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教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文言实词释义九法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 从字形推词义.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2. 从通假字推字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4. 按互文推词义.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5. 凭对文推词义.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6. 凭上下文推词义.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7. 随文引申推词义.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9. 用析句法推词义.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一、借助成语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而精辟的固定短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
一些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给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意义。
可从成语“不速之客”中 “速”的意义,推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为“招致”的意思;可从成语“忤逆不孝”中的“忤”的意义,推知文言文《徐锴传》中的“重忤权要”一句中的“忤”的意义也是“违逆”。
二、联想教材推断实词意义教材是文言文学习最直接、最方便的素材,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往往可以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找到落脚点。
在做题时,可以联想教材中所学的实词,举一反三,进行相应的迁移。
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宗子相集〉序》第14题A项“叩之泠然中五声”中的“中”译为“符合”,判断该项是否正确,可采用教材联想法。
《劝学》中的“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这里的两个“中”是“合乎”的意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米学良高考对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要求很高。
一是数量多,相对文言虚词多出十几倍;二是赋分多,题型多,既有释义正误判断题、文言翻译断句题,又有文意理解判断题等;三是所涉及的知识点多,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实词活用、偏义复词等。
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备考是一个庞大浩繁的系统工程。
考生除了长期积累外,主要靠推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43实战演练S考点突破思,与“符合”意思相近;《庖丁解牛》中的“乃中《经首》之会”的“中”也是“合乎”之意,也与“符合”相近,由此再结合句意,可以判断该选项是正确的。
由课文《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一句中的“归”,可推知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汪容甫先生行状》中的“年二十以归吾”中的“归”意思也是“女子出嫁”。
三、句式结构对照推断实词词义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咬文嚼字细推敲——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五法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正确判断法教学重点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的准确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的准确含义。
教学过程一一词多义【知识梳理】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多种含义,乃至拥有不同词性。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最为普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
类型阐释举例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中的“斤”,篆文作,像一把斧子,本义为砍伐树木的工具。
在这句话中“斤”用的就是本义。
引申义就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中的“兵”篆文作,两只手举着斧头,此处是本义,武器;而在“而秦兵又至矣”中则是引申义,“拿着武器的人”,指“士兵”了。
比喻义就是由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意义。
“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中的“苗”和“裔”现在已经是一个词了,表“后代”的意思。
其实“苗”是庄稼以及一般植物的幼株,“裔”是衣服的边缘。
在《离骚》中,这两个字用的就是比喻义。
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的“悟”同“晤”,其假借意义为“面对”。
另外,文言文考查有“教考衔接”这一特点,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课文或熟知的成语典故或同义组词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要充分展开联想,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方法导航】巧辨一词多义“三法”1.知识积累是基础文言实词的积累,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只有脑中储备了足量的文言词语,记住了它们的常见义项,才能在阅读时游刃有余。
2.语境分析是关键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及练习(教师版)方法一: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3、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4、“冫”和冰冷有关。
如:冰、冷、冻、凛、冽、凉、凌、寒5、“贝”和钱有关。
如:财、贷、货、贿、赂、贪、贫、赃6、“隹”是鸟,从隹的字与鸟有关。
如:雀、隼、雌、雄、雏、睢、雉、集7、“王”是玉,从王的字多和玉有关。
如:珠、玑、班(分割玉)、理、环、瑕、玩、弄8、“阝”①左边是阜,多与山有关。
如:陡、陵、隆、降、隅(山水弯曲边角处)、陟(会意。
字从阜,从步。
"阜"指土丘。
"步"指行走。
"阜"与"步"联合起来表示"往土丘高处走"。
)②右是邑,多与城郭有关。
如:邦、郑、郡、都、邻、郭9、“罒”(网):罟、罩、罹、羁(马笼头)、置(从网直,有亦声。
网直宜赦。
本义:赦罪,释放)10、“灬”是火,多和火有关。
如:热、烹、煎、熬、照、焦11、“宀”mián与房舍有关。
如:宅、宇、室、宫、家、宿12、“月”①左边或下边是肉,多与人的肢体、器官、骨骼或肉食有关。
如:肌、腹、肢、胃、肾、股、肯[小篆字形从肉本意骨头上附着的肉,如"肯綮(qīng )"(筋骨结合的地方,喻重要的关键),"中肯"(喻言论正中要害)。
]②在右边是月,多与月亮、光亮、时间有关。
如:期、朗、朔、朦胧13、与手有关的:又(象形。
三指者,手也)、爫(爪)、手、寸、攵(同"攴",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
学法指导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较多,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
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实词该怎么办呢?结合各种已知条件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三种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并理解文言文。
一、字形推断法字形推断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较多,在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大家如果能熟知形旁的表意功能,从字形的结构特征入手,就不难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一般来说,凡是从“贝”旁的字多与“钱”有关。
古时的贝壳被作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所以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如“赐”“赊”“贿”“赈”等;从“玉”旁的字多与玉石珠宝有关,如“琳”“琼”“瑜”“环”等;从“灬”旁的字多与火有关,如“热”“煮”“熏”“煎”等;从“隹”旁的字多与“鸟”有关,如“雀”“雏”“隼”“雕”等;左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山有关,如“陵”“陟”“险”“陡”等;右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地名、城镇有关,如“郭”“邦”“郊”“都”等;从“宀”旁的字多与房子有关,如“家”“安”“宅”“宇”等;从“纟”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如“绮”“结”“纤”“纱”等;从“禾”旁的字多与五谷有关,如“种”“稻”“稼”“秧”等。
