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全一册学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104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二、学生情况分析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力的目标: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7. 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8.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9.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10五、教学进度表.周内容课时数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 52 《丑小鸭》《诗两首》《伤仲永》 53 第一单元作文检测 44 《黄河颂》《最后一课》 45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 46 《木兰诗》第二单元作文检测 57 《邓嫁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68 《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49 《孙权劝学》第三单元作文检测 610复习中期考试周内容课时数11 《社戏》《安塞腰鼓》 512 《竹影》《观舞记》 413 《口技》第四单元作文检测 514 《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 615 《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 416 《短文两篇》第五单元作文检测 517 《猫》《斑羚飞渡》 618 《华南虎》《马》 419 《狼》第六单元作文检测 520 期末复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掌握音形义;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㈡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教学重点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课文类型:讲读课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谈话法、演示法——作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学法指导:1.根据单元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2.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后练习,会速读(或跳读)、研读相结合.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拓展延伸、作业练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百草园部分,体会文中的景物描写.布置预习:(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课堂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两部分]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过渡]”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在这一步的操作中同步完成一个板书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三、讲析课文1.学习①—②段2.学习③—⑥段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3.学习⑦⑧两段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然后教师小结并板书4.“部分”小结依据“板书二”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五、课时小结六、布置课后练习作业:1.背诵第二段.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2.讨论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一、朗读第九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三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2.过渡的知识二、默读10-24段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三、讨论文章的主题讨论课后练习一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四、拓展延伸(出示课件)五、作业布置: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六、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落,了解插叙、伏笔手法的运用,正确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正确朗读,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教师:1.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2.有条件的,可提前为学生播放影碟《城南旧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教学步骤:一、导入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亲的父亲吧!二、整体感悟:(1)检查预习情况.(利用多媒体课件)(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技影出示问题组: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7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三、研读与赏析(上)1.教师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象征生性爱花的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2.自主探究: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亿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辅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昕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四、小结五、作业布置(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2)思考"研讨与练习”(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作业.继续研读与赏析文章的重点.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二、研读与赏析(下)(1)教师导学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明确:a.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元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B.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好几校,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C.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三、体验与反思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问:(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说给大家听听.四、拓展延伸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五、作业布置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六、信息反馈:七、板书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关爱英子教学后记: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丑小鸭安徒生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教学重点: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板书课题)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三、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注音:讪笑吐绶鸡灯芯草铰链迸出听写:沼泽地嫉妒木屐飕飕讪笑释义:排挤来势汹汹弥漫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理线索)明确: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沼泽地:(同情、歧视)老太婆家:(被嘲笑)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老农家:(被追打)花园里:(被赞美)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辨形象)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悟主题)关键句子: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剖析: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七、拓展引申: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八、作业布置: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九、板书设计:丑小鸭(执着追求)丑小鸭告诉我们: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七年级语文组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2.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3.文体资料: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
“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
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所谓“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第二类为“史”,即《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第三类为“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菜畦.()桑葚.()油蛉.()蟋蟀..()臃.肿()..()斑蝥.()缠络珊瑚..()攒.成()收敛.()脑髓.()鉴.赏()觅.食()罕.至()竹筛.()秕.谷()渊.博()鼎沸..()倜傥..()书塾.()宿儒.()蝉蜕.()拗.()窦.()锡箔.()和蔼.()厥.()淋漓..()叵.()确凿.()2.解释词语:确凿:轻捷:人迹罕至:觅食:渊博:宿儒:鼎沸:高枕而卧:二、合作探究: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2.全文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朗读全文后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攒(cuán):凑在一块儿拗(ǎo): 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确凿(quèzáo):确实菜畦(càiqí):菜地桑葚(sāng shèn):桑树果实轻捷(qīngjié):轻快便捷蟋蟀(xīshuài):一种昆虫,俗称蛐蛐臃肿(yōngzhǒng):这里形容何首乌根的粗大脑髓(nǒosuǐ):脑浆相宜(xiāngyí):适合书塾(shūshú):就是私塾。
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方正(fāngzhèng):正派博学(bóxué):学问广博蝉蜕(chántuì):蝉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脱下的壳人迹罕至(rénjìhǎnzhì):形容少有人来人声鼎沸(rénshēngdǐngfèi):形容人声喧闹。
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
沸,水开。
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声响。
(二)知识积累1、百草园:是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子,南宽北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
西边一半归智房,东边一半属仁房。
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
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
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就经常来此玩耍嬉戏,随着新台门周家的败落,百草园东首仁房的园地早于1915年就卖给东邻朱阆仙,西首智房部分也于1918年和新台门房产一起售给了朱家。
解放后,国家花钱向后来的章姓业主收回,作为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供广大观众游览和休息。
2、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
1 邓稼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鲜.为人知()鞠躬尽瘁.()筹.划()妇孺.皆知()锋芒毕露.()殷.红()2.在方格中正确填写汉字。
yùn育仰mùshǔ名zhì友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1)比喻人的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2)指小心谨慎,不辞辛劳,竭尽全力,直到死为止。
()(3)每家每户都知道。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5)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的形式奇特,采用小标题,分为六部分。
请你总结概括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可以用以下方法:A.用文段的中心句;B.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C.完全用自己的话概括。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局部探究1.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或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思考邓稼先“奇”在何处。
2.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百年来的历史?3.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4.第四部分最后说:“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四、推荐阅读欣赏《中国男儿》原始版本,然后写下你的阅读感触。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黄帝之胄神明种。
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骄子吾纵横。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风,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感触: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xiǎn cuìchóu rúlùyān2.孕慕署挚3.(1)锋芒毕露(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家喻户晓(4)马革裹尸(5)可歌可泣二、整体感知1.示例六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一、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二、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三、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四、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五、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六、对邓稼先总的评价。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春》教案3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的]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步骤]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巢Cháo巢应和hè 酝酿yùnniàng晕yùn第一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第2至7节描绘春天。
