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的理解与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6
三维目标的理解与应用
(1)什么是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
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能力(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一维目标(教育教学的根本和方向)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能力主要包括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二维目标(教育教学的操作指南和操作系统)
过程与方法目标:我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资源和活动输入输出的不同组织方式)。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二、○1它是学校和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需要输入的资源与活动的组织方式,包括教学资源的匹配,教学策略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程序的实施与监控,教学效果的反思与评价等;○2它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出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包括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并能自如的运用基本的学习方式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学会并能自如的运用高效的知识记忆方法和能力训练方法,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和“问题意识”等。
第一层含义可以归类为“知识与能力”中的“能力”目标,第二层含义主要是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目标的实现途径,属于“方法论”的范畴。
要求在过程的输入端和过程的不同位置,输入的资源要最优化、活动要高效化,输入的资源和活动要最大限度的适应所有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发展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使“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目标高效达成,从而全面实现教育的本质和理想。
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教学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它是教育教学的操作指南和操作系统。
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就我的理解,“方法”目标是一种高级能力目标。
“过程”目标除了是能力目标外,则主要是一种教育教学的建构方式,即构建“三维目标”的组织方式——所谓过程,就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三维目标(教育教学的动力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并能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能力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能力(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
们所说的KAPO模型。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虽然“三维目标”应该理解成一个整体,但是,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知识目标只是教育分类目标中的底层目标,其上是能力目标,最顶层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按照这种分类学说,“过程与方法”中的“过程”目标既是能力目标,更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的组织方式。
因为它是教育教学的组织方式,所以,“过程”先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出现;还因为教育者要对教育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所以,“过程”后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结束。
可以说,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就是“过程”目标的理解与落实,因为“过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教学“目标意识”(加涅的“教学事件”),并让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目标意识”;“过程”教学必然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所以,必须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杜威的“教学过程五步骤”)。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确定怎样建构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的脚手架,也就是确定需要输入的资源有哪些?需要输入的活动方式是什么?怎样才能保障输入的资源尽量最优化,输入的活动尽量高效化。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过程”也是一种“方法”,是教育教学的“组织方法”,是教育者高效率组织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高效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
(2)三维目标的整合策略
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整合三维目标。
把握目标
“整”就是整理,“合”就是组合,“整合”就是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要整合三维目标,前提是要整体解读文本,科学确定每一个维度的目标。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点。
如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四篇课文,就不能简单地与学生泛谈要保护环境。
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分别确定“人类的朋友”“关爱生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然后,再确定知识与能力的落脚点、过程与方法的展开点,如紧扣文本中的“它从那么远飞到这里来,是要和我们做朋友的呀”“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想象体验等,全面制定教学目标。
组合目标
目标的逐维分解有利于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分解目标只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关键是把分解后的目标整合起来,整合的目标更有利于目标的结构化和整体化。
如王自文老师设计的《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课的教学目标:①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②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③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目标的表述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明显的提示语,但是每一条目标都很好地把三维目标交融在
一起,并且分层递进,为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的和谐共振奠定了基础。
(3)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情景假设
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杜威的前两步),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杜威的后三步)。
所以,培养“问题意识”是养成学生科学思维的“总纲”——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总抓手”。
新知探究
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能力,即通过知识的训练与运用,把握知识的应用规律。
知识应用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
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
为此应该设置三个智力台阶:一、基础性应用,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二、综合性应用,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三、发展性应用,发展性应用就是我们学校常说的拓展延伸,它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一题多变,三是多题一思路,四是学科综合。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在教学中(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过程与方法应该这样解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是“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引导、点拨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
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
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输入资源和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两点: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
