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第07讲 中国翻译文学史: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
第07讲 中国翻译文学史: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
格式:ppt
大小:444.00 KB
文档页数:64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64
下载本文档
合集下载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1865年(同治四年),曾国藩在上海建立了江南制造 局。1867年,设立了翻译馆,开始翻译西书,采取 对译的方式译书(西人口译,华人笔述)。由徐寿 (1818-1884)主持翻译工作,先后翻译刊印图书资料 200余种。据统计,自然科学译书占80%以上。 徐寿精通业务,翻译馆组织严密,工作人员各有专 责,其工作形式类似古代翻译佛经的译场。据史料 介绍: 翻译馆,人各一室,日事撰述,旁为刻书处,乃剞 劂者所居。口译之西士则有傅兰雅(John Fyer,1839-1828)、林乐知(Roung J. Allen)、金楷理(C.L. Kreyer) 诸人,笔受者则为华若汀(蘅芳,1833-1902)、徐雪 村(寿)诸人,自象纬舆图格致器节兵法医术,罔不搜 罗毕备,诚为集西学之大观。
同文馆自开馆以来,主要任务是译书。据记 载,同文馆存在期间,该校师生承担了外事 电报、文件的翻译,还翻译出版了大量的政 治、法律、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图书,译书数 量不多,仅有近30部著作,包括未译完和未 出版的在内。学生毕业后,视其学习成绩分 配到外交机关、电报局、邮政局、制造局、 船政局、军事学校等部门任要职。
除以上翻译机构外,这个时期还有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学堂、开平矿务局、金 陵机器局、北京海税务司等,都设法组织人力 翻译西书。 这时期译书主要服务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译书范围仅限于介绍 西方科学技术及国际法律知识方面的书籍,但 客观上较系统地引进了许多新型学科,尤其对 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开拓作用,培养了一批初 期翻译人才,提高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能力。
同文馆的建立及其作用
同文馆于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成立,由清 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它是在恭亲王奕的奏 议下设立的。 19世纪后期,中国门户开放,外事活动频繁。 恭亲主奕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 祯等人有感于外国列强“船坚炮利”,主张引 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兴办洋务,而急需大量的 懂得外国语言文字的专门人才。为此,奕等 人于1861年(咸丰十年)联名上书奏请创立同文 馆:
江南制造局的译书着眼于“用”,其译书的发展 顺序是:兵学→工程技艺→自然科学理论,数量 上兵制、兵学类所占比重较大,反映了洋务派 “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系对译书的影响。 在全馆中外译书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翻译馆的译 书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据记载,从第二次鸦片 战争到辛亥革命近60年中,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达 468种,达到了西学科学翻译的高峰,在甲午战争 前是中国最大的译书机构。江南制造局的译书在 整个清末译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7.译书局
1898年,受清政府委任管理官书局的孙家鼎奏 准设立译书局,后来官书局与译书局合并,由 梁启超主持工作。据其开办章程中记载: 拟一设刊书处译刻各国书籍,举凡律例、公法、 商务、农务、制造、测算之学,及武备,工程 诸书,凡有益于国计民生与交涉事件者,皆译 成中国文字,广为流布。
8.广州益知学会
在广州的英学传教士及一些商人的组织 下,于1834年11月29日成立,是一所翻 译出版机构。
9.墨海书馆
麦 都 思 ( Dr. 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于1843年在上海建立。前身 是基督教伦敦会设在爪哇巴达维亚的印 刷所,迁到上海后更名为“墨海书馆”。 以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为主,聘用一些中 国编辑,其中李善兰译书最多,贡献最 大。1860年,美华书馆搬到上海并开始 出版业务后,伦敦会决定停止墨海书馆 的业务。
京师同文馆成立的同时,外省有见识的官员也注意 到了引进外国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翻译 人才、开展翻译活动的必要性。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了广方言馆,聘请外籍 教师和中国教师讲授外国语文、外国史地、自然科 学和应用科学技术知识。詹天佑就是从该馆毕业后 被派赴美国留学的。 1864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也设立同文馆。 1866年,福州设立船政学堂,严复就曾在这个学堂 毕业。 这些学校虽然也组织师生翻译、刊印图书资料,但 它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培养外语人才,还不是专门 的翻译机构。
