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精品资料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精品资料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精品资料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精品资料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鑱)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銍)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注释成“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踏碓)发明于西汉。(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用具)

(风车)汉代。(机械灌溉)

(颺扇)大约源于西汉。(扬谷器,扬除糠秕的一种风力机械)

(耩)北魏有记载。(用耧播种或施肥)

(窍瓠)北魏。(播种农具)

(耘杷)元代《农器图谱》记载。(翻地农具)

(耘荡)元代。(水田中除草松泥的农具)

(耘爪)元代。(除草和松土用)

(秧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长镵)唐已出现。(踏田农具)

(踏犁)唐代。(翻土农具)

(犁刀)“犁头”战国已经出现。(翻土农具)

(蹚头)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头是北宋时期。(疏松两侧的土壤,清除两侧的杂草)(推镰)也叫“青铜耨”,春秋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麦钐)元代。(割麦刀)

(麦绰)元代。(收麦工具)

(麦笼)元代。(收麦工具)

(水碓)魏末晋初时期。(灌溉)

(水碾)魏晋南北朝。(靠水力推动的碾子)

(船磨)元朝。(捣米器具) (碓机) 西汉末年。(捣米器具)

(跖铧)元朝有记载。(翻土农具)

[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木石

【内容摘要】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史前“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和耜。“农业革命”时期,农具的种类分为农耕用具、收割用具和加工用具三类。农耕类有耒、耜、锄、铲等;收割类有刀、至、镰、柌等;加工类有杵、臼、柫等,有些是木制,有些是石制,而大多演化为木石复合工具。在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了一批留存在远古土层中的木制农具的痕迹,而且,近年来出土了远古农具耒耜等考古实物。民族学调查也为研究远古农具耒耜等提供了许多旁证资料。考古发掘出的磨制石器刀、斧和斤(斫、斨),大多装有木柄,是古代狩猎、格斗、切割的武器,又是伐木、砍柴、斨材的工具;到“农业革命”时期,加工木石复合农具是磨制石器最基本的功能类型。此外,先民还发明了木石复合的汲水灌溉农具——桔槔等。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Wood- Stone Age)。 【关键词】农业革命;木石复合农具;耒耜;臿;杵臼;桔槔;斧;斤;犁。 【作者简介】陈明远,人文学者,现居北京。 金岷彬,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美国普林斯顿。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原始农业的出现,起初仅作为采集、渔猎活动的补充而已,在先民生活中,并不占有非常突出的经济地位。后来木石复合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柴尔德和布雷伍德把史前农业的发明称为“农业革命”,首先指出农业在史前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1],然而这个“农业革命”不是一下子产生的突发事件,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后人在考古与历史研究中才把“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加以联系。由此产生一个重要问题最初的农具究竟跟石器有多大关联?远古农业常用的专门的“农具”究竟是怎样的? 农业革命常用的农具是木石复合器。史前农具的基本形式,通常主体部分是木制、以木柄装上轻便的石质或骨质刃口(后代定型时主要是铁片头),不可能整体都由石质构成。 按照王国维先生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可将古文献记载(纸上之材料)与考古发掘的文物(地下之新材料)两相印证。先看古文献关于农业起源所使用农具的记载。 一、古文献记载最初农具是木制 耒和耜(吕) 据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主要的农具,是耒(lěi)和耜(sì,原文“吕”),并非别的;只有耒耜的发明,才开创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 耒,象形字,是远古的一种翻土农具,形状像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尖头,用以松土。 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形,像一具直立的叉子,上端是直杆,下端分为两叉,旁边还有一只“手”。甲骨文里还有一个“耤(ji)”字,左边是一把“耒”,右边一个人形,上部有“手”,下部表现“足”的符号,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