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
一般说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
本质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基础之上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
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
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
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详见《过程生成主义理论之两化模式》第一章第二节),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指生物的选择性适应,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终形成也是选择性适应的结果,他们必须经过无数次的参与、体验和尝试后才能习得——无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
要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底线,其次,要把崇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底线以“目标意识”的形式明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目标意识”引导下,在经过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的道德底线的无数次碰撞后,最终固化为个体崇高而美好的人文情怀。
因此,“目标意识”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切入点”和“总抓手”。
而“目标意识也正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最大区别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学生在“目标意识”的引导下,一是教师要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去体会、去认识。
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如此。
当然,“及时评价”与树立学生的“目标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样,在“三维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6)三维目标的准确定位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和方向。
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指南和操作系统,是“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目标的实现途径,或者说现代教育教学的切入点是“过程”、“方法”。
新课标倡导对教学过程的体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课标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7)三维目标对我们的启发
知识与能力:知识越多越好,能力越强越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言谈举止端庄得体,人品气度贵重高尚。
以上二维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明确指出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目标的实现途径,
或者说现代教育教学的切入点是“过程”、“方法”,说明了“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优化“过程”与“方法”来实现。
这是本次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过程”,就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具体到教育教学,就是在促进学生生命的高质量生成和学生人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过程的输入端和过程的不同位置,输入的资源要最优化、活动要高效化,输入的资源和活动要最大限度的适应所有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发展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使“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目标高效达成,从而全面实现教育的本质和理想。
“方法”,则主要解决教育教学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它首先要求寻找到教育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然后要求把资源配置尽量最优化,活动组织尽量高效化。
(8)《三维目标的理解与应用》说明
新课标正式提出“三维目标”后,出现了两种观点:反对派和支持派。
反对派质疑它空泛虚妄,支持派认为它科学全面。
双方各持己见,纷争不已。
支持派学者中,大多数人的书、论又把“三维目标”解释得光怪陆离、玄乎其玄、莫衷一是,使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因此,才使“三维目标”无法有效实施,颁布十多年来效果不彰。
我是“三维目标”的坚定支持者。
但是,30多年从事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实践经历,加上我的批判性思维和喜好反思的习惯,使我深知一线教师需要的“三维目标”解释不是“高深莫测”或故作“莫测高深”,而是在科学性基础上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有的放矢”的和“自如”的落实“三维目标”。
这应是解释“三维目标”的根本原则,否则,才是真正的“空泛虚妄”。
经过多年的溯本求源和比对研究,在吸收和抛弃的基础上,依据“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我写出了《三维目标的理解与应用》,我认为,这才是对“三维目标”的科学诠释。
1、“知识与能力”目标来源于布鲁姆博士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即著名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学说(很多学者认为“三维目标”全部来源于这一分类系统。
后来,安德森等教育专家对此系统进行过修订,但我认为布鲁姆博士的系统分类更好)。
其中,第一层次的“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性知识”。
二至六层次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定”属于“能力”的范畴。
当然,六层次中“知识”与“能力”是交叉的,因为根本没有离开“能力”的“知识”和脱离“知识”的“能力”,分得太细对基础教育来说没有任何意义——除非他是进行学术研究。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人类全体和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我把它界定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和方向”。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来源于心理学对“人”与“自我”及“人”与其他“对象”关系的深刻研究。
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操作对象”、“人与自然”五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大的方面说,它既可以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也可以破坏自然甚至毁灭人类。
具体到教育教学来说,它既可以成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推动力”,也可以成为“反推动力”。
所以,我把它界定为“教育教学的动力系统”。
3、“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来源众说纷纭,也是学者们争论最激烈、遭受诟病最多的一维目标。
支持“三维目标”的学者中,部分人认为它应该归为“知识与能力”目标,部分人认为它应该归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对“三维目标”的学者,则一致认为它无法界定,根本不应该列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实际上,综合两派学者的观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法是多余的,“三维目标”修改为“二维目标”才准确。
在此,我不想做繁杂的论证,仅从“过程”、“方法”两词的词义本源和教育教学系统论方面探讨设立这一维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所谓过程,就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所谓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
从两词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既是能力目标,更主要是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目标的实现途径,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教学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是“知识与能力”目标高效化实现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良性化生成的保障体系。
从教育教学系统论方面看,“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和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既是教育教学的方向之一,又是教育教学的动力系统,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教育教学的组织方式,是操作指南和操作系统,它引领着教育工作者正确“操作”教育教学这膄“巨轮”,高速驶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