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文(论证)思路分析概括

行文(论证)思路分析概括

行文(论证)思路分析概括
行文(论证)思路分析概括

概括论证思路

【命题说明】

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结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章的体式和章节结构,如体裁形式、顺序线索、开头结尾、章节段落、过渡衔接、伏笔照应等;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组织,如观点和材料、整体和部分、部分和部分等。

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还需要依据不同文章文体的差异,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理清文章的线索。

叙述类作品需要梳理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即线索。散文也有线索,散文的线索更多指作者在行文中的情感线索。

2.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说理的逻辑。

3.理解文章的安排顺序。

说明性文章,应当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常见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理顺序。

4.把握材料详略处理的意图。

概括论证思路,顾名思义,是概括(议论文)对论点的论证过程和方法。论证思路作为高考阅读分析能力考察的基本题型,解答这一题型要求考生熟悉论证过程的基本环节(引论、本论、结论)和常规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等)。把握思路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方法点拨】

论证思路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者的构思,这一点在答题时常常被忽视。作者的构思主要包括论证方法的选择(答题时根据实际一般只强点比较显性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例证和引证一般不需特别强调);论证角度的选择(注意论点提出的角度,分析论证的切入点等等)。对论证思路的研究需要关注作者如何提出论题;作者如何呈现观点;作者如何界定概念的内涵;作者如何辨析概念;作者如何处理论据;作者分哪几步展开论证的;作者如何将论证引向深入等等方面。作答时,可以有选择地将上述内容加以强调,以体现作者的论证思路设计的巧妙。对论证思路的评价也可以简单提及,比如逻辑严谨,思路缜密,层次清晰等等。还有必要指出,文本的特殊性也要考虑,学术性文本论证思路上往往更重视论证背后的学理性、逻辑性,而一般性的杂文在论证思路上往往比较关注通俗性、形象性。

另一方面是论证的过程,这一点相对比较容易。答题时需要把握文本的大致结构,并将文本的结构框架呈现出来即可,因此,作答时必须使用诸如“首先”“接下来”“最后”等词语,将作者的论证过程分析清楚。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单纯地交代论证过程并不能真正体现论证思路。最好能够强调,文本各个论证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引出后文的议论对象”“为后文对┄┄的论述做铺垫”“使读者对相应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了论证的现实针对性”等等。

最后,还要特别强调对于过程、方法、路径的分析,绝不能取代对于文本内容的关注,

答题中文本重要语句(涉及文本论点、分论点、重要判断和论据、结论等)要进行适度的归纳、提炼和概括,甚至可以引用。

【典型例题】

例题一:7.第⑦段论证了艺术美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的特殊价值,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2017年上海春考)

⑦第二,艺术美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艺术美虽然有供人消遣、娱乐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它负有推动社会前进的特殊使命。朗吉弩斯说:“艺术作品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心灵,能把人的禀赋和修养中那些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的意象都鼓动起来,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的心里,引起听众和作者共鸣。就是这样通过由文词建筑起来的巨构,作者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受到作品中的崇高、庄严、雄伟等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艺术美能够政征服人心,鼓舞人心,促使人们奋发向上,以达到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最后的目的。

答案:本段末直接论证艺术美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特殊价值,而主要是应用朗吉努斯的话,阐述的是艺术美对于个人品质提升的作用,个人品质的提升与推动社会进步间有何关系,作者并未进一步论述,所以我认为认真是不充分的。(论证内容的概括2分,论证内容与观点间的关系分析2分)

例题二: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2017年上海高考《常识和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呢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判断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情况培养起来的。┄

④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缺一块,这当然是常情。┄

⑤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

⑥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

⑦可见,理论和常识无所谓谁更正确,只是理论用整体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把我们对世界的识见带到更深或更高的层面。

答案示例:文章先给出讨论对象,即常识和理论;然后明确讨论对象,将“常识”界定为“来日常经验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证,得到“常识解释有局限因而需要理论”“理论的道理来自常识”“理论解释更具整体性”三个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常识和理论都正确,不过理论能对世界做整体解释。

评分说明:给出讨论对象,1分;明确讨论对象,1分;展开论证,得出三个观点,2分;得出结论,1分。

例题三:8.试简要概述作者对“文学社会学”的论述过程。(2018年崇明区一模《文学社会学的“摆渡”》)

