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37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1课时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探究1一、导学1.导入课题: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以及如何解方程组.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2.学习目标:(1)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体会数学建模思想.(2)能根据题目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正确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组并求解.3.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组,由方程组的解解释实际问题.4.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99探究1.(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要求:同学们可以先独立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得出问题的解答,然后再互相交流.(4)探究提纲:①题目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有几个等量关系?②要检验饲养员李大叔的估计正确与否,就要求出每头大牛每天所需饲料和每头小牛每天所需饲料.③如果设每头大牛和每头小牛1天各约用饲料xkg和ykg,根据你发现的等量关系,可列方程组3015675 4220940.x yx y+=⎧⎨+=⎩④能列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个问题吗?⑤请你解③中方程组,并交流一下你是如何解的.⑥饲养员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吗? 二、自学同学们可结合探究提纲相互研讨学习. 三、助学 1.师助生:(1)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自学中存在的问题.①能否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和方程组.②能否正确解出方程组. (2)差异指导:对少数学有困难和学法不当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2.生助生:小组内学生相互提出学习疑点,相互帮助. 四、强化1.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基本思路和要注意的问题;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2.练习:某校七年级学生在会议室开会,每排坐12人,则有11人无座位;每排坐14人,则最后一排只有1人独坐.这间会议室共有座位多少排?该校七年级有多少学生?解:设这间会议室共有座位x 排,该校七年级有y 名学生,根据题意,得12111413.x y x y +=⎧⎨-=⎩,解得12155.x y =⎧⎨=⎩,答:这间会议室共有座位12排,该校七年级有155名学生. 五、评价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各小组代表介绍本组学习收获和存在的问题.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和收效进行点评.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抓住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组模型.教学难点是利用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学中,采取了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在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时间:12分钟 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60分)1.(20分)现用190张铁皮做盒子,每张铁皮8个盒身或22个盒底,而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个盒子.设用x 张铁皮做盒身,y 张铁皮做盒底,则可列方程组为(A )2.(20分)解下列方程组:解:(1)①+②,得4y=11. (2)整理,得解得114y =.89173 2.x y x y +=⎧⎨-=-⎩,①② 把114y =代入①, ①+②×3,得11x=11. 得11354x -=. 解得x=1.解得3112x =.把x=1代入②,得1-3y=-2. ∴这个方程组的解为解得y=1.311211.4x y ⎧⎪=⎨⎪=⎪⎪⎩, ∴这个方程组的解为11.x y =⎧⎨=⎩,3.(20分)一支部队第一天行军4h ,第二天行军5h ,两天共行军98km ,且第一天比第二天少走2km ,第一天和第二天行军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解:设第一天行军的平均速度为xkm/h,第二天行军的平均速度为ykm/h.由题意,得4598 425x yx y+=⎧⎨+=⎩,,①②①+②,得8x=96,解得x=12,把x=12代入①,得48+5y=98. 解得y=10.∴这个方程组的解为1210. xy=⎧⎨=⎩,答:第一天行军的平均速度为12km/h,第二天行军的平均速度为10km/h.二、综合运用(20分)4.有大小两种货车,2辆大车与3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15.5吨,5辆大车与6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35吨.求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多少吨?解:设大车一次可以运货x吨,小车一次可以运货y吨.由题意,得2315.5 5635.x yx y+=⎧⎨+=⎩,①②②-①×2,得x=4.把x=4代入①,得4×2+3y=15.5.解得y=2.5.∴3x+5y=3×4+5×2.5=24.5.答: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24.5吨.三、拓展延伸(20分)5.某家商店的帐目记录显示,某天卖出39支牙刷和21盒牙膏,收入396元;另一天,以同样的价格卖出同样的52支牙刷和28盒牙膏,收入518元.这个记录是否有误?如果有误,请说明理由.解:有误,理由:设一支牙刷的价格为x元,一盒牙膏的价格为y元.由题意,得39213965228518x yx y+=⎧⎨+=⎩,,即137132137129.5.x yx y+=⎧⎨+=⎩,方程组无解.∴这个记录有误.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2课时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探究2一、导学1.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方程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解应用题.2.学习目标:(1)在对各类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学会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2)养成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3.学习重点、难点: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设计的应用题.4.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99探究2.(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要求:画出示意图,借助图形直观地分析理解题意.(4)探究提纲:①这里研究的实际上是长方形的面积的分割问题,你能画出示意图来帮助自己理解吗?②把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个小长方形,有哪些分割方式?若保持宽不变,把长分成两段(即竖向分割,如上图所示),左边种植甲种作物,右边种植乙种作物,设AE=xm,BE=ym.(a)根据原长方形的长为200m,可列出方程:x+y=200.(b)因为长方形宽为100m,所以两小长方形面积分别为100xm2,100ym2,又因为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为1∶2,所以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比可表示为100x∶200y,于是再由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比为3∶4,列出方程:100x∶200y=3∶4.