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35总规背景下的绿色生态城区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6.19 M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建篇

0、引言

当前,城市的绿色生态建设正成为城市发展趋势,伴随着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发布,回顾既往几轮总体规划的发展历程,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愿景下,为实现“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要始终有温度”的美好生活场景,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需顺应形势,进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的发展思路与模式。

上海2035总规背景下的绿色生态城区展望

潘洪艳1,韩继红2,孙桦1

1.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2.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关键词

当前我国城市进入了绿色生态发展的新常态,本文以上海为例,在经历几轮总体规划后,迎来了面向未来的上海2035总体规划定位。在此背景下,结合近年来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为适应新一轮总体规划发展,本文深入剖析了上海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与总规目标需求的关联性,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需求感知目标的新要求,探索以马斯洛的五个需求结合城区标准已有的指标属性,通过需求导向的关键目标需求指数化挖掘分析,最终提出了一套以需求导向下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模式,以期通过该模式及其绿色生态策略来实现新时代“以人文本”目标下的需求,同时为后续绿色生态城区规划与建设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以人为本的需求感知;需求导向;发展模式

1、上海总规愿景的发展与演变

1.1 总体规划发展历程

上海作为一个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从一个渔村发展崛起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历经改革开放前后发展时期的几轮重大规划,从1946年到2001年,对引领和指导几十年来上海城市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1946年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借鉴国外先进城市规划理念,目标致力于将上海建设为现代意义的国际大都市,其中

DOI:10.16116/ki.jskj.2018.08.008

特别关注

The Special Focus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提出了“有机疏散、环城绿带、组团结构”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以步行时间作为服务半径、道路分类分级布局等先进理念。到新中国成立时,上海在这个时期承担着发展经济的重大责任,1959年上海市总体规划以“使上海在生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美丽的城市之一”作为发展愿景,开始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镇,建设新住宅和改造旧住宅,提升绿地和公共建筑比例[1]。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上海总体规划定位在国际发展大环境中,推动城市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同时,提出逐步建设成若干个适于工作、居住、学习、游憩、社会交往等各种活动的综合分区城市结构[2]。到新世纪时期,2001年上海市总体规划提出,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3],从目标定位上来看上海市在经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有了更高的期待。随着总体规划进阶与发展,上海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设施建设等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2 以人为本的新规划

图1 以人为本的上海2035总体规划愿景

为应对国内外发展新趋势、新需求,新一轮上海2035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目标将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4],城市发展要从传统的增量扩张向存量提升转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四个重要原则,更加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规划制定了更清晰、更明确地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更加符合时代人民需求的美好愿景。

纵观上海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愿景目标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到“充满活力朝气的创新之城、公正包容魅力的人文之城、韧性可持续的生态之城”,详细的展现了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需求,未来上海的城市发展正逐渐成为一个以人需求为本、以绿色生态发展为核心的有机活力的生命体。

2、上海绿色生态城区进展

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上海市从2008年起积极开展低碳、绿色、生态方面城市实践,为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发布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包括《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上海市绿色建筑“十三五”专项规划》、《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本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以生态规划引领、绿色生态技术支撑的绿色生态城区,如上海虹桥商务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园区、真如城市副中心、崇明陈家镇国际生态社区、莘庄工业区西区等[5]。2018年1月30日,笔者主编参与的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正式发布(2018年5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的发布为深入推进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图2 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进程

近年来在新建城区方面,上海市的绿色生态城区更加注重在土地利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资源与碳排放、生态环境、智慧管理等方面规划、建设与运营;在老旧城区方面,目前在建设用地“负增长”“存量开发”背景下,老旧城区更新更多注重的是功能、空间、建筑、环境、文化、交通方面的绿色生态品质提升。

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需要转变现有发展模式,基于上海2035总体规划为引领,以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为抓手,重点实施以人需求为导向的绿色生态策略。

3、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模式

3.1 需求指数

在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的要求下,探索以马斯洛的五个需求结合城区标准已有的指标属性,通过上海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体系[5]关键目标需求指数数据化挖掘,对涉及的选址与土地利用、绿色交通与建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低碳能源与资源、智慧管理与人文、产业与绿色经济六大版块进行相关目标策略与五大

需求的关联程度梳理,明确五大需求层次中的生理、安全、社

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指数。经过统计分析,生理需求需要在建筑、交通的需求指数较高;安全需求在智慧管理、生态环境的需求指数较高;社交需求在选址与土地利用、人文版块需求指数较高;尊重需求在选址与土地利用需求指数较高;自我实现在产业与绿色经济、人文等版块需求指数较高。

通过对各层级需求指数的叠合,侧面也反应标准中各个版块对需求层级的关联与交叉性。

3.2 建立模式

基于需求导向与城区标准指标关系度关系分析,借鉴“总需求=总供给”宏观经济学理论,最终提出建立“需求导向-发展转变”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模式,需求层从人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为基础[6],从个体的需求到全体的需求导向。供给层作为目前实现全体需求的载体,依托现行国家/上海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打破其仅仅作为指引绿色生态规划建设的标准体系的思维模式,将其作为抓手来实现全体的需求,提出需求导向下的目标实施路径。

图3 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模型

3.3 绿色生态策略

(1)生理需求层面

在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下,生态需求层面的绿色生态策略重点从健康绿色建筑保障、宜人舒适室外环境、便捷高效交通出行三个方面展开,营造健康绿色、舒适高效绿色生态城区基本生理需求。

图4 城区生理需求层面绿色生态策略

(2)安全需求层面

安全需求层面的绿色生态策略重点从生态系统安全稳定、绿色安全建设材料、智慧信息安全监管三个方面展开,打造生态、安全、安心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

图5 城区安全需求层面绿色生态策略

(3)社交需求层面

社交需求层面的绿色生态策略重点提供公共开敞活动空间,打造混合活力的交往街区,建立多元化公众参与环境,为绿色生态城区创造活力舒适、绿色宜人的交流场地。

图6 城区社交需求层面绿色生态策略

(4)尊重需求层面

尊重需求层面的绿色生态策略是基于尊重自然、城市、场地以及个体的发展规律,从顺应自然山水格局、延续城市历史风貌、感知多结构人群的需要三个方面,实现从个体到环境的尊重需求。

图7 城区尊重需求层面绿色生态策略

(5)自我实现层面

(下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