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衡东一中校本培训汇报型公开课
音乐的体裁--—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
授课人康才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积极地体验和欣赏歌曲,了解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特点。
2、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不同体裁音乐的美,培养对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
3、对不同音乐的欣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群众歌曲的产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和体验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特点
2、感受和区分歌曲的体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介绍沙宝亮
在寒假期间有一档非常火的节目叫《我是歌手》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其中一位让我们印象深刻外号“弹簧欧”他叫沙宝亮。对于他的成名作《暗香》众所熟悉的,但他在《我是歌手》这一节目中以一首优美抒情的带有草原气息的艺术歌曲也给我们留下了草原上那美丽的风景。
2、播放《鸿雁》
3、什么是艺术歌曲?它有什么特点呢?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那我们就一睹为快,欣赏一首。
二、艺术歌曲
欣赏:《教我如何不想他》
从旋律、伴奏、歌词、表达的内容四个方面思考歌曲的特点(分组布置任务)
1 、分组派代表回答
2 、老师总结:
旋律:优美抒情
伴奏: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旋律相互呼应,映衬
歌词:刘半农的诗(刘半农:“她”的创始人,刘天华的哥哥,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
表达的内容:对“他”的思念之情(他指一切心爱的他她它)
3、根据歌曲总结什么是艺术歌曲的特点?
歌词多采用著名诗词,伴奏占重要地位,运用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抒发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的
一种抒情歌曲
艺术歌曲源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基本上是在抒情歌曲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但一经出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突出地显露了它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并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方兴未艾地发展起来,至今仍盛行不衰。
艺术歌曲盛行于欧洲,欣赏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鳟鱼》
思考:体验艺术歌曲的特点,思考器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1、请学生回答:
2?、老师补充:音乐是不是很欢快活泼,像一条鱼儿游来游去
快活的游来游去——渔夫搅浑溪水——落入网中
作者看到这一幕对鳟鱼的怜悯和对渔夫的不满
3、介绍林志炫的《烟花易冷》并聆听。
师:艺术歌曲主要是供人们欣赏的,作曲技巧难度大,专业性高,对于演唱者的条件有很高的要求。那么,与之相对应,提供给群众集体演唱的歌曲——群众歌曲又有什么特点呢?
四、群众歌曲
1 、请学生齐唱:《团结就是力量》
边唱边感受歌曲的情绪,思考歌曲的作用?
坚定?豪迈?雄壮等鼓舞宣传?团结凝聚
2 、为什么这种歌曲有这样的特点呢?当时这首歌曲是在什么时期创作的?
歌曲的产生:近代国际国内革命战争,在战争年代,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群众歌曲:法国大革命:《马赛曲》人民公社《国际歌》
苏联保卫战争:《喀秋莎》中国抗日战争:《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
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首代表作品《马赛曲》。
3、欣赏:《马赛曲》
体验歌曲的情绪,讨论听后的感想?
4、总结群众歌曲的特点
为群众性集体演唱而创作的表现群众生活情绪,演唱技巧难度不?大的歌曲的总称,起宣传和鼓舞的作用。
从十八世纪末到现今,歌曲不断地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多种样式,这种样式便称为体裁。
5、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形式划分歌曲的体裁
我们已经欣赏多首歌曲,请大家总结下这些歌曲可以分为那些类型的体裁。
演唱方式:合唱、对唱、齐唱、独唱、小组唱等等
不同题材: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讽刺歌曲等
社会功能:小夜曲、摇篮曲等
五、对比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特点
艺术歌曲
旋律优美抒情
雄壮豪迈坚定
歌词多采用诗词通俗易懂
群众歌曲
伴奏歌曲的组成部分可有可无
表达的内容个人的内心情感
政治,社会活动演唱形式
独唱齐唱,轮唱
六、思考与体验
思考《鸿雁》属于那种音乐体裁、是群众歌曲还是艺术歌曲。
随乐哼唱《鸿雁》体验音乐优美抒情的美感。
七、小结下课
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只是两朵小浪花,希望同学们,多听,多欣赏,永浴音乐诗歌交融的海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音乐与诗歌的这一章节的起始课,在教学设计中始终贯穿音乐与诗歌之间的联系,旨在了解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特点,能够区分什么是艺术歌曲、什么是群众歌曲?掌握它们各自的音乐风格和在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增强对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兴趣。围绕问题设计思路,力求解决疑惑,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教学过程流畅,问题的设置有效,在欣赏和演唱歌曲时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愉悦的情境中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怎样使课堂更加的“活”,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