①中国古代诗文,┄┄而至明清则外部关系问题更加突出。┄┄不将诸多“外部”关系梳理清楚,会多少有些隔靴搔痒。

②这也就是自己这些年在明清诗文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原因了。┄┄而文学社会学研究较之其他方法更容易发生偏差,罗贝尔·埃斯卡皮在写作《文学与社会》时已经注意到相关问题:真正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明显地被忽略了,┄┄

③在1950年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学社会学是学者们最习惯使用的研究方法,这一方面是受到传统的“知人论世”说的影响,┄┄尽管不断有学者将文学社会学与其他国外文艺理论、方法并论加以介绍,为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辩护,但似乎总难洗白。┄┄

④研究实践与命名的脱节,还与强调文学学科的主体性有关。┄┄但也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研究的对象,还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⑤其实,随着学科壁垒的打破,┄┄如果社会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纳入文学,又何尝不可,何损文学的学科主体性、学术自足性呢┄┄阐他域以辅文学是好事,反之亦然,其理实不待详辩。

⑥当然,文学社会学是立足文学而借由社会学的摆渡,这与站在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还是有所不同的。┄┄

⑦不言而喻的是,“文学之舟”要航行到目标,需要的动力因素很多,文学社会学只是多种研究方法之一,是研究合力的组成部分,┄┄对文学史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起侧翼支持或补充作用,而不能替代他翼之重要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首先从自己的研究经历中,引出对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研究必须关注其社会性因素的论述,为后文提出文学社会学核心概念做铺垫。接着通过引用埃斯卡皮的论述论证文学社会学研究容易产生偏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1950年代文学社会学因被意识形态左右而失去理论意义,这构成此后研究实践与命名之间的脱节的原因之一。接着论述强调文学学科个体性是另一原因,并从宏观文学史意识角度对此加以批驳,引出作者对文学与社会学关系的辩证思考。最后,提出文学社会学是立足文学而借由社会学的摆渡的结论。全文逻辑严谨,思维缜密,有很强的学术性。

例题四: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2018年秋考)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对于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等,历来的哲学家和一般社会大众,无不认为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人为情感、情绪所使唤,即使是少得可怜的理性、理智,也只是居于被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真是可悯和可悲。

行远自迩,先从简单的情境开始琢磨。如果人真的是情绪的动物,那么动物一旦受到环境里的刺激,会直接不假修饰地表达喜怒哀乐。可是,非常奇怪,每个人都可以自问:被父母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主意“此处不留人”!

可见得,对于情绪的运用,还是有规则可循。一言以蔽之,喜怒哀乐的逻辑,就是简单的成本效益。对上司、主考官、指导教授发怒的成本高而效益低,因此不值得这么做,做了不划算!

不过,扪心自问,很多人把气往父母、手足身上出,对于朋友却客气有礼得不得了;宁愿得罪家人,却不愿意对朋友稍稍失礼。似乎,家人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就是成本效益的考虑:得罪家人,家人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得罪了朋友,朋友可能就不再是朋友,甚至变成敌人。因此,无须掰脚趾头加减计算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反之。万物之灵的人们,自然会去彼取此。

可是,另一种心境感怀,似乎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让父母失望的事,往往有浓厚的罪恶感。怎么回事这种对比,其实也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大自然的考验,一起度过人祸天灾。伦理关系紧密,才能够同舟共济。要使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的观念,就是支持伦常结构的重要条件。

然而,这不是有点矛盾吗可以得罪家人,却不愿意得罪朋友;可是,对不起父母时会觉得歉疚神伤,对不起朋友时却没有类似的感受。为什么稍稍琢磨就可以体会,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正反映了人在处理情绪时的粗致细微处。朋友是一时的,父母是永久的。因此,小的利害上,可以以朋友为重,牺牲父母家人;在长远的考虑上,当然还是要呵护父母家人的权益。

由此可见,对于爱恨情仇及喜怒哀乐的运用,人们还是自觉不自量、有意无意地受到成本效益的影响。精确具体来说,人不是情感的动物,人是成本效益的动物!理智不是情感的奴隶,情感才是受到理智的驾驭和节制!

