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3
2011年2月23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渭南市市长徐新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与《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去年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克服金融危机和多种灾害的不利影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1.4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74.9亿元,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增长16.6%和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的圆满收官。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部提前实现,成为建市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渭南已经跨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坚持不懈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区域竞争实力快速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267元。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明显增强。
项目建设成绩斐然。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下大气力招商引资,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五年累计招引项目1017个,到位资金584.8亿元,年均增长59.7%。实施重点项目383个,完成投资14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60.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9倍,年均增长47.1%。多年想建而未建的渭蒲高速顺利通车,关中环线、西潼高速扩建、郑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投运。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740万千瓦,输变电骨干网架提升至750千伏,长期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中联重科、拓日新能、紫兆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渭南,为我市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根本出路。高起点编制园区发展规划,
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项目与企业入园发展。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13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到7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16户,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4.8%,成为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极。首家专家工作站在北人印机挂牌成立,紫兆环保拥有6项国家专利,全市申请专利1500余件,长寿命复合强化高温钼合金舟研制等25项科研成果获全省科技进步奖,煤制烯烃技术产业化入选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规模以上企业由236户增加到540户,产值过亿元企业由49户增加到106户,金钼股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完成1020亿元和339.7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2.9倍。万元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15.1%、13.6%,超额完成省控目标。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涉农工业初具规模,成为工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坚持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积极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优质粮食、设施蔬菜、有机林果、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64.2万吨,创历史新高。水果、蔬菜总产分别达到254万吨和19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45.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91家,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707个,农民从产业分工协作中得到更多实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440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72.5万亩。建设户用沼气池7.8万口。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万公里,建制村通油路率达到100%,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实施退耕还林、天然防护林工程186万亩,秦岭北麓形成110公里宽幅林带,渭河堤岸建成165公里绿色长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9%。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坚持“一城四创”,高起点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跨河发展、一城三区、五大组团”的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建成“五纵六横一环”的城市路网,供、排水管网覆盖建成区90%和70%,供气管网实现全覆盖。坚持“大绿、大水、大空间”理念,加快城市绿化,开展“三拆一透”,仓程路、渭清路等主要路段建成绿色长廊,南部台塬初显绿色屏障,中心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8平米,亮化率达到98%,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三年超过300天,渭河水质考核获全省唯一达标城市,成功跻身“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行列。建成渭南高中、实验初中和三贤路小学,中心医院新区主楼完工,湭河公园、朝阳公园、信达运动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县城扩容步伐加快,27个建制镇全面完成建设任务,11万农民进城落户,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0%,较“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
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做大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整合旅游资源,加快项目建设,华山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开园,洽川
景区、韩城古城、白水仓颉庙开发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等节会活动,我市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328.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7.6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2倍和3.7倍。餐饮、酒店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业势头良好。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取得明显成效,33户工业企业实施破产重组,焕发出新的生机。粮食企业通过诉讼减债,核销债务9.4亿元。棉花企业改制面达75%。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总数缩减30%,农业税全部取消,“普九”债务基本化解,土地流转机制初步建立,460万亩集体林地确权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三统一”制度全面推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缓解。文化体制改革开局良好,市广电、电影传媒、演艺集团三大公司成功挂牌,在产业化经营上迈出新步伐。成立金融办,充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本,引进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在富平、韩城设立村镇银行,发展小额贷款公司16家,金融支持发展力度不断加大。调整高新区和临渭区管辖区域,理顺经开区、卤阳湖等工业园区和华山景区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城市和园区快速发展。公开拍卖城市天然气股权和加气站经营权,南塬绿化改变了以往植树模式,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探索了新路。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下大气力优化投资环境,被省政府授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和浙商、粤商、苏商投资首选城市称号。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十一五”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6.7亿美元,同比增长63%。
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始终把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加舒心作为执政的第一理念。连续五年实施民生十大工程,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就业、住房、看病、子女上学等难事、烦心事。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0.3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90万人左右。建成寄宿制学校100所,完成1100余所农村学校危房改造,“蛋奶工程”惠及29.1万学生。开展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完成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查体115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6.6万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3.8亿元,37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五保供养标准增幅达到344%。出台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五年发放救灾救济资金3亿元。建成51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159个城市社区健身广场,成功举办两届全运会。完成11个县级文化馆和19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为1063个边远贫困山村通上广播电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经济适用房货币直补2000户。完成578个重点村扶贫开发任务,解决了6569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和15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55.7万人实现脱贫。累计发放家电下乡、农机具购置补贴3.9亿元,惠及全市70%农户。投入移民专项资金15亿元,受益群众达86万人。累计发放抚恤金5.2亿元,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