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例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7
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的脑实质的出血,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复杂,死亡率及病残率高等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工作节奏的加快,其发病有年轻化趋势[1]。
微创穿刺引流术的开展提高了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愈率,其护理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方法术前护理给予心理安慰,消除恐惧和焦虑,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术中护理协助病人维持正常体位,防止躁动,做好穿刺配合和病情观察。
术后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保持干燥无污染,做好病情观察及时更换引流瓶。
结论随着微创穿刺引流术的开展,使脑出血手术能尽早进行,及时清除血肿的压迫,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
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取得了家属和病人的信任,消除顾虑,积极配合,娴熟的术中和术后护理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残率和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025-0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血压性脑出血由单纯的内科保守治疗发展成为在短时间内通过穿刺引流术减轻血肿的压迫,配合药物治疗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提高治愈率。
对于新开展的微创穿刺引流术我们精心细致的进行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我院2012全年神经外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36例手术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我院神经外科2012全年共进行3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在40-75岁之间,均有高血压病史3-30年,不规律服用降压药治疗的有7例,长期服药的有29例,经头颅CT检查确诊后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的有33例,颞叶区3例。
出血量在30-100ml之间,血压在200/100mmHg(26.6/13.3kPa)以下,无凝血功能异常,偏瘫肢体≤Ⅱ级,治愈11例,好转19例,死亡6例,平均住院12天。
9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高血压是非常普遍的疾病,尤其是老年人非常容易患上高血压,脑出血也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常常发生这种症状,而高血压脑出血更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护理需要有特殊的技术,以下是我通过实践,护理了9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
首先,应重视高血压脑出血的实施精准的检查。
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情复杂,临床对这种情况的诊断比较困难,因此检查工作尤为重要,精准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更快确诊,精准检测需要用超声波、多普勒、MRI等仪器,通过这些仪器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脑出血的位置、程度、大小等,这些检查成果对于准确诊断脑出血病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重视病情控制,使病情稳定。
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的血压和胆固醇水平普遍较高,可能迅速升高,这会对患者产生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应注意控制血压和胆固醇的水平,并严格按病情进行治疗,控制病情,使病情稳定。
第三,积极推进护理。
护理既要从总体上全面考虑,又要从细节上深入考虑,护理需要考虑两个方面,心理方面以及生理方面。
病人本身物理损伤很严重,护士应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帮助病人恢复康复;心理方面,病人已经受到压力,护士应该多多陪伴,给予病人关心和安慰,保持病人的心理健康。
最后,重视药物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不能只依赖于药物,而必须综合考虑,而进行药物治疗,有助于缓解病情,减少出血,改善血流动力学条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加速病人的恢复,所以药物治疗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是我在护理9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高血压脑出血护理的重要性,以及护理的重要性,此外,我还意识到了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也是护理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良好的护理管理之下,患者的病情才能得到改善。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护理体会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发病急骤、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高达50%—60%【1】,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有效地解除颅内出血占位效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能尽快缓解血肿压迫,降低颅内压,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我科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对19例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4例,年龄55~73岁,平均60岁,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以上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血肿位于基底节区14例,破入脑室1例,位于皮层下出血5例,丘脑出血2例,血肿量20~60 mL。
