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9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
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
学是其思想的核心,对于墨家来说,一切行为都应该以实现社会和谐、促进人类福祉为目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或满足欲望。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应该避免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中,强调“兼爱”、“非攻”、“尚同”等原则,主张尊重他人、尊
重差异,以实现和谐共处为目标。
墨家强调实践和行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体现道德原则,才能真正达到功利主义的目的。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人
们往往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和欲望的满足,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和和谐共处。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提醒我们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即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只有在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中,才能真正实现墨家所倡导的“兼爱”、“非攻”、“尚同”的理念。
总的来说,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开放包容的道德
价值观,强调利益关系和和谐共处。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墨家的思想,寻找现代功利主义的实践路径,建构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愿我们都能从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中汲取智慧,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墨子》哲学解析引言《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文献之一,代表了墨家学派的思想。
本文档将对《墨子》中的核心哲学观点进行深入解析,以期揭示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的深远影响。
墨家学派概述墨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由墨子创立。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强调实用主义和集体主义,与儒家、道家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
《墨子》的核心哲学观点兼爱《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不分亲疏、贵贱、贫富。
这是一种超越世俗利益,追求人类普遍和谐与和平的理念。
非攻“非攻”是墨子反对无谓战争和暴力的主张。
墨子认为,战争带给人民的只有痛苦和灾难,强调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尚同“尚同”强调的是对于权威和传统的尊重。
墨子提倡人们应当遵循古代圣贤的教诲,以此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
尚贤“尚贤”主张以人的实际才能作为选拔和任用的标准,而非血缘关系或地位出身。
这是墨子对于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墨子》的实用主义精神墨家学派强调实用主义,认为知识和思想应当服务于实际的社会实践。
《墨子》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工程技术、几何学、光学等方面的论述,显示出墨家学派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视。
《墨子》的当代价值《墨子》的哲学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提倡的兼爱、非攻等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墨子》的实用主义精神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具有指导作用。
结语《墨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其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产生着深远影响。
通过对《墨子》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以及墨家学派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墨子思想哲学兼爱非攻的古代经典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墨子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兼爱非攻”。
墨子的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墨子思想兼爱非攻的古代经典进行探讨。
墨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兼爱非攻。
兼爱即指人们应该同样地关心和爱护他人,不分贵贱、亲疏、善恶。
墨子认为,天下是一家,人人皆兄弟,不应该因为差异而互相攻伐。
墨子主张社会和谐稳定,强调人类之间的亲善和友爱。
他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和友情,倡导人们相互关心和互助,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非攻则指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的使用,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他批判当时的战争文化,认为武力只会加剧矛盾和冲突,对于双方都没有好处。
墨子强调,应该通过讲理和争辩来解决纷争,推崇精神的力量而非暴力。
他反对以征服和侵略来扩张领土,倡导着以和平为基础的国际关系。
墨子的非攻理念对于当时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和平与战争的深刻思考。
墨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在古代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发扬。
墨子晚年创办的墨家学派,以兼爱非攻为核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和平主义哲学流派。
墨子殷切地呼吁人们相互关爱,不论身份地位和亲疏关系,都应该对他人怀有同样的爱心和关怀。
他认为,这种兼爱非攻的理念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途径。
墨子对于礼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批评了当时礼仪教化过于华丽浮夸、形式主义的现象,认为这样的社会制度是虚假的而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要求。
墨子主张的是真诚和实际的道德关怀,而非空洞的形式和虚幻的仪式。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真善美,而不是虚荣和虚伪的外表。
墨子对于道德的关怀贯穿着他的思想体系,也体现了他对于人性本善的信念。
墨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种兼爱非攻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爱护,反对战争和暴力的使用。
这一理念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有助于建立一个和平与互助的社会秩序。