在粗浅的程度上,生物有暖饱情欲的需求,一旦需求得到满足,生物体自然发出讯号,无须再做探寻。因此,胃里塞满食物之后,会有“饱”的感觉;身上有衣物之后,会有“暖”的反应。同样的道理,喜怒哀乐等情怀,也是一种生物上的反应,反映了生物体所面对或经历的情境。比较重要的,是这些生理上的反应,除了是生物体的宣泄之外,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每一个人生,都可以看成是多回合的赛局(a repeated game)。这一回合所发生的事,对未来会产生影响。因此,喜怒哀乐的情绪,是对已经发生之事的反应;除此之外,也对未来有提醒、警示、刺激、诱发的作用。

在更抽象的层次上,喜怒哀乐等情绪和理性合纵连横,发挥互补和合作的功能,希望能保障和增进生物体的福祉。譬如,讨价还价不成,“一气之下”掉头而去;左思右想犹豫不决,“血气之勇”直接示爱等等。因此,情绪等于是一种规则(stopping rule),指示生物体放弃眼前的道路,转换到另一条轨迹上!

答案:本文先根据事例对“情感驾驭理智”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然后给出“情感运用受成本效益考量的支配”的观点,再通过解释更多复杂现象进一步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最后从生物演化角度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持。

【拓展练习】

练习一:4.概括第(3)段的论述思路。(4分)(2019年金山一模)

(3)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答案:先提出观点“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接着说一代代人创造了城市把记忆留在城市

中,承载城市记忆的有两种,然后举了物质遗产和口头非物质遗产的例子,最后讲了地名的作用及打造城市“名片”的关键是体现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观点1分,层次和内容3分)练习二:7.概括本文论证思路。(4分)(2019年虹口一模)

小议“伪善”

陈家琪

(1)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是动机上的善。

(2)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6)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

(7)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

..”,而不是“合于义务”。“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赚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则”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规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好。当然,规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8)“伪善”就是只讲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9)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规定:

(10)第一,意图上的善决定一切,于是所有行为——批斗老师,烧书,砸烂旧世界,就都是对的,这叫从动机上把自己的恶解释为善。

(11)第二,用外在的原因解释别人的动机,于是既可以把别人的善行解释成恶行,也可以把对方的恶行解释为善行;出身、历史、经历、看了什么书、听了谁的话等等都可以成为解释的理由。

(12)第三,盖然论。到底什么样的动机是善、是恶,是出于义务,最后只有靠权威的认定;于是有多少权威,也就有了多少必须“出于义务”的行为动机;权威也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大家无形中养成了“听话”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作风,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代替了概念与逻辑上的论述。

(13)第四,善与恶的界限终于消失了,人们各自选择自己的行为,然后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无数的人由“坏人”变成好人,又有无数身居高位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如此反复,终于使善恶不再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与选择。大家也就只习惯于从道德上(也就是从动机上)对诸如三聚氰胺、毒疫苗之类的事进行谴责,而这些谴责既无效也无力,因为你只会把问题归结为道德、动机、良知、信念等主观因素,而所有应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善恶之别,只能等待着权力意志的任性解释。

(14)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

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散文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我们这代人,五十年前,“文革”开始时,从内心到外在过的都是一种英雄、道德、崇高、让信念充满诗意的生活,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种种灾难,包括那么多人的死亡与对文物古迹的极其彻底的、可怕的破坏一无所感或毫不在意。五十年后的年轻人呢他们可知道五十年前所发生过的一切他们可从理论上对道德与政治、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做过思索作为一个在高校中已经工作了超过三十五年的老教授,听到对社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天良丧尽之类的道德谴责时,怎能不忧心忡忡,并在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中不断遭遇着“伪善”的磨难答案:首先解释什么是伪善,然后指出伪善的问题所在,并阐述了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观点,接着作者论述了伪善的四种形式及其表现,进一步揭示出了伪善泛滥会造成的恶果。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引发青年人对于“伪善”、“合于义务”和“出于义务”的现实思考。

练习三: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2019长宁一模)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

(1)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2)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3)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4)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