经治疗及护理后,19例患者好转17例,占89%,死亡1例(死于再出血),病死率5.3%。
1.2 治疗方法1.2.1 定位方法:严格按听眦线(OM)线,根据C扫描显示血肿的最大层面,利用直角尺测量血肿中心距头皮的最近距离,按CT比例换算三维立体定位,用龙胆紫作标记,确定穿刺点。
1.2.2 穿刺方法:常规消毒皮肤,局部麻醉,根据换算,选择适合长度的YL一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将穿刺针直达血肿中心,抽出针芯,密封顶扣,从侧引流管中用注射器抽吸血肿,然后捅人血肿粉碎针,用冲洗液反复冲洗至颜色变浅。
然后给尿激酶2~4万U+生理盐水4 mL注入,留置4 h后行闭式引流,每隔8~12 h冲洗1次,至血肿清除>80%,拔除穿刺针。
1.3 适应证与禁忌症【l_】适应证:普遍临床用于治疗脑出血,特别适合于因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或外伤导致的颅内血肿,也适合大小脑半球因血肿引发明显临床症状如头痛、抽搐等症患者。
禁忌症:由于该手术对患者创伤轻微,手术时间短,无需全麻,故不需开颅手术那样严格,适应证广泛,无绝对禁忌证,但对年龄大,过度衰竭,已发现有重要脏器严重疾患危及生命者应慎用,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所致出血者慎用。
9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以高血压作为发病原因,使血管内壁出现损伤,出血物质渗入脑组织及血腔中的一种脑血管病变。
它是慢性高血压的最严重后果,其发病率为每年1.3%,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特别是对50岁以上的老年人,危险性较大。
98例高血压脑出血护理体会在分别了解了患者的资料及情况后,经过几个月的观察、护理及治疗,我们对9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如下:一、加强治疗,控制高血压1.采用个体化用药,选择合理的药物,按时服药,达到控制高血压及血脂的目的。
2.督促患者按时进行体检,及时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及早干预,及早治疗,有效地控制疾病。
二、科学安排饮食1.高血压患者忌食动物内脏、蛋类食物以及海鲜、油炸食品等胆固醇高的食物,尽量少吃咸菜、油炸食物以及油腻的食物,可适量吃瘦肉、蔬菜、瘦奶类等健康食物,在饮食选择上既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健康,又要注意患者的口味,充分顾及患者的实际需要。
三、建立安全的卧床管理1.明确患者的起居时间,安排恰当的卧床活动,防止出现护理不良,引发病情恶化。
2.对患者采用侧卧,避免采用仰卧,以防止脑室压力增高,出现脑组织缺血及血液逆流,使脑病发展更快。
四、加强护理关怀,改善心理状况1.与患者保持牢固的心理联系,给予多一些温暖的关爱,尽量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2.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合理安排工作,使患者免于过度疲劳,帮助患者打开心结,改变沮丧的情绪,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让患者更容易融入到正常的社会中去。
五、定期复查,提前发现病情变化1.定期复查:定期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早期症状,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病情的延发性后果。
2.定期检查:护士可通过定期检查以及体卫计划,及时发现患者血压升高等异常情况,及早作出变更,以防止病情恶化。
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护士从事高血压患者护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护理中,除了加强治疗、控制高血压,合理安排饮食、建立安全的卧床管理外,护士还应加强护理关怀,因材施教,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定期复查,提前发现病情变化,以此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病情,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果。
98例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护理体会作者:徐冉丹林秀华郑润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30期【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98例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脑出血患者制订护理方案,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患者引流管放置3~10 d,72例治愈,治愈率为73.5%,因出血量较多致呼吸衰竭死亡14例,中途自动出院12例,平均住院18 d。
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在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抽吸引术后的护理中有重要作用,可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促进脑功能恢复,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救治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锥颅引流术;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0-0062-02目前脑出血的患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微创锥颅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其特点是创伤小,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1]。
2009-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对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其术后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1年12月于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8例,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47~85岁,平均69.5岁;出血量30~110 ml;发病至就诊时间30 min~20 h;出血类型:壳核出血40例,脑室出血28例,小脑出血18例,丘脑出血12例。
1.2 手术方法在相关仪器的辅助下确定颅内血肿的位置,在相应头部的位置常规备皮,消毒备皮部位皮肤,铺无菌布巾,在穿刺前进行局部麻醉,之后在CT的引导下对血肿定位,采用锥颅专用穿刺针穿刺血肿腔,成功穿刺后,将针芯拔出,置入引流管,将陈旧性积血抽出,反复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至颜色变浅,拔出脑穿针,置入外径4 mm多孔硅胶引流管,外接无菌引流袋。
