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语文句式变换练习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12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
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答案】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能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难道不是诗吗?【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句式改写的考查。
句式改写有个原则就是,句子形式改变了,但内容不能改变。
要把本题中的句子首先由一个短句改写成长句,就是要把并列的几个词语改成并列的几个分句,并列的词语改成“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然后把陈述句式改成反问句式,“这难道不是诗吗?”意思与原句是一样的。
【点评】本题是对句式变换的考查。
句式变换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形式改变,但内容不能改变。
要注意改前和改后内容的审读。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①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对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
②中国自古就不乏鲁班、李春这样的能工巧匠,他们用无与伦比的技艺,彰显着“工匠精神”的魅力。
③这种历经千年踌就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情怀、一份责任。
④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给①句中横线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A.;B.,C.—D.?(2)写出②句中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3)③句中有一处错别字,应改为“________”。
(4)请将第④句改为疑问句。
【答案】(1)A(2)这里指他们的技艺没有什么能与之相比(3)铸(4)我们年轻一代,难道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或我们年轻一代,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解析】【分析】(1)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第①句,是由两个分句组成的,因此横线处应使用分号。
故选A。
(2)考查词语的解释。
无与伦比,意思是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3)“踌”是个错字,“铸就”意思是指把熔化的金属倒入特制的模子里,也指塑造人的性格或脾气,多指有益的性格或脾气。
(4)“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语意连贯的短句: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回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答案】真正的中国是这样的:她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回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
【解析】【分析】把长句化为几个意思,用短句形式表现出来。
【点评】考查学生长短句的变换能力。
2.学校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你所在的八(1)班安排你邀请校团委方老师下周一班会课在你班教室作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讲座,你将怎么对方老师说?(2)班级准备举行一场有关传统节日PK洋节日的小型辩论会。
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帮助拟写一个辩论题目。
在这个物质日益丰盈的年代,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年味淡了,其它各种传统节日也都跟以前的隆重盛大无法比拟了。
作为我国传统节日里最有诗意和最富有民间传说的中秋节,与之相关的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传说故事至今流传,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曾写下了关于中秋佳节的诗句,并且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现在的情况是,如今传统节日显然缺少了其文化内涵。
随着洋节日纷纷进军中国,每逢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时,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和景象。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群体,已经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肯德基里过生日了。
他们不知道长命锁,没见过八仙桌,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的脑海和记忆里越来越少了,有同学坦言:“我更喜欢西方节日中的那份轻松自由和快乐的气氛。
像春节这些节日,尽管有浓浓的亲情,但太正式,对我们来说没有诙谐和乐趣,不好玩。
”(3)本次活动结束后,张浩同学写了一篇报道稿。
下面是其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和完善。
传统文化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这样就必然具有局限性,也必然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
中考语文(完整版)句式变换专项练习附答案一、初中语文试卷句式变换1.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不相同的一项是()清晨,淡蓝的轻雾中,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静静立在湖边,它们望着水中的自己的倒影。
静寂的群山、树木,都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
那些远山、丛林、微澜,都有无言的柔情。
有风拂过林海,几只白色的小鸟,站在枝头上,真是“林静鸟谈天”。
大自然安然、宁静的气息,一时间向你袭来。
A. 由于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静寂的群山、树林,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
B.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难道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C.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不都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吗?D.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啊!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
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
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
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
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
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suǒzhōng充沛________然无味无动于________(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A.胜利B.比另一个优越C.优美的景物或境界D.能够承担或承受(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孤ɡuǎ老人和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根据下面例句的句式特点及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仿写一句话,长短不限。
例句:坐飞机、乘高铁、换汽车、行山路,山路蜿蜒,蜿蜒出习主席心系群众的一片深情。
【答案】【示例1】擦黑板、坏钢笔、破擦板、行板书,板书工整,工整出无数教师谆谆教导的一片苦心。
【示例2】阅课本、背知识、游题海、析考题,考题奋笔,奋笔出学子多日苦读的努力果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仿写。