....”,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5)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6)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会强调伦理美德与实践智慧,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会强调“仁义礼智”或“心之四端”,为什么康德会把“可普遍的道德立法”列为理性行为者的自由本质,为什么宗教家往往设计一些经由道德实践而获得解救的修行之途。因为他们都试图表明,在推动人类走向崇高、臻于卓越的过程中,道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7)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8)所以,功利主义者会强调道德对于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的遵循与束缚,启蒙思想家会强调各种社会契约的设计及其合理性,而那些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则试图证明,我们这种“讲道德”的人类的存活与繁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生存竞争中胜过了那些“不讲道德”的物种或人种罢了。

(9)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在回答“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时,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答案:本文开篇直接抛出论题——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然后以数千数万年来“讲道德”在建立人际关系、伦理秩序、社会预期上有其作用的事实回答了论题;继而通过反向追问“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推论出人类延续多年的“讲道德”是人反思和选择的结果,而非“天生地”或“必然地”;最后以“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两种论证方案表明人为什么更愿意选择“讲道德”。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分析文章结构与思路

主标题:分析文章结构与思路 副标题:理顺文章的思路,找出作者的行文脉络,是读懂文章的关键,同学们要认真复习哟。关键词:文章思路,结构,复习方法 难度:3 重要程度:5 内容: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这里所说的“文章”,可以是语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1、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2、分析文章的意义段,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划分出意义段。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结构。 怎样划分意义段呢? (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轻到重、简单到复杂)来划分。而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边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 1

高考语文“行文脉络”题的解答思路

高考语文“行文脉络”题的解答思路 在阅读本文前,我们先观赏一下2011年安徽省高考小说阅读题第一题: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参考答案】(二)期待好价格,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解题思路】小说的脉络实则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 高考语文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有时会考查对“行文思路”的分析。这属于《考试大纲》中提出的“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属C级。此考点在高考阅读中不常涉及,主要原因之一是现代文(主要是散文)的“行文思路”分析,很难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唯一答案。这同时也说明,如果高考阅读命题涉及到此考点的话,那么不仅是在题干上命题人会有相应的解答角度暗示,而且文本本身的“行文思路”也应该有相对明显、唯一的解读结果。 行文思路就是文章思想的路径、脉络,它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结构。结构与思路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结构服务于思路,思路外化为形式,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分析行文思路,即在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结构,即在梳理行文思路。以下主要结合2009年高考语文真题对“行文思路”题的解答规律加以说明。 一.“行文思路”题命题的一般规律 1.此类考题考查的文本范围较大。它主要是针对全文的考查,有时是针对某个语段的考查。 2.此类考题的位置几乎总在最后。从全国一卷来看,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共四道题,如果考查“行文思路”,则此题总是在最后一题出现,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行文思路”考查范围常常指向全文,此题出现在最后,符合考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进程。 3.此类考题的解答形式一般是主观表述式。命题人要求考生自己针对文本阅读范围,自己选定理清思路的角度,对文本加以归纳、概括。 二.“行文思路”题解答的一般技巧 1.认真审题,揣摩命题人所暗示的答题角度。 2.辨明文体,依据四大类文体的各自特点思考“行文思路”的解答思路。 3.必须首先从某一恰当的角度出发,将文本语段合理地归纳为相对集中的三四个“版块”,然后对各个“版块”加以概括表述。 4.“行文思路”解答时的一般表述句式是:某段至某段写的是某某…… 三.四大类文体“行文思路”的一般特点: 1.散文: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的文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是文中所写的事件,“神”是文章的思想感情。 多数情况下可以从散文“神”(情感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抒情散文尤其如此。 有时可以从散文蕴含的道理(“神”)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哲理散文尤其如此。 有时可以从“形”(散乱的事件)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叙事性散文尤其如

