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环境设计在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狭义是指那些供都市居民平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旳室外空间。
它涉及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广义是指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旳概念,更重要旳是进入空间旳人们,以及展目前空间之上旳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
这些活动大体涉及公众自发旳平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旳宏大政治集会。
1.概述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定义和关联2. 1.1.室内设计:又称室内空间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建筑内居住、行为等规定下旳环境设计。
是建筑内部空间应用旳深化设计。
是空间形式化再现行为意愿旳过程。
1.2.建筑设计:又称建筑空间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行为于内部和外部旳不同规定而进行旳空间设计,建筑设计旳动机旨在强调建筑空间内与内、内与外、外与外旳行为关联。
1.3.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旳关系:建筑设计更注重空间旳建造及空间旳骨架作用。
建筑设计重在发明总体和综合旳时空关系,重要解决建筑旳基本使用功能问题, 强调建筑内部与外部旳形式以及建筑构造等问题。
室内设计实际就是建筑内部空间旳设计,是环绕着建筑应用行为空间旳深化改良设计。
室内设计更注重内部空间行为形式旳细化塑造,重要运用空间界面旳形式塑造,空间形式语言对生理旳作用和心理旳引导。
室内设计更强调形态旳塑造和细部旳解决,材料旳质感、纹理、色彩以及灯光旳运用,因此室内设计又比建筑设计更加细腻,更加具体。
1.4.室内设计旳内容:重要环绕着围构建筑内部旳空间界面形式塑造(墙地顶)、空间通与隔旳再造改良(门窗隔断)、辅助行为旳构造设施(家具台柜橱库)、空间行为旳导向塑造(围隔形式虚实向势)、符合空间行为规定下心理精神旳外在形式体现(陈设装饰与象征主义)、采光照明旳优化(自然照明人工照明)、新风排风旳制造改良(空间行为旳物理条件及规范)、温湿调控(空间行为旳物理条件及规范)、以及空间设计旳形式语言和美学原则(视听嗅触味、造型色彩肌理声音采光通风)等等…室内空间设计波及建筑学、形式美学、工程学、材料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如果再断增长不同地区文化及有关历史知识旳理解见识,会对丰富设计语言起到至关重要旳作用。
国内外公共人居环境设计的优秀案例那我先来说几个国外的优秀公共人居环境设计案例哈。
一、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1. 背景与设计理念。
这地方以前就是个废弃的铁路高架线,就那么荒废着,像个城市的伤疤似的。
后来有一帮超有创意的人,他们就想啊,为啥不把这个破铁路变成一个超级酷的公园呢?于是就有了高线公园的概念。
他们的理念就是在城市的半空中打造一个绿色的、供人休闲放松的线性空间。
2. 设计特色。
这个公园保留了很多原来铁路的元素,像铁轨啊、枕木啥的。
但是在这些旧元素上,又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走在里面,你就感觉像是在一个漂浮在城市上空的大花园里漫步。
而且啊,它沿途还有很多艺术装置、小亭子供人休息,甚至还有一些可以看风景的瞭望台。
你能一边看着纽约的高楼大厦,一边享受着周围的绿色植物带来的清新感。
这里还经常举办一些艺术展览、小型音乐会之类的活动,就像是城市里的一个空中文化乐园。
二、哥本哈根的超级线性公园(Superkilen)1. 背景与设计理念。
哥本哈根这城市一直都很注重环保和公共空间的创新。
超级线性公园的想法呢,就是想把不同文化的元素都融合到一个公园里。
这个公园所在的区域是个多元文化社区,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设计师就想通过这个公园来展示不同文化的魅力,让大家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2. 设计特色。
这个公园那叫一个五彩斑斓啊!它从世界各地收集了各种东西来装点这个公园。
有从摩洛哥运来的喷泉,有来自中国的霓虹灯,还有巴西的马赛克瓷砖啥的。
而且公园里的功能区域也很多样,有儿童游乐区,有健身区,还有供人野餐的草地。
不同的区域用不同颜色和风格的元素来区分,就像一个巨大的、充满惊喜的文化大杂烩。
不管你是老人还是小孩,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到了这里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三、国内的优秀案例。
一、成都太古里。
1. 背景与设计理念。
成都啊,是个特别悠闲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太古里的设计就巧妙地把现代商业和传统川西建筑风格融合到了一起。
城市公共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在当今城市的发展进程中,环境设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关乎城市的外观形象,更与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
而城市公共艺术作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城市环境增添着丰富的色彩和活力。
城市公共艺术,简单来说,就是放置在公共空间中,能够被广大公众所接触和欣赏的艺术作品。
它可以是雕塑、壁画、装置艺术、景观小品等多种形式。
这些艺术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展馆内,而是走出了封闭的空间,融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等各个角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
城市公共艺术在环境设计中具有显著的美学价值。
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能够成为城市的视觉焦点,吸引人们的目光,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比如,一座造型独特、线条流畅的雕塑矗立在城市广场中央,不仅能够提升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还能为过往的行人带来艺术的熏陶。
一幅色彩鲜艳、富有创意的壁画装饰在老旧的建筑外墙上,瞬间就能让原本平淡无奇的街道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些公共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如形状、色彩、材质等的巧妙运用,为城市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使城市环境更加美观、宜人。
除了美学价值,城市公共艺术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表达功能。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而公共艺术作品则可以成为这些文化元素的重要载体。
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展现出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城市的文化底蕴。