第五单元通论练习题

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一、填空题 .连词是连接词和,从而构成各种不同地逻辑关系地一类词. .在古汉语中,连接名词和名词性词组地地连词一般不用“而”字,是和. .“虽”作连词表示让步,但当“虽然”讲时则属于,当“即使”讲时则属于. .“因”作连词其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表示,一是表示. .在古汉语中,介词地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可省,其中省宾语最经常地两个介词是、. .“乎”和“于”古音同,用作介词基本一致,但“乎”一般不表示和. .介词“于”“为”都可表被动,但二者地区别在于:“于” 、“为” .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来自,所以介词和连用是完全合理地. 二、判断题 .古汉语中单音连词居多,而复音连词或成套使用地连词较少. () ..连词“及”在用法上有“先后之别”地特点. () .连词“然”表转折具有“口虽然而势已转”地特点. () .“虽然”在古汉语中都是两个连词地连用. () . 古汉语中地“然而”一般都可理解成今语地“然而”. () . “今”字在古汉语中既可作假设连词又可作时间副词. () .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比较地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地前面. () .在《左传》中“于”“于”并用地,但有大致地分工:当所介地是地名时,一般用“于”;如果在被动句或描写句中,一般用“于”.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子,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句中“其”可直接换作“师之”.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因”可作介词表凭借,与“因”地本义为“席子”地功能有关. ()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古汉语中连词主要是以()为主. 单音词复音词成套使用单音词、复音配合使用 .下列作连词不表转折意思地是() 则而C然D以 .下列连词主要用来联系时间和逻辑事理地是() A因B与C及D则 .下列词语可以作介词表工具地是() 于与以及 .下列词语作介词使用,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地是() 以于因为 (二)多项选择 .下列各句中地“虽然”用在已然性事实让步地是()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滕文公上) 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说,曰:“璧则犹是矣.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左传·僖公十年)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 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也,则必杀挚也.(吕氏春秋·忠廉) .下列各句中“然则”能理解为“既然如此,那么”地是() 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商君书·更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荀子·性恶)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荀子·荣辱) .下列各句中“然而”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地是()

中国古代兵器分类大全

中国古代兵器分类大全 一、长兵械 1.朴刀2.象鼻刀3.双手带4.春秋大刀5.长杆尖大刀 6.青龙偃月刀7.龙头状元刀8.三尖两刃刀9.乾坤日月刀 10.枪 11.龙枪12.凤枪13.拐枪14.抓枪15.线枪16.锥枪17.棰枪18.铁枪 19.旗枪20.梭枪21.花枪22.拐刃枪23.拐突枪24.短刃枪25.短锥枪 26.单钩枪27.双钩枪28.板门枪29.鸦项枪30.蒺藜枪31.九曲枪32.三眼枪 33.雁翎枪34.虎牙枪35.梨花枪36.环子枪37.透甲枪38.火焰枪39.金钱枪 40.蛇镰枪41.铁构枪42.欺胡大43.巴尔恰44.留客住45.竹条镖46.大鹏鸟枪 47.捣马突枪48.十字镰枪49.太宁笔枪50.苗族村枪51.太极大枪52.伞头蛇尾枪 53.三尾短标枪54.少林挠钩枪55.双头钩镰枪56.蛇矛57.双头蛇矛 58.戈 59.少林戈60.青龙戟61.三戈戟62.九曲戟63.典韦戟64.月葫戟65.钩镰戟 66.方天画戟67.少林蛇尾戟 68.殳 69.战国殳70.少林殳71.齐眉棍72.夹刀棍73.连珠棍74.梢子棍75.两头梢子棍 76.龙棒77.杵棒78.马棒79.抓子棒80.狼牙棒81.牛头杆棒82.拦马橛棒 83.带矛狼牙棒84.武当玄武棒85.行者金箍棒 86.锚斧87.月牙斧88.凤头斧89.鱼尾斧90.鳌头斧91.长柯斧92.宣花斧 93.矬子斧94.车轮斧 95.钺 96.对钺97.套钺98.铲钺99.降魔钺100.月上钺101.双手钺 102.马叉103.火叉104.飞叉105.叉杆106.苗叉107.三头叉108.龙须叉 109.牛角叉110.三股叉111.四平叉112.五股钢叉113.抱头钢叉114.捻军铁叉 115.少林独股叉116.笔挝117.鹰爪118.朝天爪119.金龙抓120.笔砚抓 121.金瓜锤122.悬星锤123.朝鲜打糕槌124.燕子125.燕咀126.金牛 127.雷震128.阴阳129.夜战130.风翅131.九曲132.五齿1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概述: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农具是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 《管子·禁藏》记载到:“缮农具,当器械。” 宋敖陶孙《改周晋仙赠丁相士之什》诗:“何如吴淞江上住,门横钓车屋农具。”《明史·太祖纪三》:“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图一:纺纱机图二:铁锹 一.农具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理论研究:从2005年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