2015.08护理经验195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 ),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HICH 发病率为50.6~80.7/10万人口,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1]。
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神经恢复,提高日后生活质量。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四年来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其中男性56例,女性42例,年龄45岁-89岁,平均年龄为62.34±7.10岁。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
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病情轻重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患者经确诊符合手术指征,均选择超早期或早起进行手术,25例患者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73例患者行CT 引导血肿抽洗术,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两组无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王 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20【摘 要】目的: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方法,对比分析有效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8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术前心理护理、营养护理;术后血压管理、引流管护理、饮食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及并发症护理,并且积极应用康复护理的方法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5、15d 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肌力分级,综合以上指标判断术后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与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5、15d,两组患者的ADL 评分和肌力分级均逐渐增加,实验组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P 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临床护理体会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
方法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行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脑出血患者68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
给予对照组行止血、血压控制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之上给予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总结其护理经验。
结果两组治疗后结果比较,研究组治愈15例,好转17例,死亡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17例,死亡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保守治疗配合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可提高其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期间给予患者行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对进一步改善患者脑出血和术后生存质量,减少其再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护理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是目前临床中治疗颅内血肿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具有使用器械少,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本文主要探讨了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行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脑出血患者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45~85岁,平均(58±5.6)岁;CT检查其出血量为30~60ml者20例,出血量为60~100ml者25例,出血量大于100ml者23例;G1as-gow计分结果:小于6分者为22例,6~9分者为28例,9~12分者为18例。
将所有患者分别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行止血、血压控制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之上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经皮锥颅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护理体会目的:总结经皮锥颅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均行经皮锥颅穿刺血肿引流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采用有针对的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就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2.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0.05;干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干预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为82.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经皮锥颅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较好,对患者采用一系列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高血压脑出血临床中较为常见,此病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1]。
以往常采用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仅能降低患者颅内压,对血肿扩大及血肿对脑部压迫效果不明显。
