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027-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2.34 KB
- 文档页数:4
(完整)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的研究课题申报.doc《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课题申报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2000 年 1 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明确提出实施"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 ,以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000 年 6 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
可以这样讲,未来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 是我们教学的永恒主题。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还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启迪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设想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
正因为如此,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优势,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实验教学着眼点。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 》指出,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
因此开设生物创新实验教学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符合。
设立生物创新实验室是我校与省、市有关部门领导正在筹备、策划的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因此研究、开发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是目前当务之急的事。
我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倡导自主发展,鼓励老师自编选修课教材,要求教师结合“校情”,发挥优势,充分挖掘学校人力、物力资源,开发出自己“特色”的选修课程的一贯理念和做法是相吻合的。
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其中,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形式,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我们将对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教育中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接着,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开发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包括课程设计原则、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
我们还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高中生物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引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对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高中生物教育的进步。
二、理论框架在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坚持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
该框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部分。
课程目标方面,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生物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生物学与社会、环境、科技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课程内容方面,我们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以生物学核心概念为主线,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项目。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观察、调查、设计等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实施方面,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生物拓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生物)指导教师:***20060901转基因食品舱安全;:曼蒋嚣鬟曩甏饯嚣:兹:寰磁麓歌臻翳巾鳃或妾●督j毫●■丘t■量且井Ht喜对*量∞檀如是"安垂性砰啐##月*#4£Hmfm口*‘&i¥t#自#EhM*w#^M■qq《∞##^“1;_Hr,{4tHmⅧ∞*n"■∞n#,t&¥《Ⅲr*★Wn自2∞ma.*Ⅲt*∞nm£mr^·of≈Ⅻ■#≈、自自^*.t4m■*{^“}n∞#HH^M**HH&№■tIRr■.蚺*口”■∞‘*#^^d.∞^Ⅱ日3##4胪t&性.n●^★*mfⅣⅫ★“*4∞*■-HA自ttH■m&¥自¥月自2Ⅳ■■“dnn#WtM目*■B#*.m%*Ⅳ#“t々*#lt*^fJ*目《.自##№K}q“*“Ht*#g^1☆m*《目”^**.目hn*’n《自#^*f#rt&t日rMH^tJt*H■≈1w*^十■∞e*4●十oPt”‘#∞*月t■w#g■#《#■e,2.演示文稿^-l■口■t#1日tt●●t%H≯A{■■*.■■目t■*#t}^n●●j”#女&f冉‘●t■●‘^l,¨十p*±*嘲#《讳t■{种☆胄=Ri《≈《##∞月#l#*∞≈t,19,3《≈一#{*n∞4自t*—一日“M《m#∞《∞#自Ⅱ*目m耳-dl9”4.*∞ot生P¨*##月☆糖.'##}wt自#*W目n1"Xo&,199i≈J.Rd《lo口o^o《.20004±R§‘口poi2《.^ⅨE#■wtB■}∞mi.¨%U±∞∞ttg^“#1日&",,o“&}*^i,'”;gL艚{¥十●E#£w∞.#&口#¥目t‘压№#7E月200坶自t.&¥Ⅱ■々精J#女t§*自¥*■“*∞转#目^*Ⅸ自‘十.X十帮,伸&t目.■^#^n棒一H目●.t●●‘●卞●●t^建tI∞24·iq口女《^目生f埔馘^‘#"■t##H■#-t^*■t#_t●g*#*#《W¥**■¥自±∞蜱oi月-A目£t*¥女t‘&t§蕾《目T8女钟■4■桃}H^cm私##‘口**☆Sm目#i目■“#t日#l,‘、■《目#■^##■t4■.tg■l&■*^tB&Hlw£*《t~&*■1月u1日E·*十#■■0‘F*#一},蝴R《女■‘s∞#.d*’■R^##Ht#■4%,***^·雠H≈*t■E々*x■自H&^醒{H&t’Pt‘l■t,日*^d*Hf,^dt*^jm■0&Mt^HH#*#l■州《&☆l∞t;,■&■¨*4¥H■4蛾§-it州R#£~f●∞tt■m.,n“E{.膏‘●'‘●‘●tt#t目#^q《∞#t生严.t少tB&产*¥t^.☆目十**"¥nⅢ∞穰t目矗*¥目女#*^自n#mS*¨^,日#,}m自∞使m。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校本化的实践路径探索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路径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各学科基于本学科的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习该学科后应达到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
在2018年秋季,湖北省对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学生选择科目自主多元,使真正热爱生物学科的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在开展学科教学时更有成效。
同时学生也有这样的迫切需求,希望从课外汲取更多的生物知识储备和实验实践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在学校培养目标中的具体化。
学校育人目标既要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又要体现学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这就需要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的表达和实践。
核心素养校本化是核心素养体系落地实践的必由之路。
我校丰富多彩的校本化活动为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树立提供了充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课题界定核心素养具体到生物学科,又称之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凝练出起其包含的四个维度: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校本化是学校自己出自己的教材,结合学校的特色来创建相关体系。
构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既要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也要体现学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
注重增加课程的适应性,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出国家课程的统一要求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施差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面向基础教育的质量分析框架项目研究,该项目以核心素养概念为标准作为对教育质量分析、监测和诊断的依据。
略谈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策略1. 引言1.1 概述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的重要性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课程资源已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发和研究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可以充分挖掘生物学科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工具和方法。
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深入理解,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更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策略,旨在促进高中生物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特点与需求分析,以及策略探讨和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生物教学工作。