③你能求出由②中(a)、(b)的方程联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吗?④根据求出的结果应如何表述你的种植方案?⑤你还能设计其他种植方案吗(如右图)?二、自学同学们结合探究提纲相互研讨学习.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进度和自学中存在的问题.①能否顺利表示出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②能否求出方程组的解并规范作答.(2)差异指导:对少数学有困难和学法不当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2.生助生: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研讨、互帮互学.四、强化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2.展示设计出的其他种植方案,并相互交流.五、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各小组代表介绍本组的学习得与失.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和收效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解题方法,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体验解题的技巧,从而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60分)1.(20分)如图,AB⊥BC,∠ABD的度数比∠DBC的度数的2倍少15°,设∠ABD与∠DBC的度数分别为x°、y°。
第1课时:5.1.1 相交线 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5分钟)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二、自主探索(15分钟)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 . “对顶角”的定义呢? .自学检测一:1.如图1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 ,OE 是一条射线. (1)写出∠A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2)写出∠COE 的邻补角: __; (3)写出∠B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4)写出∠BOD 的对顶角:____ _.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 请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 自学检测二: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三、当堂反馈(25分钟) 预备题: 如图,已知直线a 、b 相交。
∠1=40°,求∠2、∠3、∠4的度数 解:∠3=∠1=40°( )。
∠2=180°-∠1=180°-40°=140°(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导学案】导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学习内容;2. 初步了解本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习方法;3. 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方法。
第一章分数本章学习内容:1. 分数的引入与认识:分数的概念、分数的读法、分数的意义;2. 分数的简便写法与化简:简便分数、最简分数;3. 分数的比较与大小关系: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大小顺序。
分数的引入与认识分数是指一个整体被分为若干等分,其中的一部分。
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买菜时,常常看到半斤、一小半、四分之一等,这些都是分数。
分数的概念分数是数的一种表示形式,由一个数(分子)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母)构成,分子和分母都是整数。
例如,$\frac{1}{2}$表示整体被分为2份,取其中的1份。
分数的读法$\frac{1}{2}$可以读作“一半”,$\frac{3}{4}$可以读作“三分之四”。
分数的意义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分数的大小表示着所占整体的大小。
分数也可以表示多个同等部分的总和,比如$\frac{1}{4}+\frac{1}{4}+\frac{1}{4}=\frac{3}{4}$。
分数的简便写法与化简分数在书写时可以使用简便写法,即分子和分母有公因数时,可以约去相同的因数。
例如,$\frac{4}{8}$可以简化为$\frac{1}{2}$。
分数的比较与大小关系对于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如果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那么分子大的分数就大;2. 如果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我们可以将其通分,再进行比较。
总结本章主要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读法、意义和简便写法与化简,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与大小顺序。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并掌握相关的运算方法。
数学是一门需要反复练习和思考的学科,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多进行习题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定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实用文档之"第1课时:5.1.1 相交线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5分钟)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二、自主探索(15分钟)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对顶角”的定义呢?.自学检测一:1.如图1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OE是一条射线.(1)写出∠A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2)写出∠COE的邻补角: __;(3)写出∠B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4)写出∠BOD的对顶角:____ _.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请归纳“对顶角的性图1质”: .自学检测二: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三、当堂反馈(25分钟) 预备题:如图,已知直线a 、b 相交。
∠1=40°,求∠2、∠3、∠4的度数 解:∠3=∠1=40°( )。
∠2=180°-∠1=180°-40°=140°( )。
(1)OD C B A 课题:5.1相交线【学习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法指导】一、 【自主学习】: (一)【预习自我检测】(阅读课本2-3的内容,完成以下1-4题) 1.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 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 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2.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4321ODC BA3 邻补角、对顶角概念.有一条( ),而且另一边( )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 ),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 ),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4 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 )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 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④.