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中学生口头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是理解和吸收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交际时就避免了因词汇缺乏而词不达意,或因不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而产生误会的现象,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因此,阅读能力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阅读课文是每个单元教学的核心,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种“讨论——限时自读——导读——复读——讨论”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主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整体把握教材的逻辑关系,将一单元中各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所涉及的有关环节作整体安排和设计,使各部分,各环节构成一个合理,优化的整体,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其二,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语篇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把语篇分析、语言基础及提高交流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目的。

(二)交际性原则。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交流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交流可以是共时的,也可以是历时的。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交流,实质上是强调语言的实践。

(三)实践性原则。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性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现代外语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关照,教师善于觉察到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各种认知的或情感的需求,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2、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心理上学习资源上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师生关系是合作的,互动的,教师协助学生学习,而不是主宰学生学习。

(四)精泛结合原则。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精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泛读是综合性阅读,它不进行语言知识的分析,只要求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泛读是扩大语言知识和吸收信息的重要手段。精度和泛读的教学目的是不同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泛读的比例应不断增加,在大量的阅读中熟练阅读技能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精读和泛读相互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五)兼顾听说原则。阅读领先并不是只强调只重视阅读技能的训练,而是以阅读为突破口带动其它几项技能的训练。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里的“侧重”除了从总的教学目标和安排出发,提出教学重点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即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着重培养一两项语言技能称之为“阶段侧重”。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有所侧重,而不能只重视阅读而不顾及其它技能的发展。

三、基本课型

近几年来,笔者对阅读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基本思路是:

(一)重视每个单元的topic。从话题入手,训练学生的认知图式。一是通过讨论调动学生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扩展自己的认知图式。教师应避免频繁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上来,有意将学生引入课文的话题。

(二)每个单元中间的阅读是教学的重点。培养阅读素质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语篇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手段,精读与泛读应有机结合。另外,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写作等训练都是培养阅读素质的必要补充。在每个单元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讨论——限时——自读——导读——复读——讨论”的基本模式。

1、讨论。在对话及单元话题引导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标题、图片、配套的阅读训练,书后的完形填空等材料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主要是使学生能及时调用其认知图式,有利于其自上而下,有整体到一般地感知、理解课文。

2、限时自读。依据大纲规定的阅读速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自读,初步理解全文内容,对疑难问题作好记号。教师则准备一些检测学生整体理解的问题或讨论题。

3、导读。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着重训练学生的速度、读等技巧,着重语篇的宏观结构、作者的谋篇方法、体裁与风格、修辞手段、信息的分布规律、主题段落、主题词、语篇标志等,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和关键,把握全文,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并提高阅读能力。

4、复读。在这一阶段,教师让学生复读全文,以检查理解程度,提出疑难问题,鼓励查词典等工具书,以解决理解的障碍。

5、讨论。在每一篇课文后,我们应尽可能安排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以提升主题,并给学生一个真正进行主动交流的机会。学生讨论过后再进行写作,一是让学生觉得这仅仅是重新组织自己已有的知识而已,觉得有话可写;二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三)重视课外阅读。大量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知识,丰富学生的认知图式。教阅读的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一种技能,虽然可以通过一些培训学习一些技巧,但要真正获得技能,毕竟是通过

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的。

三、教学策略

(一)教师多角色转换

1、阅读前的“导入者”。“导入者”的任务是在阅读前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之具有读的欲望,同时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阅读过程的“资助者”。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应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如选择标题,回答问题,找主题句等,使学生有目的并采用相应的方式去阅读。教师做好监督调控,辅导工作。

3、阅读后的“分析者”。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应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点和文化知识点。可采用部分讲解和集体讨论的形式。如果学生说出教师预想以外的答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1、提问要忌直贵曲。教育心理学表明:课堂教学要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潜力。

2、提问设计要层层递进。教师要从学生兴趣所在处入手切入问题,在广泛联系的所在处设计问题。为了保证学生能顺利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把一个难题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有易到难的小问题,使问题间有一定的坡度,根据学生水平,想法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逐步突破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