2. 正文2.1 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目前,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针对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目前,虽然各地不断推进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但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一些地区的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仍停留在传统的教材编写和课件制作阶段,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开发生物课程资源时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导致资源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研究对策发布时间:2022-02-28T14:06:55.717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2月下作者:王蕾[导读] 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纲要而形成的课程,主要是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课程开发,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并解决目前的教育问题的目的。
对于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学校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开发与利用将生活渗透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让学生觉得参与其中。
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内容和实践形式的选择,接着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以供相关人士交流。
王蕾安徽省凤阳中学摘要: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纲要而形成的课程,主要是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课程开发,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并解决目前的教育问题的目的。
对于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学校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开发与利用将生活渗透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让学生觉得参与其中。
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内容和实践形式的选择,接着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以供相关人士交流。
关键词: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实施对策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2-104-02引言:我国在2002年提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建立在国家课程之上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学生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区特点以及特色条件,来充分利用可开发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设,适当地组织活动课,这样可以让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从而促进高中校本课程的发展。
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提高校本课程的利用率,提升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课题申报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2000年1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明确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00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
可以这样讲,未来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我们教学的永恒主题。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还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启迪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设想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
正因为如此,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优势,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实验教学着眼点。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因此开设生物创新实验教学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符合。
设立生物创新实验室是我校与省、市有关部门领导正在筹备、策划的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因此研究、开发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是目前当务之急的事。
我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倡导自主发展,鼓励老师自编选修课教材,要求教师结合“校情”,发挥优势,充分挖掘学校人力、物力资源,开发出自己“特色”的选修课程的一贯理念和做法是相吻合的。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研究对策摘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根据国家课程纲要的精神结合今地方实际情况,为达成教育目标和解决教育问题而形成的一项课程。
学校通过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开发利用的各项资源,组织学校的成员,如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合作来实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本文探讨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研究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职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亟需做出适当的调整,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生物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向学生普及科学领域知识,增强科学探索能力,提高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
但就当前生物学课程实施情况来看我国中学的生物学课程通常只重视学科本位,为了更好的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开发设计了生物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根据国家课程纲要的精神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为达成教育目标和解决教育问题而形成的一项课程。
学校通过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开发利用的各项资源,组织学校的成员,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合作来实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就已经在英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我国于2002年开启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其目的是在拓展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学习兴趣,开拓视野,同时也引起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重视,以及对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
新世纪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诸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等一系列国家课程文件,在这些国家课程文件中也不约而同的明确提出学校要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同时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自此,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进入了第三阶段,“校本课程”正式进入了国家课程政策的范畴,真正成为了一项国家教育政策。
略谈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策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建设丰富多样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策略,为高中生物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1、因材施教原则高中生物学习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师生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为出发点,对课程资源进行分层设计和开发,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强对薄弱学生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2、生活化原则高中生物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加强课堂生活化的教学设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应当以注重学生的生命素养和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科学化的生命体验、科学化的情境体验、科学化的技能体验和科学化的观念体验等多方面的教育体验。
3、启发性原则高中生物教学应该以启发为目标,以探究为动力,加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资源应该注重开放性设计,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思考和探索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1、采用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当以多种形式为主,如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2、注重生物教育的跨学科融合高中生物的课程内容广泛,涵盖了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因此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
通过建立生物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能够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现有学科的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全面、多方位的教育体验。
3、差异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差异都很明显,因此,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应该注重差异化教育。
通过不同形式,在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创新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加学生的探究情境、发挥学生的作用、建立一个相互合作的学习环境等,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差异化。