例如,在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中,会有以当地传统工艺或历史事件为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纪念,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也可以体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风情,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城市公共艺术对于增强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到与自己所在城市相关的公共艺术作品时,会逐渐产生对这座城市的熟悉感和亲切感。
公园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引言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休闲娱乐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公园作为城市绿色休闲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供人们放松身心的场所,还可以增加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因此,对公园的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公园的规划目标、功能布局、景观设计和设施设置等方面展开讨论。
规划目标公园的规划目标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的重点。
在本次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中,我们以以下几个目标为基础:1. 创造生态环境:公园应该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系统,可以增加城市的氧气供应,净化空气和降低环境污染。
2. 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公园应该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绿地、游乐场、健身区等。
3. 促进社交互动:公园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社交互动的环境,例如设立休闲广场和咖啡馆等。
4. 保护文化遗产:公园应该保护和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景观和雕塑等方式,让市民了解和欣赏城市的历史。
5. 增加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公园设计应该独特而美观,能够增加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项目。
功能布局基于上述规划目标,公园的功能布局应该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公共利益。
我们建议对公园的功能进行如下规划:1. 绿地和花坛区:在公园内布置大片绿地和花坛,提供舒适的休闲场所,增加人们的心情愉悦感。
2. 儿童游乐区:设置丰富多样的儿童游乐设施,如蹦床、溜滑梯和秋千等,满足孩子们的娱乐需求。
3. 健身休闲区:设立健身器材和休闲区,供市民锻炼身体和放松心情。
4. 景观区:通过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美丽的景观,如湖泊景观、草地景观和山地景观等。
5. 娱乐设施区:设置游乐场、露天音乐厅和咖啡馆等设施,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
6. 文化遗产展示区:通过雕塑和展览等方式,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市民了解和欣赏。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公园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公园的美观性和功能性。
在本次规划中,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景观设计方案:1. 设立湖泊和水系:在公园中心设计一个湖泊,可以通过设置喷泉和瀑布等水景,增加公园的美观性。
环境设计概念环境设计概念环境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特定的环境,通过设计手段来创造出一种具有特定氛围和功能的空间。
它包括了建筑物、公共场所、商业空间、展览馆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场所。
环境设计旨在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美观和实用的空间,以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求。
一、环境设计的重要性1.1 提升使用者体验好的环境设计可以让使用者感受到更加舒适和愉悦的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对于该场所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1.2 增强品牌形象品牌在营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好的环境设计可以为品牌塑造出独特且具有辨识度的形象,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
1.3 提高效率好的环境设计可以提高使用者在该场所内工作或生活时的效率,从而提高整个组织或社区的生产力。
二、环境设计要素2.1 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是指根据使用需求和功能要求,对于整个场所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和布局,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2.2 色彩搭配色彩在环境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可以带来不同的情绪和氛围,因此需要根据场所类型和使用者需求进行精心搭配。
2.3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舒适度和实用性,并且可以通过灯光效果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
2.4 材料选择材料选择是环境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同材料可以带来不同的触感、质感、颜色等特性,因此需要根据场所类型和使用者需求进行精心选择。
三、环境设计流程3.1 需求分析在开始环境设计之前,需要对于该场所的使用者需求、功能要求以及品牌形象等进行详细分析,并确定设计目标。
3.2 方案设计在确定了设计目标之后,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方案设计,并将其呈现给客户或相关人员进行确认。
3.3 施工实施一旦方案得到确认之后,就需要开始施工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于材料、工艺、施工时间等进行详细规划和安排。
3.4 完成验收在完成施工之后,需要对于整个环境设计进行验收,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者需求。
四、环境设计案例4.1 酒店酒店是一个典型的环境设计应用场所。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