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⑤.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4-5页,把不懂的地方请记录在这里,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 我的疑难问题:二、 【合作探究】: 对顶角性质.(1)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2) 在图1中,∠AOC 的邻补角是( )和( )所以∠AOC 与( )互补,∠AOC 与( )互补, 根据( ),可以得出∠AOD=∠BOC, 同理有( )=( )对顶角性质: 三、【达标测试】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___.a4321E OD BAEODCB4、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5、如图,直线a ,b 相交,(1)若∠2是∠1的3倍,求∠3的度数 (2)若∠2比∠1大40°, 求∠4的度数6、如图所示,三条直线AB 、CD 、EF 相交于O点,∠1=40°,∠2=75°,则∠3等于多少度?7、如图,已知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AOE=90°,∠DOE=40°,求∠AOC 和∠BOC 的度数8、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2)若∠BOC 比∠AOC 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四、【我的感悟】:1、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2、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五、【课后反思】:课题:5.1.2垂线(1)【学习目标】: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 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21212121ba4321第5题 OD C B A32O F E DBA C 1A O E DB Cbba P MAN P BP BA 【学习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学法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一、【自主学习】: (一)【预习自我检测】(阅读课本3-5的内容,完成第5页1-2题)(二)、预习疑难(预习后,不懂的地方请记录在这里,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 我的疑难问题:二.【合作探究】: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 当b 的位置变化时,a 、b 所成的角α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 、b 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垂直定义:结合课本图5.1-5学习垂直的表示方法 二、 探究研学1 已知直线a,画出直线a 的垂线.能画几条? a 直线a 的垂线有( )条,2在直线a 上取一点A,过点A 画a 的垂线 a A 经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 )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在直线a 外取一点B, 过点B 画a 的垂线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 )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B .a垂线性质1: 三、【达标检测】:1、垂直是相交的一种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 ,它们的交点叫做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导学案
复习案 x+y=5 1.方程组 x-y= -1 的解是
2.若()0322
=+-+-y x x ,则x= ,y= 3.若773+n m b a
和m n b a 2425-是同类项,则m= ,n= 4.若832423=--++b a b a y x 是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则a= ,b=.
5.若0,0≠≠b a ,且421b a y x +--与y x b a 326+的和等于0,则x= ,y=
6.当a ,b 时,方程2332=++ay x b 是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
7.二元一次方程4x-3y+5=0时,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则y= ,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则x=
8.已知 x=5+t 用x 的代数式表示y ,则y=
y+1=3-t
9.已知8++y x 与2+-y x 互为相反数,则x= ,y=
知新案
一.解方程组举例
例1. 解方程组 90
725432=-+=-y x y x
7x+9y=m
例2. 已知关于x,y 的方程组 的解也是2x+y= -6的解,求m 的值。
3x-y+29=0
4x+3y=1
例3.若方程组的解x和y的值相等,那么k的值等于()kx+(k-1)y=3
(A)4 (B)10 (C)11 (D)12
x:2=y:3
练习:解方程组
3x-5y=9
学习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备课导学案课后反思备课导学案学段初中年级七年级学科数学单元第5单元课题 5.1.2 垂线(1)课型新授主备学校初审人终审人主备人合作团队课标依据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目标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导学环节课堂流程时间任务驱动问题导学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呈现目标用小黑板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诵读自主学习温故知新4 1.如图,若∠1=60°,那么∠2=_______、∠3=_______、∠4=_______2.改变上图中∠1的大小,若∠1=90°,请画出这种图形,并求出此时∠2、∠3、∠4的大小。
小组内完成角的表示方法角的计算生活中与垂直有关的实例互助释疑1 通过两个例题进一步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探究出招15 1.阅读课本P3的内容,回答上面所画图形中两条直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知道两条直线互相________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2.用语言概括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_____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_____,他们的交点叫做_____。
3.垂直的表示方法:垂直用符号“⊥”来表示,若“直线AB垂直于直线自学探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注意数学学习中的细节。
备课导学案设计课后反思集体备课导学案学段初中年级七年级学科数学单元第5单元课题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课型新授主备学校初审人终审人主备人合作团队课标依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教学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
课题:5.1.1 相交线【学习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 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阅读课本P 2内容,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合作探究】1.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例如:(1)∠AOC 和∠BOC 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2)∠AOC 和∠BOD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