11.岳麓书院译学会
岳麓书院是较早迈出从“旧教育”到“新教育”改 革步伐的。1897年,岳麓书院在山长王先谦的主持 下开始了具有开拓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进程分 三步: 1)实行月课改章,“拟定经、史、掌故、算、译各 学列为五门”课程; 2)公布《岳麓书院新定译学会课程》,设置拼法、 写字、杂字、杂语、作句、作论、写信、文法、口 述、笔录、翻译等11门功课,涉及语音、语法、词 汇、写作、口语、听说、翻译等差不多现代外语教 学的各个方面; 3)聘请算、译二学学长“代之教士”。 湖南大学数学、外语二院的历史可直接追溯于此, 它为未来的湖南大学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打下了初
4.农务公会
1896年,罗振玉、徐树兰等人在上海创 立农务公会,该会声称“翻译农书,并 创刊农学报章,专译各国农务诸报”。 该会先后翻译刊刻农业科学知识图书100 余种。王国维早年曾是该会主要编译人 员。
5.大同译书局
梁启超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大同译书局,由康广仁 任经理。该局声称: 本局首译各国变法之书,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 之书,以备今日取法。译章程书,以资办事之用。 译商务书,以兴中国商学,挽回权利。 该局出版了著名的《经世文新编》、《孔子改制 考》、《新学伪经考》、《日本书目志》、《大同 合帮新义》、《俄土战纪》、《英人强卖鸦片记》 等,共20余种。 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设立的书局,是当时为数 不多的出版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出版机构,但名为 译书局,实际上翻译的书籍并不多。大同译书局只 存在了一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它也就不存在了。
2. 强学会
文廷式、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立了 强学会,附设强学书局,该局翻译出版了大 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图书。后来强学 会被迫解散,改设官书局,仍以翻译为主要 任务。
3. 南洋公学译书院
该院于1896年由张元济在上海建立。主要 翻译介绍外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历 史、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后来,张 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正是 他在这一时期创办的翻译事业的继续。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 北京,同文馆的师生被迫遣散。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把同文 馆并人京师大学堂,改组为译学馆,同 文馆存在40年之久(1862-1902)。
同文馆的兴办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发挥了 重要作用。作为近代的译书机构,有开先河 之功。 美 国 传 教 士 丁 韪 良 ( William Alexander Ravsons Martin,1827-1916) 翻译 的 《万 国 公法》是我国第一部讲国际关系方面问题的 图书。 同文馆培养了大批翻译人才,并通过外语教 学和翻译活动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科学知 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0.广学会
1887年成立,原名“同文书会”、“同文学会”, 由英国传教士韦廉臣(A. Williamson,1829-1890) 在上海创立,1892年改为“广学会”,由李提摩 太(Timothy Richard, 1845-1919)继续主持。主 要译书成员有:韦廉臣、李提摩太、慕维廉、艾约 瑟、林乐知、丁韪良、李佳白等。他们的译印书 籍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 广学会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在华建立的一所较大 规模的翻译出版机构,其规模及出版图书数量均 远远超过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
同文馆是中国翻译史上继四夷馆(明代永乐五年设立) 之后的第二个外语学校,它具有双重任务,既培养 外语和科技人才,也从事翻译工作,学制为8年。 据1888年《同文馆题名录》记载,该年有注册学生 125人,教习19人,其中8位属英、法、德、美等国 人,藏书有中文书300册,西文书1700册,并有各种 语文的报纸和杂志。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外语, 但也学习中国语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课程。 学生在学习期间,有较多的翻译实践机会,如笔译 文件资料,随同外交使节出国担任口译,接待外国 来宾等。
6.商务印书馆
1897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业兴起的标 志。和1912年在上海创设的中华书局为民初全国最大 的两家私营出版机构,两家的业务量占了整个出版界 的一半左右。 民国初年,出版印刷业的营业额约1000万元,其中, 商务印书馆就占十分之三四,已为出版事业的主流。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商务印书馆进行了一系列改 革,除出版教科书外,还出版了许多翻译著作,如严 复和林纾所翻译的著作。 林纾所译的欧美小说共达170多种,大多在商务印书 馆出版,这些小说使国人第一次较全面地了解到西方 文学,它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贡献。