护研究的数量逐年递增,经过近些年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无论实际保护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趋势。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化基因传承、保护和开发方法等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一).学术界就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开展了各种会议: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会议,对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次会议专家学者的发言对农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强调农具是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修建的古代农用工具,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设施和能源,以求创造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环境,具有深厚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二).农具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理论研究热点侧重于“保护”上。对于2010年在湖南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深入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为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夯实了基础。 (三).专家学者对农具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著作了各种文献书籍。如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农业:文化与遗产保护》、张力军,胡泽学——《国说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农具80余年的变迁研究_基于1923年卜凯盐山县150农家调查》、《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等。 二.保护及利用的实践活动: (一)、国家与农业部相继建立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其中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这些农业劳动工具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农业博物馆,隶属国家农业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内有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从馆藏数千件农具藏品中精选出的350件,按照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灌溉、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模式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构图】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1、生产工具的变化: (1)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 说明: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牛耕的发展 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生产方式的变化: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出现) (1)条件: (2)特点: (3)评价: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部门及成就: 2、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工商食官: (2)官营手工业:特点: 地位及评价: 生产关系的变化: 产生: (3)私营手工业:地位: 经营方式的变化:

三、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商业发展的概况: (1)工商食官: (2)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原因:统一、大运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六个新特点) 2、城市的变化 (1)唐以前:坊市界限明确;政府严格控制;城市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2)宋以后:坊市界限分开;政府放松控制;城市功能以经济为主;出现夜市、草市、晓市等。 (3)唐宋时期的沿海港口城市 (4)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市镇 3、古代商业的政府政策——重农抑商 (1)产生的原因: (2)发展情况:汉代——中唐——明清(评价: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四、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与中国的落后 1、社会条件: 2、特征:自由雇佣劳动关系 3、表现:在江南部分地区的手工业工场里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4、发展缓慢的原因: (1)农耕经济的束缚——根本原因 (2)专制统治的束缚 (3)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束缚 5、中西国力兴衰易位: 【针对训练】 1.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⑨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A.①②④ 8.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3.《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 4.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5.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观点是 A. 重农抑商 B. 重商抑农 C. 农商互补 D.农商皆本 6.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题范文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题 一.释义题 1.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对当今有怀疑则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查阅历史。万事的本性,内容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 3.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 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 4.人生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所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 5.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

兴起大事业,必须下顺民心,上合天意,然后大功才可以成就。如果仗恃自己强大勇猛,感情用事,为所欲为,虽然得到天下,必然会再失掉它。6.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则忧之,则无及已! 我听说处理问题要在乱子发生之前,在灾难还没有来临之间就及早采取行动,祸患临头了采取寻找相应的对策,就来不及了 7.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国家兴盛,是从得到真正人才而来;国家灭亡,是由于丧失真正能治国安邦的人才。 二.简述题 1.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鑱)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銍)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注释成“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青铜器分类大全

