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4.09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有限,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正确看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等,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PPT,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与三国鼎立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介绍等素材。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场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讲解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图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熟悉教材,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有一定的了解。
(2)课外搜集有关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和有关三国的成语或歇后语,三国人物、史实方面的诗词。
2、教师课前准备:用百度搜索查找一些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资料,如主题歌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地图,利用直观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分析曹操胜负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歌曲1、回忆在哪儿听过这首歌?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生答)那好,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2、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官渡之战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材分析本课通过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通过讲述三国的建立及发展,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于汉末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是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第一目讲述了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第二目讲述了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取胜,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目介绍魏蜀吴的建立,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说明三国的发展情况。
第一、第二目是历史顺序演进关系,曹操一胜一败是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目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影响。
教学目标史料实证: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能够运用时间和空间要素简要叙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能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整体进程中分析两场战役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历史解释:列表对比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分析两场战役曹操军队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唯物史观:了解魏蜀吴三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表现,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京剧《捉放曹》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的剧目,讲述了曹操在逃亡中杀死无辜老汉吕伯奢一家的故事。
剧中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
然而,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
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是什么样子?他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关系?【新课讲授】一、官渡之战1.背景展示材料和图片: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节选曹操《蒿里行》教师:根据材料和地图,说说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群雄割据、战乱不断。
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
教师提问:由图可知,当时北方最大的两个军阀分别是谁?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袁绍、曹操;吞并对手,统一北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东汉末年的四分五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的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经过和历史意义,探讨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的胜败原因。
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经过。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讨论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疑、讨论、分析,探究历史知识,了解三国统治者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进步性。
提高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评价重大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读过这部小说吗?《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值得同学们今后有时间好好欣赏的一部文学巨著。
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说明:展示课题“三国鼎立”,并在课题下面小字注明本课主要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教师: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还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一)混战中的崛起——官渡之战教师:相比之下,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骄傲轻敌。
第16课三国鼎立的开发。
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卫温率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拓展延伸:教师讲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提问学生:如何评价曹操。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补充: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新考法·示意图】(山东临沂临沭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最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D )2.(辽宁沈阳皇姑期末)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由材料可知,三国鼎立( C )A.是东汉时期军阀混战的继续B.政权割据,国家陷入分裂C.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D.各自为政,阻碍经济发展教学反思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本节课在导入部分时采用其戏剧中的形象和史书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涉及的时间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史实的时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在讲述三国鼎立的知识点,通过画图的形式进行归纳。
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内容的难点,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先对人物评价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再指导学生对曹操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一、新课程标准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史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内容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事,知道影响战役成败的原因,同时能够正确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三国鼎立形成及发展的基本史事,认识到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流行音乐《曹操》教师引导:同学们,林俊杰的这首《曹操》大家应该都听过。
那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呢?没错,正是乱世纷争的三国时期。
其实三国时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啊,多多少少会从影视作品、小说当中了解到一些,比如刚才视频里面出现的《三国演义》片段。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吗?三国鼎立的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二)新课讲授1.官渡之战(1)背景:【历史回顾】结合图片,回顾东汉末年处于怎样的局面?答:①东汉后期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腐败。
②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③黄巾起义后,改刺史为州牧,州牧在地方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过渡语】当今天下,群雄并据,该如何在其中脱颖而出?(2)曹操势力的壮大:【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曹操是怎样发展壮大的?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②用人上:招揽各种人才;③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④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第 16 课三国鼎峙第一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表达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解析出各自的影响2.能列表归纳三国政权成立的时间、成立者和国都。
3.认识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过程与方法】1经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2经过对两次战斗曹操一胜一败原由的解析,提升学生解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实质的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1. 经过对三国鼎峙场面形成原由的解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起重要作用。
2. 经过对曹操的解析和谈论,使学生认识到时主要应该看他能否推进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教课难点】曹操一致北方的原由和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教课过程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环节回忆思虑《东汉的兴亡》中所学习的黄课巾起义的内容。
程总结过分:黄巾起义深重打击了浮球的会议并思虑黄巾起义带来的东汉王朝,东汉王朝趋于崩溃,名存实导历史效应亡,地方官吏纷纷扩大自己的权利,割入据一方,今后我国自秦以来400 多年的一致场面结束,进入了一个新的期间—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使学生从已有知识点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课的兴趣。
一、官渡之战介绍官渡之战的背景【官渡之战】观察地图,解析问题:【东汉末年的军阀盘据形势图】问题研究:曹操要一致天下,一定先一致北方,为实现起远大理想,曹操做了哪些准备?学生经过阅读资料得出结论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材;经济上组织军队和逃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在北方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跟着曹操的权利壮大,曹操与袁绍睁开了决斗,这就是官渡之战。
新课阅读官渡之战形势图,简述教官渡之战学教师点拨学生思虑并谈论此时的天下在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一大势,知道曹操的对手些军阀,基本上一致了北方。
二、赤壁之战学生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三出示【天下大势图】国故事认识刘备和孙权的主要将领刘备,曹操曾谈论“天下英豪,为使君与操耳”学生活动:孙权,曹操谈论“生子当若孙仲谋”谈论:孙权和刘备如何面对曹操的攻击?教师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开战两方的实力比较学生试试自己讲些赤壁之战的故事,说出自己的看法,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教师点拨,真多学生的发言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长江赤壁进行总结(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确定三国鼎峙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斗。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资源。
3.课堂讨论材料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战乱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以及赤壁之战的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史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中,用百度收索查找一些与《三国鼎立》的相关资料,如主题歌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地图,利用直观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分析曹操胜负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利用观察、对比、教师质疑,步步紧逼,环环相扣,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实例谈影响,充分理解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激趣,播放《三国演义》歌曲1、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特点及影响。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提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刚刚播放的这首歌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成败从容的历史。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内容探究】一、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生:官渡之战。
[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师:阅读教材第80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师:阅读课本第80页第一段的内容,问: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生: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师: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师过渡:既生瑜,何生亮?这是赤壁之战中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说的一句话。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
(放《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一段)这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教师: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官渡之战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这反应了一种什么社会情况?生试说。
教师: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时期。
这一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争霸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从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历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部分学生可能较为熟悉,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掌握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政治、军事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人物。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与课堂讨论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述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曹操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操练(15分钟)分析赤壁之战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了解这场战役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对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和学法:1.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问: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是也真有曹操这个人,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找出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简单经过和战役结果。
(2)检查,引导学生找出上述各题答案,理解课文。
(3)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4)教师小结: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
(1)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背景、交战双方、时间、基本过程、结果。
(2)检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
引出诸葛亮这个人物。
(3)请学生讲《三顾茅庐》的故事。
(4)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教师做适当的讲解完善。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
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官渡之战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官渡之战”一目,自主学习以下问题:
1.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是什么?
2.曹操实力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3.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及影响分别是什么?(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特点、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影响: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