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疾病诊断要点

神经疾病诊断要点

神经疾病诊断要点
神经疾病诊断要点

神经疾病诊断要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1.脑出血的诊断要点:

(一)诊断 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急性发病和病情进展迅速,除伴随头痛、意识障碍外,还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二)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见出血改变。早期CT检查即可显示密度增高,可确定出血的的大小、部位,出血周围水肿呈低密度改变,以排除非出血性疾

病。病情需要有条件时可作MRI检查。小脑出血者应定期作CT检查,至少

1周复查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复查,除注意血肿本身的变化外,应特别注

意有无脑室对称性扩大等脑积水征象,以指导治疗。

(三)辅助检查

1CT检查能诊断。在没有条件时可进行腰椎穿刺协助诊断,但脑脊液正常者不能否定脑出血的诊断。颅内压增高、脑干受压者禁忌腰椎

穿刺。

2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应注意血液学、免疫学及颅内血管的检查,以确病因。

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要点:

(一)诊断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和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癫痫发作、颅神经损害特别是动眼神经麻痹,或轻偏瘫等局限性体征,若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下出

血即可诊断SAH..

(二)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均匀血性脑脊液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现,起病一天后红细胞开始破坏,脑脊液逐步变黄,持续2—3周,故脑脊液黄变提示蛛网膜下腔陈旧性出血可能。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技术轻度增高。

2 影像学检查(1)CT检查:可以显示蛛网膜下腔、脑池、脑沟内高密

度影影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继发性颅内血肿、脑室出血、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等,颅底、鞍上池、侧裂等可见高密度影,在发病开始后5天内阳性率高。

MRI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实用价值没有CT高。CT和MRI也可以排除非动脉瘤SAH的病因,如肿瘤或血管畸形等。(2)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已广为应用,是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重要手

段。可确定出血的病因、部位、性质,如动脉瘤、静脉瘤畸形及血管痉挛等。

MRA可在任何时候进行,DSA选择出血3天内后3周后进行为宜。

(三)鉴别诊断包括脑膜炎、偏头痛急性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出血、颅内肿瘤等。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要点:

(一)临床诊断 TIA患者就医时多发作已过,因此,诊断只能依靠病史。在对TIA 患者作出临床诊断之后,应同时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已除外可以导致短

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的非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二)病因诊断

1血液成分包括血常规、血沉、凝血象、血生化等。有条件时可以作抗磷脂抗体以及凝血前状态检查,如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

凝血酶时间、血红蛋白电泳、血清电泳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测

定。

2心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必要时可作24小时心电检测,以了解心脏节律的变化,有条件时也可考虑作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

查。

3供应脑的大动脉和脑动脉检查颈部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有条件和必要时可作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以

及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DSA)检查。

4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是寻找可以导致脑血流量下降的因素,如低血压、脱水、心脏功能差、大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的供血区血流量下

降等。

(三)鉴别诊断

TIA应与可以导致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的疾病相鉴别,如伴先兆是偏头痛、部分性癫痫、颅内结构性损伤(如肿瘤、血管畸形、慢性硬膜下血肿、巨动脉瘤等)、多发性硬化、迷路病变、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性发作、高钙血症、低钠血症等)、心理障碍等;发作性黑朦应与青光眼等眼科疾病相鉴别。

4.脑梗死的诊断要点

(一)临床诊断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1)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和体征。

(6)头部CT或MRI检查:可发现与症状和体征相一致的责任病灶。影像学表现须符合缺血性改变。

(7)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正常

2脑栓塞

(1)急性发病,在数秒、数分钟内到达高峰。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大块栓塞时可伴有病侧头痛、恶心和呕吐。偶有局部癫痫样表现。

(4)有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5)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正常或血性,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死。

(6)栓子的来源可分心源性或非心源性。

(7)头部CT或MRI检查可发现梗死灶。

2腔隙性梗死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所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可进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神经症状较轻。

(5)腰椎穿刺脑脊液(CSF)正常。

(二)病因诊断

1病因检查

(1)血液成分:包括血常规、血沉、凝血象、血生化等。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可适当的增加相应的检查项目,如抗心磷脂抗体、蛋白C、蛋白

S、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时间、血红蛋白电泳、血清电泳和同型

(半)胱氨酸测定。

(2)心脏:首先可作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必要时可作24小时心电监测心脏节律的变化,必要和有条件时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以

了解反常栓子的来。

(3)脑动脉和脑血流检查:可作颈部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

(TC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MRV)等。必要时可行数字减

影脑血管造影(DSA)。

(4)血流动力学检查:寻找可以导致脑血流量下降的因素,如低血压、脱水、心功能差、大动脉狭窄或梗阻

2 全身情况检查心脏、血生化、血气、各种免疫指标、胸片即腹部B超等。脑栓塞患者更应对心脏功能进行检查。

(三)鉴别诊断脑梗死需要与脑出血鉴别,特别是小量脑出血易于脑梗死混淆。但由于头部CT的普遍应用,使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鉴别

诊断已不再困难。如患者意识障碍,则应与其他引起昏迷的疾病相鉴别

(如代谢性脑病、中毒等)

5.急性病毒性脑膜炎诊断要点

(四)诊断根据机型起病是全身性感染的中毒症状、脑膜刺激征、CSF淋巴细胞轻中度增高、血细胞数不增高等,并排除其他病因的的脑膜炎,确诊

需要CSF病原学检查。本病为良性自限性病程,一般情况下无须进行病

原学诊断。

(五)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外观无色清亮,细胞数多大(10—500)×10^6/L,也可高达1000×10^6/L,早期为多性细胞为主,8—48小

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可轻度增高,糖正常。急性肠道病毒感染可

通过咽拭子、粪便等分离病毒,但临床实用价值不大,腮腺炎病毒交易

分离,单纯疱疹病毒1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困难。PCR检查CSF病

毒DNA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6.帕金森病的诊断要点

(六)诊断中老年发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强直和运动迟缓的帕金森综合症患者,若其呈单侧隐袭发病,缓慢发展,对左旋多巴治疗反映良

好,临床上可以诊断为PD。

(七)实验室检查常无诊断价值,下列检查异常者可供参考:

