身的副作用和影响主要与是否能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轴的功能有关,有无此抑制作用是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是否可以造成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病人和患儿对糖皮质激素产生依赖的关键。假如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将来即使控制了气道炎症和哮喘症状,也将出现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一样难以停药的情况;如果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作用或抑制

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常被用来治疗可逆性和不可逆性气道炎性疾病,吸入糖皮质激素3~4周有助于鉴别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3~4周后症状明显改善者提示哮喘的可能。 不含氯氟烷烃(CFC)的与含氯氟烷烃的糖皮质激素吸入器的吸入剂量可能不同。 加压气溶胶吸入器的含CFC抛射剂正在被氢氟烷烃(HFA)抛射剂所代替。当患者应用不含CFC吸入器时应保证新式吸入器的有效性并且告知他们应用新型吸入器会使气溶胶的感觉和味觉与以前不同。如遇到问题应咨询医师或药剂师。 如果吸入的糖皮质激素导致咳嗽,预先应用β2受体激动药可能会缓解。 哮喘糖皮质激素控制哮喘很有效,能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减轻气道水肿和黏液的分泌)。 吸入糖皮质激素多在以下情况应用:哮喘轻度持续以上

(第2级以上)患者(见哮喘分级);患者近两年有急性加重必须以全身糖皮质激素或一种吸入型支气管扩张药治疗时(见于哮喘分级和长期治疗方案)。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可降低哮喘恶化的风险。 吸入糖皮质激素必须规律使用以产生最大的效益。通常在使用3~7日后症状减轻。 二丙酸倍氯米松(二丙酸氯地米松),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和糠酸莫米松疗效相当。糖皮质激素加长效β2受体激动药的复合制剂与以同样的两种药物分别使用比较,前者可能更有益。 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可转换为吸入糖皮质激素,但是转换必须缓慢。在哮喘得到良好控制的同时逐渐减少口服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再过渡为吸入糖皮质激素。 当吸入标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药或其它长效支气管扩张药治疗时,如患者仅获部分疗效时,建议加大吸入糖皮质激素剂量。只有在吸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效果明显好于较低剂量时才可持续应用。一般不要超过推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抗炎 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对抗下述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①物理性损伤,如烧伤、创伤等;②化学性损伤,如酸、碱损伤, ③生物性损伤,如细菌、病毒感染,④免疫性损伤,如各型变态反应,⑤无菌性炎症,如缺血性组织损伤等。在各种急性炎症的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和吞噬等反应,从而改善炎症早期出现的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在炎症后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胶原蛋白、粘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从而防止炎症后期的粘连和瘢痕形成,减轻炎症的后遗症。但必须注意,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炎症后期的反应也是组织修复的重要过程,故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可导致感染扩散和延缓创口愈合。 免疫抑制与抗过敏 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反应有多方面的抑制作用,能缓解许多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抑制因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如过敏性充血、水肿、渗出、皮疹、平滑肌痉挛及细胞损害等,能抑制组织器官的移植排异反应,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能发挥一定的近期疗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作用与下述因素有关:①抑制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②抑制淋巴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使淋巴细胞破坏、解体,也可使淋巴细胞移行至血管外组织,从而使循环淋巴细胞数减少。③诱导淋巴细胞凋亡。④干扰淋巴细胞在抗原作用下的分裂和增殖;⑤干扰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动物实验表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可干扰体液免疫,可能与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抑制了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使抗体生成减少有关。近年研究还认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某些与慢性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IL-2,IL-6和TNF-α等)的基因表达。 抗休克 超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已广泛用于各种严重休克,特别是中毒性休克的治疗。其作用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的下列机制有关:①稳定溶酶体膜(membrane of lysosome),阻止或减少蛋白水解酶(proteinase)的释放,减少心肌抑制因子(myocardio-depressant factor,MDF)的形成,避免或减轻了由MDF引起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内脏血管收缩和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等病理变化,阻断了休克的恶性循环。此外,水解酶释放的减少也可减轻组织细胞的损害;②降低血管对某些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③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扩张痉挛血管、增加肾血流量;④提高机体对细菌的耐受能力。 退热 糖皮质激素有迅速而良好的退热作用,可用于严重中毒性感染如肝炎、伤寒、脑膜炎、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及晚期癌症的发热。糖皮质激素的退热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体温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有关。但是在发热诊断末明前,不可滥用糖皮质激素,以免掩盖症状使诊断困难。 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大剂量可使血小板增多,并提高纤维蛋白原浓度,缩短凝血时间;加快骨髓中性粒细胞释放入血循环,使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但它们的游走、吞噬、消化异物和糖酵解等功能被降低。另一方面,糖皮质激素可使淋巴组织萎缩,导致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减少。 对骨骼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力,减少骨中胶原的合成,促进胶原和骨基质的分解,使骨盐不易沉着,骨质形成发生障碍而导致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糖皮质激素增多症患者或长期大量应用本类药物者。出现骨质疏松时,特别是在脊椎骨,可有腰背痛,甚至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较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较 有效性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有效性的比较研究目前尚无公认的理想的设计方案,其原因在于:(1)研究设计应该是随机、双盲,最好有安慰剂对照。