关于墨子的名词解释墨子,古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科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是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墨子以其创新的思想和广泛的影响力而闻名,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和科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对一些与墨子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墨子思想墨子思想是指墨子所倡导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包括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墨子的思想核心是以兼爱为纲,提倡和平、反对战争。
他主张人人平等,反对等级制度和社会不公。
墨子认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应该秉持着兼爱的原则对待他人。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对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学派墨子学派是以墨子为核心的一批学者和理论家组成的学术团体。
墨子学派对中国古代的哲学、科技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子学派的特点是强调实用主义和实践性,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他们提倡实践和经验,反对抽象和理论。
墨子学派对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他们致力于研究光学、力学等自然科学问题,并从实际出发,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技术和工具。
三、墨子兼爱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他提出了"兼爱"的概念,即对所有人均给予关怀和爱护。
墨子认为,不分亲疏、不分贵贱,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和善待。
他反对尊卑之分,反对等级制度的存在。
在墨子看来,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不公都是不道德的,社会应该建立在和平、公正和互助的基础上。
四、墨子工名墨子工名,即墨子书中记载的各种实用技术和发明。
墨子工名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书中记录了光学、力学、测量等许多领域的重要原理和方法。
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提出了反射定律、光的传播速度等重要理论,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墨子工名的传承也为后世的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五、墨子伦理墨子伦理是指墨子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墨子的名词解释墨子(Mozi)是古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他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活动并创立了墨家学派。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一种代表着理性、审慎和勤奋的象征。
本文将对墨子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加深对他思想的理解。
一、墨子的忧患意识墨子提倡“兼爱”(jian ai)的思想。
所谓兼爱,即平等地关心和爱护所有人,不仅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要关心陌生人和敌人。
墨子认为,人们之间的争斗和战争源于利益的冲突,而兼爱可以减少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
墨子的这种忧患意识与当时战乱频发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来缓解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墨子的反对纵火的思想墨子主张“非攻”(fei gong)的理念。
所谓非攻,即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问题,反对使用武力和战争。
在当时战国时期,战争是许多国家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而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对战争的坚决反对。
他强调道德和理性,认为只有通过道义的约束和理性的思考,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墨子的技术创新思想墨子提出了“明窗”(ming chuang)的观念。
所谓明窗,即透明的采光窗户。
在当时的建筑中,多是采用木质或瓦片搭建的窗户,采光效果较差。
墨子认为,使用透明的窗户可以增加室内的采光,提高生活质量。
这个观念可以视为墨子对技术创新的一种贡献,他关注实际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墨子的反对迷信思想墨子主张“明命”(ming ming)的思想。
所谓明命,即批判和反对迷信的种种行为。
在当时的社会中,迷信现象盛行,人们常常陷入盲目的信仰和崇拜中。
墨子认为,迷信是对理性和科学的背离,对人们的思维和实践产生负面影响。
他强调倡导理性思考和实证主义,反对迷信的蔓延。
总之,墨子作为古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名字代表着兼爱、非攻、明窗和明命等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提出的十大主张是什么墨子是春秋末期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子提出的十大主张更是影响了一代人,那么墨子提出的十大主张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墨子提出的十大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这就是墨子的十大主张,我们或许常常听到关于墨子的主张最多的就是什么兼爱,非攻的。
其他的这些或许很少有人能够清楚并且记得住的。
墨家学派代表着的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当时人们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兼爱是墨子学说的核心与基础。
他的主张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所以墨子的思想主张或许从根本上来说他就是彻底的反对侵略战争。
墨子出生平凡,所以在群雄称霸的乱世中,只有他会考虑百姓的利益。
然而墨子自己也认识到,“兼爱”的难度之大。
所以墨子的十大主张看来才是真正的站在人民的利益角度考虑事情的。
墨子的十大主张的提出更加坚定了他的立场,为广大劳动人民,为广大百姓谋福利的立场,要知道在当时那个群熊逐鹿,诸侯争霸,乱世纷争的年代来说,墨子能够这样不为自身利益,毅然决然的坚定自己的立场,实在是十分的难得可贵。
只是在乱世中,墨子的思想并不被接受,因为群雄割据,兼爱非攻对那些上位者来说根本没有办法达到目的,所以墨子的一生也可以说是郁郁不得志,不过他的主张为后世,甚至是当今社会的政治局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墨子的十大主张是跨越时间的,走在时间前列的主张。
墨子的政治主张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
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思想主张。
墨子开始时追随儒家理论,后来自立门户,自创墨家学说,在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曾担任宋国的宋大夫,是墨家公派的创始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墨子心怀悲悯之心,积极的针对社会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力挽狂澜,拯救世道人心。