经皮锥颅穿刺血肿引流术是近年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
但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已逐渐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锥颅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经皮锥颅穿刺血肿引流术,按照护理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35-80岁,平均(65.3±3.2)岁;出血量30-90ml,平均(69.1±8.9)ml;发病至手术时间2.5h-6.5d;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3-81岁,平均(65.9±3.1)岁;出血量29-91ml,平均(69.2±8.4)ml;发病至手术时间2.2h-6.5d。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引言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性极大的脑血管疾病,它往往发生在高血压等高危人群中,症状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来说,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术后的护理也同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术后的护理过程,分享我在护理患者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
术后护理的重要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情一般都比较危急,往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虽然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是术后的康复却是一项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一个严谨、协调的术后护理方案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术后护理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术后护理要求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初期,患者的生命体征可能会发生波动,所以及时监测生命体征是十分必要的。
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心跳、体温等指标。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每隔4小时进行一次生命体征监测。
同时也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如语言、运动等。
若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记录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为了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需要密切关注患者。
对于患者的疼痛、恶心等症状,要及时询问并进行记录。
需要及时随时检查患者的伤口及拆线情况,预防感染。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或循环不稳定等情况,要立刻给予处理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置。
术后护理常规操作除了对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密切监测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操作。
包括:卧床休息患者的神经系统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在术后一定时间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
在卧床休息时,需要翻身和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中。
补液手术后的患者需要进行补液,以保证机体正常代谢。
补液的具体方式和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对口腔护理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因为口干舌燥而产生口渴,这时护士需要及时给患者喂水。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洁和护理,包括口腔卫生和口腔内外角膜护理。
9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它发生时可能造成脑功能受损,甚至死亡。
近年来,我们在中国西部某大型三级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了9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旨在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对病人生存率、脑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病例回顾及分析:我们对9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进行了回顾。
病人年龄主要集中在40-65岁,男性占67.3%,女性占32.7%。
51.0%的病人为1级高血压,37.7%的病人为2级高血压,11.2%的病人为3级高血压。
脑出血位置主要集中在后部,其次是中部脑皮质,最后是脑室区域。
病人病情发展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头昏、呕吐、饮食拒绝、乏力、精神状态异常、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抽搐等诸多症状。
护理体会:护理是高血压脑出血期间患者生存率、脑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护理病人,我们对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了总结。
1.强物理治疗:利用脑梗塞的影响范围和特点,选择适当的物理治疗手段,促进血液循环和挥发性物质的排除,促进机体的自然代谢及免疫功能的恢复。
2.意护理措施:尽量保持被护理者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采取早期运动护理和行为护理,使其早日恢复到正常状况;定期锻炼肢体活动能力,改善机体代谢;注意消毒杀菌,预防感染;定期采集血液、尿液、大便检查,了解病人身体健康状况。
3.意营养支持:因为高血压脑出血期间病人会出现进食困难,营养不良,因此,应该注意营养的支持,采用动态观察病人的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膳食治疗方案,为病人提供良好的营养状况;可以采取低盐高营养的食物,定期检测血脂变化,使血脂保持正常。
