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读书笔记范文
- 格式:docx
- 大小:18.76 KB
- 文档页数:7
人物传记读书笔记范文
篇一:人物传记读后感
居里夫人,一个感动了全世界的名字。
她朴实的身影,深深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铭记;她激人奋进的故事,也被人们一遍又一遍
地传颂。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
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
开明和蔼
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尽管沙俄施行严
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她,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
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
他们从
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
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
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
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
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
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
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
所向。
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
至于母亲,则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
地相夫教子。
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
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
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
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天堂,更是一个塑造人的殿堂。
后来,
为了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
十七岁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
这
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
失恋的痛苦经历,更教会她该如何选择终生伴侣,如何从本质上去
认识一个人,透析一个人。
这六年的磨难也教会了她如何面对挫折,使她在后来的实验中败而不馁,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见到了缤纷的
彩虹。
而居里夫妇的结合更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
这碰撞迸发出
耀眼的人性光辉。
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
但在这两名学者,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
在他们心中,
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
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
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
公诸于世,并把世界上第一颗纯镭捐献给了国家,捐献给了世界。
探求真理没有捷径可走,那必将是一条清贫而又寂寞的漫漫长路。
若无足够的毅力,千万不要轻易涉足。
最可怕的事莫过于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继而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学者。
不仅仅是对于科学而言,对于世上的所有事情,都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而在等待
收获的这条漫漫长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二字。
许多人因为一点
挫折就打退堂鼓,也有人在失败了几次后,就拍拍蹭在衣服上的灰后,摇摇头,退回去了。
殊不知或许成功就仅仅离你是一步之遥,
而你不愿再走了;或许成功就在你身旁,而你不愿侧身寻找;或许成
功就在你头上,而你不愿抬头望望。
殊不知一切的或许就在你回头
返回的那一刻,灰飞烟灭了。
朋友,不要灰心,不要放弃,成功其
实离你只有一步之遥。
篇二:人物传记读后感
他短小臃肿,外表解释,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
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
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
额角隆起,宽广无比。
乌黑的头发,异乎寻
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
头上的乱蛇”。
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
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
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
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
却是灰蓝的。
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候才大张起来,
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的反应出它们的真正思想。
他往往用忧郁
的目光向天凝视。
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
一张细
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
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
可以可破核桃。
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古怪地不
对称。
他,预言了一个民族的复兴——德意志联邦,他,象征着一
世纪中人类活动的基调——力!他,就是在十八世纪这个最混乱最秽
浊的时候闪耀着的巨星——贝多芬!在这里,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一
个如此伟岸的大师,我们只能匍匐在他脚下,挣扎着希望去触碰他
的脚趾。
贝多芬一生苦难不断,痛苦不堪。
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
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
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
神童一般炫耀。
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面前,或是一架提
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
他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个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
的回忆。
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更大的痛苦就已在叩门,耳聋已开
始它的酷刑。
耳朵日夜作响;他内脏也受剧烈的痛苦磨折。
听觉越来
越衰退。
这一切对贝多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折磨。
要知道,一个音
乐大师,如何能够进入无声的世界!更可怕的是,他的精神还受到的
深深的打击。
他两次坠入了爱河,但是最终爱情带给他的不是快乐,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
尤其是他的心灵已因疾病变得虚弱的
时候,当他热恋的人圭恰迪妮嫁给了加伦贝格伯爵,狂乱的情绪更
有把它完全毁灭的危险。
他的一生就在这一次,似乎到了颠蹶的关头。
如此多的苦难加负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怜惜,我们叹息,
我们感慨。
但是,往往是苦难才能筑就英雄!莫扎特,除了拥有童年
美好的回忆,一生也是贫困潦倒,郁郁而终。
米开朗基罗,一生被
人嫉妒,常常中了暗箭,并且病魔缠身,令他苦不堪言,还有懒惰
恶劣的一家人,像是一个无底洞,把米开朗基罗辛苦赚来的钱花得
一分不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苦难不是阻碍我们前进的重重障碍,是磨练我们品行,我们
意志的磨金石;是鞭策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马鞭。
我们的生命
要的不是一味的风平浪静,我们要的是与风暴搏斗,与礁石较劲的
惊心动魄。
只有在经历了惊涛骇浪后,我们的生命才能真正绽放,
被铭记。
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篇三:人物传记读后感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
人生对
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
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
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
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
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
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