而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城市的风貌、环境美感、功能性和社会性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景观设计的概念、原则和案例等几个方面进行浅谈,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视和关注。
一、景观设计的概念和意义景观设计是指对城市、乡村、居住区、公共环境等各种生活环境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
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则是指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艺术性、功能性和社会性的设计,以创造出适宜居住和生活的环境。
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提升城市空间的美感、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城市文化内涵等方面起到作用。
通过景观设计,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打造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交流互动、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的场所,使得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需求。
景观设计还可以将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味。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和要素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和要素,以确保设计的效果和实用性。
首先是适宜性原则。
景观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和使用目的,保证设计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合理规划各种休闲活动场所、绿化带和步道等,以满足市民们的不同休闲需求。
其次是生态性原则。
现代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紧缺等,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比如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绿化设计中,要注重种植本地植物、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再次是美观性原则。
景观设计需要注重空间的美感和艺术性,以营造出舒适、美丽的城市环境。
可以通过选择优质的材料、合理的布局、精心的植物设计等方式,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美观度和观赏性,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活力。
环境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环境设计是指根据特定的场所和接受者,设计和营造一个功能与美学相融合的环境,包括空间、装饰材料、灯光、声音、气味等元素。
环境设计通常用于商业建筑、展览、艺术活动、公共空间、住宅、景观等领域中。
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与抽象美学美感不同的具体化美感效果,让人们在这个环境中可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环境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空间布局环境设计之所以被称为空间设计,是因为其基础在于对场地空间的规划和利用。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使空间得到最大利用,实现功能和情感的和谐。
空间布局应该充分考虑人流量、工作流程、交通流线等因素,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和习惯,创造一个宜人、安全、高效的空间环境。
设计师需要在设计时考虑空间的尺度、方向、比例、高度和形状等因素,以创造出整体协调、意念明确、流畅自然的空间氛围。
二、材料、颜色及材质环境设计的材料、颜色和材质等要素对于整个环境的氛围和表现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的选择决定了空间的质感和质量,而颜色和色彩搭配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意识。
设计师需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功能需求来选择材料和颜色,并注意其视觉效果、质感和质量,以达到对空间的理解和表现上的精准把握。
三、照明、声音、氛围照明、声音和氛围是环境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们的运用可以使空间氛围得到增强和强化,从而营造出独特的场景和体验。
合理的照明设计可以改变空间亮度、柔和和颜色搭配,增强人们视觉体验和舒适度。
而声音和氛围可以通过音乐、气味等形式来改善空间的氛围和舒适度,增强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四、功能与美学相融合环境设计既要确保空间的功能性,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也要创造出贴近人们的审美需求的环境美感。
美学与功能性的相得益彰,可以创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空间环境,从而促进人们的积极情感和行为方式。
设计师需要根据场所需求、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审美兴趣、文化背景、个性等综合因素,来打造一个既符合功能需求,同时又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美学体验空间。
第一章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的含义室内设计,又称室内环境设计,是人为环境设计的一个主要部分,是建筑内部空间理性创造的方法.室内设计的含义可以简要地理解为: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与经济能力,以科学为功能基础,以艺术为表现形式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内部环境,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需要与精神功能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学科.它不仅仅是物象外形的美化,还涉及了建筑,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结构工程学,建筑物理学以及材料学等学科领域.要求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的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在设计手法上,则要利用平面,立体和空间构成,透视,错觉,光影,反射和色彩变化等原理以手段,一方面将空间重新划分和组合,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种物质构建,组织,变化,增加层次.使人获得设计师所期待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创造一个理想的空间格调和环境氛围.