1、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1课题题目: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由xx老师申报的课题《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经xx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xx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
现根据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县教研室对课题立项开题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审议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一)研究背景1.校情、学情的分析按照我校高中部在我县中招录取中的批次状况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学校应该当之无愧的算作普通高中中的普通高中了。
在别的学校不起眼甚至说瞧不上的学生,换作在我们学校可能都要被当成宝了。
我们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有待培养,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学习成就感不强,自我效能感意识不强,学习中的求助意识缺失等现象普遍存在。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也做了深入地思考,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
比如,在高一新生军训期间,就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翻一翻,看一看。
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走进教室,跟学生介绍学科学习的情况,给学生鼓舞士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我们把九月份看作新生心理调适月,学校组织迎新生的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以使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做好适应高中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
我们一贯强调,现在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坚持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学习一定能上新台阶。
正所谓:“今日事今日毕”,今天学习的问题今天处理完。
不让学习问题无限积累和放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设想的都是很美好的,但结果却是很现实的。
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转变岂是一日之功。
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增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越来越多,不断打压着学生的士气。
再加上他们不能正确的归因,有些学生甚至就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就把学习落下了。
尊敬的评审专家:您好!为了深入探究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一项高中生物课题立项申请。
现将课题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敬请予以审查。
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教学也在逐步完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生物概念理解不深、实验操作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生物成绩,也制约了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升。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 探索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4.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1. 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教师在生物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分析现有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2.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方法探索:结合当前教育改革趋势,研究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效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3. 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生物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思维。
4.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组织生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四、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有关高中生物教学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2. 实证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教学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3.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教学案例,分析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研究成果,观察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作为一个新的课程探究方法,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旨在促进学生深入的探究和探索与生物相关的课程内容,并培养良好的实践研究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成效,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程实践研究方法。
首先,在实施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之前,学校需要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以确保课程实践研究的顺利实施。
其次,学校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环境,建立一系列与生物相关的实验室,使学生有机会深入参与各种有关生物的实验,从而提升他们对生物的理解。
此外,学校还可以安排各种活动来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如举办研讨会,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在沉浸在自然环境中,从而更好地探索生物学知识。
同时,将安排相应的学习课程,如生物学知识的讲座,使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实施有更全面的准备。
最后,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校内外的考试、论文发表等活动,来考察学生科学探究方面的表现,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
综上所述,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深入的探究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成效,但是实施该课程实践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实施相应的课程实践活动,并完善课程考试,从而实现科学探究的最大效果。
- 1 -。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1、研究背景1.1 问题的提出(1)适应国家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自2003年起,我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指导了十余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建立起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和教师成长,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面对培养时代新人和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新挑战,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为此,2013 年教育部全面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具有广泛影响。
在2017年颁布的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1]。
(2)适应新高考改革和学校发展特色教育的需要2018年即将开始新高考政策,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校本课程开发既要做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又要更好地适应地方和学校的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要求把新课程的新精神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借助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时机,要求各学科组建立起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机制,开展各具特色的教学活动,展示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路,从而形成学校特色。
1.2 课题界定“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2]。
“开发”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把“开发”解释为“一项计划、方案的具体细节的确定或小说情节的完全展开”。
然而,按日常的用法,“开发”既包括一项制定好了的计划,也包括这项计划中具体内容的确定等[3]。
“ 校本课程开发” 是指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队和个人合作而开发出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的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改造的过程[4]。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3.1国外研究现状“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从英美等工业化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虽然在各国的情况有所差异,但都受到各国政府的鼎力支持和鼓励,得到基层学校的纷纷响应。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是这一时期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代表。
在英国,课程开发运动的首创者斯坦豪斯认为“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应该属于教师的事务”,积极倡导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政府也开始成立学校考试委员会和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的执行[5]。