墨子的原理墨子的原理是墨子学派所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墨子的道德观、宇宙观、伦理观等方面。
墨子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墨子的宇宙观:墨子的宇宙观强调宇宙的有序和稳定。
他认为宇宙是由无穷的力量所组成,并且这些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变化。
墨子将宇宙的运动和变化归因于“天命”,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天命,遵循宇宙的规律。
二、墨子的道德观:墨子倡导“兼爱”和“非攻”,他认为人们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对待他人,实行广泛的爱和互助。
他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通过道德和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道德准则,认为它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根本途径。
三、墨子的伦理观:墨子在伦理观方面主张“名分”制度和“贵贱有序”。
他认为各个社会成员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职责,并按照名分来行事。
他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认为只有通过遵守名分,保持社会等级的稳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四、墨子的理论体系:墨子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包括了伦理学、宇宙学、科学技术等方面。
他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来提供实践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墨子的原理是一个涵盖了道德、宇宙观和伦理观的综合性哲学思想体系。
墨子通过对人类和宇宙的思考,提出了一种充满人性关怀和理性思辨的思想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实现和谐与稳定的道路。
墨子强调了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互助,主张实行广泛的“兼爱”原则。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对待他人,通过关心、帮助和包容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通过道德和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道德准则,认为它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根本途径。
墨子还提出了“名分”制度和“贵贱有序”的伦理观。
他认为各个社会成员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职责,并按照名分来行事。
他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认为只有通过遵守名分,保持社会等级的稳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总结范文]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的主要思想阅读精选(1):墨子的主要哲学思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
墨家学派创始人。
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
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
出身贫贱,生活俭朴。
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
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
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
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
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
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
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务必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必须的人民性。
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
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构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
墨子提倡“兼相爱”,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用心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出自:《墨子》)兼爱: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墨家哲学代表人物即为墨子,其重要思想观点包括在下列内容之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充分反映出其素朴的自然宗教观,并把一切政治的,社会的,道德伦理的各方面思想完全以宗教性的面纱加以合理化。
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的科学精神,他不但对科学哲学中的概念定义有所主张,对于科学方法的建立,科学教材的撰写与科学思想的传授使得中国科学研究和应用很早就展现了高度智慧。
墨子死后,后期墨家分裂成许多派别,而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墨经》为研读与发展思想的主要依据,基本上成两派一是从自然科学,逻辑思辨的法则与认识论问题着手,主张人的认识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工具,但必须透过感官与思维作用始得,而逻辑的真伪的标准,只有透过客观的自然世界或人类社会现况的检证,才能取得。
另外一派是发展墨子的宗教理念,他们试图在现实政治权力无法取得或予以保护的情况下,仍能奉行墨子平等兼爱的社会理想,因而发展成劫富济贫的游侠之路。
墨子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十分盛行,门人弟子遍布天下,影响层面很大。
墨子以其务实的淑世理想,高越的人格情操丰富的思想内容,完善的教材设计,形成了一个极其严密而充满宗教精神的团体,深深吸引了无数百姓与和识分子。
也因为这个团体的切实践履态度,参加各小国反战保卫的活动,协助农耕及军事防御建设,左右墨氏之徒在各国的施政措施,在在显示出墨家势力的庞大。
但在墨子死后,墨家团体无法出现德望,学识真正有领袖之风的"巨子";而且墨氏思想与主政者的权力与利益有所抵触,受到政治势力的排挤,而其在哲学理论的建构上也不乏矛盾之处,更遭遇其他学派的严格挑战,后期墨家各学派也彼此不服,是以在汉武独尊儒术以后,墨学便失去了学术上的传承。
墨子兼爱非攻推崇和平的哲学论著墨子(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90年),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中国哲学家,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政治学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派被称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推崇和平”。
这些思想被他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于他的哲学论著之中。
墨子的哲学论著以他的学派名字命名,被称为《墨子》。
这部论著总结了他的思想体系和实践原则,对于古代中国的哲学和伦理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墨子》中,墨子提出了“兼爱”这一核心概念。