4.意精神护理: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因为病情危重,他们伴随着许多生理和心理症状,因此,应当采取综合护理,及时给予心理护理,让患者正确认识身体状况,增强自信心,积极配合护士的护理;还可以采取娱乐活动,如看电视、散步等,增加患者的活动量,降低护理负担,减轻病情。
高血压脑出血锥颅术后引流管观察及护理体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锥颅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
在研究背景中介绍了高血压脑出血的高发性及锥颅术后引流管的必要性。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引流管位置观察、引流情况护理、并发症处理、术后生活护理以及引流管拔除注意事项。
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强调观察引流管的重要性和正确护理的必要性。
结论部分指出需要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护理引流管,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并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锥颅术、引流管、观察、护理、并发症、生活护理、拔除注意事项、重要性、指导、护理质量、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常需进行锥颅手术来减压和清除血肿。
术后,引流管的使用成为重要的护理手段,以确保脑脊液及血液在手术部位的排出,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引流管的正确位置和引流情况观察是术后护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患者及家属对引流管的正确护理和拔除注意事项也需要得到认真的指导,以确保术后恢复的顺利进行。
对高血压脑出血锥颅术后引流管观察及护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锥颅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锥颅术后引流管观察及护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患者术后生活的指导和引流管拔除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对引流管位置观察、引流情况观察及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加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引流管观察及护理的认识,促进临床护理水平的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与关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体会(一)【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出血;护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颅内血肿进行冲洗、液化、引流,达到清除颅内血肿的目的,做好其护理是提高微创术成功的可靠保证〔1〕。
1998年至2008年天门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9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年龄45~78岁,平均67.6岁。
CT检查示:基底节出血45例,颞叶出血者15例,额叶出血者13例,丘脑出血7例,小脑出血6例,原发脑室出血4例,病程为1-15h;出血量<30ml10例,30~60ml55例,>60ml25例。
1.2手术方法根据头颅CT病灶定位后,进行头部备皮、消毒、局麻,将颅内血肿粉碎针直接置入血肿腔,然后拔出针芯,连接三通管行血肿抽吸,以血肿冲洗液冲洗,或与血肿粉碎器连接冲洗,待冲洗液清亮后注入血肿液化剂,夹闭三通管4h后开放引流,直到引流液清亮,量减少,临床症状改善,CT示血肿吸收,拔除穿刺针。
2结果本组成活70例,死亡20例,置管引流时间2~7天。
70例中基本治愈31例,轻度致残23例,重度致残16例。
3护理3.1术前护理3.1.1患者准备及时准确地完成术前检查。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瞳孔的变化,意识是否清楚及昏迷程度、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如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剃除手术视野范围的头发,并且脱脂,用2.5%碘伏消毒皮肤,严防损伤头皮继发颅内感染。
留置导尿管并保持通畅,防止尿潴留致患者烦躁。
用约束带将患者固定在安全位置上,患者躁动可给予镇静剂。
3.1.2心理护理对神志清醒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需配合的要点,消除其恐惧心理。
对有意识障碍者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了解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以达到配合手术及术后护理的目的。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护理体会。
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
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出现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应用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效果;并发症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具有疾病严重、发展迅速、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且以中老年人为主。
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一般选择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来清除颅内血肿,以降低颅内压[1]。
结合围术期的综合护理,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或改善,患者的预后及对患者的综合康复都起到良好的效果[2]。
因此本研究以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
对照组1男21例,女25例,年龄(35-76)岁,平均(63.51±3.15)岁;观察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33-75)岁,平均(62.53±2.97)岁。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遵医嘱指导患者服药、饮食、运动、监测血压水平、心理护理等。
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临床护理体会目的:探讨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对48例系高血压致脑女血患者(对照组)行止血、控制血压和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护理,对50例疾病类型同上的惠者(观察组)行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采用颅日血肿抽吸引流木治疗,并实施全程护理干预。