在学习《劝学》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中的“骐骥”一词。
两个字的形旁均为“马”,故不难推知其与马有关。
在学习《琵琶行》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绡”。
“绡”从“纟”旁,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结合全文,可以推知该词指的是“生丝织成的薄纱”。
在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中的实词“组”。
“组”的偏旁为“纟”,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而其前又有“系”字,故不难推断出“组”指的是“绳索”。
二、结构推断法结构推断法,即结合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来推断实词的词义。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难点: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解题方法。
2. 运用举例法,分析句子中实词的用法。
3.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文言文材料,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准备PPT,展示实词词义及其解题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词义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实词的用法。
3. 举例:分析句子中实词的用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实词词义。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词词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实词词义接龙游戏目的:通过游戏,巩固所学实词词义,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方法:学生分组进行接龙,每组派一名代表轮流说一个实词,下一个实词的词义必须以前一个实词的词尾开头。
2. 活动二:文言文实词词义猜谜大赛目的:培养学生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
方法: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实词词义的谜语,学生分组进行竞猜,答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七、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反馈: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练习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理解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实词词义解题方法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学设计江苏省盱眙中学封士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准确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考点导读—方法总结(考题导析—规律总结—方法点拨)—训练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文言实词的学习进一步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二、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的含义。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2、“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jí)之。
’”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答案:绳,制裁。
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
殛,诛杀。
通过语境可以得知。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通假分析法【因例说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倍”通“背”,违背3、畔主背亲“畔”通“叛” 背叛4、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方法阐释】通假分析法: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
对于一个词,当我们用本义及其引申义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就应该想一下它是否借用为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
【小试牛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2023年高考全国卷)答:分析:振通“赈” ,救济2、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一、教案基本信息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 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
2. 解题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
2. 解题技巧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文言文实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实词的基本词义。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分析实词在文中的具体用法。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学习实词的心得体会,互相提问解答。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
2. 解题方法讲解教师讲解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分析典型题目,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答,掌握解题技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解题方法,互相交流心得。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三、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练习和考试,评估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相关文言文实词词义及解题方法的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4. 课后练习:编写适合学生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设计富有情境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实词的重要性。
2. 掌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解题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和解决文言文实词词义的问题。
教学重点:1.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理解。
2. 解题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综合运用。
2. 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教学PPT。
2.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巩固对实词词义的理解。
2. 提问:你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是否遇到过实词词义理解困难的问题?二、讲解文言文实词词义的重要性(10分钟)1. 解释实词词义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实词词义对理解文言文的作用。
三、讲解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解题方法(10分钟)1. 方法一:上下文推断法。
a. 解释上下文推断法的原理。
b. 举例演示上下文推断法的运用。
2. 方法二:词义辨析法。
a. 解释词义辨析法的原理。
b. 举例演示词义辨析法的运用。
四、方法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解题方法。
2.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答疑。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和解题文言文实词词义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词词义的重要性和解题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实词词义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练习题的训练,巩固所学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六、实践案例分析(10分钟)1. 提供几个文言文实词词义实践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介绍他们是如何运用解题方法解决问题。