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艺术和生活所结合而成的一个完美的整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室内设计一方面其广泛的内容和自身的规律将随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被推广和应用,以及声,光,电和风的协调配合,也将使室内设计升华到新的境界.第二节室内设计的目标室内设计的目标----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即以人为本.这个目标体现在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两个基本方面,即一方面要合理提高室内环境的物质水准,满足使用功能,另一方面提高室内空间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质量,使人从精神上得到以满足,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精神价值.1.物质水准建设的目标物质水准建设包含设计的使用性和经济性的两个主要原则.室内设计的实用性是解决室内设计问题的基础,建立在物质条件的科学应用上,如室内空间计划,家具的陈设,储藏设置及采光,通风,管道等设备,必须合乎科学,合理的法则,以提供完善的生活效用,满足人们的多种生活需求.室内设计的经济性则是提高室内环境效率的途径,体现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效利用上,室内一切物质设备,必须精密预算,才能保持长期的价值,发挥财力资源最大的效益.2.精神品质建设的目标精神品质建设包含设计的艺术性和个性特色两个要素.室内设计的艺术性是指形式原理,形式要素,即造型,色彩,光线,材质等,必须在美学原理的规范之下,以达到取悦感官,鼓舞精神的作用.室内设计的个性特色是指空间的性格形态塑造,反映出不同的个性特色或不同的格调,满足和表现个体和群体的特殊精神品质和性格内涵,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无限的精神感受.总之,追求人性化的生活环境是室内设计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室内设计是生活科学与生活艺术的统一,必须大会有限的物质条件,以创造无限的精神价值.第三节室内设计与其他相关概念一.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Interior Design)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密不可分,它实际就是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是建筑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建筑空间概念深化的体现.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共同之处:设计理论体系相通,均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都要求符合构图规律和美学法则,并要考虑空间的比例,尺度,节奏,韵律,对比,统一等因素,前者在后者的大前提下展开.不同之处是:建筑设计是创造总体,综合的时空关系,解决建筑的使用功能问题,处理内部与外部的形式以及建筑构造问题等,室内设计则是通过室内空间界面,创造出理想的,具体的时空关系,它更重视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效果,更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及色彩的设置,灯光的运用,细部的处理和形态的塑造,所以室内设计又比建筑设计更加细腻,更加具体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基础,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与发展,所以室内设计师应懂得建筑的性质及设计原则,方法与步骤,以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扩展建筑设计的构思和意图.二.室内装修室内装修,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等方面,有最终完成的含义,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土建工程完成之后,对室内各个界面,门窗,隔断等最终的装修工程.三.室内装修(或室内装潢)室内装饰或室内装潢,着重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指建筑内部固定的表面装饰和可以移动的布置,所共同创造的整体效果.如偏重与室内地面,墙面,天花等界面的艺术处理,也涉及门窗,墙壁,天花板等固定装饰和家具,帘幔,地毯,灯具,陈设和室内绿化等可移动的布置和装饰.四.室内设计师根据现代设计的时代要求,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具有建筑单位设计和环境总体设计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对建筑单位功能分析,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形态塑造的心要知识,以及对总体环境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理解和素养.2.具备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3.具备室内声,光,热风,水,电等物理和设备的基本知识,并具备与相关工种的协调能力.4.了解或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如环境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系统工程学,人体工程学,生态学等,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5.具备交好的艺术素养和设计表达能力,对历史传统,人文风俗,乡土风情有所了解或熟悉.6.具备有关建筑和室内设计的规章和法规知识,如:防火,安全,残障,标准,招投标法规,工程管理与合同标准等.7.具有将知识应用与设计实践的能力,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四节室内设计的历史发展与风格流派室内设计的历史发展1.中国室内设计的历史发展从最原始最简单的建筑形式,半坡村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艺术,如:绘画,雕塑,手工艺等日趋繁盛,在建筑的内部中都得到了反映.再到我们传统木购架的特点是梁,柱承重,墙体仅起围框作用,内部空间大,可以任意划分组合,通过室内的格扇,门罩,博古架等构成多种空间.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修养的特征.2.西方室内设计的发展在西方,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古典四柱式(塔司干,陶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以及家具,古瓶柱冠,花饰等构成室内环境空间的情趣.公元15世纪初期,展开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使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缺德了辉煌的成绩.室内装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风格的基础上加上东方和哥特式的装饰形式,采用新的表现手法,把建筑,雕刻,绘画紧密结合,创造出既有稳健气势又华丽高雅的室内装饰效果.17世纪中期,逐渐演变为巴洛克风格,它的形式以浪漫注意谨慎为基础,在构思上和古典注意的端庄,高雅,静态,理智针锋相对,倾向于热情,华丽,动态的美感.18世纪开始,室内装饰趋向亲切灵巧,多曲线造型,雕刻精致,色彩淡雅华丽,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追求单纯简洁,轻巧可爱的室内装饰,主张室内装饰和建筑本身分开.1919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创建了包豪斯学派.20世纪30年代,柯布西耶提倡机械美学”(又称功能主义或国际文格)。