行文思路

高考语文“行文思路”题的解答思路 高考语文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有时会考查对“行文思路”的分析。这属于《考试大纲》中提出的“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属C级。此考点在高考阅读中不常涉及,主要原因之一是现代文(主要是散文)的“行文思路”分析,很难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唯一答案。这同时也说明,如果高考阅读命题涉及到此考点的话,那么不仅是在题干上命题人会有相应的解答角度暗示,而且文本本身的“行文思路”也应该有相对明显、唯一的解读结果。 行文思路就是文章思想的路径、脉络,它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结构。结构与思路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结构服务于思路,思路外化为形式,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分析行文思路,即在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结构,即在梳理行文思路。以下主要结合2009年高考语文真题对“行文思路”题的解答规律加以说明。 一.“行文思路”题命题的一般规律 1.此类考题考查的文本范围较大。它主要是针对全文的考查,有时是针对某个语段的考查。 2.此类考题的位置几乎总在最后。从全国一卷来看,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共四道题,如果考查“行文思路”,则此题总是在最后一题出现,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行文思路”考查范围常常指向全文,此题出现在最后,符合考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进程。 3.此类考题的解答形式一般是主观表述式。命题人要求考生自己针对文本阅读范围,自己选定理清思路的角度,对文本加以归纳、概括。 二.“行文思路”题解答的一般技巧 1.认真审题,揣摩命题人所暗示的答题角度。 2.辨明文体,依据四大类文体的各自特点思考“行文思路”的解答思路。 3.必须首先从某一恰当的角度出发,将文本语段合理地归纳为相对集中的三四个“版块”,然后对各个“版块”加以概括表述。 4.“行文思路”解答时的一般表述句式是:某段至某段写的是某某…… 三.四大类文体“行文思路”的一般特点: 1.散文: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的文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是文中所写的事件,“神”是文章的思想感情。 多数情况下可以从散文“神”(情感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抒情散文尤其如此。λ 有时可以从散文蕴含的道理(“神”)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哲理散文尤其如此。λ 有时可以从“形”(散乱的事件)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叙事性散文尤其如此。λ有时可以从时间、空间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游记散文尤其如此。λ 2.记叙文:高考中较少考到记叙文(含小说)阅读。记叙文的特点在于叙事性,事件的连贯性。 多数情况可以从“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情节进行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λ 有时可以从事件发生过程中“时间”或“空间”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λ 有时可以从“倒序”“顺序”“插叙”“补叙”这样的叙事顺序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λ 3.议论文:高考现代文大阅读中很少考到议论文。议论文的特点在于其严谨的说理逻辑性。 可以从“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这三种基本结构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λ 可以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说理逻辑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

行文思路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中考现代文 阅读技法点拨之一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是整体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也是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的基础。近年来,一直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那么,如何才能迅速攻克这一考点呢? 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文中材料的安排和组织,是支撑文章的骨架,是作者写作思维的外在形式。作者在文章中表情达意、叙事说理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表达出来。 思路则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线和途径。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侧面的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理清行文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 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实际来看,在考查过程中,常常把“把握结构,理清思路”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文章的层次);②编写文章的提纲; ③给文中的一段话进行句子排序;④分析文中较为特殊的段落的作用;⑤文中的伏笔与照应;⑥叙述文章的思路等等。 阅读现代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整体阅读。整体阅读是阅读最基本原则与的方法,它可以使做题建立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增加做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增强解题的准确度。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对文章形成大致认识: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文体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然后再理清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而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段落取精。段落取精就是要摄取文章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得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小层,理清文章的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明白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上下照应的地方,把握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支撑句等内容。 第三步,提取线索。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一篇文章,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局部语段,往往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正是由于这条线索,文章或段落之间才会井然有序。常用的文章线索主要有:①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②以人物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④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为线索;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下面我们就结合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实例进行简要分析: 1、从形式方面分析: (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2)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感变化等来安排层次;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分析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分析行文思路

题型一: 分析文章线索及其作用 设问方式: 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015江苏卷)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2012湖北卷) 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011北京卷) 答题思路: 第一步,点明XXX是文章的线索。 第二步,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然后结合全文内容或上下文内容做具体分析。 对点训练: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城》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

整体行文思路的分析学案

整体行文思路的分析教案 目标:学会分析文章整体行文思路。 重点:掌握分析文章思路的方法。 【温故知新导引自学】 问题1:散文的分类及基本特点什么? 知识点阐述: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学生问题及对策: 问题2:说说对文章行文思路的理解? 知识点阐述:行文思路是作者安排文章内容的结构顺序。 学生问题及对策 【交流质疑精讲点拨】 例1、见《三维设计》p179《太阳梦》 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题目分析:作者表达思想,要遵循一定的条理(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关联等。这种对作品的整体规划,便是思路;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结构,即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 【答案】(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2)“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学生互动单元设计 讨论什么什么是“线索”,散文的线索有哪些? 贯串全文联缀人物和事物的顺序叫“线索”。散文因为“形散”,所以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变式问题1这篇文章围绕什么写了哪些事情? 还可以这样问:文章的材料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 追问问题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文章是如何展开的。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的。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