青铜器的分类 铜器主要可以分为鼎、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九类。 鼎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鼎有很小的,也有极大的,小的不足四寸,而鼎中之王应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非常雄伟,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铜器。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酒器 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储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罍、壶等。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是因此而来的。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锺,也是一种酒器。汉代,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自名“钾”。有些储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禁也可称之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长方台座。 食器 青铜食具也是礼器,因为用什么样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级。真正意义的食器有簋、簠、敦、豆等,簋是食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其形制分为有盖、无盖、有耳、无耳之别。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时期较为流行。周代的簋,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这是由于古代人席地而坐,食器附座,便于取食。簋有器形很大的,如周历王簋,高59厘米,重60公斤。簋与鼎相配,为偶数,如八簋、六簋、四簋,二簋可代表不同的贵族等级。春秋中期后,出现了敦这种食器,渐次流行。春秋时代的敦圆体加盖,到战国时代,敦演变成盖器同形,全体呈卵圆形,俗称“西瓜鼎”。盨簋,敦同簋一样,呈偶数组合。 食器的另一类是豆。青铜豆有深腹的,有平盘的。战国时代有一种方体的豆,应叫“琦”。平盘的豆,自名为“铺”,可能即古文献中的笾,用以盛放干果肉脯之类。 水器 水器之中,最常见的是盘,匜。在西周中叶以前,盘不是与匜相配而是同有管状流的盉相配合,西周晚期才被匜所取代。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一节 儒家

第一节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精神 一、儒学的由来:最早的儒,是指殷商遗民中那些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特殊阶层,他们穿戴殷商的古衣冠,习行殷商的古礼,在政治上服从依附于新的周族统治者,在文化上则“先进于礼乐”,成为古代文化的主要传授者。 到了春秋晚期,孔子际会当时“学术下移”、私学勃兴的历史风云,继承借鉴悠久丰富的上古文化资源,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现实,创建了以“道德仁义”为宗旨、以“礼乐正名”为特色的思想体系,从而使儒由过去术士的泛称,一变而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就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的儒家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历史上的儒家,有一个长期延续与演变的过程。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确立其基本文化内涵与思想倾向之后,儒家便一直自我丰富、自我完善之中。在战国时期,由于师承关系的不同及其受其他学派影响深浅的差异等因素,其内部曾有合乎逻辑的分化。 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儒家学说遂取得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此后,为适应不同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又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具体地说,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至清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术形态,具有相当突出的兼容性与适时性。 三、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祖师爷孔子,之后有:孟子、孙子思、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弼、郭象、韩愈、贾谊、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等。 三、孔子 儒学经典体系: 《六经》:《诗经》、《尚书》、《易经》、《礼经》、 《乐经》、《春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贯穿融通于先秦至清末的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有四个方面: 第一,以“仁义德化”为本的政治伦理学说,反映在具体政治实践上就是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 第二,以爱有等差、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为诉求,以强调钢常名分为主要特点的“礼治”原则; 第三,以“用中适时”为基调的“中庸”、“经权”、“常变”思想; 第四,由:“据乱”而“升平”终至“太平”,由“小康”而臻于“大同”为根本宗旨的历史哲学和社会理想。 五、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是以人为本,和谐协调,德主刑辅等。 六、儒家治国理念在具体运作时所遵循的主要方法:守经用权、律己宽人、道德感召等。 第二节儒家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人性论:儒家治国思想的哲学依据。正因为认定人性本善或经改造可