环境设计发展的方向环境设计是指通过空间布局、装饰和材料选取等手段,创造出适合人们生活、工作和休闲的环境。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建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等多个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环境设计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环境设计的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环境设计的发展有所启示。
环境设计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它的概念相对模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对环境设计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广义上的环境设计,可以理解为对整个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和塑造的过程。
狭义上的环境设计,则特指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旨在创造出具有聚集力、活力和舒适感的社会环境。
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环境设计的目标都是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出更加宜居和宜人的环境。
环境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殿、园林和佛教寺庙。
这些建筑和空间布局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环境设计的探索和追求。
到了现代,环境设计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学科形成了协同发展的关系。
在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下,环境设计的表现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从纸质手绘到CAD绘图,再到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环境设计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环境设计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环境设计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渐增强,环境设计也将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设计师将会选取更加环保和可再生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设计将会更加注重节能和减排,在空间布局和建筑设计方面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环境设计将注重人本主义和人的尊重。
环境设计的目标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人的需求和感受应该成为设计的核心。
未来的环境设计将更加注重人们的感官体验,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
设计师将会运用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打造人们喜欢的、舒适的环境。
环境设计也将更加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不同文化背景和特殊群体的需求将会得到更好的满足。
具有公共性质和社会性质的设计称为公共设计,其室内空间为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是会所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社会活动的场地、环境和舞台,同时它们也是会所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会所设计等重点关注的对象。
现代社会以工业化大生产为特征,强调的是现代工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由:永州酒店装修编辑整理发布,强调以大众消费和生产为纽带的关系。
然而会所设计以现代经济制度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可以不必相互熟悉,而更强调相互间的协作关系。
特别是在现代城市当中,经济制度和城市制度决定了人的职业构成和分工,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化。
陌生化一方面有力地保证了私人空间的私密性,但也强烈要求具备交流、参与功能的公共空间出现。
这类公共空间应该具备游行、集会、演说、交易、观赏等功能,而空间也由于这些活动而具有了公共性特征。
公共空间中的公共二字,在我们的日常汉语中,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公众的、公共的,也就是大家的、共有的;二是公开的,也就是当众的、发表的。
公共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了,种平等、参与、互动、共享、共有、共同等内涵。
空间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私人的,它既可以是主导性的,也可以是服务性的。
公共空间即是大众的公有场所。
这种具有开放、公开、公众参与和认同的特质空间称为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是围绕建筑既定的空间形式,以人为中心,依据人的社会功能需求、审美需求,设立空间主题创意、运用现代手段进行再度创造,赋予空间个性、灵性,并通过视觉艺术传达方式表达出来的物化的创作活动。
这项含有创意与技巧,赋有美学价值的创作活动,也是会所设计重要的延续和深化的内容。
室内空间设计的宗旨,是满足适应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折射出的人们对生活理念的更新,满足现代生活理念所转换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多元文化空间的需求。
作为设计师,需尽全力创造本文由:赣州酒店装修公司编辑整理发布与现代新生活相适应的活动场所。
创造形形色色具有延续城市空间、汇人城市历史文化的公共活动空间。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共艺术环境设计在当今社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已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空间,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促进社会交往,塑造社区认同。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艺术环境设计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公共艺术环境首先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感受。