2.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4321ODC BA3.用语言概括邻补角、对顶角概念.的两个角叫邻补角。
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4.探究对顶角性质.在图1中,∠AOC 的邻补角有两个,是 和 ,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 = ,而这两个角又是对顶角,由此得到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注意: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_O_D_C _B _A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你能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纸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吗? 【巩固运用】1.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提示:未知角与已知角有什么关系?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规范地写出求解过程.2.练习:完成课本P 3练习. 【反思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困惑?(小组交流,互助解决) 【达标测评】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12121221A.1个B.2个C.3个D.4个2.如图(1),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一点O, ∠AOD 的对顶角是_____,∠AOC 的邻补角是_______,若∠AOC=50°,则∠BOD=______,∠COB=_______,∠AOE+∠DOB+∠COF=_____。
人教新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导学1 5.1.1 相交线一、 学习目标:1认识相交线所成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二、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P2和P3并做下列练习1、已知: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共有( )A 0个B 1个C 2个 D3个2、如图,直线a 、b 相交于点O,若∠1=040,则∠2等于 ( ) A 050 B 060 C 0140 D 01603、平面上三条不同的直线相交最多能构成对顶角的对数是( ) A 4对 B5对 C 6对 D7对4、如图直线AB 、CD 交于点O ,若∠AOD+∠BOC=2600,则∠BOD 的度数是( )A 700 B600 C500 D1300CD三、 合作学习 1、有两个角,若第一个角割去它的31后与第二个角互余,若第一个角补上它的32后与第二个角互补,求这两个角的度数2、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0,∠1—∠2=500,求出∠AOC 和∠BOC的度数。
C四、 拓展提高如图,∠AOB 和∠BOD 为对顶角,OE 平分∠AOD ,OF 平分∠BOC ,试问:OE 、OF 在一条直线吗?说说你的理由。
E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导学2 5.1.2 垂线(1)一、学习目标1、理解垂线的概念。
2、掌握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3页完成下列问题1、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时,这两条直线互相____,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____,两条直线的交点叫____,垂直用符号____ 来表示,读作____,如直线AB 垂直CD ,就记作____。
2、举出日常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三、合作学习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出已知直线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 上一点A 画出l 的垂线,能画出几条?3、经过直线l 外一点B 画出l 的垂线,能画出几条?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一条直线的垂线有____条。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5.1.1相交线学习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习重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学习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课前导入】:请探究一下,两条直线会有几种位置关系?(如果把两支笔想象成两条直线的话,动手摆一摆、试一试。
)(小组合作,展示)【课堂学习】:(自学、汇报)(一)相交线1. 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________,那么这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公共点称为两条直线的______点。
如图1所示,直线AB与直线CD________于点O。
ADOC B2、对顶角的概念:观察图中的∠1与∠3请试着说一说这两个角的位置特点。
是_______ 条直线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________ ,没有公共 _______ ,像这样的两个角就是对顶角.对顶角定义:若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________ ,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上图中还有对顶角吗?找出来。
思考1:“∠1是对顶角。
”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对顶角的性质:思考2:如果∠α和∠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有∠α=∠β,那么∠α与∠β一定是对顶角吗?3、邻补角的概念那么∠1与∠2有什么位置特点?是_______条直线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________ ,有一条公共_______ ,并且一个角的一条边是另一个角的一边的_______ 。
邻补角定义:如果把一个角的一边 _______ 延长,这条_______延长线与这个角的另一边构成一个角,此时就说这两个角。
邻补角的性质:【课堂练习】:例:如图,已知∠1=40 ,求∠2、∠3∠4的度数。
1、指出途中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4321ABCDO2、如图,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点O ,一共构成哪几对对顶角?一共有多少组互为邻补角的角?【课堂小结】:【教师小结、反思】 【作 业】5.1.2相 交 线[学习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1. 两个角的和是 ,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2. 补角的性质:同角或 的补角 。
二、自主探究(一) 邻补角、对顶角1、观察思考:剪刀剪开纸张的过程,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度也相应 。
我们把剪刀的构成抽象为两条直线,就是A BCD E F O我们要研究的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2、探索活动:①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1,∠2,∠3,∠4)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对角。
分别是。
②分别测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是否发现规律?你能否把他们分类?完成教材中2页表格。
图1 3、纳:邻补角、对顶角定义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4、注意:(1)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邻补角有对。
对顶角有对。
(2)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
(3)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个,对顶角有个。
