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九年级苏少版 第1课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完整版)雕塑艺术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研究到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其观察、创造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雕塑艺术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介绍雕塑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2. 雕塑的基本材料和工具介绍雕塑常用的材料,如石头、木头、金属等,以及雕塑所需的基本工具。
3. 雕塑技巧和表现形式教授不同雕塑技巧,如雕刻、塑造、组合等,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写实、抽象、装置等。
4. 雕塑的创作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创作规划、设计和实施,培养其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 雕塑艺术欣赏和评论展示和讨论著名雕塑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评论,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雕塑作品,激发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
2. 知识传授:介绍雕塑的定义、历史背景、基本材料和工具等内容,并进行简单的示范和演示。
3. 技能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基本雕塑技巧的练,如用泥土塑造简单的形体。
4.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进行雕塑作品的创作,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讨论进行完成。
5. 艺术欣赏和评论:组织学生欣赏和评论著名雕塑作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 总结:对本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体会。
教学评估:1. 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评价,包括创作过程和成果。
2. 学生在艺术欣赏和评论中的表现和观点。
3. 学生对雕塑艺术相关概念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4.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雕塑艺术教材和参考书籍。
2. 雕塑工具和材料,如泥土、刀具等。
3. 雕塑作品的图片和视频。
注意事项:1.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3. 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评论时,要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和多元化表达。
4. 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集体进步。
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的精湛工艺,皇家的喜好与民间的品味,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的兴衰,哲学思潮的传播,社会风尚和社会阶层的转变,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的碰撞……这些都直接反映在雕塑上。
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一、教学路径中国的雕塑艺术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也是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而不是偏重于再现对象的形状,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
在突出对象的神态和气质方面,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韵,而不像西方雕塑追求形象的逼真。
这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审美特征,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建议:2~3课时。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工艺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生能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学生能感受我国工艺美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有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说唱俑》1. 基本信息:东汉,四川成都出土,高5 5 厘米。
主备人:审核人:课型:欣赏评述时间:9 月3日
课题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总第 1 课时
课标解读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雕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
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目标要求1.使学生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主要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初步学会欣赏中国雕塑艺术的方法。
2.让学生从感受形象人手,在了解作品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埋解,从而提高欣赏能力。
3.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中国雕塑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特点。
着重介绍秦始皇兵马桶、霍去病墓前
雕塑、六朝陵墓雕塑、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奉先寺等典型地域的代表性作品。
2.中国古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
教法学法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评价法
评价任务说说在这些作品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类作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情景创设】
1、提问式导入:(提问贯穿整节课,问题解决,即是课的结束。
)
☆什么是雕塑?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作是雕塑?
☆你对中国古代雕塑了解多少?可以给同学们举些例子吗?。
中国雕塑教案中国雕塑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雕塑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雕塑教案1课题:中国现代雕塑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教材中的现代雕塑作品,认识立体造型艺术的构思、主题的表现以及材料的美感等等。
2、通过欣赏现代雕塑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立体造型艺术的特点、规律以及表现技巧。
教具学具:课本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二、讲授新课:(一)欣赏中国现代雕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表现的主题应贴近时代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任何艺术不可能超越所处的时代。
因此一件好的艺术品首先是在主体的发掘上与时代的脉搏相一致,反映的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动人典型事例。
2、成功的应用雕塑技巧和形式美的法则雕塑属立体造型艺术,在表现主体方面有其特有的艺术语言。
首先是雕塑本身的体量感,它是以其实在的体积占有空间,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在形体的处理上充分利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对称、均衡、重心的移位对比、韵律等已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3、雕塑材质的现代感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新的雕塑材料不断涌现,玻璃钢、铸铜、不锈钢、钛铝合金等,这些材料以其自身的美感为造型服务。