一个设计良好的公共空间,比如充满绿色植物、宜人的座椅和富有创意的雕塑的公园,可以让人们感到放松和愉悦。
相反,一个嘈杂、混乱、缺乏美感的空间可能会引发焦虑和不安。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情绪的影响是直接而迅速的。
当我们身处一个美丽、和谐的公共艺术环境中,大脑会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从而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公共艺术环境设计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具有独特艺术元素和文化内涵的设计,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进思考和学习。
比如,在城市广场上设置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雕塑或壁画,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的行走中接触到历史知识,增进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于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艺术环境还在社会交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个吸引人的公共空间能够吸引人们走出家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例如,设计合理的步行街或社区花园,为人们提供了相遇和交流的机会。
在这里,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建立起社会联系和归属感。
社会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公共艺术环境通过促进社会交往,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
此外,公共艺术环境设计对于社区认同的塑造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当一个社区拥有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公共艺术景观时,居民会对自己所在的社区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些艺术作品成为社区的标志性符号,代表着社区的特色和价值观。
它们能够凝聚居民的共识,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居民更加积极地参与社区事务和公共生活。
然而,要实现良好的公共艺术环境设计并非易事。
公共空间设计概念_什么是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增强人们对空间的舒适度。
那么,什么是公共空间设计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公共空间设计的概述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是目的和结果,也不是设计迎合少数人的标志,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大众参与并不断展现其生活变换的过程,新的设计并不仅是新的风格或新的形式,而是指新的内容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空间从物理形态上的界定可以清晰地分为:占有空间和未占有空间。
人们对空间的占有是靠物化的标识来界定的:如堆起的石头.刻有标记的界碑等,当然最有效的是建立起构筑物,或干脆建个房子来巩固对空间的占用,这样的物理界定是靠数字和实物等有形而清晰的界定。
在相当正常的情况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划分往往是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必要手段,理所当然,公共空间对于公众的利益的理解和服务负有特殊的责任,我们追求的是如何使其适应人的各种需求,而不是让公众去适应各种环境。
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机的整体,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们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或者是已经成为设计师的永恒的主题!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与方法那么总体上来说,从建筑或者项目的策划到建筑的设计、实施到最后的完成,以及到后来这些设施的运用和管理,这些和设计人员和专家都是有关系。
这当中还有对群体的教育和使用者的教育。
大家都很清楚,意大利对建筑物的保护是做的最好的。
最初这些想法来源并不是来源建筑师或者来源政府部门,而是来源于大众。
由大众发起的自下而上的运动,促进了政府采取这样一种态度。
我们看到我们的城市的面貌得到延续,文化得到发展。
我今天这个题目是我在做博士研究的时候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课题,如果单纯去研究一个建筑我该怎么去研究它,所以我很困惑。
但是当时有大量讨论我们的社会应该怎么做。
在这个时候我就发现,我们的本身,我们建筑师我们专家,我们的服务对象也就是我们的甲方,以及使用的市民和大众。
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第一章: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公共空间是指被社会公众共同使用的场所或设施,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广场、大街小巷、购物中心等。
公共空间的设计理论是指在公共空间中,针对人群的需求、行为、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一系列的设计策略和原则,为公共空间的实践提供支持。
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优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文化氛围,促进人们的交往和互动。
因此,在设计公共空间时需要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感受,并且合理利用城市资源,将设计方案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
第二章: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人们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可以为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人们的行为、需求及互动模式等方面的参考。
2. 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公共空间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人们与环境的情感和认知关系。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可以为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及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参考。
3. 城市规划学城市规划学是公共空间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可以为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城市规划、土地使用、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参考。