七、拓展训练(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一段文言文,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实词词义。
2. 指导学生运用上下文推断法和词义辨析法,自行解决实词词义问题。
八、课堂小测(10分钟)1. 设计一份课堂小测,涵盖本节课所学的实词词义和解题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教学对象:高中语文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
2. 能够运用所学的推断方法,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文言文材料,包含有一定难度的实词。
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过哪些难以理解的实词?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二、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包括:a. 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断b. 运用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推断c. 利用词缀和词尾变化推断d. 比较和对照常用词义推断2. 举例讲解每种方法的运用和效果。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推断方法,解决文言实词的含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四、练习与反馈(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文言实词的推断。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反馈和解答疑问。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所学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和技巧。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 教师给出建议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和技巧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所学生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段含有较多未知实词的文言文段落,要求学生独立进行阅读和推断。
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词推断任务。
3. 各小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七、拓展与深化(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应用于其他文言文材料?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讨论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学目标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教学内容与步骤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再如:(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悬赏捉拿﹚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⑵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璐:美玉﹚结论: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美玉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ī)--鸟雀.二、例题:①金就砺则利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③生而眇者不识日解析:从字形入手①"砺","石"旁。
高考语文文言文难点突破----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1.以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一、导入:某年高三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测练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余置笔砚坐片时置:设置B.循原路下如理旧书理:文理C.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津:渡口D.陋矣妄矣,殆不然矣殆:危险答案:C 温习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①奢泰亡度③及后恣己,忘其前善(节制)(放纵)考点扫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虽然没有单独的考实词。
但在整句的翻译中还是占有很大的分值。
翻译的句子中是否具有考查价值、便于设置给分点的实词,成为该句被选择做翻译句的判断标准。
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分值远在3分以上。
二、对策------注意积累学会推断第一组1、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全国卷)比喻细小的东西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广东卷)友好、与……交好。
总结:方法一:迁移联想法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第二组1、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广东卷)安排……就寝2、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樵:柴火3、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重庆卷)赞美,赞赏总结:方法二: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教师)《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
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内出现过,《第1方案》上都归纳了。
所以,在第一步识记积累的基础上,便要掌握一些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几种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一、借助字形推断1、引导练习:(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2)金就砺.则利磨刀石(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踩、踏,翻译时可以引申为“据守”2、方法总结: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就有可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词义。
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与丝麻关:“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与房舍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yàn)与旌旗关;“旨”与美味关;“辛”与刑具关;“隹(zhuī) ”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关;“系”与捆绑关;“”与环绕关;“攴(pū) ”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
3、巩固练习:(1)平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2)自放驴,取樵炊爨.灶(3)可以独飨白粲.。
飨,食用;粲,米一类的东西(4)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双目失明二、借助词义引申推断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词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一个实词的意义可能很多,但一般都是由本义或常用义引申、比喻或假借而来的。
我们如果能够了解词语词义的引申演化过程,在阅读时学会适当的引申推想,就往往能够对词义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1、解释下列句中的“朝”字的含义。
(1)朝服衣冠,窥镜(2)割地而朝者三十六国(3)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4)两朝开济老臣心“朝”的本义是“早晨”,因为臣子朝见君主在早晨,就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引申为“朝堂”“朝廷”,再引申为“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和“唐朝”“宋朝”中的“朝代”这两个意思。
朝:早晨朝见朝堂、朝廷朝代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2、这提醒我们:抓住实词的本义、常用义,适当的作相关的引申联想。
三、借助成分分析推断1、引导练习:(1)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2)项伯杀人,臣活.之。
