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与荀子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孔子與孟子與荀子
孔子是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的,無論是文章,教科書還是課外閱讀材料都不停地去讚美孔子,然而,他是不是真的如此值得我們去學習呢?我所認識的孔子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也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以“仁”治國,理念為“人之初,性本善。”他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多才的學者之一。他的思想不停地注入我們的腦海中,影響著我們的成長和思想。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可以看到孔老先生注重教學,學知識,知道知識能改變命運,所以開私塾,進行私學,打破傳統貴族教育,讓窮孩子也能上學讀書,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倘若想完美的完成一件物品。一定要先鋒利他自己的工具。孔子的學識與話語永遠都可以一言驚醒夢中人,無論做什麽事,只要擁有你完成這件是不可缺少的東西準備好必能成事,讓我知道孔子能所有他所希望的事都處理得如此好,因為他懂得這個道理,他擁有辦私塾的鋒利的工具:知識和勇氣,也擁有創立儒家學派的工具。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也是孔子自己本身所秉持的。沒一個人身上都會有他的優點與缺點,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非常的完美,這樣所有人都是上帝了。所以孔老先生教導我們見賢思齊,看到別人好的地方要去學習,而見不賢就要自省,看到別人的不足之處,就要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會不會也存在這種問題,提醒自己改正
或者不能這樣做。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污也,于予與何誅?”他收的學生也是有要求的,畢竟他不是富可敵國,也需要有所選擇,所以他不教“朽木”也不教“糞土之墻”,朽木怎麼可能可以雕琢,糞土的牆壁又怎麼可能可以粉刷呢?與其將有限的精力與時間花在沒有必要的地方上,倒不如用這些時間去輔導那些有能之士,孔子教學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也讓弟子們永遠記住“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份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的執著,還有他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政治,善良,謙虛,有禮,都深深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後人包括我們,也都成為了我們學習的榜樣。
其實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對孔子的認識僅僅是書本上的介紹和老師簡單的解釋,還有表面的一些很簡單的事情,例如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弟子把他說過的話語記載在«論語»中,而«論語»也流傳至今,歷久彌新。
說真的,這篇文章的字數限制迫使我一定要上網搜索有關孔子的一些細緻的事情,也該謝謝老師給我這個機會更加瞭解孔子孔老先生,因為他的確教會了我很多。
下面,我來列舉幾句孔子對人生態度的經典語錄吧:
1.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2.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4.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夷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矣哉?
孟子也是一代偉人,他是戰國時期邱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流程後世。
孟子的«荀卿列傳»選自«史記»,作者是司馬遷,是孟子和荀卿的合傳,但所記載的內容卻包括了戰國時期陰陽,道,法,名,墨各家的代表人物十二人,極似類傳。這是研究我國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獻之一。
荀卿即是荀子,因為“荀”與“孫”二字古音相同,所以又稱為孫荀。他是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著相當顯著的
貢獻。
“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歎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也乎!
孟軻,邱人也。授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放務於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之書。
孟軻,是邱國人,他曾經跟著子思的弟子學習。當通曉孔道之後,邊去遊說齊宣王,齊宣王沒有任用他。於是到了魏國,梁惠王不但不聽信他的主張,反而認為他的主張不切實情,遠離實際。當時,各諸侯國都在實行變革,秦國任用商鞅,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楚國、魏國也都任用過吳起,戰勝了一些國家,削弱了強敵;齊威王和宣王舉用孫矉和田忌等人,國力強盛,使各諸侯國都東來朝拜齊國。當各諸侯國正致力於“合縱連橫”的功法謀略,把能攻善伐看做賢能的時候,孟子卻稱述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遊的那些國家的需要。於是就回到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詩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
無論是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學派的老先生,都是在前人的
認識上面再加深對儒家學派的解說,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孔子崇尚“仁義”,以“仁”來面對所有問題,只要有仁義之心就能解決問題,教育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孟子推崇“性善論”,他認為性本善,人出生本來就應該猶如一張白紙,善良,沒有一點污染,而人的壞思想則是被社會的現實和壓力所扭曲和改變的;而荀子所認為的是“性惡論”,他覺得人一出生就是邪惡的,自私,無論發生什麽事情,都以自我為中心,只有教育才能把人變得相對的善良。
他們三位老先生的思想都有他們的道理,我比較同意孔子“仁義論”和孟子的“性善論”,我自己是一個比較善良的人,我希望世界都是美好的,雖然很多現實生活並不是這樣的,生活的壓力導致人性的扭曲,人性格的扭曲已經有如天生的一種保護色,爲了不讓自己受到傷害,現在很多人都選擇了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因為很多時候你沒有這種保護色,受傷害的就是我們這些善良的人,所以儘管這種保護色是生存之道,可是我仍然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希望大家可以卸下自己的保護色,多去感受社會的美的一面,其實情況也並不是這麼壞的。
四海書院(經濟學院)金融系
鄭昊君 2012055878 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