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的典型表达与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纪录片的典型表达与分析
崔予缨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杭州310005)
摘要:纪录片是一门影视纪实艺术,是现代电影的母体。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提供了外推动力。而纪录片进入电视领域也为电视节目的种类和各类节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当下的纪录片更加重视情节和内容的彰显,对技术上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高科技有助于创作者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想法,同时为纪录片降低了成本,扩大了群众基础;网络等新媒体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关键词:纪录片;纪实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新纪录运动
一、纪录片——影视纪实艺术
纪录片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Documentary”.源意为纪录电影。可见纪录片在西方是一门影视纪实艺术,它是现代电影的母体,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被细分为故事片、新闻片、科教片等不同的形式,这是电影时代对纪录片的一种演化。将“影视纪实艺术”这个名词进行拆分,我们不难发现纪录片在技术、内容和形式上的意义所在。
1.影视
纪录片被称为现代科学与工业基础上的影视艺术.是对经济基础最具影响力的上层建筑。影视纪实艺术在观念、形态、方法和技巧上的发展无时无刻都受到影视科技和影视传播手段的推动。
2.纪实
影视纪实艺术是近代科学和工业的产物,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影视纪实艺术的物质特性和技法。因为纪录的真实性,所以纪录片具有无可比拟的说服力,它表现真人真事、反映生活、记录历史、非虚构非表演,无疑是影视艺术中最具生命力的载体。
3.艺术
影视纪实作品的创作贵在有不同风格的显现,才能称得上是艺术,而创作者才能被称为艺术家。艺术需要想象与夸张,而纪实需要一种客观直接的记录,这样看来,纪录片需要“实”、“虚”的相得益彰才能更有效的表达。艺术家们不同的个性产生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观.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孕育不同的艺术风格,滋养形式各异的艺术表达,但是所有这类艺术的根基都源于纪录片的纪实特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题材也可以产生风格完全不同的艺术作品,就算是直接的表达。效果也差异甚大,它们以不同的艺术手段传播着知识、信息、提供审美享受。
二、从电影到电视
从原始电影到弗拉哈迪的《北方纳努克》再到安东尼奥尼的《中国》,纪录片一直披着华丽而昂贵的胶片在电影院这个闺房中足不出户。直到电
视的出现和普及才使纪录片有了新的载体和形式。
电视技术为纪录片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将纪录片整体移植进那十几寸的小荧幕中,形成了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在中国可以说成长得十分迅猛,不仅成为电视荧屏上的支柱性节目,甚至出现了覆盖全球的专门纪录片频道;数以万计的电视台都有固定或不固定的纪录片时段;纪录片专栏也是普遍存在,数不胜数。如今。电视纪录片正呈现着五光十色、百花争艳的状态。电视的发展推动着纪录片的创作追赶世界的脚步,无论是创作方法、艺术手段、技法技巧,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艺术观念的演变而更新。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提供了外推动力,而纪录片进入电视也为电视节目的种类和各类节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故事片与纪录片的相互靠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事片更加追求客观记录的风格,纪录片更加注重情节化故事化的可看性。
1.探索时期
在中国,我们告别了影院时期的科教、政治纪录片不久.就直接进入了一个电视纪录片的初级时代。改革开放为模仿和学习中的中国电视带来了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那时风光文化片、历史纪录片、大型政论片等纪录片形式比比皆是。这一时期,屏幕上涌现出了大量大型电视纪录片精品,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等。一些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的电视纪录片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视编导们虽然在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是目光还都集中在文学、历史、政治等领域。直到1991年,《望长城》改变了长期以来电视屏幕主观意识过强、说教味浓的局面,利用声画合一;保持自然的生活流程;主客观结合的情节设置等手段还原纪录片的本质,而且还运用了航拍等技术给了观众一个平日无法达到的视角,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中国新纪录运动——新表现形式带来的质变
但在这期间有一批独立制作的纪录片作品和一批独立的创作者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现在看来确是中国新纪录发展史上的一笔浓墨重彩。
中国纪录片的典型表达与分析《彼岸》、《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这两部作品就深深的打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烙印,这样的作品纪录了一批理想主义者因追求梦想而流浪的艰辛。也正是这样的纪录片使一些有才华的创作者从他们“精英”的小圈子中脱离出来开始关注真正现实的生活,走进了底层,视野变得更加广阔。他们用直接而有思想的镜头发觉中国现实的问题和人的问题,真正的关注现实和人,离开乌托邦的神话默默的浸入现实。这就是中国新纪录运动的精神意义所在。
直接的镜头会使生活本身变得毫无诗意,那些柔美的景象铸就的光环在这时的纪录片中已经荡然无存,留下的是生活本身那些赤裸裸的粗糙和艰辛,但是镜头中多出来的是一张张真实的脸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那些复
杂的话语权。没有过多的剪辑与特效,大量的长镜头与同期声的运用使纪录片对现实有了更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关注人性但拒绝主观的煽情.这无疑用更加客观的表现形式作用到了内容的质量上.一改当时中国电影的美化与逃避。
《八廓南街16号》是段锦川一部相当成熟的作品,他隐藏摄影机、排斥非现场音效、用剪辑来突出主题的风格,灵感来自于怀斯曼的纪录主义美学和直接电影的理念。在一个复杂的公共空间里,摄像机同时捕捉着有声或无声的信息,而作者隐藏在摄像机背后,这是一种客观的叙述风格.新纪录运动延续了直接电影的这一最鲜明的风格,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制造一个开放式的隐喻。
像这样体现当时生活现实的独立制作的纪录片还有很多,但是纪录片虽然要追求制作的独立和思想的独立。可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个人的独立行为,需要商业运作和体制的支持才能得以生存,所以中国的纪录片又在“精英”的小圈子外迎来了新的挑战
3.转型使电视纪录片真正奠定了更广阔的群众基础
1993年,《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这种每天八分钟的小短片在短时间内刷新了中国观众的电视屏幕.相同的节目样式也在各大电视台(频道)兴起。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从“精英”文化过渡到了“人文关怀”。在这样的电视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降低的机位和视角,取消了以往主流媒体对平民阶级的剥削式拍摄.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真正的关注,在内容上这无疑是更有力的表达。《生活空间》可以说是中国电视节目中的名牌,它的诞生和成功是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些来自于新纪录运动的思想始于纪实但绝非止于纪实,我们在节目中看到的大量的蒙太奇运用、访谈的长镜头、运动的、放慢的镜头、还有偷拍与抓拍的技术利用、后期添加的特效等等,已经有了先锋的雏形和实验的风格和趋势。
三、表现形式究其目的实为表达
所有艺术的表现形式,如若探究其最终目的无外乎是内容的表达。在西方,纪录片和故事片是相互影响着的,纪录片从故事片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反之,故事片也从纪录片那里学到了有益的经验。当下的纪录片更加重视情节与内容的彰显,所以对技术上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
1.镜头的表现
在表现真实的镜头运用方面,不应是简单的长镜头,应该根据纪录片的内容来决定是否适合利用长镜头。例如在表现的场面,特别是表现场面气氛的镜头,我们偏向于用大量的长镜头,而运动的、带有推、拉、摇、移、升、降、跟等拍摄动作的长镜头更具有鲜活的表现力。但是在表现一些特定的细节内容时,固定镜头会被有效的运用。无论是长镜头还是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