(二)作品赏析1、千里马:这件作品是著名画家、雕塑家韩美林的作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将作品富于极强的装饰性,抓住所表现形象的本质特征,以极简约的手法表现形象。
作者利用马的侧面影像轮廓,用极概括的手法把马的体态、动态表现得恰到好处。
2、家:是雕塑家傅维安的作品,以三头牛为题表现了一组互为穿插交错的一种组合造型,作者没有顾及牛的每一条肌肉和骨骼,但准确地抓住了牛的体态的本质特征。
因此,看上去仍能明白无误的认出牛的形象,这种简单、概括手法是作者的独到之处。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本课根据内容设定为2~3课时。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雕塑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秦汉时期中国雕塑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石雕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触摸、交流,使学生了解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不同风格,了解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使学生能感受我国雕塑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雕塑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秦汉时期雕塑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风格特点、汉代雕塑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4个兵马俑精仿雕塑作品。
学生准备:教材,通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四、过程与方法1、导入阶段:师:老师最近去了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的艺术作品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我拍了一些照片和大家分享一下。
(多媒体出事图片:本地大台山风景区中的部分雕塑作品)生:异口同声的说出:大台山风景区师:那刚才老师提到的艺术作品是什么呢?生:雕塑师:雕塑作品在大台山风景区随处可见,你能说出还在那里见过雕塑作品吗?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思考并回答师:小节:雕塑是用各种可塑、可雕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
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泥土、木头等。
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掌握中国雕塑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3.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雕塑艺术的能力;4.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难点:掌握中国雕塑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雕塑作品,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基本认识,准备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0分钟)从商代青铜器到唐代石窟雕刻,介绍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到中国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
3. 雕塑的基本构成要素(20分钟)讲解雕塑的基本构成要素:形体、比例、姿态、表情等,让学生了解雕塑作品的组成结构和特色。
4. 中国雕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30分钟)介绍中国雕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包括正面、侧面、背面等不同角度的雕刻,以及刀法、捏法、切削法等不同雕刻方式。
5. 欣赏和表达(25分钟)以雕塑作品为例进行欣赏,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思维,创作一件自己的雕塑作品。
6. 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回顾,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2.作业评估:设计一个雕塑作品并附文案。
五、拓展延伸1.参观当地的雕塑艺术馆或博物馆;2.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更多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雕塑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中国雕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等方面,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雕塑艺术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雕刻技法的理解速度较慢,需要更好的引导和练习。
以后可以加强相关技法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雕塑艺术的基本技能。
初三美术雕塑技法的教学案例美术雕塑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雕塑技法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艺术表达能力以及创造力。
本文将以一个教学案例为例,介绍初三美术雕塑技法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技法:1. 手捏塑造:通过手的动作和感受,进行形体结构的捕捉和塑造。
2. 折叠剪切:通过剪刀、纸张等简单工具,进行平面造型的折叠与剪切。
3. 组合拼接:通过多个零件的组合,进行三维物体的构造。
4. 摩擦法:利用摩擦的方式,为作品增添质感和纹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各种雕塑技法的原理、要点和步骤,准备相关教具和材料。
2. 学生准备:准备一本素描本、铅笔、橡皮、剪刀、纸张、胶水等工具和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前期准备在开展具体雕塑技法教学之前,首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背景介绍。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图片等形式,介绍雕塑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手捏塑造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主题,如动物、植物等,向学生介绍手捏塑造的步骤和技巧。
然后,利用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自行捏塑一个小型的造型作品。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3. 折叠剪切介绍折叠剪切技法时,可以选择一些几何形状的造型作为教学对象。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进行示范,让学生观察并跟随操作。
然后,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种形状,通过折叠和剪切,完成一个平面造型作品。
4. 组合拼接组合拼接是雕塑中常用的一种技法,可以用于创作复杂的三维造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零件,如卡纸、彩纸等,让学生自行选择并进行组合拼接,完成一个具有立体感的作品。
5. 摩擦法摩擦法是一种质感的表达方式,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纹理的物件(如木头、纸张等),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摩擦产生相应的纹理效果。
然后,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材料,利用摩擦法为自己的作品增添纹理。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进行:1. 观察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表情、作品等,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中国雕塑教案1.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雕塑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影响,并能够通过实践体验雕塑创作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中国雕塑的历史发展•中国雕塑的艺术特点•中国雕塑对世界艺术的影响•雕塑创作实践3. 教学准备•幻灯片或图片资料介绍中国雕塑的历史和艺术特点•雕塑创作所需的材料:黏土、刻刀、模具等•雕塑创作实践的场地和工具4.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利用幻灯片或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中国雕塑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雕塑的定义和作用,并和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进行比较。