临床实施有很大难度,几乎不可能。(2)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效应曲线平坦,增减剂量不能明显反映效应变化。(3)哮喘的病情程度与病程不易严格掌握,造成很大的误差。(4)使用吸入装置不易统一,因各药的装置随生产厂家而不同等。 现就文献报道有参考价值的结果罗列如下: 1. 二丙酸倍氯米松和布地奈德开放、随机、平行、剂量调整,以症状、PEF、FEV1为评估疗效标准,观察102例哮喘病人,时间2年,得出的结果是布地奈德都保600μg/天相当于二丙酸倍氯米松1000μg/天的效果。 1.1. 二丙酸倍氯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 多中心、双盲、随机、平行、剂量范围为丙酸氟替卡松为100、200、400、800μg/天,二丙酸倍氯米松400μg/天均用pMDI,以PEF为评估标准,观察672例哮喘病人,时间4周,得出的结果是丙酸氟替卡松200μg的疗效与二丙酸倍氯米松400μg相当。 1.2. 布地奈德和丙酸氟替卡松 (1)剂量下调比较 217例儿童中度哮喘患者,以丙酸氟替卡松碟或布地奈德都保控制哮喘症状后,随后8周内,逐步下调剂量,直到哮喘症状不能控制为止。得到丙酸氟替卡松最小有效量为198μg/天,布地奈德都保为213μg/天,两药临床疗效无差异。(2)剂量减半比较 171例成人轻、中度哮喘病人,先用布地奈地奈德碟(800μg/天)控制症状后,再比较丙酸氟替卡松碟和布地奈德都保,两者剂量为400μg/天和200μg/天,并进行药物交换,研究说明两种药物相等剂量时疗效无差异。每一药物的两种剂量之间,疗效也无差异。 (3)等剂量比较 229例儿童哮喘病人进行为期8周的随机、平行、双盲研究,比较丙酸氟替卡松碟(400μg/天)与布地奈德都保(400μg /天)的疗效,两药没有明显差异。 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有效性: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二丙酸倍氯米松。这与2002年GINA所列出的等效剂量相吻合(参见2002年GINA 105页) 安全性(safety)的比较 常用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具有确切的临床安全性。如对大多数成人病人,长期用pMDI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或布地奈德,剂量<800μg/天,是安全的。但对未完全被控制的哮喘病人,有必要增加剂量。长程吸入高剂量,可能导致明显的周身不良反应,包括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骨质疏松及儿童生长受阻。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长期大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如浮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皮肤变薄、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疮、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症状,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停药后可自行消退。但肌无力恢复慢且不完全。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及加用氯化钾等措施可减轻这些症状。此外,糖皮质激素由于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可延缓创伤病人的伤口愈合。在儿童可因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而造成负氮平衡,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诱发或加重感染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且无抗菌作用,故长期应用常可诱发感染或加重感染,可使体内潜在的感染灶扩散或静止感染灶复燃,特别是原有抵抗力下降者,如肾病综合征、肺结核、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等。由于用糖皮质激素时病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掩盖感染发展的症状,故在决定采用长程治疗之前应先检查身体,排除潜在的感染,应用过程中也宜提高警惕,必要时需与有效抗菌药合用,特别注意对潜在结核病灶的防治。 消化系统并发症 Gucocorticoid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粘膜的抵抗力,故可诱发或加剧消化性溃疡,糖皮质激素也能掩盖溃疡的初期症状,以致出现突发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应加以注意。长期使用时可使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加重。在合用其他有胃刺激作用的药物(如aspirin、indometacin、butazolidin)时更易发生此副作用。对少数患者可诱发胰腺炎或脂肪肝。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由于可导致钠、水潴留和血脂升高,可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骨质疏松及椎骨压迫性骨折骨质疏松及椎骨压迫性骨折是各种年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中严 重的合并症。肋骨与及脊椎骨具有高度的梁柱结构,通常受影响最严重。这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钙磷排泄,抑制肠内钙的吸收以及增加骨细胞对甲状旁腺素的敏感性等因素有关。如发生骨质疏松症则必须停药。为防治骨质疏松宜补充维生素D(vitamin D),钙盐和蛋白同化激素等。 神经精神异常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多种形式的行为异常。如欣快现象常可掩盖某些疾病的症状而贻误诊断。又如神经过敏、激动、失眠、情感改变或甚至出现明显的精神病症状。某些病人还有自杀倾向。此外,糖皮质激素也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白内障和青光眼糖皮质激素能诱发白内障,全身或局部给药均可发生。白内障的产生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晶状体上皮Na+-K+泵功能,导致晶体纤维积水和蛋白质凝集有关。糖皮质激素还能使眼内压升高,诱发青光眼或使青光眼恶化,全身或局部给药均可发生,眼内压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糖皮质激素使眼前房角小梁网结构的胶原束肿胀,阻碍房水流通所致。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及调节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糖皮质激素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作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肝内糖元异生,增加糖元贮备,还能抑制组织对糖的利用,因而使血糖升高。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类固醇性糖尿病。缺乏糖皮质激素时,血糖下降,饥饿时更加严重,甚至有发生死亡的危险。 糖皮质激素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随组织而不伺,主要促进肝外组织特别是肌组织蛋白分解,并抑制氨基酸进人肝外组织,使血中氨基酸升高。对肝脏,则促进蛋白质合成。糖皮质激素过多可引起生长停滞,肌肉消瘦,皮肤变薄和骨质疏松等。 糖皮质激素对脂肪代谢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分解,使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氧化;二是影响体内脂肪重新分布。糖皮质激素过多时,四肢脂肪减少,而面部、躯干、特别是腹部和背部脂肪明显增加,称为向心性肥胖。 2)对各器官系统的作用:作用于血细胞: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使胸腺和淋巴组织萎缩,使血中的淋巴细胞破坏,因此常用于治疗淋巴肉瘤和淋巴性白血病。它还能促进单核细胞吞噬,分解嗜酸性粒细胞,从而使嗜酸性粒细胞在血中含量减少。因此,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可作为判断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指标之一。 作用于血管系统:糖皮质激素能提高血管平滑肌对血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从而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的紧张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时,血管紧张性降低,因而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