他认为,爱不应该只局限于亲人和朋友,而是应该包容所有的人,要实现全人类的和睦共处。
墨子强调,只有通过兼爱,人们才能摒弃偏见,消除仇恨,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墨子还提出了“非攻”的理念,反对使用武力解决争端。
他认为,打仗不仅会带来伤亡和痛苦,也破坏了道德和伦理的原则。
他主张通过智慧和和平的手段来解决争端,而不是通过战争。
墨子相信,人们应该通过合作和互助,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冲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墨子的论著还着重强调了推崇和平的重要性。
他认为和平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也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墨子强调,在和平的环境中,人们可以追求知识、发展技术、创造艺术,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墨子》这部哲学论著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墨家学派内部,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
在儒家学说中,墨子的兼爱理念被吸收并发展为“仁”的概念,成为儒家伦理观念的核心。
在道家思想中,墨子的非攻理念则成为了道家反对争斗和主张自然包容的重要论断。
墨子的哲学思想和他的论著《墨子》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思想为社会带来了持久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他坚信和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只有通过兼爱和非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墨子兼爱非攻推崇和平的哲学论著《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他的思想为后世的伦理观念和政治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墨子的兼爱、非攻和推崇和平的理念,以及在《墨子》中对这些理念的深入阐述,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秋时期墨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喜好讲论理学,那么他一生都在主张什么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墨子一生都在主张什么,一起来看看吧!墨子的故事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喜好讲论理学,他一向主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最不喜欢铺张浪费,娇纵奢侈,墨子曾和儒家辩论过一个这样的话题,儒家的代表认为,君子就应该像钟一样,即意味着,钟你敲打它,它才会响,对于君子而言,你不问他也绝不会回答,你问他,他才会回答,墨子回到,就你这口钟,我没敲你,你怎么响了呢?儒家代表最后没能辩论过,这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再讲一个墨子选择徒弟的故事,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思想家,他收过一个叫做耕柱的弟子,耕柱被很多人认为是墨子最优秀的弟子,当然,耕柱本人各方面的确优秀于他人,这也让耕柱自己也特别有自信。
可是墨子似乎却不这样认为,他常常批评耕柱,渐渐的耕柱心里觉得非常伤心,他有一天终于没忍住,去找墨子问个清楚:"老师,在所有门徒中,虽然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可是我也应该不是最差的,可是为何老师总是在批评我呢?"墨子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重新抛了一个新的问题给他:“如果我上战场去搏斗,那请问我是用锋刃还是用木棍呢?耕柱很轻松的回答道:“当然是锋刃了”墨子接着问“为什呢”耕柱回到:“战场杀敌,目的是杀掉敌人,在适当的地方运用适当的兵器,这是常理”墨子笑着回到:“对我来说,你就如那战场上的锋刃一样,可以承担的起责任,值得去运用,所以我才会不断的对你进行行为的严苛要求,以及行为的框正”。
耕柱听了以后,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最终成为了一个品德优秀的人。
墨子的主张思想是什么墨子,是我国古代比较出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早期曾经在儒家修习,不过后面因为不耐烦儒家的繁琐,所以退出儒家,自创了门派。
由于他出生在农民家庭,所以他的思想大部分从农民出发,对百姓多有好处。
他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
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很多其他思想。
墨子中的兼爱非攻思想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名翟,号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科学家和军事家。
墨子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兼爱非攻”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墨子中的兼爱非攻思想的核心理念、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现代的启示。
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子哲学的核心,其思想基础是“兼爱”和“非攻”,它们相互依存,形成了墨子独特的伦理观和政治理念。
首先,墨子主张“兼爱”,即广泛的情感关怀和对他人的无私友爱。
墨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怀着同样的爱心对待他人,摒弃任何偏袒和偏见。
他主张不仅仅限于亲人、朋友或同类的爱,而是广泛地扩展到全人类。
墨子认为,只有全人类都怀有兼爱之心,才能实现和谐与共荣。
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建立在兼爱基础上的。
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通过和平、讲理、友好的方式解决争端。
他认为,战争和暴力只会带来痛苦和伤害,而不会解决任何问题。
墨子通过倡导公正、宽容、理性和互相尊重的原则,主张通过道德力量和知识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有相似之处,但墨子对兼爱的理解更加广泛和深入。
他通过批判当时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强调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保护。
这对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墨子的非攻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墨子主张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来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争端,这对当时乱世中的中国政治局势起到了积极的稳定作用。
墨子的非攻思想也为后来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再次,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墨子提倡实用主义,他主张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应当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需求,这对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墨子对光学的研究和发明也为后来科学家们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给我们现代社会带来了许多启示。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不久前,我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总结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并整理成了1000字的文章。