步骤二:学习重点•学生掌握中国雕塑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体验雕塑创作的过程,了解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构图和造型的原则。
步骤三:学习内容3.1 中国雕塑的历史发展•通过讲解和展示材料,介绍中国雕塑的历史发展,包括原始社会时期、古代玉器、佛教造像、明清石刻、现代雕塑等阶段。
•分析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例如在唐宋时期,雕塑作品趋于逼真和表现形式多样化。
3.2 中国雕塑的艺术特点•通过展示具体作品和相关解说,介绍中国雕塑的艺术特点,例如注重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和情感,追求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等。
•分析雕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神像的崇拜、墓葬文化的体现等。
3.3 中国雕塑对世界艺术的影响•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中国雕塑对世界艺术的影响,例如佛教造像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中国雕塑技法在欧洲的影响等。
•分析中国雕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启示,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雕塑中的运用等。
步骤四: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块黏土和雕塑创作工具。
•引导学生从给定的主题或自选的对象中进行雕塑创作,并根据学习内容中提到的构图和造型原则进行操作。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分享创作心得和成果。
步骤五:展示和总结•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雕塑作品,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可触摸的历史雕塑艺术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雕塑艺术的发展和特点。
2. 探索中国历史雕塑艺术的材料、技巧和主题。
3. 通过观察、分析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雕塑艺术的认识和了解。
2. 展示一些中国历史雕塑艺术作品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谈论他们的观感和想法。
知识讲解:1. 介绍中国历史雕塑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包括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和艺术家。
2. 解释中国历史雕塑艺术所使用的常见材料和技巧,如青铜、石雕、木雕等。
3. 探讨中国历史雕塑艺术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
实践体验:1. 给学生提供一些模型或原始材料,让他们亲自尝试雕塑创作。
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中国历史雕塑艺术的了解和兴趣,设计并创作一个小型雕塑作品。
3. 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展览或分享会,让他们展示并解释自己的作品。
讨论与评价:1. 引导学生观赏和欣赏彼此的作品,并互相交流对雕塑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讨论,深入探究中国历史雕塑艺术的意义和影响。
3.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艺术才能。
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或博物馆,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雕塑艺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关于中国历史雕塑艺术的论文或展示报告。
3. 组织学生参与雕塑艺术比赛或展览,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并与他人交流。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创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对中国历史雕塑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和展示能力。
教案扩展:1. 将中国历史雕塑艺术与其他文化的雕塑艺术进行比较和对比。
2. 探索中国历史雕塑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影响和延续。
3.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中国历史雕塑艺术的地域差异和流派发展。
九年级美术中国雕塑欣赏说课稿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美术中国雕塑欣赏说课稿(共含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九年级美术中国雕塑欣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的确立:1、背景:增大学生的阅历,沉淀专业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2、要点:①知道中国古代雕塑一般的表现形式。
②了解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历程。
③对其代表作品欣赏,了解其艺术特点。
3、教学重难点:古代雕塑呈现形式和重要作品的欣赏。
二、教学过程:导入:提问: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雕塑?它们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答: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泥土、木头等。
雕塑和绘画相比在外在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雕塑是有实在体积的形象,我们用手就可以摸得着。
(直接入题)平时所说的“雕塑”,指的是什么?1、涵义雕塑——雕塑是雕和塑的合称。
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
作为雕塑作品而言,三维空间的体积是其艺术语言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进、凸现、间隔、断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
尽管雕塑也可以实现由三维到二维空间的转换,但是立体空间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2、种类下面两件雕塑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从表现形式可分为圆雕、浮雕(这里将浮雕和圆雕以概念结合实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3、想一想:怎样欣赏雕塑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 师言:了解了雕塑的表现形式,那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雕塑。
⑴教师板书:概术陵墓雕刻佛教石窟造像⑵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教学活动)[一]、陵墓雕刻陵墓雕刻产生的背景:在封建社会里,帝王、贵族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而盛行厚葬。
在他们的陵墓区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了大量陵墓雕刻作品。
这些雕刻作品代表了当时的艺术水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最重要的部分。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教案第一课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一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了解雕塑艺术评议的特点,了解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初步掌握雕塑的艺术评议和艺术物点。
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节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
