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20.13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的问题,主要方面是金融如何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这一问题由来已久,随着以2009年7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为标志,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这一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为此,不到一年的时间,也就是2010年3月,浩浩荡荡的中宣部、央行、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全面对接,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可谓声势浩大,掷地有声——确实有声,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也确实远远没有达到振聋发聩的地步,历经了宏观形势纷繁复杂、文化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十二五”,而今步入决胜小康的“十三五”攻坚阶段,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问题,看得到的多是个案的非典型性典型,而尚乏普遍的可以推而广之的制度设计和解决路径。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面临的问题
如果说科技如同人之骨骼,支撑肢体强健有力,文化如同人之血肉,使人仪态丰满充满活力,则金融则可比人之心
脏,源源不断向人的周身输送血液。
科技与文化之融合,文化与金融之融合,正如人体自身的系统构成,是发展趋势,亦是内在需求。
文化与金融融合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笼统地讲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能够客观显示出问题的全貌,也不利于深入分析研究文化企业到底为何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必须对其进行解剖细分。
根据文化企业融资问题的实际表现和面临困境,大概可以尝试做如下细分:一是按规模划分,可以分为大型文化企业和中小型文化企业,基本的表现是大企业融资相对容易,中小企业融资相对难一些;二是按行业领域划分,文化产业有九大行业领域,一般意义上讲,从事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的企业和偏科技类的文化企业融资相对容易一些,偏创意的企业比如设计类的等,融资相对难度大一些;三是从成长周期来看,处于不同成长期和发展阶段的文化企业,其融资的难易程度也是显见不同的;四是从融资的需求来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又有不同,两者的侧重和偏好也不一样。
当然,还可以做其他的有意分类,总而言之,文化是个筐,啥都可以装,把装进去的按类挑捡一下再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对问题认识得更透彻明晰一些。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基于前述对文化企业的分类,大致可以对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一些相对理性的原因剖析。
而不至于仅仅是抱怨融
资门槛太高,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一些现象。
既然文化与金融的融合主要表现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这一方面,因此我们对原因的分析主要依据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融资解决方式来分类,即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一个基本的观点和前提是,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不可能依靠所谓的“创新”覆盖所有的企业需求。
(一)从间接融资来看
相对而言,间接融资更容易为文化企业所青睐,虽然实际上绝大多数文化企业靠间接融资是搞不到钱的,只所以想从银行拿到钱主要还是因为融资成本较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企业实力的表现。
当前,不能说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不支持或热情不高,笔者了解到,实际上,近年来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热情恰恰是非常高的,很多金融机构都推出了专门针对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一些金融机构还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特色服务中心或专营机构、专营支行等等。
一方面是贯彻中央精神,积极落实上级要求,更重要的一方面,也是切实看到了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不争事实,挖掘新的客户资源和增长点。
之所以问题还摆在那里,关键在于“抵押”(或质押)二字。
一些大的文化企业可以相对比较容易的获得银行贷款,有些银行也经常宣传曾经给予华谊兄弟、海润影视等文化企业所谓的“准信用贷款”,实际上,这类处于行业龙头的企业,能够成为银行等机构的香饽饽,并没有什
么代表性,在他们身上适用的“准信用贷款”,银行是肯定不愿也不敢拓展到一般的文化企业身上的。
从抵押物的情况来看,一种是无抵押,这种不用说,只能靠边站,想走信用贷款?等等吧。
第二种是有抵押难作价,也就是抵押物难以评估,比如说出版许可、剧本等等。
第三种是抵押物有价而无市,难以交易变现,金融机构无法处置,这两种情况也是很难获得金融机构认可的。
第四种情况是有资产抵押,包括固定资产与可变现的轻资产,比如应收账款啥的,这种银行是没问题的,可惜这种情况就不存在所谓的文化企业的问题了,而是把文化企业作为了一般的企业。
这里面有少数的情况,是文化资产或权利抵押的,比如说艺术作品等等,也很少有代表性。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主要还是监管趋严和风控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很难由冲动变成行动。
金融机构争来争去的,还是那些绩优股而已。
(二)从直接融资来看
直接融资是以股票、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种融资机制。
当前,文化产业普遍被认为是投资发展的蓝海,在国家补短板强文化的战略部署下,发展前景被一至看好。
相对而言,文化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可能在现阶段更为可行。
但是很多成长性好的企业也面临这样的痛点,就是直接融资往往成本较高,以未来发展的可能来支撑当下的必要支出,从而让渡一部分股权,就好比明知道将来这只兔子能养得很肥,
却不得不以现在的斤两卖出一样,确实是肉疼。
既便这样,直接融资也还是有不少问题的。
一是众多文化企业普遍企业制度建设落后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特别是转企改制的国有文化企业,实际上很难摆脱传统的包袱,已经有不少的所谓中字头的企业夭折或类似夭折,实在可惜。
二是大多数的文化企业规模以中小为主,不具备直接融资的条件和可能。
三是自2003年开始的文化企业上市工作,十余年来,通过IPO上市融资的文化企业依然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上市的制度设计对于文化企业来讲,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三、解决路径思考
破解文化企业融资困境,既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又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既需要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联动,又需要政策的引导和保障。
当前来看,以下几方面工作值得关注:一是积极培育文化要素市场。
完善文化类资产的评估鉴定和交易机制。
逐步建立一整套文化资产的确权、登记、评估、交易服务体系,使得无形资产、文化创意有价值、能流通,能交易,打通文化资产抵押的阻隔,这个问题,关键不是估价方法,关键是交易规则的设定和规范化管理,从相对容易的有形文化资产开始探索,真正推向市场,建立全国性的文化要素交易市场。
二是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和特点,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符合文化企业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逐步扩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股权质押贷款等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创新产品的规模;积极探索综合质押贷款模式,拓宽文化企业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鼓励针对具有一定实力的文化企业开展信用或类信用贷款,建立文化产业行业信用评级制度。
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提供精准、灵活、快捷的金融支持服务。
三是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的协同联动。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不是某一种金融机构包打天下,需要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各自的业务和风险范围内,积极协同联动。
比如从单一的银行贷款到投贷联动,甚至逐步到投、险、保、贷联动等,降低综合金融风险。
另外,针对文化企业不同的需求,引入小额贷款公司、典当、信托等机构,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积极帮助有能力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集合债券等方式融资;设立由财政资金参与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优质文化产业项目的直接投资力度;积极鼓励引导有能力的文化企业通过IPO上市融资。
最终形成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四是加强政策引导。
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对于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十分重要。
施策的重点首先应该集中在制度的创新和管理规范的制定,明确游戏规则和行业行为边界,明晰
风险。
其次要积极引导建立文化版权投资交易市场,完善评估交易体系,搭建平台。
再次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培养企业信用意识和习惯,建立规范的信披制度。
另外要加大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风险补偿、贴保贴息等方式,降低风险,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成立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公司,直接投资文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