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027-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2.34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1、研究背景
1.1 问题的提出
(1)适应国家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自2003年起,我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指导了十余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建立起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和教师成长,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培养时代新人和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新挑战,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为此,2013 年教育部全面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具有广泛影响。在2017年颁布的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1]。
(2)适应新高考改革和学校发展特色教育的需要
2018年即将开始新高考政策,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校本课程开发既要做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又要更好地适应地方和学校的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和学校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要求把新课程的新精神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借助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时机,要求各学科组建立起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机制,开展各具特色的教学活动,展示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路,从而形成学校特色。
1.2 课题界定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2]。
“开发”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把“开发”解释为“一项计划、方案的具体细节的确定或小说情节的完全展开”。然而,按日常的用法,“开发”既包括一项制定好了的计划,也包括这项计划中具体内容的确定等[3]。
“ 校本课程开发” 是指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队和个人合作而开发出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的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改造的过程[4]。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国外研究现状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从英美等工业化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虽然在各国的情况有所差异,但都受到各国政府的鼎力支持和鼓励,得到基层学校的纷纷响应。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是这一时期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代表。在英国,课程开发运动的首创者斯坦豪斯认为“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应该属于教师的事务”,积极倡导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政府也开始成立学校考试委员会和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的执行[5]。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学校完善运动”和“学校有效运动”,学校和各专业协会也进一步积极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由各州的教育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各州对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典型代表是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俄亥俄州切斯特市开发的“天才教育课程” [6]。在澳大利
亚,1973年联邦政府成立的“学校委员会”开始推动“学校革新计划;1975年成立的“课程发展中心”促进了学校层次的课程开发,促进了课程开发的有效性[7]。上20世纪90年代是各国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转型期:英国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得到很好的融合;美国的校本管理仍然是教育改革的重心和学校的主要特色;澳大利亚在颁布《1989年全国学校教育共同目标》之后才使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明确的方向。
1.3.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了“学校课程”的概念。1996年,《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政策,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学生发展的适应性。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和管理体制进入了新的变革时期[8]。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自此,我国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的权利逐步下放到地方与学校,学校努力探索开发内容丰富的课程,有效地推动了校本课程建设的进程。如2000年以学校的教育哲学、学生的需求评估和社区、课程资源的评估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江苏省锡山中学的校本课程;2003年以本土资源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杭州市萧山九中的“沙地文化”校本课程; 2006年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为依据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水书、剪纸、芦笙歌舞等校本课程;2010以结合地域文化为依据的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闽南文化》课程;2013年以价值取向为依据的湖北省葛洲坝中学校本课程;2016年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依据的唐山市校本课程等。随着2017年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1.4评选意义
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和实施新高考政策的形势下开展本课题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有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由于不同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学生生源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以学校教育政策为指导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也有所差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校本课程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二,有助有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学生接受到的信息也造成了个体差异,丰富、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刚好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出学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
第三,有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真正参与者和实施者,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增强合作意识,促进了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1.5 研究价值
1.5.1 理论价值
本课题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侧重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有关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将有助于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更好地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1.5.2实践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学校、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在实践中可以增强学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彰显出办学特色,使学生的个人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教师得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