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通过赏析,感受艺术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以及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通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作品新鲜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教学难点:通过党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接触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
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合作学习法、故事引趣法、拓展延伸法。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认识。
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特点。
陵墓雕塑重点是霍去病墓雕刻(地面雕刻)和秦始皇兵马俑(陶俑),宗教雕塑重点是四大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分析雕塑艺术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导入:什么是雕塑?引出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成就非常高,尤其体现在中国古代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上。
雕塑是指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展开:1、陵墓雕塑:教师分析:古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通过陵墓,进入天堂。
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
思考: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教师分析:(1)看作品《汉霍去病墓雕刻》(内容)雕刻的是什么?(主题)为什么这样雕?(理解)体现霍去病墓雕刻的特点。
(2)作品《秦始皇兵马俑》请学生给大家讲解。
归纳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2、宗教雕塑:教师介绍宗教雕塑的含义。
小结:中国雕塑艺术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特点。
艺术气势恢宏,以意境取胜,属于感性的作品,在作品特点上似大写意,没有过多的细节刻画,整个石雕圆浑、稳重,使人越看越感觉到其潜藏着的内在力量的磅礴气势雕刻手法写实,注重细节刻画。
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多种的刻画手段集于一身绘塑结合的技法为中国古代雕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拓宽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道路。
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初步掌握欣赏中国雕塑艺术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从感受形象入手,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前提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使学生感受我国雕塑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雕塑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雕塑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
三、教学准备教师:中国雕塑艺术相关图片若干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相关文字、图片材料(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分组查阅有关中国雕塑艺术的资料)。
教学过程和方法一、导入阶段准备一件兵马俑模型,让同学闭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引出课题。
中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
中国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政治思想直接影响到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作品静静地屹立着,默默地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触摸历史,探索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二、新授阶段(一)秦始皇陵兵马俑1.思考:秦朝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多媒体放映《诗经》的一段文字,了解秦军士兵的情感。
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因为古代人认为“事生如事死”,死后的世界同样重要,所以盛行厚葬的风俗。
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始皇的陪葬,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2.观察:多媒体放映秦始皇陵兵马俑全景,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3.对比:三件不同官级的武士俑作品,猜猜哪个官级最大?从哪里看出来?结论:兵马俑真实再现了每个细节,如发式、铠甲甲片、乳丁、缝缀线等,都一丝不苟地刻画出来,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
4.分析:兵马俑的人物形象刻画:秦俑造型讲究整体性,并不刻意追求局部比例的精确,着重突出神态。
每个士兵除了有威武强悍的共性外,又各自有着不同的个性,寓个性于统一,形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艺术精品。
(二)多媒体放映《立马》1.思考:兵马俑中的陶马和《立马》中马的造型有怎样的差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小结:物质和精神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雕塑艺术。
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
——中国雕塑艺术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初步掌握欣赏中国雕塑艺术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从感受形象入手,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前提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使学生感受我国雕塑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雕塑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雕塑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雕塑艺术相关图片若干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相关文字、图片材料(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分组查阅有关中国雕塑艺术的资料)。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导入阶段
准备一件兵马俑模型,让同学闭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引出课题。
中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
中国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政治思想直接影响到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作品静静地屹立着,默默地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触摸历史,探索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二、新授阶段
(一)秦始皇陵兵马俑
1.思考:秦朝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多媒体放映《诗经》的一段文字,了解秦军士兵的情感。
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因为古代人认为“事生如事死”,死后的世界同样重要,所以盛行厚葬的风俗。
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始皇的陪葬,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2.观察:多媒体放映秦始皇陵兵马俑全景,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3.对比:三件不同官级的武士俑作品,猜猜哪个官级最大?从哪里看出来?
