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三字经解读

国学经典三字经解读

国学经典三字经解读

《三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国学经典,通常用来初步启蒙儿童的学习之用。下面是对《三字经》的解读:

1. 《三字经》的作者是王应麟,他是明代中期的文学家和儒学家。旨在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念。

2. 整个《三字经》分为19章,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方面的内容。每章都以三个字开始,以遣词造句的形式叙述,非常简洁通俗。

3. 《三字经》首先介绍了天地造化的道理,强调了人类受造物的尊严和独特性,引导人们敬畏自然。

4. 《三字经》还讲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阐述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历史事件,帮助儿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5. 《三字经》强调了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提倡诚实守信、尊敬长辈、敬爱师长、友善待人、勤奋学习、谦虚谨慎等品德和行为。

6. 《三字经》还介绍了儒家思想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儒家思想中培养好的人的基本要素。

7. 《三字经》还介绍了地理、天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为儿童

打下一定的基础,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

总之,《三字经》是一部融合了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历史传承和智慧启蒙的经典读物,它以简洁的形式让儿童了解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是培养儿童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材料之一。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诵读教案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

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读国学经典三字经之“小不不”故事

解读国学经典<三字经>之“小不不”故事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 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 “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 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 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 “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 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小不不”再也不那样任性了。

经典国学诵读-《三字经》

三字经 【原文】人r én 之zh ī初ch ū,性x ìn ɡ本b ěn 善sh àn 。性x ìn ɡ相xi ān ɡ近j ìn ,习x í相xi ān ɡ远yu ǎn 。苟ɡǒu 不b ù教ji ào ,性x ìn ɡ乃n ǎi 迁qi ān 。 教ji ào 之zh ī道d ào ,贵ɡu ì以y ǐ专zhu ān 。 【译文】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 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 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原文】昔x ī孟m èn ɡ母m ǔ,择z é邻l ín 处ch ǔ。子z ǐ不b ù学xu é,断du àn 机j ī杼zh ù。窦d òu 燕y ān 山sh ān ,有y ǒu 义y ì方f ān ɡ。教ji āo 五w ǔ子z ǐ,名 m ín ɡ 俱j ù扬y án ɡ 。 【译文】以前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环境。一次,孟子逃学, 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 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原文】养y ǎn ɡ不b ú教ji ào ,父f ù之zh ī过ɡu ò。教ji ào 不b ù严y án ,师sh ī之zh ī惰du ò。子z ǐ不b ù学xu é,非f ēi 所su ǒ宜y í。幼y òu 不b ù学xu é,老l ǎo 何 h é 为w éi 。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 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 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原文】玉y ù不b ù琢zhu ó,不b ù成ch én ɡ器q ì。人r én 不b ù学xu é,不b ù知zh ī义y ì。为w éi 人r én 子z ǐ,方f ān ɡ少sh ào 时sh í。亲q īn 师sh ī友y ǒu ,习x í礼 l ǐ 仪y í 。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做儿女的,从 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原文】香xi ān ɡ九ji ǔ龄l ín ɡ,能n én ɡ温w ēn 席x í。孝xi ào 于y ú亲q īn ,所su ǒ当d ān ɡ执zh í。融r ón ɡ四s ì岁su ì,能n én ɡ让r àn ɡ梨l í。弟d ì于 y ú 长zh ǎn ɡ,宜y í先xi ān 知zh ī 。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 的。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 小就应该知道的。 【原文】首sh ǒu 孝xi ào 悌t ì,次c ì见ji àn 闻w én 。知zh ī某m ǒu 数sh ù,识sh í某m ǒu 文w én 。一y ī而ér 十sh í,十sh í而ér 百b ǎi 。 百b ǎi 而ér 千qi ān ,千qi ān 而ér 万w àn 。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

国学经典三字经:论语者 二十篇

国学经典三字经:论语者二十篇 导读:本文国学经典三字经:论语者二十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一】 【拼音】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的核心是如何“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注释】《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此书是孔子在鲁国与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的书,分为20篇,共15917个字。群弟子:指孔子的学生们。善言: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二】 【拼音】mè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启示】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注释】孟子:孟轲。作《孟子》七篇。讲:讲述。说:宣传,谈论。 【故事】《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书籍。而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 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说完,便离开了。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三】 【拼音】zuò zhōng yōng nǎi kǒng jí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ù yì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启示】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注释】《中庸》:书名,子思著。子思: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学于曾子,作《中庸》一书,授予孟子。该书共33篇,总计3568个字。笔:书写、创作。中:不偏不倚。偏:偏差。庸:平常,指中和常行之道。易:改变。 【故事】《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晋朝的陶渊明是