1 脑脊液 DA的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含量降低。

2 基因检测少数家族性PD患者可能会发现突变基因。

3影像学检查常规CT或MRI可排除其他疾患,有鉴别诊断价值。

(八)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特发性震颤、其他病因的帕金森综合症进行鉴别。

7.多发性硬化的诊断要点

(九)诊断原则

1MRI的诊断应结合临床和其他辅助诊断手段,放射学和化验室检查包括MRI/CSF分析和VEP有辅助诊断价值;特别是MRI的辅助诊

断价值,当临床表现单独不能诊断时,这些检查对诊断至关重要。

这些检查可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其价值按所作的诊断情况而定。

每项检查都有各自的敏感性和特殊性。

2应强调客观的证实病变在时间和空间的散播性(多发性),以及排除其他临床表现相似的疾病,是诊断典型MS的根本。

3临床证据主要依据客观确定的临床体征。但其本身不足以诊断MS。

靠纯临床证据诊断的MS,若病变在时间和空间(病变部位)上是分

离的,仍属“可能MS”

4更新或明确相关名词的定义

(1) 发作:发作(恶化,复发)是指临床病理确定的炎性和脱髓鞘性质的

MS病变的神经紊乱发作。为一般临床诊断目的,发作定义为主观报告或客观发现的神经紊乱,持续时间不能少于24小时。但应排除“假发作”,如因发热或感染所造成的症状恶化。主观病史提供怀疑MS的线索,发现客观的病变方可诊断MS。单次阵发性发作(如紧张性肌痉挛)不构成复发,但不少于24小时的多次发作则可诊断复发。

(2) 发作间隔时间:时间上,分割两次发作应从第1次发作开始时间到第2

次发作开始的间隔时间至少为30天。用以替代原POSER的不明确定义(从恢复开始的时间到第2次发作开始的时间)

(十)辅助检查

1MRI的诊断MS最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殊性。

(1)MRI:MRI为诊断MS可提供多发性部位和时间不同的病变。为此目的至少需要符合下列标准,见表5-1、2、3、4

表5-1 MS病变的MRI诊断标准(采用Barkhof和Tintore)

表5-2 MS病变在时间分布的不同(时间的的散布)MRI的诊断标准

表5-6 MS病变的MRI特征表现

(2)CSF:可提供有关炎症和免疫紊乱的信息,故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像学表现不符合诊断标准时有助于诊断。

(3)VEP:可提供附加支持信息,特别在MRI的异常很少(如经行性脊髓病),或当MRI异常的特异性小时()如老年人有血管性危险因素,或异常的MRI发现不符合MS的MRI特殊诊断标准)。

2 脑脊液分析

(1)脑脊液分析(CSF)异常能为临床提供支持病变是免疫和炎症性质证据,特别是在影像学诊断标准不达标或临床表现不典型行时更适

应用

(2)CSF分析不能为病变的时间或空间散播性提供任何信息。

(3)为诊断MS,CSF异常的定义(等电聚焦点电泳最佳)为:1)存为寡克隆IgG带,与血清中存在的寡克隆IgG带的差数。

2)和(或)IgG指数增高:其计算方法为:

脑脊液(CSF)Ig指数=(SF IgG/血清IgG)/(SF蛋白/血清白蛋白)

其正常值小于

3)淋巴细胞增高必须小于50/mm^3.

(4)不同实验室的CSF分析质量不尽相同,不可靠的测定可导致不正确的诊断

5VEP

(1)典型的MS异常VEP表现为P100潜伏期延长,但波形保持完好。(2)异常的VEP能为临床提供第二病变的客观依据,但只适用于临床上无视觉通路受累的情况。

(3)与MRI和CSF一样,VEP的检查质量和结果正确,以及专业化的解释至关重要。

(4)其他类型的诱发电位(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对诊断MS无任何帮助。

(三)诊断标准

在排除诊断的基础上按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001年国际MS诊断组制订的McDonald诊断标准(方案)。

(二)鉴别诊断

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应与急性播散新脑脊髓炎、血管性脑白质疏松症、单纯疱疹病毒脑炎、乃寄生虫病、脑血管炎以及原发性中枢神经淋巴瘤、肺癌转移相鉴别。8.急性脊髓炎诊断要点

(一)诊断

急性起病,迅速出现脊髓横贯性损伤症状,病变平面以下深、浅感觉障碍、运动瘫痪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二)脑脊液检查

大多数患者脊髓腔通常,脑脊液无色、透明,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10×10^6—1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 g/L),糖及氯化物正常。

(十一)脊髓MRI

正常或病变脊髓节段水肿、略增粗,脊髓内显示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

号,T1加权像呈不太清晰的长T1(低)信号,T2加权像呈清晰的长T2信号

(高),信号比较均匀,GD-DTPA增强扫描呈斑片状强化。

(十二)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

1诊断标准

(1)急性发病的脊髓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症状和体征累及双侧,但不一定对称。

(3)有明确的感觉平面。

(4)能排除脊髓外压迫症状疾病。

(5)脊髓内炎症的症状,包括脑脊液白细胞增高或I gG指数增高,以及MRI的脊髓内扎增强影像。

(6)若发病早期无炎性证据,必要时可于病后2~7天内复查腰椎穿刺和MRI。

(7)发病后病情进展在4小时到21天达到高峰。

2排除标准

(1)10年内有脊髓放射治疗史。

(2)临床表现呈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

(3)MRI于脊髓表面显示异常的流空现象,符合动脉静脉畸形。

(4)有结缔组织疾病的血清学或临床证据(类肉瘤病、Behcet病、Sjogren 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型结缔组织病等)。

(5)有感染性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梅毒、Lyme病、HIV、人T-细胞亲淋巴病毒-1(HIV-1)、支原体感染,以及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pstein-Barr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疱疹病毒

-6和肠道病毒。

(6)脑MRI异常,提示多发性硬化。

(7)临床视神经炎的历史。

(十三)鉴别诊断

本病与急性硬脑脊膜外脓肿、脊髓出血、急性脊髓压迫症、吉兰-巴雷综合征及其他原因的脊髓病或脊髓炎相鉴别(见排除标准)。

9 贝尔麻痹诊断要点

(一)诊断

根据贝尔麻痹的临场表现,并能排除中枢性神经麻痹、Ramsay-Hunt综合症、中耳和乳突感染、脑桥病变和吉兰—巴雷综合症,即可作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当病史、体格检查及病情演变过程不符合贝尔(Bell)麻痹病情时,应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等,以排除颅内病变所致的面神经瘫。

