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基本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7
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基本理论
除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国家还有其他政党,他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大民主党派。
哪八大民主党派呢?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中国共产党与八大民主党派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这样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竞争性政党制度大不相同。
那么,这一制度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哪些特点和优点呢?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掌握政党与政党制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政党的基本理论
(一)政党的涵义
1. 政党的词源
就跟铁路、轮船、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事物和概念一样,政党是一个舶来品。
很多同学可能会想,怎么可能?我们中学学历史就知道了唐朝的“牛李党争”、明朝的东林党,中国古代不早就有党了吗?政党怎么可能是舶来品呢?
的确,中国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党”字,但没有“政党”一词。
中国古籍中的“党”有四种涵义:一是指居民基层单位;《周礼?地官闾胥疏》中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
”党
指的是古代地方政权组织。
五百户为一党。
二是指至亲好友;如“睦于父母之党”。
三是指有首领的群体;如“凤飞,群鸟相从以万数,故以朋党字。
”四是由以上涵义引申出来的政治上的官僚帮派的勾结,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组织:如“诸侯有罪,傅相不举,为阿党”,再如唐朝的牛党、李党。
而且,我们在使用“党”字时,往往以贬义居多,比如“党同伐异”、“结党营私”。
由此可见,中国古籍中的“党”同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政党涵义迥异。
我们现在使用的“政党”一词,来自日语,日语来自英语Party,英语来自拉丁文Pars,本意为“一
部分”,后逐渐演进为一个专指一种社会政治组织的概念,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政党一词显然源于西方。
恰如梁启超所说,“政党者,以国家之目的而结合者也;朋党者,以个人目的而结合者也。
”
2. 政党产生的条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以利益和志趣形成团体或组织,是人的天性。
可见,基于一定团体或组织形成的党与派自古有之,但由此所形成的政党,则是人类社会迈入现代化,出现了现代民主体制之后。
意大利
政治学家G.萨托利说:“政党,我们知道,是一个为新的事物而起的新名字。
说这个名字新是因为事物是新的。
这个词直到16世纪才在政治意义上使用。
”因此,政党不是随意就能够产生的,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2)代议制的产生和普选权的实现——制度条件和政治基础。
(3)民主、平等、人权等政治观念和意识的传播——社会心理基础。
这三大前提条件决定了任何试图迈入现代化,并进行现代国家建设的社会,都必然会产生出政党。
17-18世纪,“政党”一词开始在欧美等国的政治生活中流行起来。
当时政党与派别同义,并且同时
使用,指社会上一部分政治观点和利益相同的人组成的政治集团。
到19世纪,政党与派别才正式分开,特
指为了通过选举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但是,这一定义只适用于欧美的议会民主制国家。
而实际上随着欧美现代民主政治向世界的传播,政党的产生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3. 政党产生的模式
现代意义上最早的政党出现在英国。
以西欧、北美国家为典型的政党产生模式被称为“原生型模式”,即政党的产生是本国内部条件造成的结果。
社会生产力相当发展以后,人们因经济利益的差距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阶级的分化导致政治上的冲突,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为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参与政治,然后政党应运而生。
这些国家的政党大多在体制内产生,先有国家而后有政党。
这样的政党一般是议会民主型政党,其任务是争取选票,而政党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和平合法的竞争性关系。
另一种模式被称为“次生型模式”,即政党的产生是由于受到外界政治因素的刺激,是由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引起的社会变化的结果,被侵略国家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仿效西方国家政党方式而组织的。
次生型政党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国家的体制外产生的,依赖于政党领导这些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旧政权,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政权,先有政党而后有国家。
一般说来,这样的政党是革命性政党,甚至是掌握武装的政党,因社会基础和组织程度的不同又有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区别。
由此形成的政党关系则呈现出多样性,有掌握政权的政党一党专政的垄断性政党关系,也有各在野政党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形成的合作性关系。
4. 政党的涵义及其特点
因此,能够涵盖以上两种模式的政党的概念应该是:政党是由阶级的积极分子组成的,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通过选举及其他途径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纲领的政治组织。
政党具有以下特点和要素:
(1)有明确的纲领;
(2)有定型的组织体系;
(3)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领导人;
(4)有约束党员行为的纪律;
(5)有为实现政纲而开展的活动;
(6)政党活动的目的是取得政权或分享政权。
(二)政党的类型
依据本质属性,政党可以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依据是否掌握政权,政党可以分为执政党、参政党、反对党和在野党;依据其法律地位,政党可以分为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依据其活动范围,政党可以分为国内政党、跨国政党联盟和地区性政党。
(三)政党的作用
第一,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第二,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第三,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
第四,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第五,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二、政党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政党制度的涵义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以及执掌、参与或影响政权的方式、方法、程序的规范。
包含如下要素:
1)政党与政党的关系
2)政党与政权的关系;