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资料所总结出来的内容: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道家思想家、伦理学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和伦理原则,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文化。
墨子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兼爱主义:墨子最重要的思想是兼爱主义,他认为爱应该超越个人和家庭的利益,而是应该普遍地扩展到社会的所有成员。
他指出,人类是平等的,只有通过兼爱,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安宁。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让人们摒弃私心和利己主义,以利他心态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2. 非攻主义:墨子强调避免战争与暴力,主张和平共处和解决争端的方式。
他认为战争只会带来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恶果,应该以和平为目标来处理各种争端。
墨子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互相理解来解决争议,从而实现和平与稳定。
3. 天志思想:墨子认为天(宇宙)具有智慧和伦理观念,并以此来规范人类行为。
他相信天意和善神,主张人类应该遵循天的智慧指导他们的行为。
墨子的天志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忠实和正直:墨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忠诚和正直,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反对欺骗和虚伪,主张以真诚和正义的态度对待他人。
墨子强调人应该尽力做到忠实和正直,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5. 反对奢侈和享乐主义:墨子批评那些追求奢侈和享乐的人,认为他们只关心个人享受而忽视社会的需要和他人的困境。
他主张节俭的生活方式和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便腾出更多的资源来帮助他人和社会。
总而言之,墨子的思想深受伦理观念和对社会公正的重视所驱动。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合作,在不同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学、社会政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墨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哲学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当代的社会和政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墨子的生平背景、主要思想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墨子的生平背景墨子,名翟,字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70年,逝世于公元前391年,出生在中国古代国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家族。
他的家族在古代以制作兵器和攻城器械而闻名。
墨子在早年曾跟随父亲学习制造兵器,但出于对人间苦难的同情心,他最终离开家族,立志于改善人类社会的命运。
二、墨子的主要思想1. 兼爱: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关爱他人,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了亲情、友情、爱国心以及公义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认为这些要素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
2. 非攻:墨子反对战争和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主张以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他提倡以忍让和互相尊重的方式解决争端,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和平主义和非暴力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尚贤:墨子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主张推崇德才兼备的人,而不看重出身和地位。
他主张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来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4. 天志:墨子认为人类应该遵循天命,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幸福。
他主张人们应该明智而有目的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盲目地追逐功利和享乐。
三、墨子的影响墨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战乱频发的战国时期,他的非攻思想为当时动荡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和平的解决途径。
墨子的兼爱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此外,墨子对科学、技术和哲学的研究也为后世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事业奠定了基础。
墨子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古代,他的思想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子的非攻思想为和平主义和非暴力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他的兼爱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社会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综上所述,墨子作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和天志。
墨子的主要哲学思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
墨家学派创始人。
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
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
出身贫贱,生活俭朴。
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
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
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
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
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
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
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
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