梳理行文思路培训资料

梳理行文思路

梳理行文思路 1、文章的行文思路 大体可归结为三种类型。并列式:其思维方式是平行扩展,段与段之间表现为横向的关系。内容一般是谈几个方面的问题或者是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 层进式:表现为上下文之间互相衔接,向前推进,思维形式是纵向延伸,事情发展有明显的阶段行。总一分式:实际包含了总——分,分——总,总——分——总的形式。 行文思路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结构。结构与思路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结构服务于思路,思路外化为形式,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分析行文思路,即在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结构,即在梳理行文的思路。 文章的结构有总体结构,也有局部结构。总体结构即全文结构,局部结构多为一段文章内的结构。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总体思路,就要弄清文中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把握局部结构或思路,就是要弄清某一语段内句子与句子的关系 2、文体特征 辨明文体特征是解答行文思路题的第一要务。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不同地点的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劲舞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以抒情为主的文章: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以某物为线索串联文章分析。 即时破解 1、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要点或公式:记叙问的行文思路多数情况可以从“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情节进行角度来归纳概括;有时可以从时间或空

间的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有时可以从倒叙顺叙插叙补叙这样的叙事顺序的角度来归纳概括。 抒情散文多数情况霞可以从散文的“神”的角度来归纳开阔其“行文思路”。哲理散文有时可以从散文蕴含的道理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叙事性散文有时可以从形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2、**部分与**部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要点与公式:有总分关系、分总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一般与特殊关系。 3\结合文章思路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秒处。 要点或公式: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划分层次,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散文,深入思路形与神的关系。 例文:池莉《瓷器的意味》

行文(论证)思路分析概括

概括论证思路 【命题说明】 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结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章的体式和章节结构,如体裁形式、顺序线索、开头结尾、章节段落、过渡衔接、伏笔照应等;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组织,如观点和材料、整体和部分、部分和部分等。 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还需要依据不同文章文体的差异,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理清文章的线索。 叙述类作品需要梳理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即线索。散文也有线索,散文的线索更多指作者在行文中的情感线索。 2.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说理的逻辑。 3.理解文章的安排顺序。 说明性文章,应当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常见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理顺序。 4.把握材料详略处理的意图。 概括论证思路,顾名思义,是概括(议论文)对论点的论证过程和方法。论证思路作为高考阅读分析能力考察的基本题型,解答这一题型要求考生熟悉论证过程的基本环节(引论、本论、结论)和常规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等)。把握思路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方法点拨】 论证思路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者的构思,这一点在答题时常常被忽视。作者的构思主要包括论证方法的选择(答题时根据实际一般只强点比较显性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例证和引证一般不需特别强调);论证角度的选择(注意论点提出的角度,分析论证的切入点等等)。对论证思路的研究需要关注作者如何提出论题;作者如何呈现观点;作者如何界定概念的内涵;作者如何辨析概念;作者如何处理论据;作者分哪几步展开论证的;作者如何将论证引向深入等等方面。作答时,可以有选择地将上述内容加以强调,以体现作者的论证思路设计的巧妙。对论证思路的评价也可以简单提及,比如逻辑严谨,思路缜密,层次清晰等等。还有必要指出,文本的特殊性也要考虑,学术性文本论证思路上往往更重视论证背后的学理性、逻辑性,而一般性的杂文在论证思路上往往比较关注通俗性、形象性。 另一方面是论证的过程,这一点相对比较容易。答题时需要把握文本的大致结构,并将文本的结构框架呈现出来即可,因此,作答时必须使用诸如“首先”“接下来”“最后”等词语,将作者的论证过程分析清楚。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单纯地交代论证过程并不能真正体现论证思路。最好能够强调,文本各个论证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引出后文的议论对象”“为后文对┄┄的论述做铺垫”“使读者对相应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了论证的现实针对性”等等。 最后,还要特别强调对于过程、方法、路径的分析,绝不能取代对于文本内容的关注,