国学经典《三字经》简介

国学经典《三字经》简介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三字经简介 《三字经》书影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儿童的必读必背的书籍。2008年4月25日我国新修订了《三字经》,增加修改49处,修改内容仅占原文10%,由人 民教育出版社首发,力争在全国中小学推广。2009年春节到 同年5月,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系列节目。 至今《三字经》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

和续补者。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也层出不穷。 《三字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有不同版本,全文字数从1120字至1722字不等。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我国优秀的蒙学读物,并称为"三、百、千"。 《三字经》内容介绍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

三字经全文内容第一部分解释教育之功

三字经全文内容第一部分解释教育之功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全文内容第一部分解释教育之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教育之功)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拓展:国学经典三字经作者王伯厚简介

原典作者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中国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如安在《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历史上最早记载〈三字经〉的文献——〈三字经〉成书于南宋中期新说》一文,判断《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至嘉定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王应麟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一:三字经全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它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

国学经典三字经:曰春夏 曰秋冬

国学经典三字经:曰春夏曰秋冬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一】 【拼音】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 时季节持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启示】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所以有了温度不一。 【注释】曰:称为,叫做的意思。时:指季节。运:运行、运转。不穷:没有尽头。指春去夏来,秋去东来,无穷无尽。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二】 【拼音】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启示】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 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 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方:方向、方位。中:指南北西东四个方向的聚合点。 【故事】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因为他不服皇帝的指挥, 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 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 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 显得有些招架不住。这是,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 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

国学经典三字经:三传者 有公羊

国学经典三字经:三传者有公羊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拼音】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启示】《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记事都非常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所以必须详读三传,才能研读明白。 【注释】传:解说经书的注释文字。公羊:公羊高,作春秋传一册,称为《公羊传》。左氏:左丘明,作春秋传一册,称为《左传》。谷梁:谷梁赤,作春秋传一册,称为《谷梁传》。 【故事】《公羊》、《左氏》、《榖梁》这三传是用来解释《春秋》的,而《春秋》记载着当时国际间的大事。不过,因为《春秋》所记录的事非常简洁,如“ 夏五月,郑伯克断于鄢。”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天,郑庄公于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弟弟共叔段。如果只看这段文字,我们仍然不能了解这场战事的始未,这时就需要借助上述三传的说明了。原来,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因为夫人武姜生庄时难产,所以,武姜偏爱共叔段,对庄公则心生厌恶。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给公叔段,庄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给了公叔段。有人劝庄公不要把京城分给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贰心,就难应付了,但庄公并没有所以改变他的决定。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领了京城一带的土地,而且朝着庄公所在的国都进攻,庄公才率领军队将公叔段赶到鄢地去。有了左传对这见事的详细记载,我们才能知道春秋时代很多精彩的故事呢。 【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拼音】ěr yǎ zhě shàn biàn yán qiú jīng xùn cǐ mò xiān

幼儿园国学课:三字经讲解

幼儿园国学课:三字经讲解 幼儿园的国学课程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优 秀品质和道德观念。其中,三字经是一首经典的儿童国学课文,它以 简洁的文字和朗朗上口的韵律,引导孩子们学习历史、道德和生活智慧。以下是对幼儿园国学课《三字经》的详细讲解。 《三字经》是由明代学者王应麟编写的一本儿童启蒙读物。它由115 节诗文组成,每节诗文都是以三个字开始,所以得名《三字经》。这 本书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道德智慧,是孩子们接触国学的 第一步。 首先,我们来看《三字经》的开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人类的本 性都是相同的,只是因为环境和教养的不同,人们的习性才会有所差异。这启示了孩子们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 与人为善,不要因为外界的诱惑而远离正确的道路。 《三字经》中还介绍了一些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例如,“玉 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经过雕琢 的玉石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只有学习才能使人懂得道义。这启发了 孩子们要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此外,《三字经》还传授了一些实用的生活智慧。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仅仅知道一件事情不如喜欢做这件事,只喜欢做不如快乐地做这件事。这引导孩子们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并从中获得快乐。 在国学课堂上,幼儿园老师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认知能力逐节讲解《三字经》的内容。老师会将每节诗文分解成简单易懂的语言,并通过图片、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此外,老师还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孩子们将课文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维能力。 幼儿园国学课《三字经》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记住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三字经》,孩子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遵守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结起来,《三字经》是一本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学经典。通过学习这本书,孩子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道德智慧,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维能力。在幼儿园国学课上,老师们会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孩子们理解和记忆课文,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智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这样的教学,孩子们能