第三章:公共空间设计的实践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实践因素之一。
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影响,利用地形地貌的优势,丰富公共空间的设计。
2. 植物景观植物景观是公共空间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实践因素之一。
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植物景观的影响,利用植物景观的优势,增强公共空间的美观性和人文气息。
3. 空间分区空间分区是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实践因素之一。
通过空间分区,可以将不同的功能区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空间层次感、美观性和实用性。
4. 环境照明环境照明是公共空间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实践因素之一。
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照明的影响,利用环境照明的优势,增强公共空间的夜间美观性和安全性。
简介:公共领域是近年来来英语国家学术界常用的概念之一。
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人类的公共环境是一个社会群体部落为形象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与地貌、人种、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的生存环境。
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和对待公共环境,是人类优化生存状态、优化自身境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回溯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读到这样一部关于环境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
由此看来,只有在城市中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但正如前面所讲,城市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它离不开选择这种方式的人——居住在城市里的市民阶层。
城市为市民所用,与市民所系,这是城市市民与农村农民之间的区别所在。
安东尼·吉登斯指出:“市民社会的建立直接与国家的现代形式的出现相关联,因此在参照性上与它相连。
在传统国家中,大多数的日常生活,至少说在农村是处于家的行政权力之外的。
大多数的当地社区是依据其传统的风俗和生活方式而实行自治的,对大多数的私人活动形式,行政机构是不大干预的。
然而,这种外在领域并不是市民社会。
这所代表的是对外在于政治中心的反思秩序的生活方式的保留。
”实际上,纯粹抽象的城市公共空间并不存在,每一种城市公共空间最后要和不同的社会活动结合产生不同的场所,即公共场所。
每一种场所又形成了不同的场所精神,它们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职能、场所职能密不可分。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政治性场所,如政府大厦、市政府广场、法院以及政府机构等场所;2. 文化公共场所,如学校、博物馆、美术馆、研究机构、历史纪念场所等;3. 商业公共场所,包括商业街、商业城等;4. 一般性公共场所,如火车站、码头、机场、地铁站、广场、街道等;5. 娱乐休闲性公共场所,如广场、主题公园、绿地、茶馆、咖啡厅、体育及娱乐休闲公共场所等。
这些场所的性质、职能决定了公共空间的性质和职能,也决定了一种场所精神。
但是从整体上说,影响场所精神形成差异的还有这些场所所在的城市大的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以及现代性社会意识。
因此,我们更愿意将这些场所看作在不同城市和社区中空间的职能的差异。
从根本上说,公共艺术的公共方式所依赖的并不是艺术的风格、样式、流派,而是一种集体或群体的空间精神,它是人类整体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外部条件,这一点在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
人类的历史文化决定着公共艺术特质的同时,公共艺术反过来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人类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模式。
另外,作为人类聚居的最高的形式——城市构成了一个亚文化区域——社区,也是决定公共存在方式的重要条件。
城市是“一个人类群体多少固定在一个地点,而这个群体内又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是“指群体关系中个体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个体都不可能脱离其他个体而存在。
”人口多、人口密度高以及人口的异质性大是城市的三个基本特点,它们决定了市民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造就了市民意识和公民意识。
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当中的市民需要生活在共同的环境下,尽管他们也会被分割在不同的、小的空间并遭遇隔离,但是城市中人们越来越相互依赖,并且只有就某个问题达成共识才能解决问题。
总体来看,公共空间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即公共空间艺术活动场所的开放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场所公众的开放性。
它对处于此空间当中的所有观众都具有开放性,公众可以与之交流,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共艺术的开放性在于它所处空间的开放性,要求一旦公众对其提出建议和意见,公共艺术的管理机构和制作机构就能够以此对公共艺术作品加以评估和修正。
公共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审美,它的标准必须处于被解读与修正当中。
公共艺术是多样介质构成的艺术性景观、设施及其它公开展示的艺术形式,它有别于一般私人领域的、非公开性质的、少数人或个别团体的非公益性质的艺术形态。
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所针对的是生活中人和人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
从更广义的角度上,可以将人类社会理解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镶嵌体。
客观上,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也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理想与激情的一种集中反映。
城市文化是在城市母体的孕育下生长出来的文化形态。
文化是指人类摆脱了纯粹自然属性及其状态的束缚而在后天的演化中所获得的认识和共同遵循的行为方式(它在特定的地域和条件下呈现出自身内部的认同性以及与其它类别间的差异性),即文化呈现为一种复杂的综合体。
