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 格式:docx
  • 大小:49.37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陕西的地质位置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它处于中国南、北接壤,东、西过渡和三大构造域交汇地带,地层发育齐全,各种岩类发育,可追溯的地质历史近30亿年,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在本省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地层区划横跨华北、华南两个地层大区、4个地层区、10个地层分区和20个地层小区,从新太古代-新生代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其中,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主要由中深变质的高级片麻岩系组成,呈构造穹隆或构造残块出露于秦岭造山带及其两侧;早—中元古代以浅变质火山岩和次稳定变质细碎屑岩为特征;长城—蓟县纪由火山沉积为主逐渐转为陆源碎屑沉积为主;震旦纪—早寒武世全区均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古生代海相地层分区明显;中三叠世以后全区均为陆相地层。

一、地层

(一)陕西地层的基本特征

横跨华北、秦岭和杨子三个一级综合地层区。除晚白垩世缺失、晚侏罗世尚有争议和古元古代尚不清楚外,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自太古代至第四纪不同程度均有纪录。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太古界,分布于华北地层区南缘,研究程度低。元古界分布较广,为本省前寒武系的主体。古生界构成本省南部地层的主体,研究程度较高。中、新生界遍及全省,集中于陕北、关中地区。地层大小单元达263个。

(二)陕西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特点

前震旦系主要沿南、北古老地块的边缘形成,呈带状分布,震旦系主要分布于秦岭区和扬子区,华北区仅分布于南缘,寒武一奥陶系和二叠一三叠系省内普遍分布,华北区缺失志留和泥盆系,扬子区大部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晚侏罗世及晚白垩世全省普遍缺失沉积;新生界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以汾渭分区最为发育。以上反映了古生代以来,省内地壳有两次普遍沉降和两次整体遭受剥蚀的过程。

金堆城小区中、晚元古界发育较完整,为我国西北地区所少有。扬子区至秦岭区震旦系的横向连续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阳平关小区及高滩—兵房街小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剖面连续过渡,是研究两者界线的良好地区。岚皋—竹溪分区志留系笔石化石特别丰富,笔石带较为齐全,是研究笔石化石不可多得的地区。徽县—旬阳分区旬阳、西口一带,晚古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剖面连续,化石较为丰富,在当前堪称是研究我国中部晚古生界层型剖面最有利的地段。陕甘宁分区中生代地层系统发育,是我国内陆盆地较为完整并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关中、陕北第四系黄土分布广,剖面较为完整,在我国也是少有。

(三)古生代海生生物群的分区特征

华北区属北方(西方)大区;扬子区属东方(太平洋)大区或古地中海大区,秦岭区常为上述两大区的过渡类型。反映了古生代(主要为早古生代)秦岭海域南北并无长期的阻隔,只有环境的差异或局部的地理隔绝。中生代海相地层,秦岭区出现北方的菊石及南、北方瓣鳃类的混生。陆相地层植物群,西北地层区以温暖、潮湿的蕨类为主,其次银杏,西南

地层区以炎热环境的苏铁类为主。说明了在中生代秦岭已对我国南、北自然环境及气候起了一定的分割作用。

(四)沉积类型

华北区自长城纪始由准稳定转向稳定类型沉积;扬子区自震旦纪起为稳定类型沉积;秦岭区除晚震旦世外以活动类型沉积为主。扬子区和秦岭区震旦系由差异到相似,寒武系由相似到差异的演变,反映了稳定区与活动带的演化既有显着的差异,但在某些时期又有相似和过渡,同时也说明了地层序列、沉积类型与地质演化的关系。

(五)地层含矿性

陕西地层含矿层位较多,除华北区及扬子区奥陶系或志留系外,几乎遍及各个时代的地层,其中属同沉积的矿产。华北区,前寒武系以铁为主,古生界以煤为主,其次为磷、铁、硫铁及粘土,中生界以煤、油气为主,新生界仅有石膏、石英砂及油气显示。扬子区,前震旦系以铁、铜为主,震旦系以磷、锰为主,古生界以磷、铁、硫铁及煤为主,中生界有石膏、煤,其次为铁和粘土。秦岭区,前震旦系以铁、硫铁、多金属为主,震旦系以磷、钡为主,其次为硫铁及锰等,古生界的铁、多金属以及钡、硫铁、磷、铀、煤均具有一定意义,中生界以煤为主,新生界有砂金、砂铂。秦岭区碳硅质地层普遍富含钒、钼、铀及稀土等元素。省内碳酸盐岩地层构成的石灰岩、白云岩矿产地也不少。

