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5.44 MB
- 文档页数:39
全程健康教育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将96例使用干扰素或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
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
结果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后,实验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按常规护理给予健康宣教,实验组患者出院后,继续由肝病门诊护士负责实施全程健康教育。
1.2.1 设立档案由专科门诊护士负责建立档案、联系卡,按计划进行全程的健康宣教,由护士接诊,加强复诊就医环节管理,实行取药、注射、取化验单“一条龙”服务。
1.2.2 做好随访及用药指导和督导护士每月电话随访1~2次,了解患者用药情况,询问可能出现的症状、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交代注意事项,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督促患者正规用药、按时复诊检查,强化抗病毒治疗的连续性意义。
1.2.3 进行抗病毒全程护理宣教干预利用复诊、随访时间,向患者发放宣传卡、讲解肝病知识,治疗期间合理饮食、休息及调整心态重要性,督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告知患者病情出现反复及时联系复诊,不可盲目自行加药、减少或停止用药。
护士根据情况给予解释、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 向陪同家属进行乙型肝炎相关知识宣教,利用家庭支持系统给予患者有效帮助、影响,督促纠正不良生活、治疗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目的。
1.2.5 设计问卷两组患者在实施干扰素、拉米夫定治疗一个疗程,采用专家自设问卷表,由门诊护士向患者解释表中的问题及填表要求,患者自行填写。
问卷内容包括24个条目,分6个项目见表1,每项得分为4个等级(0-3分),不依从=0分,部分依从=1分、大部分依从=2分,完全依从=3分。
得分越高,患者依从性越好,收集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甘肃医药2021年40卷第2期Gansu Medical Journal ,2021,Vol.40,No.2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属于传染性疾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所致,主要临床特征为免疫系统受侵与损害,能够经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2]。
对于AIDS 患者临床多采用抗病毒疗法治疗,拮抗病毒复制,重建免疫功能,避免HIV 相关疾病发生[3]。
但临床治疗发现,抗病毒疗法很难将体内的HIV 病毒根除,患者需长期坚持服药,以维持治疗效果。
但部分患者服药依从性欠佳,直接影响疾病控制,降低生存质量。
本研究旨在分析AIDS 患者服药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行干预措施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接诊的120例AIDS 患者临床资料,男79例,女41例,年龄28~73岁,平均(42.65±3.46)岁;病程8个月至9年,平均(3.31±1.25)年。
纳入标准:认知功能正常;符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4]中AIDS 相关诊断标准;可配合完成调查;具有抗病毒治疗统一编号。
排除标准:精神疾患;肝、肾功能衰竭;语言交流障碍;不能理解或回答问题;因药物毒副反应停药。
1.2方法1.2.1服药治疗依从性。
以Morisky 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5]评估患者服药依从性,包括是否偶尔不注意服药、是否曾因自觉症状改善而停止服药、是否有时忘记服药、是否曾因服药后未感觉疾病症状好转而停止服药等8个问题,按照总是、几乎不、从不分别计0分、1分、2分,总分≥6分为服药依从,<6分为服药不依从。
1.2.2收集资料。
收集入组患者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性别、年龄、家属配合度、医护关系、药物副反应、服药知识了解情况、药物使用种类等资料,分析AIDS 患者服药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教育指导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观察
左玲燕;李太生;谢静;韩扬;徐珊;李雁凌
【期刊名称】《现代护理》
【年(卷),期】2007(013)07Z
【摘要】目的探讨有效的教育指导方法,提高我国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
方法对我院103例艾滋病患者开始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1、3、6、9、12个月末
进行教育指导。
结果患者对疾病及药物治疗的认知程度显著改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擅自停、换药物和私自退出治疗的情况,病毒复制被控制,实现了免疫功能重建。
结论优质的教育指导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取得最佳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总页数】3页(P1940-1942)
【作者】左玲燕;李太生;谢静;韩扬;徐珊;李雁凌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10073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5
【相关文献】
1.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基于QQ群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J], 宁艳春;龚世江;韦秀柏;戚茂超;唐月璐;蒙志好
2.教育指导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观察 [J], 左玲燕;李太生;谢静;韩扬;
徐珊;李雁凌
3.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J], 姜继军
4.艾滋病患者和 HIV 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J], 陈彩兰
5.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教育指导 [J], 林晓青;王凤芹;魏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依从性介绍1.什么是药物依从性?药物依从性就是要求每天服用抗艾滋病病毒治疗的药物要定点定量的服用,不要错服,不要漏服。
2.药物依从的概率要达到多少?在这里重新强调一下药物依从性的问题。
依从性一定建议达到95%左右。
如果低于90%尤其是低于80%的药物依从性,那么出现耐药的概率就会大增。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一个月有三十天的话,那么如果是每天的药物组合是服用两次药物的话,这就是要服用六十次,95%的依从性的要求的概念就是要达到57次不错服不漏服。
也就是说一个月内如果要是出现错服或漏服药物的次数达两次以上的,或者连续三次出现了漏服或错服(三次不意味着三天,意如果每天两次的服药,三次意味着一天半!),那么导致耐药的概率就非常大了。
而95%的药物依从性如果针对的是每天服用一次的药物组合来说,那么就是每个月要服用三十次药物,你要准确服用次数就要达到28.5次!这意味着替拉依等每天服用一次的药物组合,你每个月的药物依从性只允许有一次的错服和漏服的机会!3.药物依从性的时间跨度是多大?但是话说回来,药物依从性是不是就是要求大家必须分秒不差的服药呢?这倒也不是。
半衰期周期为12小时的,也就是每天服用两次药物的组合,前后可以相差30分钟,30分钟以内都算是良好的药物依从性。
如果是替拉依这类24小时半衰期的药物组合,那么前后可以相差一个小时。
举例说,晚上十点服药的话,替拉依组合在9点到11点之间服用都算是良好的药物依从性。
而如果是齐拉依组合的话,假如晚上十点服药的话,那么在晚上九点半到晚上十点半之间服药都算是良好的药物依从性。
当然服药的时间越准时越好,人有时是有养成坏习惯的惯性的,一旦养成坏习惯就会更加的不按点服药,就将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4.忘记服药是否补服呢?那么现在又有新的问题了,像很多地区的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或疾控给出的建议,说忘记服药超过两个小时的话就不用补服了,这种说法对吗?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答案是一定要及时补服!在下一次服药的时间前6个小时内都是可以补服的。
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进行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和常规健康教育。
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和情绪管理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文化程度、收入和职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影响显著(P<0.05)。
结论通过加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个体的关怀,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改善心理状态。