传统农具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具,农具一直贯穿着整个农业发展的过程。自古代种植起源以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一件件传统农具慢慢地被创造出来,形成辉煌灿烂的农耕农具文化。从远古农业的发掘研究看,我国传统农具的产生不是凭空想象的,创造任何一种新农具都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太科学到符合科学,无不倾注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今天展示给大家看的是在江海大地上耕耘劳作了成百上千的南通农具模型,有的是你们爷爷奶奶们用过的,有的是你们爸爸妈妈们看过的,有的是你们既没有用过,也没有看过的。为了展示南通前辈们创造的农耕文明,让大家领略江海大地的农家风情,我们特别举办南通科技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整个参观过程中,为了保证所有同学都能看得见,记的清,懂方法,学原理,我们特别聘请这套模型的制作师张师傅进行操作表演,请大家按照我们的讲解,依次进行参观学习。 1.风车。吹去稻谷麦类粮食的草屑瘪粒等杂质的工具。上方朝一边的出口的出杂质,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粮食。 2.石磨。石制的磨干粉、水糊的工具。下盘固定,上盘旋转,上盘的圆洞添原料,下盘的周围出干粉、水糊。 3.木犁。耕地的农具。用畜力、人力或机器等牵引。因主部件为木材,故称木犁或土犁,以别于后来铁制的双铧犁等。犁是由中国最古老的木制耕地工具——耒耜演变而来的。《易经〃系辞》中有文字介绍:“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褥之利,以教天下”,说明耒耜创始于传说中的神农氏时期。南通地处长江中下游,滨江临海,自古人们就十分重视农业。在海安青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土了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等农具,成为远古人类从事渔猎和农业的重要工具。虽然在青墩出土文物中未发现犁,但从地域和种植的植物来看,我们南通使用的就是曲辕犁。 4.耙。有钉齿耙和圆盘耙等。用于碎土、平地和消灭杂草的整地农具。 5.连枷。脱粒工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 6.纺车。手摇的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工具。 7.草鞋耙。用稻秆或草茎等编制的鞋草用的工具。 8. 轧籽机。轧出棉花籽的工具。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从一些小说和文献来看,把矛和枪完全归于一枪(投矛)叫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枪:可以是这么比较矛和枪,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马长枪来的方便,机动也高了不少。枪有许多种,绿沉枪,鸦角抢,虎头枪,提卢抢,还有宋朝为抵抗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冲为住,再者,由于战车的退役,长矛的用处也少了,杀人不如纵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马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资料.doc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简述一下老子思想: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载,利天下万物所生的本源及其相互运动的本体论;食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 “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性恶论”的观点源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则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素: Z “因人情以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并把这种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知道原则。 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尊主卑臣”:法家治国的价值取向。 Z 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富国强兵:治国的终极目标。 论述一下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思想的哲学原理。“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这种自然属性。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再到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追求最纯真的自然,以至“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竞争局面。 试析庄子学派、黄老学派、道法自然: 庄子学派:以庄子、杨朱为代表的一部分道家。主张对什么也不必认真,做到“坐忘”:“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提出所谓的‘‘不拔毛” 论调,“拔一毛”放任自然,无可无不可便是他们所向往的社会生存境界。 黄老学派:勃兴于战国时期,盛行于西汉前期,他们立足于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尊奉相传的黄帝传说,同时兼容并取诸于百家之长,体现出“以道德为标准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验格”的思想特色,这不但与庄子学派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也与老子的不少观点不尽一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由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人生。 Z 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思想的哲学原理。“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种自然属性。 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再到家看来,“自然”就 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追求最纯真的自然,以至“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竞争局面。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2014-5-4(崔茂崇)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崔茂崇2014-5-4 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2、简述一下老子的思想。 (1)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2)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3)“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4)“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3、道家治国思想的几大要素(灰色的字是我想删掉的内容) 一、海涵宽容,虚静处下。 “道法自然”,这在治国上,就要求统治者做到海涵一切,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居下,永不自满。在上者虚静无为,在下者循理而为,各不逾矩,彼此相安。由此可见,统治者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任人之能,是道家主张建立和谐统治秩序的重要前提。 二、顺遂民情,因循为用。 在治国上,道家主张顺遂民情,也就是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在力量去强行改变什么,规范什么。在道家眼里,治民如同种庄稼,要顺遂其性而深耕细芸,否则带来的只是报复,意味着治国上的彻底失败。可见,顺民之情,因循而用,是道家所极为推崇的治国之重要秘诀。 三、去奢节俭,省刑慎罚。 道家认为治国的重点是统治者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而统治者的修身又必须以按“道法自然”的原则以恢复人自然本性为要务。这落实到具体细节上,一是要节俭,二是要知足常乐,进而荣辱皆忘。三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法令刑罚手段在治国上的巨大局限性,反对以暴力强制的方法进行管治。 四、实腹虚心,愚民为术。 道家认为社会是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组成的,回复人的自然本性,固然首先取决与统治者“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但同时也要求民众无知无欲,返朴归真。指出只有双方共同致力于“无为”,方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立起朴素自然的社会管治秩序。因此,道家主张对广大民众采取愚民政策,既不能诱发民众的物质欲望,也不能使其拥有知识,更不能让其关心国家大政方针。 五、贵柔守雌,以弱制强。 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是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派对待事物,掌握主动的策略原则,也是道家治国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使道家的治国理念 与方法带有浓厚的阴柔特色。 4、“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的观点缘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 人性之丑恶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制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5 、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点 一、“因人情利害” 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并把这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 遍认为 “赏罚”是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一再强调“赏罚”在管束民众方面的极端重要性。法家认为,要使重刑厚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具体的标准,辅之以必要的方法。 三、“尊主卑臣” 专制的积极讴歌者,他们都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对于治国所追求的理想格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主只要“抱法守势”,再辅之以必要的“术”,那么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管治天下,长久维系其专制独裁统治了 文化虚无主义者,是一批讲实用、求功利的技术官僚。 他们轻视前人的文化创造,仇视礼乐文明,必欲灭绝而后快之。这种观念意识,体现在法家的治国思想中,便是主张禁锢思想与言论自由,提倡“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提倡用强权“统一思想”、“禁锢言论”。 理国家取得成功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经济发展,军力增强,即所谓富国强兵,具体地说,富国强兵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前提,共同促进。要强兵,首先必须富国,“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在富国的基础上,法家提倡强兵,认为这是保证国家安全的根本条件,也是国家强大、君主专制统治巩固的显著标志。 6、论述一下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家治国的哲学原理。“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这种自然属性,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该顺应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方式,即追求最纯真的自然——“朴”的状态,反“朴”归真,而切不可勉力人为,以致“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 1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3、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导入2: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 sì),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黄河流域—种植粟(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麦 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