3)政党与群众的关系;
4)政党内部的关系。
(二)政党制度的特点
1)政党制度实质是一个国家关于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政权和干预政治的方式、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其最大原则是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因此,统治阶级可以根据自己利益和统治需要随时改变政党制度。
2)政党制度既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长期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1993年3月写进宪法序言中的,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确认。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一般没有明确、具体的确认。
3)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
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三)政党制度的作用
政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同政党的功能问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政党制度的功能作用必然要通过政党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活动而显示出来。
第一,政党制度为政党在表达和凝聚民意,并使之上升为“公意”和立法,以及监督其实施等方面发挥作用,提供了制度上的规范和保证。
第二,政党制度为政党在动员、组织和指导民众参政活动中发挥功能作用创造了制度上的有利条件。
第三,政党制度为政党举荐国家领导人的候选人提供了规范化的方法和途径。
第四,政党制度对协调和缓和社会利益矛盾,增进社会稳定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影响政党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1)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
2)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
3)不同的国家政体规定着政党在不同的国家政治生活中有着不同的作用、作用方式和程序;
4)不同的选举制度;
5)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结构、地域等等。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所谓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就是指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国家政治生活,实行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常见的政党制度有:
(一)两党制
1. 概念:
两党制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或总统竞选中获胜的一党,执掌政权,成为“执政党”或称“在朝党”;而在议会选举中没有取得多数席位或在总统竞选中失败的政党,成为“反对党”或称“在野党”。
由于两大政党往往势均力敌,在竞选过程中激烈角逐,你争我夺,而且在竞选以后,执政党和在野党也相互对峙,不断攻讦,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两竞制又称为“两党竞争制”或“两党对峙制”。
2. 特点:
(1)两大党长期占据政坛
(2)两大党始终处于对立状态
(3)两大党阶级基础和基本政策日益趋同
在两党制的国家中,一般也不是只有两个政党,除了两大政党之外,还有些政治力量弱小的党。
只不过由于这些小党势单力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不到决定作用,因而政权总是在两个大党之间轮流交替。
3. 两党制典型之一:英国两党制
英国两党制是在英国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大政党竞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辉格党和托利党是17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两个正在形成中的政党,当时,它们实际上还算不上是完全意义上的政党。
“辉格”一词起源于苏格兰的盖尔语,意为马贼。
“托利”一词起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
1679年,当议会讨论詹姆士公爵(即后来的詹姆士二世)是否有权继承英国王位时,议员们展
开了激烈争论。
赞成的人被对方称为“托利”,反对的人则被对方称为“辉格”。
渐渐地,双方各自都以此自称。
后来,双方的观点都发生了变化,辉格党对君主不再持完全的否定态度,因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的权力已经受到种种限制;托利党也逐渐改变了坚决拥护专制君主制的立场,因为他们几次恢复旧王朝的企图都因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而失败。
久而久之,国王发现,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当其中
一个在议会中占多数时,就最好任命这个党的成员为内阁大臣,内阁就不会同议会闹矛盾。
18世纪上半期,辉格党在政治上占优势,是议会多数党,故此,辉格党执政近半个世纪。
18世纪后半期,托利党才得以执政。
工业革命以后,两党的主张发生一些变化。
大约在19世纪30年代,托利党改称保守党,辉格党改称自
由党。
英国两党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两党内部的组织结构日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表现为:
1)稳定的党魁选举制度;
2)完善的督导制度;
3)政党的组织结构更加完善。
第二,政党与政党制度的相互关系日趋规则化、制度化,具体表现为:
1)执政党与反对党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宪法惯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政党组织有详细的规则、制度和保障。
第三,政党政策取向日益趋同。
例如工党承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合理性和实行一系列社会经济改良政策(如建立和扩大国营经济成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监控等)与福利国家政策结合;而保守党则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合理性,实行市场经济、私有制和经济自由放任主义。
此外,其他政党的作用也在逐渐提高。
4. 两党制典型之二:美国两党制
(1)美国两党制的形成
美国两党制与国家政体上的总统制结合在一起,其最早萌芽于建国之初的联邦党派和反联邦派的对立。
后联邦党因竞选失败而分裂,仅剩下民主共和党,后来民主共和党分为民主党和国民共和党,1834年国民共和党改名辉格党,两党制初步形成。
美国内战结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两党制最后确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由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的两党制,且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日趋一致。
1847年美国著名画家汤姆斯?纳斯特绘制的一幅象与驴压跷跷板游戏的漫画,“象”代表共和党,“驴”代表民主党。
(2)美国两个主要政党代表的社会阶层及政策主张
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 ,前身是民主共和党。
民主党倾向于推行中间派经济政策和具有改革
性的社会政策。
民主党主要代表中产阶级偏下层,尤其在南部。
其选民基础是工会、黑人、亚裔、拉美裔、天主教势力。
民主党的政治理念:
——民主党倾向于自由主义,更强调人权、社会平等,主张加强妇女权益保护、反对种族歧视。