观察2组治疗效果,总结护理经验。
结果:术后随访观察组治愈12例,好转34例,死亡4例,而对照组则为6例治愈,27例好转,15例死亡,2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内科常规处理,配合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改善脑出血效果明显,但必须做好手术期护理,以减少再出血发生,进一步改善术后生存质量。
标签:脑出血;颅自血肿抽吸引流;护理【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457-02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在手术期采取了全程护理干预,与同期4 8例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
结果证明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配合全程护理,疗效确切,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l.l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57例,女42例,年龄47-85岁,平均(61. 1+1. 0)岁。
发病前均伴有原发性高血压史,入院时血压232+25mmHg/232+25mmHg。
根据Glas-gow计分法100mL2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观察组48例。
对照组行止血、血液控制和防止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
2组在年龄、性别、血压、Glas-gow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先后进行脱水、利尿、止血、血压控制和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
依据CT扫描确定血肿部位,以2%龙胆字体标定位圈出手术穿刺范围,选择适宜的微创颅内血肿穿刺针。
浅谈高血压脑出血颅骨钻孔引流术护理的体会摘要】目的通过对84例高血压出血应用颅骨钻孔引流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护理特点,探讨钻孔引流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84例应用颅骨钻孔引流术,术后复查头CT,证实于血肿腔内无误,每日注射生理盐水加尿激酶1万U助引流,直至引流满意为止,最长引流时间不超过7d。
结果术后功能恢复按ADL分级法,84例中,Ⅰ级18例,Ⅱ级30例,Ⅲ级14例,Ⅳ级14例,Ⅴ级6例。
另外,死亡2例。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应争取超早期行引流手术。
治疗及护理措施得当可使引流保持通畅,术后做好并发症的防治和护理,对患者的预后、保证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骨钻孔引流术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早期清除颅内积血,保持脑脊液循环畅通,减少继发性脑损害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应用脑室外引流管穿刺引流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费用低等优点,应用此方法共治疗84例高血压出血病人,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促进了病人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4例,男60例,女24例,年龄44-80岁,平均64岁。
84例病人均有数年高血压病史;合并糖尿病12例,冠心病16例,入院时血压135-220/90-130mm Hg(1mmHg=0.133kPa);发病至入院最短时间30min,最长72h;其中,嗜睡42例,中度昏迷16例,深度昏迷18例。
1.2 出血部位及血肿量: 出血部位位于外囊20例,内囊32例,脑室内出血18例,脑叶出血14例。
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1]。
84例病人血肿量约为25-60ml,平均出血量42.5ml。
1.3 手术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主要有开颅血肿清除和穿刺引流术两种。
具体方法是:头颅CT检查确定出血的部位及血肿量,根据血肿体表投影,同时避开重要功能区确定穿刺点。
常规消毒后,应用手摇钻直接穿刺头皮、颅骨及硬膜进入血肿腔内,引流管内插金属针芯穿刺,到位后拔出针芯,用空针抽吸3-5ml血凝块后接引流袋。
高血压脑出血锥颅术后引流管观察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锥颅术后引流管的观察护理。
方法:锥颅术后依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量和神志状态调节引流管高度和经管注药达到消除血肿的目的。
结果:147例患者出院117例,长期昏迷11例,死亡19例,病死率为13%。
结论:锥颅术后密切观察引流管及时正确的处置能尽快消除颅内血肿,促进患者早日苏醒,有效降低致死致残率。
关键词锥颅术后引流管护理近年来软通道技术在锥颅清除颅内血肿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锥颅术后做好引流管的护理管理,能起到较快速地清除颅内血肿,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苏醒,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147例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其中男91例,女56例,年龄37~98岁,平均57.2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119例,壳核出血106例,小脑出血3例,丘脑出血32例,脑室出血6例。
术前意识状态:ⅰ级17例,ⅱ级22例,ⅲ级72例,ⅳ级21例,ⅴ级15例理。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4cs)评分,轻微型13~14分32例,中等9~12分49例,重型3~8分66例,平均8.4分。
头部ct扫描以多田公式计算3例小脑出血均<15ml,出血量35~49ml者42例,50~70ml者93例,>70ml者16例。
方法:147例患者均采用锥颅软通道技术放置硅胶引流管并接颅脑专用引流器。
硅胶管植入后,以缝合针将管缝合在头皮上固定,并以酒精纱布覆盖后用绷带包扎,患者枕于钻孔对侧,使穿刺部位悬空,脑室内出血引流管放置为高于穿刺水平15~20cm。
脑内出血引流管放置位置可与穿刺点相平或略低于以利血肿引流。
由于脑出血穿刺引流是因为靠增高的颅内压使血肿内的血液流出,故患者置管后第1天引流量较多,随着血肿消失,引流量逐渐减少。
早期放置引流管,若血肿未液化,血凝块堵塞引流不畅时,以尿激酶2万~10万u溶于生理盐水2~5ml经三通阀注入,注入后夹闭引流管2~6小时后方开放引流。