材料作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材料作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导读:(1)引:开头概述材料大意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还应注意选择与下文即将提出的中心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无关的部分可略去不提。 (2)提:提出中心论点 这一中心论点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因而,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提炼出恰当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观点提炼得不准确,文章就“跑”了题,后面的文字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了。 (3)摆: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这部分是议论文的主体,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充分阐明论点的正确性,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4)结: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 开头引材料从材料切入,简要分析,引出论点。 中间联材料说理议论的时候用材料的主旨或关键词来贯穿、衔接,如果能把背景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镶嵌进去,那么会使文章与背景材料融合得更为紧密; 结尾再扣材料,使材料与文章融为一体,同时又体现出文章对材料的引申、丰富和升华。 开头的写法:先概括引述所给材料的内容,稍作分析引申,马上在第一段的结束处(或另起一段)亮出自己的中心观点句。

例:肇庆市“一模”作文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他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 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谢。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 儿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爱她就别把她搂得太紧 人总是有一种占有欲的,就像那个爱花的学童想把那话占为己有一样。可是往往就是由于这种占有欲而令许多美好的东西因此而消亡,所以,爱她就别把她搂得太紧,放开她,美才会才会存在得更久。 历史被如纱的时光悄悄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

梳理行文思路

梳理行文思路 1、文章的行文思路 大体可归结为三种类型。并列式:其思维方式是平行扩展,段与段之间表现为横向的关系。内容一般是谈几个方面的问题或者是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 层进式:表现为上下文之间互相衔接,向前推进,思维形式是纵向延伸,事情发展有明显的阶段行。总一分式:实际包含了总——分,分——总,总——分——总的形式。 行文思路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结构。结构与思路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结构服务于思路,思路外化为形式,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分析行文思路,即在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结构,即在梳理行文的思路。 文章的结构有总体结构,也有局部结构。总体结构即全文结构,局部结构多为一段文章内的结构。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总体思路,就要弄清文中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把握局部结构或思路,就是要弄清某一语段内句子与句子的关系 2、文体特征 辨明文体特征是解答行文思路题的第一要务。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不同地点的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劲舞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以抒情为主的文章: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以某物为线索串联文章分析。 即时破解 1、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要点或公式:记叙问的行文思路多数情况可以从“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情节进行角度来归纳概括;有时可以从时间或空间的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有时可以从倒叙顺叙插叙补叙这样的叙事顺序的

散文的行文思路

【知识精讲】 常见写法: 1.空间顺序: 2.时间顺序 3. 写作手法之景物描写

樱桃 黄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堥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堥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山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的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度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修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旁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夫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称。走

散文(行文思路和线索)

2020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散文复习之结构思路 一、知识点整理 (一)散文结构思路概念和类型 思路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安排与段落间的关系。 (三)考向 1.从线索(事物、人物、事件、景物、行程、情感、空间、时间)入手,分析其在组织材料、叙述事件、表达主旨等方面起的作用; 2.从某个局部(开头、结尾、过渡段)入手,分析其在整个篇章中的作用。 (四)考法及解题思路 1.行文思路和线索 (1)设问示例: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概括。 文章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本文……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综合全文,分析……的心理(情感)变化。

(2)寻找线索的方法: ①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②关注文章标题;③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3)线索的一般作用: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内容集中; ③揭示主题; 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2.分析语段作用 (1)设问示例:文中画线句子(或开头或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 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写起? 文章写……有什么作用(用意是什么)? 如果将某一段删去,好不好? 文章着重写了……,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 (2)解题思路:①内容:概括内容(出现特点形容词); ②结构:指出结构作用并分析; ③主题:表达……情感,揭示……主题; ④表达效果。 (3)答题模版

三、典型例题 (一)题型一线索和行文思路 【典型例题1】【2017年上海卷】 相思 贾平凹 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②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剪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 ③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④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 ⑤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 ⑥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⑦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衣兜里,担心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冻坏它,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画图纸,鉴定矿石,常常忘了吃饭,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 ⑧现在,北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边,放在你的脖子下。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⑨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深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土瓷罐里了。 ⑩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 ?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窸窸窣窣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