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解释

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 本文提供《三字经》全文解释,并提供《三字经》的介绍。《三 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介绍】 《三字经》家喻户晓,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也是中国传 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篇幅短小,却蕴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 《三字经》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 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 简意赅。让人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受益非浅。 【三字经全文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仅仅因为成长过程中,后天 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 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 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仅仅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国学经典三字经:窦燕山 有义方

国学经典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一】 【拼音】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ā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 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 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 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注释】窦燕山:五代后晋人,名禹钧。传说他教子有方,使五个儿 子齐登科甲,有侍郎冯道赠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二】 【拼音】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仅仅 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 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 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注释】不教:不加以教导。过:过错。师:老师。惰:怠惰,这里指失职。 【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 的捕快捉了起来。因为他犯了很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 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 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 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

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 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三】 【拼音】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 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 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 生命的黄金时刻。 【注释】子:是为人之子。不学:是不肯读书。宜:应该,适当。幼:指黑发年少时。老:指长大成年以后。何为:指不能有作为。 【故事】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很多功劳,于是左宗 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很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四】 【拼音】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 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 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 用的人。 【注释】玉:美玉。琢:雕琢。器:指器物。义:义理、道理。

国学启蒙《三字经》教案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及教材简析 以传统国学幼学教材《三字经》为教学内容。 《三字经》全文1128字,它言简意赅,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讲述历史,介绍知识,鼓励学习,它采用三言韵语,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通俗易懂,有“袖里通鉴纲目”之称。 二、教学目标 1.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基本的人文常识、历史知识、 人物典范。 2.通过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教学重点 《三字经》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意蕴,反复诵读,了解文史常识,学习人物典范,并在生活学习中以古代典范人物为榜样指导自己的行动。 四、具体措施 认真备课上课,不应付,不走过场,把国学教学落到实处。 在读原文的基础上,引入历史故事,联系当今社会生活。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本课程上成一门学生喜欢上、积极学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对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中以之指导自己的行动。 五、课时安排 1、人之初——习礼仪2课时 2、香九龄——应乎中2课时 3、曰水火——人所同2课时 4、凡训蒙——迁夏社2课时 5、汤伐夏——与高齐2课时 6、迨至隋——若亲目2课时 7、口而诵——勉而致2课时

8、犬守夜——宜勉力(+小测验)2课时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3、理解三字经前八句的内容。 4、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 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了解典故:孟母三迁、燕山教子。 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 授课基本内容 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 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3、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拓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288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他在南宋作了

国学经典三字经:为人子 方少时

国学经典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一】 【拼音】wé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 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益 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持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注释】子:做人的孩子或儿女。方:正当,刚,正值。少时: 小时侯。亲:亲近。师:良师。友:益友。习:学习。礼仪:礼节仪态。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拼音】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 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 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注释】香:黄香,东汉时代的江夏(今湖北)人。传说他九岁时就 懂得孝顺父母。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暖和父母的被窝,夏天为父母扇凉 枕席。他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孝子。龄:岁。温:暖,暖和。亲:指父母。执:遵循,应该做的事。 【故事】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 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夏天时,他 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 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黄香这种孝行,

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 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二】 【拼音】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d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 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 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 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注释】融:孔融,东汉时鲁国(今山东)人,孔丘的后代,三国时 代儒家学派的人物。他四岁时同兄弟一起吃梨,他先拿小的,把大的 让给哥哥。后为北海太守,但他因反曹操被杀害。弟:通悌,指尊 重兄长的道德规范。长:兄长。 【故事】东汉时,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 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 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 小的呢?”孔融回答说:“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 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三】 【拼音】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 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 理解文字,阅读文学。 【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国学经典三字经:曰黄道 日所躔