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伟大的哲学家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伟大的哲学家墨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兼爱与非攻的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影响深远。
墨子主张兼爱,即无论阶级、国家或者民族,所有人都应该互相关心、帮助,摒弃歧视和偏见;而非攻则主张防御国家的正当权益,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战争和暴力的发生。
墨子的这些思想既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具有实际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兼爱思想是墨子哲学的核心,体现了墨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于社会秩序的构想。
墨子认为,人类的天性原本是善良的,只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分裂和矛盾。
因此,他主张通过兼爱来统一人们的心灵,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仇恨,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墨子看来,兼爱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关爱,更是一种理念,一种社会伦理,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认同。
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兼爱精神,使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道德操守。
墨子认为,只有在兼爱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消除社会阶级之间的隔阂,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
非攻思想是墨子思想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强调非攻,认为战争和暴力是社会的毒瘤,应该坚决避免。
墨子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达成共识,防御国家的正当权益而非主动侵略其他国家。
他认为,和平是世界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和平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实现人类的共同进步。
墨子的非攻思想反映了他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深刻观察和反思。
他认为战争只会带来无尽的伤亡和破坏,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他主张通过互相尊重和合理的分配资源来消除国家之间的矛盾,避免通过武力解决问题,实现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不仅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冲突依然存在,各国之间的争端和对抗也时有发生。
而墨子提出的兼爱与非攻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儒家学派的一种延伸和发展,以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哲学和伦理观。
他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和人类的理想境界。
墨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兼爱:墨子主张所有人类都应该彼此关爱和帮助,而不分种族、国家和社会地位。
他认为人类都是共同关联和依赖的,应该互相友爱,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 非攻:墨子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使用武力和战争。
他认为战争是残酷和不道德的,而且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伤害和破坏。
墨子强调通过和平的外交手段来解决争端,推动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互利共赢。
3. 尚贤:墨子提倡推崇贤德才能,而不是仅仅看重出身和家世。
他认为优秀的人才应该得到尊重和重用,而不是受到种族和社会等因素的限制。
他强调通过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4. 专守:墨子主张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责任,而不是贪图权势和利益。
他认为过度追求权力和财富会导致社会的腐化和矛盾的加剧。
墨子提倡个人要专心从事自己的工作,并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和他人。
5. 动静:墨子主张通过思考和反思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智慧水平。
他认为个人应该时刻保持清醒和敏锐的思维,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动摇。
墨子强调心境的平和和内心的宁静,以及对于自己行为的反思和自我审视。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张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较大的共鸣,并被后来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广泛引用和发扬光大。
墨子的思想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创造和谐的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墨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墨家学说,或称墨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综合体现,由墨子所创立。
墨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尚贤、尚同、天志明鬼等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1. 兼爱非攻兼爱非攻是墨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
墨子主张人人平等,无分贵贱,互相爱护,互相关心,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他认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强调人人平等互利,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2. 节葬节用墨子主张节葬节用,反对浪费和奢侈。
他认为厚葬久丧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对于死者也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墨子主张薄葬短丧,以节约社会资源,同时反对浪费和奢侈,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
3. 非乐非命墨子反对音乐和命运,认为音乐和命运都是奢侈品,对于社会和人民没有实际意义。
他认为音乐会扰乱人心,导致人们产生不良行为,而命运也是不可靠的,因为命运的好坏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因此,墨子主张人们应该注重实用和现实,而非追求虚无缥缈的音乐和命运。
4. 尚贤尚同墨子主张尚贤尚同,认为人才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资源。
他反对贵族世袭制,主张以才干和品德为标准来选拔人才。
同时,墨子也主张天下大同,即人人平等、无分贵贱,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5. 天志明鬼墨子主张天志明鬼,认为上天有意志,能够观察和惩恶扬善。