从例句句式看,主要有两个特点:①“坐飞机、乘高铁、换汽车、行山路”是用四个三字动宾短语构成一组排比句;②“行山路,山路蜿蜒,蜿蜒出习主席心系群众的一片深情”运用了顶真的修辞;“行山路”是动宾结构,“山路蜿蜒”是主谓结构,“蜿蜒出习主席心系群众的一片深情”是动宾结构。
故仿写时,语句内容要有关联,句式、修辞要与例句一致,语言要通畅。
示例:读名著、记人物、理情节、析主题,主题探究,探究出文学少年孜孜不倦的作家梦想。
故答案为:【示例1】擦黑板、坏钢笔、破擦板、行板书,板书工整,工整出无数教师谆谆教导的一片苦心。
【示例2】阅课本、背知识、游题海、析考题,考题奋笔,奋笔出学子多日苦读的努力果实。
【点评】仿写要使所造句符合以下要求:努力从“形似”到“神似”。
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相同或相近。
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鼓励创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
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
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dɑo起来。
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遏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气恼________②絮dɑo________③装模作样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请参照画线部分,再补写两个句子。
要求:能从不同角度揭示“梦想”的内涵,表达具体形象。
梦想的天空有灿烂的云霞,引领着无数的追梦人为之奔跑,如夸父逐日般执着。
追逐中会有迷惘,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追逐中会有疲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逐中会有意气风发,这时给梦一艘航船,________,驶向彼岸。
【答案】这时给梦一把梯子;在薄雾中攀登高处;辨明方向;这时给梦一杯香茗;在思索中调整心态;昂扬斗志;在角逐中乘风破浪【解析】【分析】仔细观察题干,明确所写内容和梦想有关,还要采用暗喻的修辞手法,选择合适的喻体,并写出这一喻体对我们实现梦想的帮助。
故答案为:这时给梦一把梯子;在薄雾中攀登高处;辨明方向;这时给梦一杯香茗;在思索中调整心态;昂扬斗志;在角逐中乘风破浪【点评】本题是对句子仿写的考查。
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
即结构,修辞格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盛夏,热浪滚滚,好似飓风扇动着烈火,大地也似在热浪中战栗。
繁枝伸向高空,仿佛要擎起整个沧穹。
根须深深扎入泥土,紧紧地拥抱着大地。
每一个叶孔都在悸动,拼命地呼吸着空气,吸收着阳光。
每一条叶脉都在沸腾,贪婪地shŭn吸着大自然的乳汁,为的是让秋的硕果更加甘甜。
烈火的洪波已经漫过了堤岸,但是别担忧,那未来的一切,正在这火的波涛中孕育。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画线的字注音。
shŭn________吸堤________岸悸________动(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擎起”中“擎”的意思是________。
“贪婪”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________。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改写句子A.我们将要进入中学读书,感到新鲜和兴奋。
改成反问句:________B.爸爸说:“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C.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谷低着头,那是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了骨头,那是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那是启示我们________。
D.我们不要乱吃零食的习惯。
改病句:________【答案】我们将要进入中学读书,怎能不感到新鲜和兴奋呢?;爸爸说:他希望我能成为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要团结;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要勤劳。
;我们不要养成乱吃零食的习惯。
【解析】【分析】A.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B.把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
(注:若句中有第二人称“你”或“你们”,应该认真分辨“你”或“你们”在句中指的是什么人,而后用具体的人名来转述;若没有具体所指,则不用变换。
)2.把句中“说”字后的冒号改为逗号,句中的双引号去掉。
C.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D.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本题缺少谓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只见这些挺拔伟岸的黄山松,巍然sǒng立在我们面前。
虽然雨雾濛濛,但是它们那厚实粗壮的腰身,亭亭如盖的树冠,在雾气中却更显示出巍俄浑厚之美,如同缥缈仙境中的神树一般。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依照句子,完成下面的句子。
例句: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仿句:在校园的小径上,________无数欢声笑语。
在沸腾的操场里,________,在图书馆安静的氛围中,________,在教室的课桌上,________。
【答案】我留下;我洒下颗颗汗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印下我书写描画的痕迹【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
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本题注意结合具体情形仿写句子,操场上会洒下汗水,课桌上会留下写字的痕迹。
故答案为:我留下;我洒下颗颗汗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印下我书写描画的痕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仿写句子的要求,并能根据具体的题目进行仿写。
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仿写的重点:①注意文章的手法,像修辞手法、对偶、排比等。
②词性要相当。
2.下面是摘自网络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杜甫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诗圣,近日来却有两百余幅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
在这些对语文课本插图的“再创作”中,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________不过,恶搞应该是有底线的。
印度人不会不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不恶搞柏拉图,而杜甫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尊重。
“杜甫很忙”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反省。
(1)请用合适的成语替换划线的文字:________。
(2)横线上应加上的标点是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修改划线的句子,使之符合文意。
【答案】(1)家喻户晓(2)……(省略号)(3)改为:印度人不会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恶搞柏拉图,而杜甫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尊重。
部编语文中考语文句式变换训练及解析含答案一、初中语文试卷句式变换1.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不相同的一项是()清晨,淡蓝的轻雾中,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静静立在湖边,它们望着水中的自己的倒影。
静寂的群山、树木,都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
那些远山、丛林、微澜,都有无言的柔情。
有风拂过林海,几只白色的小鸟,站在枝头上,真是“林静鸟谈天”。
大自然安然、宁静的气息,一时间向你袭来。
A. 由于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静寂的群山、树林,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