经皮锥颅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摘要本文总结了46例经皮穿刺血肿引流术后的护理,正确掌握高血压脑出血引流的指征,护理中严格无菌操作,保持通畅,防止逆行颅内感染,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
关键词锥颅穿刺术脑出血护理我院在2005--2006年采用经皮锥颅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46例,其中男病人29例、女病人17例,年龄41―68,平均54.4岁,经CT扫描基底节区出血28例,颞叶出血6例,额叶出血4例,破入脑室8例,出血量22.5—79ml。
2 治疗结果根据术后三个月的随访,结果如下:治愈12例,好转27例,总有效率84.9%,死亡7例,占15.2%。
(其中脑疝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合并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
)3引流的适应症和方法3.1目的和适应症:脑出血引流可将颅内出血引流到体外,作为清除血肿的主要途径或补充手段,降低颅内压,了解病情趋势。
使用于脑出血,开颅术后硬膜外引流等。
3.2 方法:行血肿腔或脑室定向穿刺,放置引流管。
3.3拔管指征:3.3.1血肿穿刺引流:已完全液化的血肿腔引流,可在术后3―5天拔除。
凝固的血肿注射尿激酶溶解引流,要根据血肿溶解引流的量而定,一般为5―7天,必要时要查CT,颅内血肿减少70%以上,一般情况好转,即可拔管。
不要求血肿完全消失,残留少许血液可待其自行吸收[1]。
3.3.2脑室引流一般5―7天后拔除引流管,有特殊情况者可适当延长。
3.3.3注意事项:拔除引流管后在引流切口缝合一针,防止脑脊液漏,使其达到一期愈合。
脑室引流管拔除前应夹管观察数小时,如无异常方可拔管。
其后要观察24小时,注意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
4 术后护理4.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变化。
术后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
当血压增高时,应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检查甘露醇用量及给药时间,确定血压增高是否因颅内压增高引起。
98例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98例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脑出血患者制订护理方案,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患者引流管放置3~10 d,72例治愈,治愈率为73.5%,因出血量较多致呼吸衰竭死亡14例,中途自动出院12例,平均住院18 d。
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在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抽吸引术后的护理中有重要作用,可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促进脑功能恢复,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救治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锥颅引流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0-0062-02
目前脑出血的患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微创锥颅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其特点是创伤小,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1]。
2009-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对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其术后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12月于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行锥颅血肿抽
吸引流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8例,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47~85岁,平均69.5岁;出血量30~110 ml;发病至就诊时间30 min~20 h;出血类型:壳核出血40例,脑室出血28例,小脑出血18例,丘脑出血12例。
1.2 手术方法
在相关仪器的辅助下确定颅内血肿的位置,在相应头部的位置常规备皮,消毒备皮部位皮肤,铺无菌布巾,在穿刺前进行局部麻醉,之后在ct的引导下对血肿定位,采用锥颅专用穿刺针穿刺血肿腔,成功穿刺后,将针芯拔出,置入引流管,将陈旧性积血抽出,反复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至颜色变浅,拔出脑穿针,置入外径4 mm多孔硅胶引流管,外接无菌引流袋。
术后8 h或次日行尿激酶溶凝血肿治疗,1次/d,直至引流液变清、引流量减少,相关的症状得到改善,ct检查确定血肿完全吸收后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患者引流管放置3~10 d,平均拔管时间为5 d,72例治愈,治愈率为73.5%,因出血量较多致呼吸衰竭死亡14例,中途自动出院12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8 d。
3 护理对策
3.1 严密观察病情
3.1.1 意识观察脑出血患者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动态观察意识对判断病情变化有重要意义,应及早发现意识变
化并记录,发现意识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本研究中有8例患者术后意识好转后马上出现昏迷,左右瞳孔大小不等,病情进展,立即报告了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患者病情稳定。
3.1.2 瞳孔观察瞳孔变化能反映病情的发展变化情况,对早期发现脑疝具有重要的意义。
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结束后,要每16~30 min对瞳孔观察1次,还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左右瞳孔大小不一可能是有脑疝形成;左右瞳孔变小且对光反射不敏感,多提示蛛网膜下隙出血或桥脑出血,也可能是由于服用镇静药物引起。
3.1.3 生命体征术后均采用持续心电、血氧、血压监测,血压控制在(140~150)/(90~100)mm hg,血压过低可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加重脑缺血缺氧、脑水肿[2],血压过高可引起再出血。
脑功能受损后,呼吸深浅、节律及频率会有所改变。
由于颅内高压使得脑干受压,会导致脉搏、呼吸变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合并感染及出血后,吸收热都会引起体温升高。
如采用亚低温治疗,应动态观察体温变化情况。
3.1.4 引流情况观察重点要做好引流管和引流液的观察,引流管要保持通畅,固定良好,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或脱出。