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学校完善运动”和“学校有效运动”,学校和各专业协会也进一步积极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
由各州的教育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各州对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典型代表是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俄亥俄州切斯特市开发的“天才教育课程” [6]。
在澳大利亚,1973年联邦政府成立的“学校委员会”开始推动“学校革新计划;1975年成立的“课程发展中心”促进了学校层次的课程开发,促进了课程开发的有效性[7]。
上20世纪90年代是各国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转型期:英国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得到很好的融合;美国的校本管理仍然是教育改革的重心和学校的主要特色;澳大利亚在颁布《1989年全国学校教育共同目标》之后才使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明确的方向。
1.3.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了“学校课程”的概念。
1996年,《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政策,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和管理体制进入了新的变革时期[8]。
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自此,我国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的权利逐步下放到地方与学校,学校努力探索开发内容丰富的课程,有效地推动了校本课程建设的进程。
如2000年以学校的教育哲学、学生的需求评估和社区、课程资源的评估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江苏省锡山中学的校本课程;2003年以本土资源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杭州市萧山九中的“沙地文化”校本课程; 2006年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为依据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水书、剪纸、芦笙歌舞等校本课程;2010以结合地域文化为依据的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闽南文化》课程;2013年以价值取向为依据的湖北省葛洲坝中学校本课程;2016年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依据的唐山市校本课程等。
随着2017年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1.4评选意义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和实施新高考政策的形势下开展本课题具有以下意义:第一,有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由于不同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学生生源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以学校教育政策为指导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也有所差异。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校本课程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二,有助有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学生接受到的信息也造成了个体差异,丰富、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刚好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出学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
第三,有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真正参与者和实施者,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增强合作意识,促进了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1.5 研究价值1.5.1 理论价值本课题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侧重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有关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将有助于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更好地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1.5.2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学校、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在实践中可以增强学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彰显出办学特色,使学生的个人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教师得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创新之处2.1课题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南,以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理论、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理论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材建设理论和策略为依据。
2.2研究目标(1)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准备、编写、使用和评价等阶段的研究,总结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立起适合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2)通过探索、研究、总结,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标准、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和亮点之一。
(3)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能力。
2.3研究内容(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研究①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界定②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外现状分析③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④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⑤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2)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分析①影响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研究②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3)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①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②生物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与评价(4)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①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②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过程问题的对策2.4创新之处本课题将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对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探索在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新政策的新形势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的新方案、选修课管理与评价的新方式。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3.1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本课题拟采取“理论—实践—反思—改进—总结”的路线,在全面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对学校课程开发的条件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开发策略,再有计划、有步骤地初步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实施和评价,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改进,最后总结确立校本教材的最终形式。
3.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检索全面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校本教材的编写和评价提供依据;通过访问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态度以及知识技能层面的改变情况。
(3)个案研究法:借鉴各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4)实践反思法: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发现、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以开发出更加科学的校本教材。
3.3实施步骤(1)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8.6—2018.9)1.拟定课题,确定研究对象,组织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组;2.通过文献检索,整理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
(2)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8.10—2020.2)1.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制定出科学的、可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2.初步编写符合新课程标准、校情、学情的校本教材;3.在学校范围内实施新课程,探索选修课的教学模式、管理和评价机制;4.展示成果,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校本课程。
(3)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20.3—2020.7)1.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成果总结,撰写相关论文;2.总结研究过程,完成结题报告,申请成果鉴定与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