B.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难道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C.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不都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吗?D.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啊!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象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翻来覆去”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意思可以有小的改动):________(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中“这些”指什么?②文段中“快乐”与惆怅”是否矛盾?为什么?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九年级语文(完整版)句式变换练习题含答案一、初中语文试卷句式变换1.按要求变换句式有误的一项()原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小李。
A. 被动句:小李被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
B. 反问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怎能不激怒小李?C. 否定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不能激怒小李。
D. 感叹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小李啦!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有“绿色城市”、“花园城市”美名的合肥市,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其环城公园便修建在合肥古城墙的基础之上,沿着起伏的岗丘地形,加之原有的绿林带及护城河,精筑而成。
环城公园总长约9公里,分为六个景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茂林修竹、夏河朝露的银河景区;湖峦相映、水碧枫赤的西山景区;林木葱茏,芳草常青的环北景区。
这样的环城公园无城墙之隔hé,面水而立,一派迷人旖旎的江南风光。
倘佯其间,吊古论今,让人流连忘返。
(1)给画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襟喉________ 湖峦相映________ 隔hé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旖旎”的意思是________(4)将文中画线句改成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3.阅读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答题。
不除糟粕,何来精华目睹朋友加工琥珀,一块105克的原石,本来是黯淡的深褐色,其貌不(yáng),切除边角后余82克,隐约可见内在的微光。
继续打磨,最终诞生一枚30克的大圆珠、清洁光亮晶(yíng)剔透,质地柔美,色泽温润。
不除糟粕,何来精华?人也是这样。
不经历风吹雨打,不历事炼心,又如何在蜕变中实现华丽转身?愈来愈璀璨的那条路,必然是一个层层磨砺淬炼的过程。
越经世事的打磨,生命越圆润,越精致,越美丽,越有品质的芳香。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依照句子,完成下面的句子。
例句: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仿句:在校园的小径上,________无数欢声笑语。
在沸腾的操场里,________,在图书馆安静的氛围中,________,在教室的课桌上,________。
【答案】我留下;我洒下颗颗汗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印下我书写描画的痕迹【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
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本题注意结合具体情形仿写句子,操场上会洒下汗水,课桌上会留下写字的痕迹。
故答案为:我留下;我洒下颗颗汗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印下我书写描画的痕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仿写句子的要求,并能根据具体的题目进行仿写。
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仿写的重点:①注意文章的手法,像修辞手法、对偶、排比等。
②词性要相当。
2.在语意不变的情况下,把下列句子变成陈述句。
碎石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答案】碎石是从山崖上崩落下来的。
【解析】【分析】句式变换。
把感叹句变成陈述句。
感叹句变陈述句,去掉感叹号。
把加强反问的语气词“不”去掉,在变换后的陈述句中必须留有肯定词“是”,才与原反问句意思一致。
故答案为:碎石是从山崖上崩落下来的。
【点评】句式变换就是保持句子内容基本不变,根据表达和理解的需要把某种句式变成另外一种句式。
陈述句、把字句与被字句三种句式的变换只要根据各种句式的结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变换后语句通顺,符合要求即可.五、名著导读(共2题;共27分)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看看每组中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并说明理由。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请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每句都以“中国书法”开头。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抖,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答案】①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臣僚、材料(书写汉字)的一种艺术实践。
② 中国书法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人们对自然有、社会、生命的思考。
③ 中国书法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
【解析】【分析】改句子,句子的原意不能改变。
本题的方法是,分析长句有哪几层意思,把修辞限定部分的内容分别提出组成单句,注意主谓是“中国书法”,句子要顺序。
【点评】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①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对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
②中国自古就不乏鲁班、李春这样的能工巧匠,他们用无与伦比的技艺,彰显着“工匠精神”的魅力。
③这种历经千年踌就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情怀、一份责任。
④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给①句中横线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A.;B.,C.—D.?(2)写出②句中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3)③句中有一处错别字,应改为“________”。
(4)请将第④句改为疑问句。
【答案】(1)A(2)这里指他们的技艺没有什么能与之相比(3)铸(4)我们年轻一代,难道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或我们年轻一代,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解析】【分析】(1)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第①句,是由两个分句组成的,因此横线处应使用分号。
故选A。
(2)考查词语的解释。
无与伦比,意思是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3)“踌”是个错字,“铸就”意思是指把熔化的金属倒入特制的模子里,也指塑造人的性格或脾气,多指有益的性格或脾气。
(4)“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是陈述句,要求改为疑问句,即改成反问句,可用“难道不”的标志性词语来造句。
如:我们年轻一代,难道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故答案为:⑴ A⑵这里指他们的技艺没有什么能与之相比⑶铸⑷我们年轻一代,难道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或我们年轻一代,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注意要首先通读提供各句,明确句意,掌握语气,揣测所用标点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
⑶本题考查同音字字形的辨析,注意结合语境明确汉字字形,辨析同音字字形的区别。