结论:兵马俑真实再现了每个细节,如发式、铠甲甲片、乳丁、缝缀线等,都一丝不苟地刻画出来,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
4.分析:兵马俑的人物形象刻画:秦俑造型讲究整体性,并不刻意追求局部比例的精确,着重突出神态。
每个士兵除了有威武强悍的共性外,又各自有着不同的个性,寓个性于统一,形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艺术精品。
(二)多媒体放映《立马》
1.思考:兵马俑中的陶马和《立马》中马的造型有怎样的差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小结:物质和精神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雕塑艺术。
汉朝政策开放,思想文化空前活跃,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反映到雕塑作品上,便是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雕琢自然而不改变自然。
不执着于再现对象的形状,转而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和意境,从西汉开始成为中国雕塑的一种艺术特点。
思想不同,因而表现手法发生了变化。
2.讲解: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因病英年早逝,这件立马石刻就是放在他墓前纪念他的功绩。
3.观察:石刻把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姿态威武,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
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象征着年轻将军的英武过人,也象征着当时汉军实力的强大。
马腹下的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拳屈,作狼狈挣扎状。
象征着匈奴武士力量的渺小。
4.分析:为什么这匹马没有把中间镂空,雕刻出马腿?
解答:这件作品是放在墓碑前,如果中间镂空,会削弱整尊雕塑的体积感和力量感,且易折断。
巧妙的设计使它成为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5.拓展:将卧虎作品还原成一块大石头,请同学们试着依据石头原本的形状,说一说怎样雕刻成一件艺术作品。
然后再还原成卧虎作品,引导学生领悟霍去病墓前石刻的表现手法。
小结:汉朝艺术家用几根单纯的阴刻线条生动地表现出老虎身上的斑纹和髭毛。
虎尾巧妙的伸卷在脊背上,增加了虎的野性和凶猛,并且使整个石雕浑然一体。
反映出汉朝艺术家利用石材天然的面貌来高度概括表现老虎等动物的习性、神态的艺术功底。
(三)多媒体放映《说唱俑》
1.观察:汉朝雕塑艺术百花齐放,刚才还沉浸在粗犷浑厚中,现在又被一种喜剧效果所打动。
2.思考:作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夸张的手法:表情滑稽,身躯拉长,四肢缩短,动作夸张变形。
这件作品夸张了说唱艺人伸头耸肩、击鼓挥棒、踢腿舞步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将艺人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3.分析:中国古代艺术家所关心的是说唱者眉飞色舞的神情和手舞足蹈的动作,进行夸张变形,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四)多媒体放映唐俑
1.思考:比较两件作品,人物造型出现什么变化?因为时代不同,审美标准也发生了
变化。
2.欣赏:侍女俑作品,高髻长裙,面容富态,雍容大度,反映着当时社会流行的审美风气。
不光人物造型发生变化,雕塑的取材也发生了变化。
在雕塑作品中的人物也折射出盛唐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政治经济繁荣与强盛的面貌。
3.分析:中国古代雕塑造型不是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重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
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
三、探究阶段
老师出示四件雕塑作品,自由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图片讨论和欣赏这些雕塑作品的年代、作者、形式特点与艺术风格。
每一组选一名同学为代表介绍雕塑作品。
四、评价阶段
略
五、总结阶段
透过雕塑艺术看中国历史文明。
雕塑一方面具有三维空间的物质实体,另一方面又通过它寄寓和表现了时代的精神。
一部中国雕塑史同时也是一部民族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