(三)鉴别诊断

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面神经麻痹特别重要。需要鉴别的主要疾病包括:

1 中枢性面神经瘫急性期面神经瘫的肌无力只累及单侧下半部面积无力,实际上有轻度的面上半部面肌无力。个别患者可同时合并贝耳麻痹,诊断时应倍加注意。

2 雷-亨综合征是膝状神经节的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症状和体征与贝耳麻痹相同,只是乳突部疼痛较重,耳廓部和外耳道会发生疱疹或其遗留的疤痕,部分患者由于合并同侧听神经受累,常有眩晕和听力障碍。少数带状疱疹感染只造成面瘫,但不出现疱疹,称为无疹性单纯疱疹,临床难以诊断。

3吉兰-巴雷综合征常以双侧性面瘫神经为首发症状,多很快出现其他颅神经损害,四肢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CSF呈蛋白-细胞分离改变。

4莱姆病为蜱传染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常有单侧或双侧面神经麻痹及其他颅神经损害。

5脑桥小脑角综合征多由听神经瘤、感染、血管性疾病等引起位听神经,面神经损害,可累及展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和小脑,出现相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颅脑MRI对诊断很有价值。

6中耳炎、迷路炎及乳突炎等除原发疾病外,可出现病侧面神经麻痹,头颅X线射片或CT检查可证实诊断。

7结节病 80%的结节病患者可出现一侧或双侧面神经麻痹,如果年轻人出现双侧面神经麻痹应高度疑诊本病,并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8糖尿病性颅神经病。

9其他颈静脉球瘤、结缔组织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和红斑狼疮等、各种血管炎、多发硬化、局部性结核性脑膜炎、面神经的原发性肿瘤等,都可出现一侧急性面神经麻痹,应注意鉴别。

10 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断要点

(十四)临床要点

1病前1~4周有感染病史,起病时无发热。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3四肢大致对称性驰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或减退。

4感觉功能多正常或轻度异常。

5可伴有颅神经损害、呼吸肌麻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但括约肌功能多正常。

(十五)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典型的脑脊液改变是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半数患者蛋白在起病第一周内可正常,第二周增高,第三周增高最明显。蛋白

增高程度不一,通常为~L.细胞数一般少于10个mm^3,偶尔可达

50个mm^3,以单核细胞为主。

2电生理检查早期肢体远端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正常,但此时F波的潜伏期以延长,随着病情的发展多数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

显减慢,常超过60%~70%,波幅可正常。

3心电图部分患者可有窦性心动过速,T波低平甚至倒置。

4其他检查有条件可作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粪便培养空肠弯曲杆菌以及抗空肠弯曲杆菌、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的抗体检查。

(十六)特殊类型GBS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1急性运动性轴索型神经病是GBS的一种亚型。特点为儿童多见、夏秋多见、农村多见,病前常有感染史。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性迟

缓性瘫痪,也可累及颅神经和呼吸肌,但多数患者无感觉异常。电

生理检查为运动诱发波幅明显降低,F波潜伏期正常或轻度延长,而

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病因与空肠杆菌感染有关。诊断主

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电生理学诊断。由于轴索损害,大部分患者恢复

较慢。

2Miller-Fisher综合征简称Fisher综合征,也是GBS的一种亚型。特点为眼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发射消失三联症,可伴有面神经麻

痹,如伴有肢体肌力减低,也极轻微。可有躯干及肢体感觉异常。

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临床病程、电生理学及病理学表现均

与GBS相同。

3全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病前可有感染史,特点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无汗,皮肤干燥,体位性低血压,便秘,瞳孔不等大,瞳孔反

射消失,唾液、泪液分泌障碍。阳痿,无张力性膀胱,心率固定

等。脑脊液可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本病预后良好,经过一段时间

治疗后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

4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 CIDP和GBS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同之处,病程逐步进展超过8周。CIDP病前多有非特异性

病毒感染,脑脊液也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发病缓慢,呈慢性进

行性或复发发作病程,神经干组大和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良

好是其特点。

(十七)鉴别诊断

1急性脊髓灰质炎也为急性肢体弛缓性瘫痪,但起病时常有发热,肌肉瘫痪多为节段性,瘫痪肢体多明显不对称,无感觉障碍,肌萎缩

出现较早。患者常未服或未正规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脑脊液蛋白

及细胞数均增多,肌电图呈失神经支配现象,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可正常,或有波幅减低。

2重症肌无力全身型可表现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但一般起病较慢,症状有波动,晨轻暮重,疲劳试验及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脑脊

液正常。重复电刺激波幅下降15%以上。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

3低钾型周期麻痹发作时肢体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既往有类似发作史,病前常有过饱、过劳、饮酒史。多无感觉障碍及颅神经损害,脑脊