最新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最新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篇一:中国古代兵器 我花了一天时间编辑的一些关于古代兵器的知识! 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义, 用来扎取鱼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劭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义,一般称作「虎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义。 「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耙等杂兵器并论。宋代有义竿,长二丈,用来义飞梯与登城。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义人,下可义马。」是步兵所用的长兵. 国剧《金钱豹》里,有飞义的特技,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着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另有、飞、掷、打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义法,虽分路其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惟习此者,以南人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 “干戈”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对兵器的总称,它们分别代表两种武器。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干”和“戈”两字。随着文字的演变,“干戈” 已成为战争和斗争的代名词,如我们所熟悉的“大动干戈”和“化干戈为玉帛” 等。可见干和戈这两种兵器在我国已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干,据说是一种分义的木干,用来抵御野兽和敌人的进犯,是人类最早的防御武器,也是打猎用的猎具。 戈,最初是一种在木杆上绑上石刀用以打击猛兽的猎具。后来被青铜材质的戈头所

中国古代兵器

我花了一天时间编辑的一些关于古代兵器的知识!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叉,用来扎取鱼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勐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叉,一般称作「虎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叉。 「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钯等杂兵器并论。宋代有叉竿,长二丈,用来叉飞梯与登城。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叉人,下可叉马。」是步兵所用的长兵. 国剧《金钱豹》里,有飞叉的特技,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着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另有一说: 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如上说,则叉实创自南蛮;如后说,则叉创于猎户;孰是孰非,亦未能断定,始自何时,亦无从稽考,姑置不论。 至飞叉之法,宋代以前,迄无所闻,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纯为花县人水镜明月老乡也^_^!)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时行伍中从而习者,颇不乏人。据此说,则叉始于南宋,以法之创始而推诸叉,即谓为叉亦创于是时,亦无不可;惟其法初甚简单,不过抡、盘、飞、掷、打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叉法,虽分路甚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惟习此者,以南人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