他认为鬼神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可以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同时,墨子也强调人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良心和道德,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综上所述,墨家学说包含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和主张,如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尚贤尚同、天志明鬼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墨家哲学的特征及其对当代的现实意义
墨家哲学是中国古代伦理学中的一派,起源于战国末期的墨子(公元前470-390年)和其门徒。
墨家哲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兼爱原则
墨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原则,即“以兼爱相亲,以消息相劝,以利相教,以信相持”,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充满爱心,关爱他人,不分贵贱,不分亲疏。
这种兼爱的道德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建立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反战思想
墨家哲学主张天下为公,反对诸侯之间的争斗和战争,认为消除战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之一。
墨家的反战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国际关系、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实用主义
墨家哲学强调实用主义,重视实践和技术,提出了爱民、富国、节用三大政策,倡导“充人之口,美人之服”,注重生活质量和实用价值。
这与现代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价值观有共通之处,也提醒着我们要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加强技术创新。
四、反对儒家
墨家哲学对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批判,认为儒家的礼乐体系强调的是仪式和形式,而不关注实质,“养必有养德之理,治必有治相之道”,反对儒家雕虫小技而不顾大节的做法。
这为我们思考追求真理和实践过程中的价值和方法提供了参考。
总体来说,墨家哲学不仅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瑰宝,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建设中的重要经验和财富。
其强调兼爱、反战、实用主义以及批判儒家等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尊重人性、追求和平、务实发展、开放进取等方面有启示和借鉴意义,也成为了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借鉴。
墨子的思想有哪些墨子提出“非攻”,“兼爱”等思想,主张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且身体力行,以一夫之力维护天下百姓之利益,成为历代墨家巨子之榜样。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化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墨子的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墨子学说思想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墨子哲学政治思想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 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
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
墨子的哲学《汉书》载“公输般与墨翟并当子思时,出仲尼后。
”生、卒年月不详。
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思想理论感到不满,以“有染论”为基础,形成了墨家学派。
一、“有染”、“贵义”《中庸》的作者把“政”理解为不同人的“正”的宏观表现之后,因为“道不远人”,“政”必然地表现在人的群形态矛盾运动中,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同时,又因为“道不可离”,所以任何人的存在、发展都是处于“道”的约束中,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或统一就有和道吻合、不吻合的问题。
所以《中庸》的作者进一步把政拆解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和“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两个方面。
亲者未必贤而贤者未必亲,“亲亲”和“尊贤”之间的矛盾性是“礼”产生的根源,“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中庸》的作者在把“政”拆解为“仁”和“义”两个方面后,以“亲亲”为基础来调和仁和义之间的矛盾性,提出“修道以仁”的主张而贵“仁”(见拙作《中庸作者的哲学》)。
墨子反对《中庸》作者以“亲亲”为基础来调和“亲亲”和“尊贤”之间的矛盾性,认为“修道以仁”必然会因为“亲亲”的原因而与道相悖;由于“道不远人”和“道不可离”的原因,应该以“义”为基础调和“亲亲”和“尊贤”的矛盾性,把子思的“亲亲”修改成了“亲士”。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中庸》的作者为什么会得出那样的“错误”结论呢?墨子深化了《中庸》作者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的认识。
“天命之谓性”的意思是:某一“有”的系统规定性是该“有”的本质规定性;把某一“有”的系统规定性看做该“有”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也意味着:某一“有”自身实际上没有任何规定性,某一“有”所呈现出来的与其他“有”的差别性,本质上不过是环境的赋予。
墨子在理论上否定了某一“有”自身规定性的存在之后,又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寻找了例证,从而提出了“有染论”。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知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
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墨子的有染论和其贵义的思想认识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墨子把“天志”作为调和其有染论与贵义的主张之间的矛盾。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
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
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
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
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
然则我何欲何恶?我欲福禄而恶祸祟。
若我不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欲,然则我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祸祟中也。
然则何以知天之欲义而恶不义?曰: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然则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此我所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也。