液正常,发作时多有血钾水平降低及心电图呈低血钾样改变,补钾

后症状迅速缓解。

4急性脊髓炎高位脊髓炎可有四肢瘫痪,脊髓休克期肌张力呈弛缓

性,有感觉障碍平面和大小便功能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变水

平以下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也可出现脊

髓总体反射。脑脊液细胞数,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

5其他疾病如肉毒中毒、白喉、卜啉症、艾滋病、糖尿病、酒精中毒和基底动脉梗死等所致的肌肉瘫痪和周围神经病,以及外源性毒性

物质中毒特别是药物如海洛因、化学物质如正己烷、砷、铊、以及

长期肠道外营养患者的低磷血症诱发的GBS样综合征等。

11 偏头痛的诊断要点

(一)头痛的诊断

1 病史采集

2 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排除继发性头痛。

3 进行必要的实验检查和特殊的辅助检查,如头颅CT和MRI等,以及腰椎穿刺。(二)原发性头疼的诊断

在排除继发性头痛的基础上,按HIS的诊断标准。

(三)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内科常见疾病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内科常见疾病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呼吸系统 (一)过敏性鼻炎 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鼻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有突发的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大量清涕,无发热,咳嗽较少。多由过敏因素如瞒虫、灰尘、动物毛皮、低温等刺激引起。如脱离过敏原,数分钟至小时内症状即消失。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针刺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 (二)流行性感冒 为流感病毒引起,可为散发,时有小规模流行,病毒发生变异时可大规模暴发。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症状。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涂片,免疫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诊断。近来已有快速血清方法检查病毒,可供鉴别。 (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表现为咳嗽咳痰,鼻部症状较轻,血白细胞可升高,线胸片常可见肺纹理增强。 (四)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 很多病毒感染性疾病前期表现类似,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肝炎、心肌炎等病。患病初期可有鼻塞,头痛等类似症状,应予重视。如果在上呼吸道症状一周内,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出现新的症状,需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 (五)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鼻咽部症状明显,咳嗽轻微,一般无痰。肺部无异常体征。胸部线正常。 (六)肺炎 确定肺炎诊断 首先必须把肺炎与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区别开来。呼吸道感染虽然有咳嗽、咳痰和发热等症状,但各有其特点,上、下呼吸道感染无肺实质浸润,胸部线检查可鉴别。其次,应把肺炎与其他类似肺炎的疾病区别开来。肺炎常须与下列疾病鉴别:.肺结核肺结核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午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失眠、心悸,女性患者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等。线胸片见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匀,消散缓慢,且可形成空洞或肺内播散。痰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一般抗菌治疗无效。 .肺癌多无急性感染中毒症状,有时痰中带血丝。血白细胞计数不高,若痰中发现癌细胞可以确诊。肺癌可伴发阻塞性肺炎,经抗菌药物裕疗后炎症消退,肿瘤阴影渐趋明显,或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肺不张。若经过抗菌药物治疗后肺部炎症不消散,或暂时消散后于同一部位再出现肺炎,应密切随访,对有吸烟史及年龄较大的患者,必要时进一步作、、纤维支气管镜和痰脱落细胞等检查,以免贻误诊断。 .急性肺脓肿早期临床表现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相似。但随病程进展,咳出大量脓臭痰为肺脓肿的特征。线显示脓腔及气液平,易与肺炎鉴别。 .肺血栓栓塞症多有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如血栓性静脉炎、心肺疾病、创伤、手术和肿瘤等病史,可发生咯血、晕厥,呼吸困难较明显,颈静脉充盈。线胸片示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减少,有时可见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动脉血气分析常见低氧血症及低碳酸血症。二聚体、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等检查可帮助鉴别。 .非感染性肺部浸润还需排除非感染性肺部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肺不张、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血管炎等。 (二)评估严重程度 如果肺炎的诊断成立,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决定在门诊或人院治疗甚或治疗至关重要。肺炎严重性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局部炎症程度,肺部炎症的播散和全身炎症反应程度。重症肺炎目前还没有普遍认同的诊断标准,如果肺炎患者需要通气支持(急性呼吸衰竭、气

内科常见疾病治疗原则

慢性呼衰治疗原则 治疗原发病,保持气道通畅,恰当的氧疗。1氧疗:低浓度 2机械通气3抗感染 4呼吸兴奋剂 5纠正酸碱失衡 重症哮喘治疗原则尽快解决气道阻塞,纠正低氧血症,恢复肺功能,预防恶化和再次发作,防止并发症 CAP诊断标准 1新近出现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脓性痰,伴或不伴胸 痛 2发热 3肺实变征,湿罗音 4 WBC〉10x10*9/L,或小于4,核左移 5 X线: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胸腔积液 1-4任一,除外其他诊断 支气管哮喘本质?最有效药物,舒张药的种类和机制 气道炎症,β-2受体激动剂 1β-2受体激动剂:激动β-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增多—游离钙离子减少--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沙丁胺醇 2抗胆碱药:M2受体拮抗剂—降低迷走兴奋性—舒张支气管—减少痰液分泌 3茶碱类:⑴抑制磷酸二酯酶,cAMP增多⑵拮抗腺苷受体⑶刺激分泌肾上腺素⑷增强纤毛清除及抗炎作用 PPD临床意义 阳性性:感染过,有部分处于结核活动期 阴性:儿童—未受感染;成人—营养不良,HIV,麻疹,水痘,肿瘤等免疫力下降疾病 吸入性肺脓肿,抗生素治疗疗程及停药指征

8-12周,直至X线脓腔和炎症消失或仅存少量残留纤维化 慢性肺心病正性肌力药物用药指征,原则 1感染已控制,呼吸功能已改善,用利尿药后有反复水肿的心衰患 2以右心衰为主要表现而无明显感染 3合并急性左心衰 冠心病二级预防 A抗血小板聚集,抗心绞痛治疗 B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控制好血压 C控制血脂,戒烟 D控制饮食,治疗糖尿病 E普及教育,适当运动锻炼 Af体征与ECGT特点 心率大于150/分,心绞痛,心衰或无症状,听诊:P1变化不定,心律极不规则 ECG⑴P波消失,变为f波,心律极不规则⑵心室率极不规则⑶QRS波群形态正常,差异性传导时变宽 心衰诱因 1感染 2心律失常 3血容量增加 4过度劳累,情绪波动 5治疗不当 6原有心脏病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AMI的ECG动态变化 1数小时内无异常或高大,两肢不对称T波 2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单相曲线 3早期如不干预,ST段抬高持续数日至2周后,渐回到基线,T波变平坦

关于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 重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1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10 月)高发。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 1.4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一般为6 h~48 h。偶尔长达4 d。 2.2 主要症状及体征 2.2.1 胃肠炎型:最常见。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 3 d~7 d。 2.2.2 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 3.2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3.3 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 3.4 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 4 倍)。 3.5 沙门氏菌检验按照GB 4789.4 进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附录1-2 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在3 月~9 月。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 阻塞性肺气肿 一、临床表现: 症状:在咳嗽、咳痰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体征: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 二、实验室检查: 1.X线: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 2.呼吸功能检查:FEV1/FVC%<60% ,最大通气量低于预计值的80%,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 三、并发症: 1.自发性气胸 2.肺部急性感染 3.慢性肺心病 四、诊断: 1.气肿型:隐袭起病,病程漫长,常发生过度通气,呈喘息外貌 2.支气管炎型: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3.混合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病因:

1.支气管、肺疾病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3.肺血管疾病 二、发病机理: 1.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1)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症、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 (2)解剖学因素:肺小动脉血管炎甚至完全闭塞,肺泡内压增高,压迫肺泡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网毁损,肺血管收缩与肺血管的重构。(3)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稠度增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缺氧使醛固酮增加、肾小动脉收缩,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多。2.心脏病变和心衰 3.其它重要器官的损害 三、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慢阻肺的表现。肺气肿征,呼吸音减弱,心浊音界不易叩出,心音遥远,P2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剑突下心脏搏动,颈静脉充盈,肝上界及下缘明显下移。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呼衰心衰 四、实验室检查: 1.X线:右下肺动脉干扩张,横径≧15mm,横径与气管横径之比≧ 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右心室肥大征 2.心电图:电轴右偏,重度顺时针向转位,RV1+SV5>=1.05mv,肺性

呼吸内科常见五种疾病诊疗规范标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定义: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 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能诊断为COPD。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 (2)咳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4)喘息和胸闷: (5)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病史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因): (1)吸烟史:多有长期较大量吸烟史。 (2)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如较长期粉尘、烟雾、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接触史。 (3)家族史:COPD有家族聚集倾向。 (4)发病年龄及好发季节:多于中年以后发病,症状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 3.体征:COPD早期体征可不明显。 (1)视诊及触诊:胸部过度膨胀、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腹上角)增宽及腹部膨凸等;呼吸困难加重时常采取前倾坐位;低氧血症者可出现黏膜及皮肤紫绀, (2)叩诊:由于肺过度充气使心浊音界缩小,肺肝界降低,肺叩诊可呈过度清音。 (3)听诊:两肺呼吸音可减低,呼气相延长,平静呼吸时可闻干性啰音,两肺底或其他肺野可闻湿啰音;心音遥远,剑突部心音较清晰响亮。 三、实验室检查: 1.肺功能检查: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是判断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2.胸部X线检查: X线检查对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核等)鉴别有重要意义。主要X线征为肺过度充气:肺容积增大,胸腔前后径增长,肋骨走向变平,肺野透亮度增高,横膈位置低平,心脏悬垂狭长,肺门血管纹理呈残根状,肺野外周血管纹理纤细稀少等,有时可见肺大疱形

妇科五大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月经改变:最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 2.腹部包块: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逐渐增大,突向腹腔,当增大》3月妊娠大小时, 于耻骨联合上可触及硬且活动的肿块,清晨膀胱充盈将子宫推向上方时更易扪及。 3.压迫症状:子宫肌瘤增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宫体下段前壁的肌瘤,压迫膀胱,影响 膀胱充盈而发生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子宫肌瘤生长于子宫后壁,特别位于 子宫体下段或宫颈,可以压迫直肠引起便秘,甚至排便困难。 4.不孕。 5.继发贫血: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继发贫血。 6.妇科检查:子宫增大,质硬,表面不规则,结节状突起。 7.B超检查:最常见,声像图显示肌瘤区为边界清晰的实质性低回声、等回声或中回声, 中间常有稀疏光点。 【治疗】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及肌瘤部位、大小、数目全面考虑。 1、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1)随访观察:肌瘤较小且无症状,尤其是近绝经期妇女。但需定期随访,可期3-6个月复查1次,随访中如发现肌瘤增大或症状明显时,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2)药物治疗:适应症: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子宫<2 月妊娠子宫大小;近绝经年 龄,肌瘤较小,症状轻;全身情况差,不能胜任手术者。 主要药物: (1)雄激素: 常用药物:丙酸睾丸酮25mg 肌注,每5日一次,月经来潮时,肌注,每日一次, 共3次,总量小于300mg。 (2)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类药物 适应症:术前辅助治疗;子宫肌瘤合并不孕者;有合并症暂不能接受手术者;更年 期或近绝经患者。 用法:LHRHa 150 ug,肌肉注射,每月一次,连续用3-6个月。 (3)孕三烯酮:孕三烯酮2.5mg,口服,每周2次,连服3~6个月。用药期间注意肝 功能情况,每月查肝功一次,若异常则停药。 (4)抗雌激素制剂|:三苯氧胺 10mg Bid×3-6月;或米非司酮12.5-25mg口服,每日一次,共3个月。 2、手术治疗: ⑴肌瘤切除术:适用于35岁以下未婚或已婚生育,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术式:经腹或腹腔镜下切除肌瘤;子宫粘膜下肌瘤经阴道或宫腔镜切除。 ⑵子宫切除术(全宫或次全宫,筋膜内子宫切除):适用于患者无生育要求,子宫≥2.5月妊娠大小,月经多伴失血性贫血,肌瘤生长较快,有膀胱或直肠压迫症状,保守治疗失败或肌瘤切除后复发。 术式:子宫次全切除术;子宫全切除术。 卵巢外观正常者可保留卵巢。若患者已绝经,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可同时行双侧附件切除,若患者不愿意切除也可保留。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 1 重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1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 5?10月)高发。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6 h ?48 h 。偶尔长达 4 d 。 主要症状及体征 胃肠炎型:最常见。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3 d ?7 d 。 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 实验室检验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 4 倍)。 沙门氏菌检验按照GB 进行。 4 诊断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附录1-2 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在3 月?9 月。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 EI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 EPEC)、岀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 EHEC卜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等致泻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 病。 致病食品:主要为被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的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食品,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易感人群:老人及婴幼儿易感。 2 临床表现