(第二段)第8至10节歌颂春天。
(第三段)四、讲读体会:1.第一段:迎春水涨Zhǎng“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
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钻,写生命力。
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
……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
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时间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媒体展示: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
三、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问题探究:媒体分步展示:1、第一段,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
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
(按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从植物到动物的顺序,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对百草园春夏秋三季景物进行有层次的描述。
1.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七下语文目录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2。
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案3。
丑小鸭学案4。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案未选择的路学案5。
伤仲永学案第二单元6.黄河颂学案7。
最后一课学案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案9。
土地的誓言学案10。
木兰诗学案第三单元11.邓稼先学案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13。
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案15。
孙权劝学学案第四单元16.社戏学案17。
安塞腰鼓学案18。
竹影学案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学案20。
口技学案第五单元21.伟大的悲剧学案22。
在沙漠中心学案23。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24。
真正的英雄学案25。
短文两篇学案第六单元26.珍珠鸟学案27。
斑羚飞渡学案28。
华南虎学案29。
马学案30。
狼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学习时间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阅读字词过关,第二、三课时阅读探究勤学过程:1、字词过关:(《查看三点一测》)2、说说鲁迅,谈谈背景。
3、鲁迅名言:4、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5、泥墙根一带的趣事有:(每件事的概括限七字以内)6、这段话的描写角度多变,其中对“泥墙根一带“的描写角度依次是:听觉到觉到觉到觉到觉到觉。
7、写景必须抓住特征,这段文字写静物时主要抓住它们的来写,写动物时主要抓住来写。
8、“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9、“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10、阅读第七段,思考下列问题:第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第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写景)4、记叙的感情色彩。
5、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叙事)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
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
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1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
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
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
因而被诬陷,被通缉。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一册教案新人教版.DOC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过程与方法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写法,学会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学习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
朗读法、品评法。
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年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
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对童年的记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的影响,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以此来改变国民的精神。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鲁迅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1.题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2.《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1926年9月,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春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
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当中学教师。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31年去美国留学,回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抗战时期,他随学校内迁,在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胜利后又回清华大学任教。
他在大学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1922年主编《诗刊》,192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踪迹》。
1925年后转入散文创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等都是他的散文名篇。
朱自清著作有27种,大都收入四卷《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的散文有独特的风格,著名学者杨振声对他及他的散文做如下的评价:“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
〔结构分析〕本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清新可爱、充满生机的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明朗、恬淡、愉悦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积极向上境界的思想感情。
文章共9个自然段,依内容性质划分,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盼春。
写作者终于把春天盼来了。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绘春。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春天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颂春。
作者热情赞颂春天的勃勃生机。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句话写出作者渴盼春天的急切心情。
作者处在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环境灰暗而压抑,这使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常觉有除不去的阴影。
于是他把思想的聚光点投向了为之憧憬、向往的春天。
连续两个“盼望着”,中间又加逗号,说明盼心之切,盼时之长。
把“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顺次写出,表达作者在渴盼的春天终于到来时的激动。
东风是春的标志,先感觉到东风来了,然后才判定春天来了。
1 邓稼先【课文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学习本文精心剪裁,巧妙布局的特点。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长句短句交错使用的作用。
4、学习写人物传记。
5、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背景资料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
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宰.割署.名奠.基开拓.元勋.仰慕.孕.育选聘.大厦.无垠.夐.黯.曛.铤.筹.划签.字颤.抖燕.然嫣.红挚.友彷徨..罗布泊.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妇孺.皆知马革裹.尸3、理解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宰割:署名:奠基:开拓:元勋:仰慕:孕育:无垠.:筹划:嫣红:挚友:彷徨: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知人之明:马革裹尸:层出不穷.: 燕然勒.功: 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课文由小标题分为六个部分。
请你简要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2、下面是对这篇课文结构的图示,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②③③④④⑤⑤⑥3、作者在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说,“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 、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 、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 、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4、作者在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中写了他看邓稼先的信后感情有极大的震荡,接着作者说:“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作者是真的“想不清楚”吗?他为什么这样写?答;参考答案1.2、B 3、D 4、不是。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含蓄地告诉读者,他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这样写,语言简练,蕴含丰富,更能给读者回味的余地。
第二课时一、本文探究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4、'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5、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6、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二、类文拓展带套袖的孙犁先生(2011·山东聊城)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
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
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
”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
”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
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
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
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
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
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
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
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
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
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
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
我很快就如释重负。
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
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
那天很冷,刮着大风。
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
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当时我说:“您是见老。
”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
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
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
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
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
”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
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
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1.“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2.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3.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4.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5.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6.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一、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5.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