(二)对顶角的性质如图,∵∠1+∠2 = ,∠2+∠3 = 。
(邻补角定义)∴∠1=180°-,∠3 =180°-(等式性质)∴∠1=∠3 (等量代换)或者∵∠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由上面推理可知,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
三、课堂展示如图,已知直线a、b相交。
∠1=40°,求∠2、∠3、∠4的度数解:∠3=∠1=40°()。
∠2=180°-∠1=180°-40°=140°()。
∠4=∠2=140°()。
四、我的收获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的性质是什么?5.2 平行线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归纳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2.通过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含义,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难点: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1.课本图5.4-1的图案.2.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思考并回答问题.(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二、进一步认识平移,探究枰移的基本性质1 描图操作.(1) 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大小如课本图5.4-2的雪人?提示:为了保证“按同一方向陆续移动”半透明纸, 大家应该在雪人帽顶的上方约1厘米处画一条与书右边缘垂直的直线,半透明纸也应画一条直线,画图中要始终保持两条直线重合.(2),描出三个雪人图.2.观察、思考.(1) 在自己所画出的相邻两个雪人中,找出三组对应点:鼻尖A与A′, 帽顶B与B′,纽扣C与C′,连接这些对应点.(2)观察这些线段,它们的位置、长短关系如何?提示:用平推三角尺方法验证三条线段是否平行, 用刻度尺度量三条线段是否相等发现:(3) 再作出连接一些其他对应点的线段,验证前面发现是否正确?3归纳(1)描图起什么作用?(2)在书上和半透明纸画直线而且要求描图时,两条直线要垂合. 这样做法起什么作用.(3)就半透明纸所画的图形归纳:4.给出平移的定义.定义: .以课本图5.4-1上排左图为例解说:思考:关于平移的方向, 一定是水平的吗?.5.例题学习.例:如课本图5.4-6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移动到点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三、巩固练习如图,通过平移,你能用它组成什么图案?试一试,把你的图案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四、作业1.课本第33页1,3,4,5 阅读第35页几何学的起源.2.补充作业:五、学后反思5.3.1平行线的性质 (1)学习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2.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难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关键:能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一、自主学习1.实验观察,发现平行线第一个性质请画出下图进行实验观察.设l1∥l2,l3与它们相交,请度量∠1和∠2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再作出直线l4,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你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平行线性质1(公理):2.演绎推理,发现平行线的其它性质(1)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求证:∠1= ∠2.(要求写出过程)平行线的性质2 (定理)(2)已知:如图2-64,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求证:∠1+∠2=180°.(要求写出过程)平行线的性质3 (定理)3.请写出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二、例题三、练习1、2四、探究1.如图所示,已知:AE平分∠BAC,CE平分∠ACD,且AB∥CD.求证:∠1+∠2=90°.证明:因为AB∥CD,2.如图所示,已知:∠1=∠2,求证:∠3+∠4=180°.五、学后反思5.3.3命题学习目标: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结合实例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重点与难点1、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2、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
导学过程一、复习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
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一)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什么是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二)填空: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题设是;结论,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的形式。
用“”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
例如,在命题1中,“”是题设,“”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
例如,命题5可写成“。
”(三)自主探究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再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对顶角相等;(2)如果a> b,b> c, 那么a=c;(3)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四)假命题的证明(拓广探索)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论证;而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说明该命题不成立,即只要举出一个符合该命题题设而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在数学中,这种方法称为“举反例”。
例如,要证明命题“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60度角是锐角,100度角是钝角,但它们的和不是180度即可。
三、随堂练习课本P65练习第1、2题。
四、总结1、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2、命题都可以写成“”的形式。
3、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就行了。
五、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9.1第1题、第2题。
ABCEFGB CEDF图图 1F EDC BAGAC平移学习目标: 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一预习导学预习课本P27—P29,并完成以下练习1、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2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如图的雪人?2、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___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改变的是图形的_____。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____和____。
3、图形的平移是由_____和_____决定的。
4、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 线段_______,对应角____,对 应点所连的线段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