20种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常见病临床诊疗规范 目录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10 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1-13 三、慢性支气管炎┅┅┅┅┅┅┅┅┅┅┅┅┅┅14-16 四、社区获得性肺炎┅┅┅┅┅┅┅┅┅┅┅┅┅17-22 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28 六、急性胃炎┅┅┅┅┅┅┅┅┅┅┅┅┅┅┅┅29-30 七、慢性胃炎┅┅┅┅┅┅┅┅┅┅┅┅┅┅┅┅31-34 八、糖尿病┅┅┅┅┅┅┅┅┅┅┅┅┅┅┅┅┅35-38 九、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39-40 十、阴道炎┅┅┅┅┅┅┅┅┅┅┅┅┅┅┅┅┅41-47 十一、盆腔炎┅┅┅┅┅┅┅┅┅┅┅┅┅┅┅┅48-52 十二、下尿路感染┅┅┅┅┅┅┅┅┅┅┅┅┅┅53-55 十三、急性扁桃体炎┅┅┅┅┅┅┅┅┅┅┅┅┅56 十四、结膜炎┅┅┅┅┅┅┅┅┅┅┅┅┅┅┅┅57-66 十五、风湿热┅┅┅┅┅┅┅┅┅┅┅┅┅┅┅┅67-72 十六、软组织损伤康复┅┅┅┅┅┅┅┅┅┅┅┅73-74 十七、原发性高血压┅┅┅┅┅┅┅┅┅┅┅┅┅75-78 十八、肾结石┅┅┅┅┅┅┅┅┅┅┅┅┅┅┅┅79-81 十九、颈椎病┅┅┅┅┅┅┅┅┅┅┅┅┅┅┅┅82-84 二十、腰椎间盘突出症┅┅┅┅┅┅┅┅┅┅┅┅85-87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且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100个内科常见疾病

100个内科常见疾病诊断要点,临床医生人手一份! 星题库今天 公众号后台回复“药师” 即可1毛钱入手原价299元药考资料 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尿路感染: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泌尿系彩超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家禽常见疾病及诊断要点.doc

家禽常见疾病及诊断要点 我国禽病的发生特点: ●禽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高 ●新发生的禽病种类多,防治难度大 ●部分病原出现新变化以及疫情发生呈非典型化 ●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 ●混合感染不断出现,多病联发或并发增多1、病毒+病毒:如新城疫+传支;2、病毒+ 细菌:如传支+大肠杆菌等;3、病毒+寄生虫:如新城疫+球虫等;4、细菌+寄生虫:大肠杆菌+球虫等;5、遗传因素+饲养管理:如呼吸系统疾病等;6、病原微生物+营养代谢障碍:细菌感染+肉鸡腹水综合征等;7、病原微生物+饲养管理+营养代谢障碍:矮小综合征等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加 腹泻 1、黄白色稀便 雏鸡白痢多发生于2周龄以内的雏鸡,小鸡卷缩如球、肛门粘白糊状粪便,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粘结。剖检卵黄吸收不全,肝脏表面有白色坏死小点。 大肠杆菌病出拉稀外,鸡站立不稳定、不食,剖检见肝脏铜绿色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坏死点,肠道有出血。 急性禽霍病出拉稀外,临床上出现口流粘液,呼吸困难。剖检见全身粘膜出血,肝脏肿大,具有白色坏死点,心脏表面脂肪出血,小肠中以卵黄蒂以上出血。 传染性法氏囊病粪便如水恶臭,鸡群不愿动蹲伏常啄肛门。剖检见法氏囊肿大、出血、严重者如紫红色葡萄样。 尿酸盐沉积除拉水样便外,鸡饮水量加大,腿关节肿胀,剖检见内脏表面有白色尿酸盐沉积。询问病史时有饲喂高蛋白质饲料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为尿酸盐沉积。 饲养缺陷或饲养管理不当常发生于使用劣质饲料如发霉变质以及育雏时温度高低不稳。2、绿色稀粪便 急性鸡瘟除拉绿色粪便外,临床上出现嗉囊倒流出粘液,鸡站立不稳、蹲伏、不愿走动。 剖检可见腺喂粘膜与肌肉交界处、腺乳头出血出血。小肠粘膜,盲肠扁桃体出 血。 传染性喉气管炎除拉绿色稀便外,鸡咳嗽时带有血液的粘液、鸡出现伸颈张口呼吸。剖检可见到喉、气管粘膜出血性粘液。 急性副伤寒拉绿色或白色稀便,鸡不愿活动,呈直立企鹅样姿势。剖检见肝脏肿大发红。传染性滑膜炎拉绿色稀便,还见鸡出现渐渐性消瘦,生长发育不良,行走困难。关节肿胀、不愿活动。剖检见胶东样渗出物。 3、水样稀便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精神不振,持续排白色或水样粪便,饮水量明显增加。主要集中于20日龄~35日龄的雏鸡,60~90日龄成鸡死亡率较低。剖检出现大花肾,肿大, 其他内脏无典型变化 食盐中毒拉稀的同时伴有饮水量增加,口流粘液,严重者出现转圈,抽搐,死亡很快,成堆死亡。 副伤寒开始为稀粥样,后呈水样,肛门有粪便污染。剖检见肝脾淤血肿大,盲肠有干酪样

