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70.89 KB
  • 文档页数:5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

一、引语

魏晋时代出现了一股崇尚老庄哲学的所谓“玄学”思潮,这一哲学思潮在中国思想史上引起了一场变革,最终结束了统治两汉达数百年之久的经学传统,开创了贯通整个六朝的一代玄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在形而上思维领域中的巨大突破。玄学的开创性人物当推何晏、王弼,他们活跃于魏齐王芳正始年间(240-249),故他们所领导的这一时期玄学思潮又称“正始玄学”。

何晏、王弼玄学是在两汉经学堕坏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很快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两汉时期,儒学的主流——经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而至汉魏之际,经学已日趋衰微。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却因此遭到严重的打击,从此开始出现了豪强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彻底垮台了。农民起义不仅仅摧毁了东汉王朝,同时也把官方的儒学打倒在地,致使“天下大乱,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指孔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绝而莫迹,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睹蒸尝之位……”1随之,盛行一时的两汉经学就衰颓下来了。魏明帝曹叡曾感叹:“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趣,不由典谟。”2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都想来恢复经学传统,然而经学已经堕坏,而且其本身又有繁琐注经和粗糙神学的致命弱点,使它失去了维系统治的作用,要想恢复已不可能了。繁琐化、粗糙化的经学既然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必然要出现一种新的理论学说来弥补它,取代它。以此,何晏、王弼的玄学理论产生了。

《晋书·王衍传》对何晏、王弼玄学的基本特征作了简要概括,说: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为贵矣。3

这一段话不太确切,何晏、王弼“祖述”的经典是《老子》、《周易》和《论语》,并没有谈到庄子,至于《庄子》,是从阮籍、嵇康开始才被奉为经典的。除了这一点外,用“以无为本”来概括以何晏、王弼的玄学思想,是很恰当的。

何晏在《道论》中说: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4

在何晏看来,天地间一切可见、可名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具体的“有”,不具备独立存在性,它们的存在都必须依赖于“无”。同时,为万“有”之所归的“无”本身无形无名,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成为宇宙的大全。

王弼在注《老子》中也明确指出: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 以无为本, 将欲全有, 必反于‘无’也。5

又说:

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指天地万物)本矣。6

显然,在王弼看来,“无”是宇宙的本体,作为本体的“无”,它是万物存在的依据。而且 “无”的实际意义即是“全有”,是对最高“有”的抽象,而“有”只是“无”表现在外的现象与作用。所谓“以无为本”,意思是无形无象的本体乃是有形有象的现象的产生的根由和存在的依据。这是何晏、王弼以无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何晏、王弼所提出的以无为本的玄学理论具有本体论哲学的思想成分,从我国哲学史的演变与发展上看,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以前的中国哲学以研究宇宙生成说为主,而何晏、王弼的以无为本的玄学理论的思维水平要比以往的宇宙生成说深刻得多,抽象得多,从而使得整个哲学史起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与当时“辨名析理”抽象思维方法的运用和当时学界自由的学术风气是分不开的。

二、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的建构

何晏、王弼当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有无本末的关系问题,他们正是通过以无为本的理论整合儒道思想,完成了创立新的哲学体系和统治思想的目标,而且无论是内容还是思辨水平,何晏、王弼的理论都代表了玄学的最高水准。

(一)以无为本的思想渊源

何晏、王弼的以无为本的玄学思想的理论形态,是以无与有为基本范畴而构建起来的本体论的哲学,与它所取代的经学思潮中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大相径庭。无与有这一对范畴明显来源于《老子》。如果研究整个经学思潮演变为玄学思潮的过程时,着眼于汉代儒道兼综,

《易》、《老》互通的风尚,去探索其踪迹,不难清晰地看出何晏、王弼学说所承袭的思想成分以及儒道两家势力的消长和思想的交融。

何晏、王弼思想大都汇通儒道。何晏注《老子》、《论语》,王弼则既有《周易注》7又有《老子注》。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有关。汉末魏初经学堕坏,且无法恢复,必然要新的理论学说来取代它。何晏、王弼援道入儒,创立了思辨、抽象的以无为本的玄学体系,它以简约、精致和思想深邃著称,从而全面克服了汉代经学繁琐粗糙的弊端。

从内容上看,王弼与何晏所提倡的道家思想并不是先秦原生的老子思想,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先秦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反对儒学的,而何王玄学却是调和儒道的。确切地说,他们是用经过改造的道家的宇宙本体论来构造一个合理的儒家名教和社会政治秩序。

从先秦到晋的学术思想史来看,何晏、王弼玄学可以说是两汉以来道家思想继承和发展,演变而成的历史产物。西汉以来,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外,而道家思想也一直绵绵不绝。西汉初,黄老学一度赢获过统治地位,成为官方学术,获得了极大发展,其最著名的代表就是淮南王刘安组织人编撰的《淮南子》。自汉武帝后,儒学独尊,但道家思想并未息止,相反,其于当时的在野派中间仍旧盛行不衰。如西汉末年的严遵、扬雄、桓谭,东汉的王充、仲长统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道家思想。王弼与何晏接受了传统道家思想,但与之又有很大不同。这是由于他们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用“辨名析理”抽象的方法,

把“无”从老子的道论思想中抽离出来,成为了何晏、王弼玄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

(二)新方法的运用

新的方法起源于曹魏的政治措施。东汉末年,儒家此前建立起来的道德标准、伦理规范逐渐变为教条,成为名副其实的“名教”。随着中央的衰败和地方察举制度的腐化8,“综核名实”——考究一个人的能力与其所拥有的职位、名号是否相符——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汉末魏初,起于实际政治需要的对名实问题的探讨,不期然地将重心转向了对概念本是体进行分析的“辨名析理”。于是,借助明理学的讨论道新的思想兴起,中国固有的学术思想在理论思维方面出现了关键性的飞跃。

“名教”,其实际的意思是因“名”而立“教”,其中包括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