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书笔记50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21.27 KB
- 文档页数:12
谈美读书笔记5000字
【篇一:《谈美》读书笔记】
美学初探
——《谈美》读书笔记
杜鹃 1090100084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这部文艺理论的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循循善诱的启发,引领我们如何进行“审美”及如何“创造美”,赋予
我们另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先是告
诉我们“美感是什么”,到最后将“美”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对最终如
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
“如何创造美”。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
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
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针对
“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
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
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
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
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
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
的话题。然而作者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人感
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
刚刚还在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尽显大师风范。
下面我就对于每一部分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想。一.美学初探——“美感是什么?”
为了使几乎对美学处于“零基础”的读者更好地进入“美学”的世界,
朱光潜先生用一棵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一棵古松作例,揭示了
人们三种不同的态度,即“实用的态度”之“善”、“科学的态度”之“真”、“美感的态度”之“美”。可见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
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实用的态度是来自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起源于实用的知觉,强调“环境”对于人的作用及如何利用环境。科
学的态度则是客观的、理论的,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旨
在找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而这两种态度与“美感的态度”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他们对待事物的意象都不是孤立的、绝缘的——这也
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的特点。正因为这样,人们才能获得美感经验,产生“美”的感觉。而“美感的态度”则是被视为“人类与动物最大
的区别”,是凌驾于只能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体现出美事
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而
许多历史上遗留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不朽则体现出“真正的美感”所具
有的超越时空、政治、宗教、民族的永恒性。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揭示了“美感”获得一条重要途径——即“美和人
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
去看。”无论是对于游历新境时所感到的美,还是历史上话题人物身
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实都是将事物独立于世俗之外,即使其与环境
及一切条件绝缘,才能获得“真正的美”,使其孤立于功利的用途。
我通过旅行获得一种感想,即“乌托邦永远在远方”,即便旅行的目
的地物质贫瘠、生活困苦,仍旧使我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新鲜的“美感”,正是因为我不会在当地长久生活,不会过多考虑这并不优
越的条件为我的实际生活造成什么不便,因此才能专注于当地迥异
的美景与文化,将这些与我原本生活不同之处当成一幅“孤立”的美
景来看,因此获得了美感。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美的事物一定要和实际的人生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还是以我上述个人经历为例,如果
我真的过于长久地生活在一个条件不优越的“旅行目的地”,我也一
定会感到不适,正是因为我把一种“本来不熟悉”的生活变成了一种“我熟悉”的生活,美感也随之消失,更多的是带来生活上的麻烦。
这一体验,大概也能够验证这一观点。
接下来,作者又阐述了美感经与移情作用的关系,揭示了美感产生
的基础。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中却含有移情
作用。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个人情趣和物
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即不单是由个人及物,同时也是由物及人的。以古松的例子来看,而想获得真正地美感体验,就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是古松便不再是古松,而是一个承载了“我”情感的载体,表现了“自我”而正是古松遒劲的身姿,更符合我所认可的高风亮节
这一品质的联想。而正是这样的“移情作用”,让宇宙中的万物变得
有生气,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以变得具有人情。这“宇宙的人情化”
不仅使人体现了“自我”,反映了人的情趣,更使得“物的特质”对人也产生了陶冶性情的功效。
二.关于美学的误区的探讨
朱光潜先生在接下来的章节里,针对读者易将其与美感混淆的概念——“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联想”、“把考证和批评认为是欣赏”,以及“自然美”这一矛盾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和论述。
可以看到,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著名学者,都对“美感与快感”产生过一定混淆,即便弗洛伊德也将“在文艺作品中被满足的性欲”当成美感。但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与实际要求的满足。由于快感离实际的人生距离太近,则并不是美感。而真正的美感,是可以独立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存在的。就如希腊女神的雕像,她即便对于人类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来说是“无用的”,但这座艺术作品的美依旧是不可被否认的。
那么,联想是不是美感呢?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因此艺术是不能离开联想的,但是,联想却是“辗转不止的乱想”,与人聚精会神地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所产生的“美感”是有区别的,而且美感是不带思考的,联想则难免带上个人的思考,不能使人“一心一意”地进行审美活动。
朱光潜先生还对一些误“将考据、批评当作欣赏”的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考据所得的知识可以作为进行欣赏活动的准备,然而若只是了解了知识并不能走入文艺的领域。而一些“不会创作”只会进行“批评”、或者按照固定的标准评判作品好坏的学者,则只是抱着“科学的态度”的冷静的、不加情感的“批评家”。他们站在作品之外、不能感受到“身在文章中的身临其境感”,又如何得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因此,考据和批评都不是欣赏。然而他还主张,欣赏也离不开考据与批评,应该先进行脚踏实地考据的,再进行的活动。
而在历史上引起过激烈争论的“自然美”这一概念,更是容易使人陷入审美的误区。一般人常认为的“自然美”,好像以为即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依然在那里。然而朱光潜先生则用一副“线条”图为例,让读者亲自体验审美的过程,证明了“自然美”其实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如果人们觉得“自然美”,其实自然就已经经过艺术化成为了人为的“艺术品”,是经过人情化和理想化的,不再是粗糙的自然了。而主张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人们则是误用了“自然美”这一本身就矛盾的概念。他们主张“自然的美丑与艺术的美丑是一回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