散文结构行文思路配套检测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配套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湖 海桀 ①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②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③你向她走去。 ④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⑤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⑥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⑦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⑧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继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寂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弥漫着人烟和爱意的村庄与大地。 ⑨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⑩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

2018届高三作文行文思路训练

2018届高三作文行文思路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 请以“放下”或“不放下”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不少于800个字。 1.放下 所谓放下,大概就是指对那些身外之物,无关的利益纷争臵之不理。有时候,适时地放下,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智慧,不是软弱,而是一种超然。(阐述破题,引出观点。) 人生在世,总会有很多羁绊,很多重负。事事在意,事事执着,可能会给自己增加无谓的负担,平添无谓的烦恼。这时候,我们需要放下。放下代表着解脱,它能让我们更加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该放即放,无需眷恋。(简要分析为什么) 曼德拉放下仇恨,把怨恨留在身后,也解放了自己。当年,曼德拉因反对种族压迫而入狱,饱受摧残。当他出狱当上总统之后,在就职典礼上,却恭敬地向当年虐待他的看守致敬,这一举动令所有在场

的人为之动容。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放下怨恨,宽容了别人,也释放了自己。(正面举例分析放下的作用) 事事在意,不懂得放下,以冷眼面对冷眼,世界只会变得更加盲目。现在世界上纷争不断,大多出于互相报复,不懂得放下。911事件之后,美国为了报复袭击者,借打击恐怖组织之名,出兵伊拉克。逞一时之义气,报一时之怨恨,但也使自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难以抽身,更令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到处树敌。所以不懂得放下,可能会令自己得不偿失,作茧自缚。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使大奸大恶之人,只要放下恶念,依然有成佛的可能。但是如果执迷不悟,心中恶念不放,自然也就跌入万劫不复之地。一念菩提,一念地狱,皆因是否懂得放下。(反面举例分析不懂得放下的后果,正面举例分析对比) 但是,有些事情我们却不能轻易放下,而要敢做敢当,坚决拿起。18个路人面对被撞的小悦悦,竟然都没有停下脚步,伸出援手,而是放下了恻隐之心,这是他们的可悲,也是社会的可悲。企业为了逐利,制假贩假、黑心棉、地沟油、毒大米层出不穷,皆因他们放下了企业的良知和责任。因此,道德、良知、责任…..这些人性的光芒,我们万不可放下。(辩证分析)

分析作品结构教案一(行文思路篇)

分析作品结构教案一(行文思路篇) 主备人:彭晓云使用时间2xx 1-3-21 教学目标: 学习考纲,明确考点 学会能整体把握作品的结构 学习重难点:分析作品结构 【考纲阐释:】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的,各个方便之间关联和安排。教学过程 题型示例 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 文章结尾作者呼吁“”,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文章以“。。。。。”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是比如和说开的? 作者在文章张开了那些遐想? 全文渗透着作者。。。。。。的情感,请具体说明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高考回顾 1.xx年xx卷《炉火》 问题: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那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概括。 2.xx年xx卷《雾》 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Pxx3 3.xx年xx卷《我与地坛》 文中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我觉得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的太久了”?请简要分析。 4.《渴望苦难》作者围绕“渴望苦难”这一个中心是如何展开的? 5.《夜色中的喃喃呓语》,情概况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安排。 三、真题演练 【阅读一】(20xx年高考xx卷)的第xx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xx-xx题。 说村落阎连科 ⑴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⑵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⑶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⑷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

第五讲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五讲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解读考点】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结构就是思路的体现。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①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中间的层次,②全篇的结构,③把握层次基础上归纳概括。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考查角度】 1、结合文章思路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 例1、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器作用。①表现了狗的忠诚,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密切关系,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是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与文章的开头形成呼应。 2、结合文章的思路,理解词句的含义或作用。 例如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地。“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结合上文写得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沉醉”“舞蹈”“活跃的气氛”。可知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和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歌。 3、对作者观点或看法进行分条论述,往往能够涉及到层次和划分。 例如2008天津《敦煌》“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4、直接考查结构和思路。 例如2008、湖北《雾》“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行文的思路” 2009年湖北《书房的窗户》“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说明。 【方法指导】 一、分析的前提条件 1、细致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 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