二、岩石

(一)沉积岩及岩相古地理

1.省内沉积岩以分布广泛,海、陆相均较发育,环境多样,物源复杂,岩类较多,成岩后生作用明显,时空上多种岩类共生互变为特点。在划分的十一个岩类中,以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粘土质岩最为发育,其次为硅质岩、磷质岩;铁、锰、铝、铜质岩,形成于特定的环境,局限在少数层位,可燃有机岩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并以华北区为主。在陕北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中还发现沸石质岩。

2.本省碎屑岩较为复杂,不同时代和地区变化较大。砾岩按成因分为海相,陆相,冰成及成岩四种类型,以前两类较为普遍。华北区南缘上奥陶统出现有水下重力流砾岩。冰成岩形成于早震旦世,以华北区较为典型,扬子区仅有冰水沉积岩。成岩角砾岩仅见于扬子区三叠系中。

砂岩分布的时代和层位最多。海相砂岩,稳定区以成熟度高的石英砂岩为主,杂基较少;活动带以长石石英砂岩及粉砂岩为主,泥质杂基成分较高。陆相砂岩,以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砂岩。长石砂岩华北区以斜长石为主,含一定量的黑云母,钙质胶结为特征,扬子区以钾长石为主,云母少,粘土质胶结为特点。

3.石灰岩以海相浅水沉积为主,古生代最发育,粒屑灰岩和晶粒灰岩类分布最广。粒屑灰岩类以生屑灰岩和内碎屑灰岩较为普遍,晶粒灰岩以灰泥岩为主。早古生代普遍富硅、镁、铁,晚古生代以高钙为特点。不同程度可见白云岩化、方解石化、硅化、膏化及压溶作用等成岩后生变化。

白云岩以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最发育,按其成因,有同生白云岩和交代白云岩两类。同生白云岩省内以晶粒白云岩分布最广,隐藻白云岩

主要分布于地台区前寒武纪地层。交代白云岩三大区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古生代以来地层中。从华北区元古代白云岩化学成分反映,以高硅、钾、富镁质为特点。

4.通过对震旦纪至第三纪沉积相和古地理环境的研究,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各时期海陆分布、变迁和沉积环境的基本特征。华北区早古生代主要为滨海潮坪及台地环境,石炭纪至三叠纪为内陆盆地滨海平原和河湖沼泽环境,扬子区早古生代以浅海陆棚环境为主,晚古生代主要为滨海台地环境,中生代以来由滨海局限台地演化为内陆盆地,秦岭区自古生代始至中三叠世,总体以浅海陆棚及盆地环境为主,海域自南、北向中心逐渐收宿,由东向西迁移,晚三叠世以后为山问(断陷)盆地沉积,北秦岭元古代古陆及扬子北缘汉南等古陆,对古生代省内三大区沉积海域不同程度地起了一定阻隔作用,但海域又常守所沟通。

5.陕西磷质岩分布在十一个地层单位,主要为震旦系和寒武系,有规律地沿古陆边缘滨、浅海环境形成。滨海形成于海侵早期,以砂质或灰质磷质(块)岩为主,浅海形成F盆地或陆棚环境,以硅质磷质(块)岩为主,多数并具异化(地)磷块岩特征。

(二)岩浆岩

1.省内岩浆活动具多期次,多岩类为特征。在划分的十个期中,最早为阜平期,最晚为喜马拉雅晚期,其中火山岩浆活动有九期,20余个地层单位,侵入岩岩浆活动有七个期。前寒武纪以火山岩占优势,寒武纪后以侵入岩为主。按其分布的面积,侵入岩尤其花岗岩类最广,空间上以秦巴地区最为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