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
天之志者,义之经也任何的“有”自身都没有其确定的规定性,那么千差万别的“有”又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呢?墨子以“天志”为基础,改造了“理”这个范畴,把“理”看做某一“有”自身规定性形成的原因,架起了“天志”和具体的“有”之间联结的桥梁。
“理”这个范畴最早是出现在《管子》一书中,是作为道与德之间联系而出现的,“天之道,虚其无形。
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抵触;无所抵触,故遍流万物而不变。
德者,道之舍也。
无为之为道,舍之之为德。
故道与德无间,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
”随着老子对道、德关系的梳理,“理”这个范畴也就淡出了老子、孔子的思维体系中。
在《中庸》作者的思维中,由于“自成”的“诚”和“自道”的“道”之间的不统一,也为墨子改造“理”这个范畴、引入“理”这个范畴提供了基础。
既然任何一个“有”都没有什么自身的规定性,那么“善”就不是某一“有”自身固有的;“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不辨于身者不立。
”,《中庸》的作者所主张的“择善而固执之”,“择善”可以,而“固执之”则是不可能的。
人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不过是“以身待行”而已,“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待行者也。
”。
那么人的存在和发展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墨子认为:“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
”行是以外在于某一“有”的“理”为依据的,只要自己的行为合“理”,性之所染就是恰当的。
墨子所言的“理”和宋儒所言的“天理”是有本质区别的,宋儒所提倡的“天理”是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相互统一起来的依据,所谓“理一分殊,月印万川。
”,而墨子所言的“理”则是墨子以天志为基础解释不同事物之间差别性的依据。
墨子所言的“理”和韩非子所言的“理”虽然都是事物差别性的依据,但也是有区别的:墨子所言的“理”是以“天志”为基础的,而韩非子所言的“理”是以“道”为基础的。
从墨子以“天志”为基础的“理”,到韩非子所言的以道为基础的“理”,中国先秦哲学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思维过程。
二、墨子所理解的“政”墨子以“天志”为基础,论证了“义”之必然和必须之后,把“义”看做“正”的基础,把“政”看做是“义”在不同人之间相互作用中的表现,“义者,政也。
”,并进一步区分了义政和力政。
义者,正也。
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
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诸侯正之;诸俟不得次己而为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正之。
且夫义者,政也。
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
是故庶人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士政之,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将军、大夫政之;将军、大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三公、诸侯政之;三公、诸侯竭力听治,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政之。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
然义政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
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无所不利,故举天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
力政者则与此异,言非此,行反此,犹幸驰也。
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此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
三不利无所利,故举天下恶名加之,谓之暴王。
墨子以天志为基础论证了义和义政之后,对天志进行了考察,认为“兼爱”就是“天志”。
并把当时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归因为“不相爱。
”曰: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
何以知兼爱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
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无有远灵孤夷之国,皆(牛+邹字的左半)豢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
苟兼而食焉,必兼而爱之。
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之内,故爱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爱越之人。
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爱天下之人也。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墨子把“兼爱”看做“天志”后,反对子思“取人以身”的一般方法,主张“以兼为正”、“兼以易别。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正为基础探求兴起天下的大利并得到它),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肆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
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
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
”必曰:“从恶人、贼人生。
”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
”然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是故别非也。
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水也,其说将必无可矣。
”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
”因此墨子也反对子思与别中求同的认识,主张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同一性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对立,“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怎么可以于别中见同了才采取、而不是采取本身固有的统一呢?这不是兼王之道啊!提出了尚同的思想主张,试图“一同天下之义”。
“当尚同之为说也,尚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
”与儒学从自身探求和认识“正”、由微观而宏观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不同,墨子的政治观是以“以兼为正”为基础的,是自上而下、自宏观至微观的政治观,中国封建社会对皇权的维护实际上是墨子政治观的表现。
墨子曾因为“孔丘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
”,而指摘孔子是好“造反”的人,“今孔丘深虑周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
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
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之义也。
”进一步否定所有的儒生,“不可!夫儒,泆居而自顺者也,不可以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