国学经典三字经:曰黄道日所躔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一】 【拼音】yuē huáng dào rì suǒ chán yuē chì dào dāng zhōng quán 【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 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启示】地球在持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 的中心。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仅仅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注释】躔:星球在宇宙中运行的路线。中权:位于中央的要地。 【故事】很久已前的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很多的疑问,有 人说,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说地球是由一只大乌龟背着,只要走到世 界的头,就会掉进大海里。一直到哥伦布饶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来 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圆的”说法。那时侯,有很多人总认为地球 是宇宙主宰,周围环绕着其他的星球。即使也有人提出太阳为宇宙中 心的说法,不过,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说法才被接受。事实上, 地球不但会转动,而且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转,对整个大宇宙来说,银河只不过是个点而已,所以,人类在宇宙中, 其实是十分渺小的。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二】 【拼音】chì dào xià wēn nuǎn jí wǒ zhōng huá zài dōng běi 【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启示】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因为面积辽阔, 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 个民族的国家。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三】 【拼音】hán yùjūn shuāng lù gǎi yòu gāo yuán zuǒ dà hǎi 【解释】我国冷热均匀,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启示】我国地处寒、温、热三带,绝大部分在温带,既无严寒,又 无酷暑。冷热均匀,冬天结霜,夏天结露,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 改换。若你面向南方,那么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注释】燠:热。改:更改。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四】 【拼音】yuē jiāng hé yuē huái jì cǐ sì dú shuǐ zhī jì 【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 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启示】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我国最闻名的河 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注释】江河:长江与黄河。淮济:淮水与济水。渎:直接流入大海 的河川。纪:代表。 曰岱华蒿恒衡此五岳山之名【五】 【拼音】yuē dài huá hāo héng héng cǐ wǔ yuè shān zhī míng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国学经典三字经:高曾祖 父而身

国学经典三字经:高曾祖父而身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一】 【拼音】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启示】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故事】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棍子教训他。孝顺的伟伯余,自知做错了事,便虚心听从母亲的教诲,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兴。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伟伯余回答说: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自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二】 【拼音】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nǎi jiǔzú rén zhī lún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启示】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但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理解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才能和睦。

【注释】九:九族由自己往上推四代,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连自己共为 九代。 【故事】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 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 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笔直, 那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着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三】 【拼音】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启示】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 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点,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 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故事】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四】 【拼音】zhǎng yòu xù yǒu yǔ péng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 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国学《三字经》教案_《三字经》教案精选7篇

国学《三字经》教案_《三字经》教案精选7篇 《三字经》教案篇一 《三字经》学历史 诵《三字经》通圣人礼 1、通过诵读《三字经》使学生明理、立志,养成良好习惯。 2、学习其中的小故事,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3、用《三字经》中的事例指导学生日常言行。 1、学生自己阅读《三字经》,理解其中的含义。 2、在班内组织学生交流《三字经》学习心得与感受。 (一)初步了解《三字经》的作者、背景 假期中,全班同学要通过不同形式查阅《三字经》的作者以及简介,可以通过网络也可以阅读书籍,对《三字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查阅资料,了解《三字经》的释义 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三字经》的释义,背诵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三)学习《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可以一个人或多个人自愿结合,在假期中练习《三字经》哲理故事的表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家人听,用自己的笔写下对故事的理解,还可以配上优美的图画。 1、讲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有一个深爱他的好母亲。其实,天下的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爱表现在父母身上是那样的真切。父母的爱是遮雨的伞,父母的爱是一阵清凉的风,父母的爱是滴落的泪水…… 2、讲故事“黄香温席”。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那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呢?《黄香温席》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吗?那拳拳的赤子孝心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 3、表演情景剧《孔融让梨》,学习谦让美德。 晚辈孝顺长辈的一片赤子之心令我们感动,长辈教子有方的故事又让我们深知父母的一片苦心。兄弟姐妹之间又应该是怎样的爱呢?我想问问大家,作为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兄弟姐妹? 4、结合三个故事谈一谈你的体会,写下学习、表演体会。 (四)人人明道理学做人 1、与父母交流《三字经》中不懂的部分文字。 2、说一说平时我们的日常言行应该怎样做。 (1)在遇到与兄妹争执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