引流管要放置在适当的位置,最高位置一般在距离头部10~15 cm处,位置超过此高度,引流效果不佳;低于此高度,使引流速度过快,颅内压快速降低,会引发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引流液,每2小时1次,主要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还要做好详细记录。
术后引流液的正常颜色为淡红色,如果发现其颜色突然变红,且引流速度变快,表明有出血存在,要做相应的止血处理。
另外,引流袋和敷料要定时更换,操作时要严格按无菌操作流程操作,避免颅内感染[3]。
3.2 加强基础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由于血肿吸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等原因,往往出现发热,且体温不容易降低。
要做好发热的护理,当患者发热高达38.5 ℃时,可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
当体温升高到39.5 ℃时,要采用药物降温的方法,效果不佳或无效时,可采取人工冬眠有效降低机体的代谢,主要是脑细胞代谢[4]。
在做好体温护理的同时,还要补充充足的水分,以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
室内的温度、湿度要适宜。
按规定执行探陪制度,陪护人员要限量、限时,把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最低限度。
控制血压在适当范围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之根本,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并加以控制,以防止血压过高引起再次出血;也应重视血压过低,休克、心衰及过量使用降压药可引起血压过低,血压过低将使脑组织灌溉不足,可引起脑水肿而使病情加重。
使用静脉降压药时应用静脉泵控制药量,并根据血压变化调整滴速。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因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要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保持头部后仰,防止舌根后坠,必要时使用口咽通气管,保持呼吸道畅通,避免呼吸道梗阻。
为了更好地排痰,可以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还要
鼓励患者主动排痰,当痰液黏稠不易排出时可实施湿化气道及雾化吸入来帮助排痰。
口腔卫生要保持,避免呼吸道感染。
3.3 预防并发症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常出现各种并发症,常见的有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出血、压疮等,预防术后并发症对降少治疗时间,降低死亡率,促进功能恢复均有重要的意义,应针对各种并发症进行有的放矢的预防。
3.3.1 坠积性肺炎脑出血术后的患者由于局部抵抗力下降,咳嗽、吞咽功能降低,不能很好地排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带来的创伤易发生感染,容易并发肺炎。
为了预防,病室温度、湿度要适宜,还要定时通风,定期消毒,有条件者使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对清醒或意识半清醒患者要鼓励其主动咳嗽排痰,协助其每2个小时翻身、拍背1次,主动排痰困难者可采用雾化吸入、振动排痰机来协助排痰。
意识障碍者要早期切开气管,并进行人工插管,以维持其呼吸功能,同时可以对气道进行湿化,对气管内的分泌物还要及时吸出[5-6]。
3.3.2 泌尿系感染存在尿潴留的患者要留置尿管,在插、换、拔尿管的每个环节要严格无菌操作,导尿过程中也要按标准流程来操作,导尿管末端接无菌尿袋,当袋中尿量到一定程度时,要开放排尿,此时要记录排出的尿量,尿袋要3天更换1次,每天还要用0.1%的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两次,必要时进行膀胱冲洗,每天2次。
意识恢复后,尽早进行膀胱功能锻炼及拔除尿管。
3.3.3 上消化道出血该类患者往往会发生应激性溃疡,进而导致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及排柏油样大便,大出血可表现呕吐大量鲜血伴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烦躁不安等休克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必要时输血。
肠内营养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和预防消化道出血,昏迷患者可留置胃管或十二指肠管鼻饲流质。
3.3.4 压疮脑出血患者昏迷或者需要绝对卧床,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大部分患者又存在功能损害和意识发生改变,很容易合并压疮。
应加强翻身,一般2~3 h翻身一次,最长时间不超过4 h,必要时1 h一次[7]。
用水垫或气垫床对骨突部位进行保护,减轻局部受压,加强擦洗,保持皮肤清洁。
及早发现压疮,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病情发展。
总之,对于高血压脑出血行锥颅血肿抽吸术后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可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促进脑功能恢复,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救治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裴本根,潘斯俭,张健,等.早期微创锥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0例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4):531-532.
[2] willmot m,leonard-bee j,bath p m.high blood pressure
in acute stroke and subsequent outcome:a systematic review[j].hypertension,2004,43(3):18-24.
[3]侯洪领,马玉凤,孙丽华.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7(12):3147-3148.
[4]逯传玲.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热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21(10):19-20.
[5]侯付梅.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10.
[6]唐玉兰.脑出血合并褥疮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117.
[7]韦耀刚,杨巧梅,周逸帆,等.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2-93.
(收稿日期:2012-07-12)(编辑:王春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