(3)(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4)将军披坚.执锐.(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方法总结:语法分析就是分析所要解释的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何种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补语+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一般的句子结构: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名、代词副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名、代词一般步骤:分析成分——推断词性——推测意义3、巩固练习:(1)楚王贪而信.张仪(动词,相信)(2)信.义著于四海(名词,信用)(3)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停止)(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与世隔绝的)(5)以为妙绝.(副词作补语,到了极点)(6)佛印绝类弥勒(副词作状语,非常)(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渡过)四、借助对称结构推断1、引导练习:(1)忠不必用,贤不必以用——以,被任用(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横斜端正2、方法总结: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或相似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3、巩固练习:(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恃——怙,依靠(2)通五经,贯六艺。
通——贯,通晓,精通(3)齐人追亡逐北亡——北,逃亡的人(4)非世而恶利恶利,厌恶名利——非世,反对世俗(5)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御——牧:统治,治理(6)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竭——殚:竭尽(7)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饥岁,荒年——穰岁:丰年五、借助成语推断1、方法指导成语就其来源看,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其中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并且由于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故而可以借助它来推断词义。
2、引导练习:(1)善才绳之可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制裁(2)至丹以荆卿为计,如速祸焉(“不速之客”——招致)(3)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欲盖弥彰、相得益彰”—明显、显著)3、巩固练习(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竭尽)(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一蹴而就”——践,踏)(07年福建)今姑贷汝可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恕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敝帚自珍(破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望而却步(后退)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傲慢)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望风披靡(倒下,后退)举类迩而见义远闻名遐迩(近)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迫近、接近)六、借助教材推断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同一文言实词如:判断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的正误(1)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2004年全国)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凶:庄稼收成不好(2)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2005年湖北)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边邑)“越国以鄙远”《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邑)鄙:边邑2、巩固练习(注意加点字的意义)(1)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意思是:偏爱。
译文:担心天下人认为我偏爱窦广国。
(2)除.南清河太守可联系: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意思是:授予官职。
译文:任命为南清河太守(3)李(超)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2005湖北)可联系:《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罔”是否定副词,“无、没有”的意思。
译文: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七、语境分析法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
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
故“言”为“记载”之意。
根据具体的语境推断,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依据上下文语境和常理逻辑的判断,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求未知信息,这是最重要的方法。
例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
王予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丰……乃杀之。
诛:讨伐有一次趁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和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联合起来讨伐庆封。
庆封仅率领随从的亲信抵抗,无法取胜,只好逃往鲁国。
齐国责备鲁国收留庆封,庆封只好又从鲁国逃往吴国,吴王把朱方城封给庆封。
楚灵王听说后,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攻打吴国,包围并攻占了朱方城,活捉了庆封……然后就处死他。
方法指引: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
“词不离句,句不离词”。
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八、高考演练(注意加点字的意义)1、(汪应辰)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遂请祠以归。
张九成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
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
《宋史·汪应辰传》译文;汪应辰奏章上奏,秦桧很不高兴,汪应辰被从京城调出做建州的通判,他就辞职回家。
张九成被贬到邵州,交往的人都与他断绝了交往,汪应辰时常问候他。
等到张九成的父亲去世时,说他坏话的人还在攻击他,汪应辰就不远千里前往吊唁,人们都认为他很正直。
联系成语“危言危行”“正襟危坐”解释为“正直”活用为意动。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05江西卷文言翻译第2题)译文:治国的关键在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才合乎我的心意啊。
3、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汉书·疏广传》04全国卷四第15题)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4、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04全国卷二《后汉书·孟尝传》)译文: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5、(阳城)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
译文:(阳城)经常用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尊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种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两点:1、运用这几种方法时要结合语境,多角度思考,仔细推敲,相互验证,作出选择。
如果能经常有意识地去推断,我们的文言阅读能力就会得到较快的提高。
2、所有的方法都是以深厚的积累为基础的。
如果不了解有关字形的知识就无法借助字形推断词义;如果不懂的句子成分划分的技能,就难以利用它来推断词义;如果没有一定量的成语积累也难以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
知识的融会贯通便是技能。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重积累,练好内功。
功到自然成,相信大家经过十年寒窗的积累、砺练,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