疾病鉴别诊断要点

疾病鉴别诊断要点: 脑囊虫病:血清学检测方面,相关寄生虫感染血清学筛查结果呈阳性,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环形强化,幕上结节性强化,靶征; 脑结核:脑脊液相关指标,PPD皮试,结核抗体检测,胸部增强CT检查; 多发性硬化:经典的(虽然并非总是)复发-缓解,脑脊液IgG合成率正常,寡克隆带(—),抗水通道蛋白-4 IgG抗体(—),脱髓鞘活动期典型的环形强化征和开环强化征(open ring sign),幕上尤其是侧脑室周围纵轴与侧脑室垂直的典型脱髓鞘病灶。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为一种血管中心性、血管破坏性的淋巴增生性疾病,主要累及肺,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大多中年发病,男性多见。中枢神经系统也可作为首发表现。其病变组织中主要为异型T淋巴细胞,近年来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确认为是与EBV相关,可发展为的富含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治疗免疫抑制剂。病理学检查通常可见血管周围大异型B淋巴细胞(large atypical B cells)浸润、伴反应性T淋巴细胞浸润。 激素敏感性慢性淋巴细胞炎性浸润伴桥脑血管周围强化(CLIPPERS) 是新近提出的一个疾病实体,以桥脑为中心的免疫炎性疾病。突出的影象特点是桥脑、桥臂、小脑等胡椒粉样点状强化病灶。早期即可出现桥脑、小脑萎缩。也有报道可表现认知障碍及大脑皮层萎缩。免役治疗有效,但停用激素后可以复发。CLIPPERS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综合征,如何分类,目前还未明确。由于累及桥脑、小脑,有人建议把该病的定义修订为“chronic lymphocytic inflammation withpontocerebellar perivascular enhancement responsive to steroids ”,激素敏感性慢性淋巴细胞炎性浸润伴桥脑小脑血管周围强化. 进行脑活检后:未发现血管坏死、血管壁浸润及破坏(血管炎表现);未发现朗格汉斯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未发现非坏死性肉芽肿和巨细胞(神经结节病);未发现异型性B淋巴细胞、且经免疫组化染色后未发现EBV(+)的B淋巴细胞(大B细胞型淋巴瘤、淋巴瘤样肉芽肿病);未发现髓鞘脱失(脱髓鞘性疾病)。 所有8例CLIPPERS患者中,5例为女性,3例为男性;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5.5岁(发病年龄范围:16岁~86岁)。 所有8例患者均出现了亚急性起病的步态共济失调和复视。 其中7例患者随后还出现了构音障碍(主要呈共济失调性构音障碍,但伴有一些痉挛性构音障碍的特点)。 其中5例患者还存在面部或头皮的感觉异常或麻刺感。 其它症状包括:非特异性头晕、恶心、味觉障碍、假性球麻痹性情感(病理性强哭或强笑)、耳鸣、震颤、眼震、截瘫、感觉丧失、痉挛。 所有8例患者均无明显的全身性症状,亦均无体重减轻、发热、脑膜刺激征、淋巴结肿大、烦渴多饮/多尿或下丘脑功能障碍的其它症状、葡萄膜炎、口腔溃疡和/或生殖器溃疡。 (1)所有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存在认知障碍;这4例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中,又有3例患者存在大脑萎缩; (2)MRI病灶的分布不仅只限于脑桥,小脑中脚及小脑具有MRI病灶分布;病程后期,小脑和小脑中脚出现了严重萎缩; (3)病理学检查发现,小动脉和小静脉周围均可见以CD4+ T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但仅可见少量的B淋巴细胞;此外病理学检查还可见神经轴索损伤,但无血管炎的病理学证据(血管壁破坏、纤维素样坏死)。 Bickerstaff脑干脑炎的诊断性特点包括:嗜睡或昏迷,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皮质脊髓束征象;绝大多数Bickerstaff脑干脑炎患者,是于病毒感染性疾病之后发病的,且呈单相性病程、预后较好。仅少数(10%~31%)Bickerstaff脑干脑炎患者可以出现MRI异常;而且,Bickerstaff脑干脑炎患者的MRI异常通常表现为均匀的非强化性病灶。因此,Bickerstaff

内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内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局灶性癫痫:癫痫发作常为刺激性症状,如抽搐、发麻症状,常按皮质的功能区扩展。老年患者局灶性癫痫常为症状性,脑内常可查到器质性病灶。过去有癫痫病史或脑电图有明显异常(如癫痫波等),有助鉴别。 2、有先兆的偏头痛:其先兆期易与TIA混淆,但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见。每次发作时间可能较长。 3、内耳眩晕症:常有眩晕、耳鸣、呕吐。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外,很少有其他神经功能损害的体征和症状。反复发作后常有持久的听力下降,一般起病年龄较轻(如梅尼埃症)。内耳眩晕症还见于良性位置性眩晕。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 1、脑出血:脑出血常起病于活动时,有高血压病史,起病发展较快,可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头颅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检查不难鉴别。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多见于青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鉴别。 4、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检查不难鉴别。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梅尼埃病又称内耳眩晕病,是由于内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膜迷路水肿,导致内淋巴腔扩大以及内耳末梢器缺氧变性所致。临床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为3个主征。眩晕可

内科常见疾病健康知识指导

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是高血压诊治中一项进展,它通过不同时间的血压连续测定,了解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可用于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判断高血压严重程度,指导降压治疗 和评价降压药物疗效。 健康教育内容: 1告知患者开始测量血压时, 尽量处于静止状态,放下手 臂至测量完成,不要对手臂 施以任何压力。 2如果测量开始时患者正在 活动,应停止活动直至测量完成。 3睡眠时尽量保证空气管没有缠绕和挤压。 4告知患者不要自行取下袖带,如袖带位置偏移时,应及时重新佩戴。

雾化吸入的注意事项 1治疗前清除口腔分泌物、食物残渣等以免妨碍雾滴吸入。吸药前不用油剂、面霜;就 2雾化吸入治疗时,嘱患者进行慢而深的吸气,使雾滴吸入更深;对于年幼儿安静时吸入比哭吵时效果更好; 3治疗是要注意有无呛咳等和支气管痉挛样表现。 4雾化吸入用药完毕后应漱口,防止激素在口咽部积聚;用面罩吸入者应洗脸。

一般用药指导 1、需要吞服的药物用温开水服用,不易用茶水。 2缓解片、肠溶片、胶囊吞服时不可嚼碎。 3、舌下含片应放在舌下或两颊黏膜与牙齿之间待其溶化。 4、对于慢性病病人和出院后需继续服药的病人,应使其了解用药的相关知识和服药中的注意事项,主动配合药疗,减少不良反应。 特殊用药的知识 1、健胃及刺激食欲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助消化药及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用,以便使药物和食物均匀混合,有助于消化或减少对胃壁的刺激。 2、强心苷类药物服用前应先测脉率及脉律,如脉率低于60次/分或心律异常,应停止服用应报告医生。 3、止咳糖浆对呼吸黏膜有安抚作用,服后不宜立即饮水,以免冲淡药液,降低药物疗效: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止咳糖浆应最后服用。 4、磺胺类药和退热药服用后宜多饮水,前者由肾脏排出,尿少时易析出结晶,阻赛肾小管:后者启发汗降温作用,多饮水有利于增加疗效。 5、药物和牛奶不能同时服用。