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
接着,
又拜海顿为师。
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
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
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
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
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
但他还是瞒着所
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
这两位好友。
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
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
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
惨的命运。
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
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
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
受着另——种痛苦。
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
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
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
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
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
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
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
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
当我们遭受挫折的
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
定自己的信仰。
篇四:人物传记读后感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
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
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
开明和蔼的双亲
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
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她,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
斯
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
他们从未对孩
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
地拥抱大自然。
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
提时代埋下的种子。
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
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
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
至于
母亲,则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
夫教子。
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
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
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
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
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天堂,更是一个塑造人的殿堂。
后来,为了
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
十七岁那年,
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
这六年
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
失
恋的痛苦经历,更教会她该如何选择终生伴侣,如何从本质上去认
识一个人,透析一个人。
这六年的磨难也教会了她如何面对挫折,
使她在后来的实验中败而不馁,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见到了缤纷的
彩虹。
而居里夫妇的结合更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
这碰撞迸发出
耀眼的人性光辉。
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
但在这两名学者,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
在他们心中,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
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
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
公诸于世,并把世界上第一颗纯镭捐献给了国家,捐献给了世界。
探求真理没有捷径可走,那必将是一条清贫而又寂寞的漫漫长路。
若无足够的毅力,千万不要轻易涉足。
最可怕的事莫过于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继而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学者。
不仅仅是对于科学而言,对于世上的所有事情,都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而在等待
收获的这条漫漫长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二字。
许多人因为一点
挫折就打退堂鼓,也有人在失败了几次后,就拍拍蹭在衣服上的灰后,摇摇头,退回去了。
殊不知或许成功就仅仅离你是一步之遥,
而你不愿再走了;或许成功就在你身旁,而你不愿侧身寻找;或许成
功就在你头上,而你不愿抬头望望。
殊不知一切的或许就在你回头
返回的那一刻,灰飞烟灭了。
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钢铁是怎么炼成
的读后感斑羚飞渡读后感
篇五:人物传记读后感
普坦汉姆说过:“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
”近代中国的国共内战便是这样的战争。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内战的详情,我翻阅了<毛泽东传>读完<毛泽东传>,我第一感觉是深深的长叹:遥远的历史长河,滚滚的内战。
在<毛泽东传>中说到,因为内战,我国伤亡士兵将近几百万人,经济退回了抗战前的老样子。
同时,我通过内战,了解到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高超的战略战术。
令人最为关注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部队军主力,以出乎国民党军预料的突然行动,在山东西南150千米的战线上,一举突破黄河天线。
接着,刘邓大军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歼灭大量敌人后,迈开大步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薄弱的地区。
解放军只要能占据大别山区,就可以东慑国民党首都南京,西逼长江中游重镇武汉,南扼长江,控制整个中原地区,从而迫使蒋介石调动其他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部队回援。
毛泽东在此的战略用得真是妙极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时候,中央采取了诱敌深入、寻找有利时机、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出其不意,冲出后追的重围,进入大别山区,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的胸膛。
而我在欣赏毛主席的智慧的同时,更被刘邓大军的坚决、勇敢,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所感动。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十几万人渡过黄河,国民党统帅部一片震惊蒋介石根本摸不清解放军的战略意图。
直到刘邓大军越过陇海路,穿越宽达30多千米、遍地淤泥计税的黄泛区,渡过沙河后,蒋介石才如梦初醒,发现解放军的进军方向是大别山。
他急忙集动兵力,企图阻止刘邓大军度过汝河。
在前有敌军阻拦、后有重兵追击的险恶形势下,刘邓大军能否在几个小时内强渡汝河,关系到整个战乱行动的失败。
刘伯承、邓小平亲临汝河渡口指挥,刘伯承号召大家:“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直到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
能冲过去!”指战员们冒着战机低空轰炸和河岸敌军的疯狂扫射,勇往直前,终于度过了汝河,闯过了千里跃进途中的这个险关。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读了<毛泽东传>让我明白了更多:在我们遇到阻碍时要冲破一切障碍,就必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
制定战略,让后在朝自己的目标追求奋斗,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