——民主党主张扩大政府权力,政府应积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增加公共投入,增加税收和社会福利。
——民主党更重视推行人权和社会平等的价值观。
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又常被简称为GOP(Grand Old Party,大老党),被视为是社会保守主义和经济古典自由主义的政党。
共和党主要代表中产阶级偏上层,尤其在北部。
选民基础是大企业、白人、新教势力。
共和党的政治理念:
——意识形态上共和党倾向保守主义,更强调维护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对社会和个人自由的干预。
——对内政策上,共和党主张缩小政府权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问题,主张降低税收和社会福利,减少公共开支。
——对外政策上,共和党倾向美国国家主义,更加强调美国利益,常常推行单边主义政策。
(3)美国两党制的特点
第一,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
美国两党制以总统竞选论胜败,获胜者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反对党,而两党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与执政和非执政党的地位无关。
第二,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美国的政党一向基本上是各州和地方委员会的松散联盟,这与美国实行地方分权的联邦制有关,美国的两党党员无严格的入党手续。
党员人数统计以大选前的选民登记或以投票为依据。
党的组织对一个议员不具有英国式的强有力的约束,议员主要从选区利益出发考虑自己的态度和倾向。
第三,候选人竞选班子在政党中起主导作用。
(二)多党制
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
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称“多党并立制”。
多党制的形成与国家的阶级结构和政治力量结构相关,也与选举制度紧密相连,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是一国党派林立的内在原因,比例代表制是多党制形成的制度条件(因为比例代表制使小党也有可能在议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今世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因政党结构的差异,执政方式亦有不同,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1)两极多元格局。
这种类型下的政党体制特点为:第一,政党数量多;第二,各政党往往分化成
阵线分明的左右两大阵营,轮流执政;第三,政权的更替往往取决于第三党的结盟政策。
这方面典型的是法国和德国。
(2)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这种政党体制下,任何一个政党在选举中都很难单独获得绝对多数席位,
政府一般为联合政府,反对派也组成联合阵线与之抗衡。
其特点为:第一,联合执政;第二,政权更迭频繁(但政权不稳并不意味着政治不稳)。
这方面典型的是意大利。
2.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这种多党制中,也存在多个政党,但其中一个政党的力量长期占压倒优势,并且处于单独执政地位。
典型例子为1955-1993年的日本自民党执政期,还有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
3. 多党制国家政治特点
第一,党派林立,党派情况复杂,少则五六个党,多则上百个党,各党派的社会背景和利益基础又十分复杂;
第二,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主要因为联合执政联盟很不稳定,一旦破裂,即造成政府危机;
第三,政党不断组成政党联盟,而且随着政局发展,政党联盟又不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
第四,多党制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控制劳动人民的工具,基本上由大资产阶级控制。
(三)一党制
在资本主义国家或某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由一个政党长期执政的政党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只有一个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或执政党是一个国家中唯一合法的政党,其他政党根本没有存在的机会。
所以一党制又可称为无竞争性的政党制度。
一党制主要出现于法西斯主义国家和一些以非洲国家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国家。
(1)法西斯一党制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国家如德国、意大利
等普遍实行法西斯独裁的一党制。
这种一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危机的产物,是垄断资产阶级无法以资产阶级民主制形式来维持其统治时所产生的一种极端的专政形式和政党制度。
(2)法西斯一党制的特点。
①法西斯党垄断国家政权,不允许其他政党合法存在和进行政治活动;
②建立在党魁个人独裁的基础上;③国家的统治以恐怖和暴力来维持,把国家的暴力特征和专政性质推向极端;④实行党政合一的政权形式。
(3)法西斯一党制实质。
德、意法西斯一党制是在当时德、意两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面临深刻危机,
垄断资产阶级认为利用资阶级民主制度已不能适应自己统治需要的情况下出现的,其实质是大资产阶级通过法西斯党使用恐怖手段实行暴力统治的制度。
民族主义国家的一党制的形成过程和具体表现:
有的由于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就是由单一的政党领导(如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劳动党等);
有的是在取得独立后,将原有的一切政党合并为一个政党(如坦桑尼亚革命党);
有的在法律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合法存在,或者通过军管取消原有的一切政党,然后再建立一个唯一合法的政党(如扎伊尔人民革命运动等);
有的在法律上虽然允许其他政党合法存在,也可以参与竞选和议会活动,但在事实上,政权长期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体现为它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又有两种类型:
(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这种政党制度的特点是:第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这一制度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不仅对国家政治生活实行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其他政党实行政治领导。
第二,其他政党是合法的参政党。
这些政党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包括参政议政,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实行,参加国家政权。
第三,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合法政党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和合作关系。
这一制度的典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
越南、老挝、古巴、朝鲜实行的都是这一制度。
在这种政党制度下,无产阶级政党是唯一合法的政党,并由它执掌政权。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特点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独自掌握政权,并由其党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