翻译馆的译书以科技类为主,主要为军工制造提供技 术资料。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 论译西书》中说到“专以兵为主, 期间及算学、电学、化学、水学诸门者,则皆得资以 制造,以为强兵之用”。 洋务派认识到中国旧的学术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为了把近代军事工业长期维持下去,翻译馆开始翻译 西方科技书籍。 一般先由西人口译,然后由华人笔录、修改成文。参 加译书的西人大多是来华的各国传教士,主要有傅兰 雅、金楷理、林乐知等。参加译书的华人,几乎都是 当时在科学诸方面颇有造诣的,除徐寿、华蘅芳外, 经常参加译书的还有舒高第、徐建寅、李凤苞、赵元 益、汪振声等。舒高第是当时翻译处惟一的一位懂英 文的华人。
该学会同墨海书馆一样,侧重宣传基督教,同时 也传播西学知识,对中国维新运动起了重大影响。 该会以编译出版新书为主,在约30年中,“所著 译如神道、哲理、法律、政治、教育、实业、天 文、地理、博物、理化之类,以及《万国公报》、 《中山教会报》、《大同报》诸出版物,凡四百 数十种,卷数约数百万。” 译书80%为社会科学著作,初期该学会的书刊流行 不广,到了戊戌变法时期,就很流行了,该会所 译的书籍的政治影响是很大的。
查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 言不通,文字难办,一切隔膜,安望其 能妥协。„„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 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饬 各该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 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 并于八旗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岁以 下者可各四五人Baidu Nhomakorabea俾资学习。
1 8 6 2 年 , 奕 重 金 聘 请 英 国 教 师 包 尔 腾 ( T.S. Burdon)任教。 开始只有英文馆,学生只有10名,全部是十三四 岁的八旗子弟。 1863年,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学生也是各10名。 1867年,增设天文算学馆,从此开设了一些自然 科学课程,学生增加到120多人。 1872年,增设德文馆。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再设东(日)文馆。
其他翻译机构的建立
1.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2. 强学会 3. 南洋公学译书院 4. 农务公会 5. 大同译书局 6. 商务印书馆 7. 译书局 8. 广州益知学会 9. 墨海书馆 10. 广学会 11. 岳麓书院译学会
中国建立专门翻译机构的历史悠久。 先秦古籍中记载有“象寄”、“象胥”等对专门从 事翻译工作的官员的称呼;汉代有“译官”、“译 史”等职官名称,这些人员都有其隶属的机构。 后来,为翻译佛经设有译场,由精通教义和梵文的 高僧主持。 随着外事工作的开展,政府建立了为外事服务的翻 译官署,如明代就有“四夷馆”,负责培养翻译人 才,主持来往外交文书的翻译。 “四夷馆”后来改为“四译馆”,翻译业务的范围 更加扩大。 清朝开国以后,这类的翻译机构沿袭未变。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建立了“俄罗斯文馆”,直 接隶属于内阁管辖,为清政府培养俄文译员,为外 交服务。
近代翻译文学
主讲 朱健平
目录
第1节 同文馆和其他翻译机构 第2节 翻译文学的滥觞
第1节 同文馆和其他翻译机构
从19世纪后期至五四运动,在中国翻译 文学史上,是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时期, 是中国翻译文学历史的初级阶段。在这 个阶段,涌现出一批翻译机构和著名的 翻译家及其译作。在诸多的翻译机构中, 最有影响的首推京师同文馆。
相关主题
中国近代文学史试题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期末
英语中国文化翻译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翻译文学史
文档推荐
翻译文学-四川大学
页数:35
中国翻译家..
页数:28
翻译史及翻译文学阅读书单
页数:1
中西翻译史
页数:4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_复译_转译_之争
页数:5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页数:7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_汤哲声
页数:9
中国翻译简史
页数:66
中国翻译简史
页数:66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
页数:1
最新文档
自制手工饰品公司创办方案书(高校创业大赛)
2020年撤回被告申请书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第一次统一模拟考试 理科数学试题
管理员2021工作计划正式版
高考前给高三考生的六条建议_高三励志
CF9月枪王集结令活动网址是什么 枪王
实习报告
第三章 保险公司的组建(2008)
增员主持稿
2013高考安徽省理综生物卷(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