⑷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
要求句意不变,所以可以把陈述句变成反问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只见这些挺拔伟岸的黄山松,巍然sǒng立在我们面前。
虽然雨雾濛濛,但是它们那厚实粗壮的腰身,亭亭如盖的树冠,在雾气中却更显示出巍俄浑厚之美,如同缥缈仙境中的神树一般。
而傍着一颗巨石,树冠如云,树身如柱,喷薄而出的,就是黄山标志的迎客松了。
在这种海拔之上,能有这么壮观的腰身和树冠,简直堪称一绝。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画线的字注音。
sǒng立________ 缥缈________ 喷薄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盖”有以下几种义项,请为“亭亭如盖”中“盖”选择恰当的一项()A.遮掩、蒙上的其,其密B.动物的甲壳C.伞;车篷D.器物上有遮蔽和封闭作用的东西(4)将画线句子改成双重否定句,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耸;miǎo;bó(2)巍俄;巍峨(3)C(4)在这种海拔之上,能有这么壮观的腰身和树冠,不能不算一绝。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时,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据拼音写汉字,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
注意“耸”的字形和多音字“薄”字的读音。
(2)错别字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音同或形似,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句意和词义辨析判断。
巍俄-巍峨。
(3)本题作答一定要结合语境和句意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亭亭如盖”一般是指树枝繁茂如同车篷一样。
本题中描写的对象是“树冠”,所以“盖”的意思是“伞,车篷”。
(4)原句“简直堪称一绝”是肯定句,改写时,要把肯定句中“必须”“肯定”“一定”之类表示肯定语气的词语可改为“不能不”“不得不”或“非……不可……”。
据此,可改写为:在这种海拔之上,能有这么壮观的腰身和树冠,不能不称之为一绝。
故答案为:⑴耸;miǎo ;bó⑵巍俄;巍峨⑶C⑷在这种海拔之上,能有这么壮观的腰身和树冠,不能不算一绝。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词义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词语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和分析词语的意思。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式的运用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要按照要求作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
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chèn________wǎn________托怅然________如(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旷远”中“旷”的意思是()A.空而宽阔B.心境开阔C.耽误;荒废D.长久(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答案】(1)衬;chàng;宛(2)一抡;一轮(3)A(4)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怅”不要读成“cháng”,“宛”不要写成“婉”等形近字。
(2)“轮”可做量词用,这里应该用“轮”“抡”是动词。
(3)“旷远”,广阔辽远江面浩渺旷远。
故这里的“旷”应该是空而宽阔的意思。
(4)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根据上述方法,这句话可以改为: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故答案为:⑴衬;chàng;宛⑵一抡;一轮⑶ A⑷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点评】⑴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拼读能力和汉字的识记书写能力。
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和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形近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⑵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易错字要反复练习。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学生应该在平时多多注意积累词语的意思,课文后边“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词语都要注意积累。
生活处处有语文,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看手机等也要注意理解积累。
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的提示去分析,然后即可正确解答词语的意思。
⑷本题考查不同句式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
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
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本题要求将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5.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阿基姆明白,这个直到不久前还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此刻内心激荡着怎样的情感。
他了解保尔的悲剧……“阿基姆,难道你真的以为生活能把我逼进死角,把我压成一张薄饼吗?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他突然使劲抓住阿基姆的手紧压着他的胸脯,“只要它还在跳动,就别想叫我离开党。
只有死,才能让我离开战斗行列。
老兄,请你千万记住这一点。
”阿基姆沉默不语。
他知道这绝不是漂亮话,而是一个身负重伤的战士的呐喊。
他明白,像保尔这样的人不可能说出另外的话,表达出另外的情感。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生龙活虎”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文段中“悲剧”指什么?②“呐喊”表达了保尔怎样的心声?【答案】(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2)形容很有生气和活力(3)像保尔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说出另外的话,表达出另外的情感?(4)①“悲剧”指完全瘫痪,双目失明。
②“呐喊”是指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解析】【分析】(1)根据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文学常识及情节的积累可知这段话的出处及作者。
(2)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成语意思。
(3)陈述句成反问句的基本原则是意思不能变,一般要使用“难道”“怎么”等反问词,另外,否定的陈述句要变成肯定的反问句,句末要用问号(?),据此转换句式即可。
(4)根据对这部名著情节的积累可知“悲剧”的内涵以及保尔的心声。
故答案为: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⑵形容很有生气和活力⑶像保尔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说出另外的话,表达出另外的情感?⑷ “悲剧”指完全瘫痪,双目失明。
②“呐喊”是指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名著的积累。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名著,掌握名著的作者、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
⑵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
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
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
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⑷本题名著阅读和积累能力,名著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
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