标签: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依从性;健康教育;心理状态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居世界前列,7.18%的1~59岁人群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1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超过2000万,为慢性乙型肝炎高发区。
随着病程延长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增加,而3%~6%的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细胞癌[1]。
因此,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持续坚持以降低体内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从而减轻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保护肝结构及功能,已经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本研究分析通过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宣教,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例。
纳入标准:符合2010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诊断标准;年龄18~89岁;确诊慢性乙型肝炎病程≥2年。
排除标准:肝硬化、肝癌及慢性并发症;精神或认知障碍;严重心血管、肾脏及其他慢性疾病。
纳入男196例,女104例,年龄20~72岁,平均(31.73±5.38)岁,病程2~20年,平均(12.83±3.29)年。
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这段时期内收治的18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各有患者人数6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同时对A组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对B组患者采取同伴教育,对C组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随访一年后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
结果:一年后C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A组和B组患者(P<0.05);C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A组和B组患者(P<0.05);三组患者的HIV病毒载量值下降程度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对艾滋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从而改善其治疗效果,值得于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同伴教育;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为了探讨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现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这段时期内收治的18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这段时期内收治的18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查HIV抗体确诊,排除了严重机会性感染患者和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将这18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各有患者人数60例:A组患者中男性有38例、女性有22例,各占63.3%、36.7%,年龄在18-42岁之间,平均年龄(27.5±2.6)岁;B组患者中男性有36例、女性有24例,各占60.0%、40.0%;年龄在18-40岁之间,平均年龄(26.2±2.9)岁;C组患者中男性有37例、女性有23例,各占61.7%、38.3%;年龄在18-40岁之间,平均年龄(26.5±2.7)岁。
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近两年来收治的70例艾滋病患者,将其随机等分为A、B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加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
结果:B组服药依从性高于A组,P<0.05。
结论:加强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让患者清楚掌握药物的作用,知晓治疗的意义;能够稳定患者情绪,提升其治病信心;也能够让护理人员随时掌握患者情况,进而提升其依从性,因此此类护理模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艾滋病;服药依从性获得性免疫综合征会让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
早期时,患者最易出现发热等症状,在疾病晚期会因感染各类致病菌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恶性肿瘤等疾病,给患者的身体与心灵都产生较为严重的伤害。
并且此类疾病现今仍无法被治愈,只能对患者进行抗病毒等治疗,以最大限度和持久度地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让其能够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并维持其功能,以降低患者感染几率,降低其死亡几率[1]。
但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期间,特别容易出现放弃治疗、停止服药的行为,影响其治疗效果。
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有效的护理,让患者能够积极服用药物。
因而,本文就围绕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70例艾滋病患者,将其随机等分为A、B两组,每组各35例。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无心脏等其他严重疾病;②两组患者无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的相关疾病;③两组患者均无语言、肢体等障碍;④年龄20~70岁;一般资料对比后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A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B组则实施加强护理干预。
下为具体情况:(1)用药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先在不会被其他人打扰,且较为舒适的环境中,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让其能够充分知晓此类治疗的重要意义,也要让患者知道自身当前的状况、所用药物作用,让其知道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20例艾滋病患者的依从性教育干预目前,世界上每天有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不但医学界在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入了对抗艾滋病的运动。
性接触传播艾滋病在本省呈现快速上升。
随着我国群众对艾滋病的认识越来越广泛,一些歧视AIDS患者的现象常有发生,患者们为了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大多数患者选择在家里服药[1],但往往有些患者因忘记或为睡着了没能按时服药的,也有一部分人因外出不随身携带药而漏服的[2],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患者的疗效,为了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本院在治疗的过程中开展了对每位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依从性教育及干预,运用不同的方法保证了95%以上的患者服药依从性。
现对针对性的依从性教育及干预的实践和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20例患者中,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21~54岁,平均37.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8例,高中30例,大专及以上52例;其中在职80例,无业40例。
感染情况:大部分患者都是性传播的,服药时间为1年,平均31.1个月;服药种类为3种,患者每日服药2次,其中有88例在家里服用,25例在单位服用,7例的服药地点不定。
1.2 护理方法在常规的治疗护理基础上,针对性地采取以下的心理护理对策,特别是依从性教育护理。
1.2.1 个体性护理对于不同艾滋病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如当患者产生易怒或紧张的情绪时,应尽力帮助患者克服易怒或紧张的心理[3],让患者尽量保持平静或放松情绪状态。
告知患者长时间的不合理心理情绪会损害身体的健康,及影响患者自身生存时间的长短。
1.2.2 家庭支持对于艾滋病患者的家属,应耐心地倾听来自于其家属的情感表达并对其进行指导,教导家属首先要尊重艾滋病患者及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爱[4],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积极性及信心。
同时给艾滋病患者创造多点接触社会的机会,减少患者的孤独及悲哀感,让患者对生活仍然充满一颗希望和追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