它包括了一个区域或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信仰、风俗、宗教、艺术、法律、道德、禁忌和对物质世界及造物技术的体认等内涵,也包括人们自身在社会运行中所获得的一切经验、能力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公共艺术也隶属于这种概说的文化大范畴之内,是人类文化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公共性和自身的城市文化属性决定了它必然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及思维模式的影响。
早期的文化是在人类逐渐摆脱纯粹自然属性及其状态束缚的演进过程中产生的。
人类在同自然环境的斗争与妥协中逐渐积累经验,并通过原始的社会交流与实践检验形成生态文化经验,在历经长时间社会活动与历史积淀后逐步孕育出特定的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会为该文化圈内的个体提供一种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
在这个层面上,文化本身可以理解为人类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方式。
作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在国家、社会、民族的特殊文化观念、思维定式的影响:比如北非人与阿拉伯人最喜爱的绿色经常出现在他们的国旗上;澳洲土著天文学家用这片大陆上特有的动物来命名天上的星座,如袋鼠、美冠鹦鹉……像希腊神话一样,他们也有本民族的关于夜空的美丽传说。
这些文化观念、思维定式则衍生于其所处的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如北非人与阿拉伯人长期生活在干旱荒芜的土地上,植物的绿色就代表了生命与生机。
澳洲大陆位于南半球,不同的地理位置导致了不同的视角,加之与世隔绝的演化所造就的特殊物种,猎户座在他们的文化中便表现为一只鸸鹋形象,和北半球认同的猎人形象大相径庭。
阿纳姆地的南十字座表现为一尾黄貂鱼,银河是一条游鱼和花草的河流,麦哲伦星云呈现为两个火堆边的老人,太阳是被扔到天上的鸟蛋等。
人所生存的特定自然环境积淀了特定的文化生态经验,从而对该文化圈内的个体思维模式、价值观造成影响。
种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层面,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逐渐衍生出特定的社会文化。
在人类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生存环境所限,自然生态文化经验对于原始的社会文化是呈显性和支配性的,甚至是神性化的。
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步入更高级的阶段以及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显著提高,在传统的农业与畜牧业之外出现了工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产业。
逐渐地,自然原始的森林、草原、山川、河流、海洋已不再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的主要空间。
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城市被不断地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城市,他们不屑地抹去古老祖先的痕迹,用事业、荣誉、财富、水泥盒子和铁皮壳子为自己积攒起一个完完全全属于人类自己的生存模式。
较之早期人类社会,此时生态文化经验对于社会文化而言已经呈明显的隐性存在,似乎只能在不经意的只言片语间窥见一斑。
然而这些来自历史的信息并未消失,它经过长期的演化已经融入人类的遗传基因。
如果将文化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树,那么生态文化经验就是最初掉在地上的那粒种子。
这种隐性的影响在人类对理想环境模式的审美中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持有其独特的理想环境模式。
当然这种理想模式中也包含着全人类所共有的某些理想特征。
而理想环境模式的形成是与特定民族和文化的生态经验密不可分的。
人们为什么会对某些景观结构有特殊的偏好呢?这是因为人类进化的一个转折点是从森林走向草原,在整个过程中,人类以猎人和猎物的双重身份度过了长达1500万年的残酷岁月。
人类成功的主要秘诀之一在于能有效地利用环境乃至最终能创造环境来满足自身多种生态需求,并以此弥补了其在生理和构造上的弱势。
残酷的竞争经验,通过经验遗传,使人类对某些具有捕猎和逃跑战略意义的景观结构特别敏感,并唤起相应的情感反应。
这种反应是直接的、无意识的,也是人类所共有的。
现代人与景观结构之间的感应关系和审美关系,可以被认为是建立在上述人类系统发育过程中及经验之上的。
同样原理,一个民族、一种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某些战略性的景观结构。
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人,再到山顶洞人,在中国古人类生活空间的景观结构——"满意的生态环境"中,都包含有某些对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结构,如围合、走廊、豁口等。
中国古人类的景观(生态)经验,又必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文明发展对景观背景的"选择"过程和对特定景观结构的依赖性。
俞孔坚认为,关中盆地对周民族之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进程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从空间结构上讲,关中盆地是一个放大了的中国古人类"满意生态环境";从地理区位上讲,它处在多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边缘地带,因而具有多种自然生态和社会竞争意义上的优势。
对以关中盆地为典型代表的、不同尺度的盆地景观之战略偏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生态经验之一大特色。
而关中盆地正是一种由壶腔、壶口和走廊为主要结构所组成的桃花源式的理想景观。
对这种景观的战略偏好经文化的积淀过程和超功利的形式化过程,逐渐演变为一种审美偏好。
生态文化经验早已熔铸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作为人类文化整体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公共艺术也必然会显现出来自生态文化经验的影响:即公共艺术会受到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它在集中体现社会整体文化价值观的同时,又浸透着自然原生态环境及其衍生出的特定生态文化经验的特性(尽管这种影响时常是隐晦而微妙、不易被察觉的)。
以上论述可引申为一种关于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判断标准:从文化层面来看,公共艺术尊重自然原生态及重视其产生的异质性生态文化经验就是对文化脉络的一种最根本的延续,也是其公共性在更广义上的延伸。
当我们的一部分公共艺术从业者还在乐此不疲地挑拣秦皇汉武留下的文化符号、生搬硬套地克隆皇宫别苑时,是否应着眼于更广阔的层面,更深入地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①俞孔坚:“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从理想景观模式看中国园林美之本质”,《园林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出版社,1994。
/②海通:《图腾崇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4。
/③俞孔坚:“‘风水’模式深层意义之探索”,《大自然探索》,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