新生儿常见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新生儿窒息 一、概述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高危因素所导致的急性呼吸循环障碍,本质是组织的缺氧与灌注不良. 二、诊断要点 ⑴有影响母体与胎儿气血交换的各种原因; ⑵胎儿心率增快>160 次/分,或<100 次/分,持续一分钟以上;或胎心监护表现为晚期减速.羊水混胎便; ⑶Apgar 评分0-3 分为重度窒息,4-7 分为轻度窒息; ⑷器官功能障碍. 注:神经系统发育畸形,有神经肌肉疾病,以及早产儿等,Apgar 评分常不能反映窒息的程度. 重要的辅助检查:血气,血糖及电解质分析,心肝肾功能的评价,血常规. 窒息的复要点: 1.正确复; 严格按ABCDE复方案进行复;心电监护; 2.气管插管的指征: ①羊水胎粪污染,HR<100/min,无自主呼吸; ②气囊—面罩通气后,HR<100/min,发绀不缓解。(注:气管插管麻醉科医师协助插管)。 3 复时药物的选择与应用方法: ①肾上腺素:指征,胸外按压和辅助通气后,心率< 60 次/min: (注意: 充分的通气建立之前不要用肾上腺素) . 剂量:1/10,000,0.1-0.3ml/kg/次,据情况3-5 分钟可重复,可经气管插管滴入或静脉注射; ②扩容指征:给氧后仍苍白,脉搏微弱,低血压/低灌注,对复反应不佳.可应用生理盐水,10ml/kg;或白蛋白1g/kg;或血浆10ml/kg. 应在充分建立有效的通气基础上。 ③碳酸氢钠,怀疑有酸中毒时使用。 ④纳络酮,对于分娩前 4 小时母亲应用过各种麻醉药物所引起的新生儿呼吸抑制,在有效的通气基础上应用.剂量,0.1mg/kg,气管滴入, 或静脉注射,或皮下或肌肉注射. 复后新生儿应密切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生理生化指标.

妇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妇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篇一:妇科五大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 月经改变:最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 2. 腹部包块: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逐渐增大,突向腹腔,当增大》3月妊娠大小时, 于耻骨联合上可触及硬且活动的肿块,清晨膀胱充盈将子宫推向上方时更易扪及。 3. 压迫症状:子宫肌瘤增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宫体下段前壁的肌瘤,压迫膀胱,影响 膀胱充盈而发生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子宫肌瘤生长于子宫后壁,特别位于 子宫体下段或宫颈,可以压迫直肠引起便秘,甚至排便困难。 4. 不孕。 5. 继发贫血: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继发贫血。 6. 妇科检查:子宫增大,质硬,表面不规则,结节状突

起。 7. B超检查:最常见,声像图显示肌瘤区为边界清晰的实质性低回声、等回声或中回声, 中间常有稀疏光点。 【治疗】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及肌瘤部位、大小、数目全面考虑。 1、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1) 2)随访观察:肌瘤较小且无症状,尤其是近绝经期妇女。但需定期随访,可期3-6个月复查1次,随访中如发现肌瘤增大或症状明显时,再考虑进一步治疗。药物治疗:适应症: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子宫<2 月妊娠子宫大小;近绝经年 龄,肌瘤较小,症状轻;全身情况差,不能胜任手术者。 主要药物: (1)雄激素: 常用药物:丙酸睾丸酮25mg 肌注,每5日一次,月经来潮时,肌注,每日一次, 共3次,总量小于300mg。 (2)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类药物 适应症:术前辅助治疗;子宫肌瘤合并不孕者;有合并症暂不能接受手术者;更年

内科常见病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公式?共同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包块 1、急、慢性胃炎=饮食不洁或刺激物+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2.胃食管反流病=反酸+胸骨后烧灼感+胃镜检查食管下段红色条样糜烂带(烧心、反酸、返食) 3。消化性溃疡病 胃溃疡=慢性规律性上腹痛(饱餐后痛)+呕血黑便 十二指肠溃疡=饥饿时痛(餐后4小时以上)或夜间痛+呕血黑便?消化性溃疡穿孔=突发剧烈腹痛(腹膜炎体征)+X线膈下有游离气体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既往肝病史?5、细菌性痢疾=不洁饮食+腹痛+ 6。溃疡性结肠炎=左下腹痛+粘液脓血便+(便意、便后缓解)+抗生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素无效?治疗:柳氮磺吡啶(SASP) 7.急性胰腺炎(水肿型)=暴饮暴食/慢性胆道病史+持续上腹疼痛+弯腰疼痛减轻+淀粉酶检测?急性胰腺炎(出血坏死型)=水肿型症状+腰腹部或脐周紫斑+腹穿洗肉水样液体+血糖高+血钙低?出血坏死型:血尿淀粉酶值不一定高,有时反而会下降、确诊时选CT 8、幽门梗阻=呕吐宿食+振水音? 9。肝硬化=肝炎病一周内测血淀粉酶,超过一周测脂肪酶? 10.胆囊炎=阵发性右上腹绞痛+莫非史+门脉高压(脾大+腹水+蜘蛛痣)+超声(肝脏缩小)? 征阳性+恶心呕吐 11、胆石症=阵发性右上腹绞痛+莫非征阳性+B超强回声光团、声影 12、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下柯三联征(腹痛+寒颤高热+黄疸)+休克表现+精神症状(如神情淡漠、昏迷)五联征 13。急腹症?(1)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胀痛、闷痛)+WBC升高?(2)肠梗阻:腹痛+吐+胀+闭+X线(香蕉/液平) 病因:机械性与动力性 血运:单纯性与绞窄性?程度:完全性与不完全性 部位:高位与低位 (3)消化道穿孔=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剧痛+腹膜刺激征+膈下游离气体?(4)异位妊娠=阴道出血+停经史+下腹剧痛(宫颈举痛)+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5)卵巢囊肿蒂扭转=体位变化+突发腹痛+囊性肿物 14.消(6)急性盆腔炎=刮宫手术史+白带异常+下腹痛+下腹剧痛(宫颈举痛)+脓性分泌物? 化系统肿瘤?(1)胃癌=老年人+黑便+龛影+慢性溃疡疼痛规律改变+上腹痛+腹部包块+消瘦+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2)食管癌=进行性吞咽困难(中晚期)+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早期)+进食哽咽感(早期)?(3)肝癌:肝炎病史+肝区疼痛+AFP升高+肝大质硬+腹水黄疸+B超占位?(4)直肠癌=直肠刺激症状+指诊带血+脓血便+消瘦+大便变形 (5)胰腺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老年人+无痛进行性加重黄疸+陶土色大便+皮肤瘙痒?(6)结肠癌:老年人+消瘦+排便习惯改变+CEA+腹部肿块 15、肛门、直肠良性病变 (1)内痔=无痛性血便+便带鲜血+静脉样团块 (2)外痔=肛门疼痛+便鲜血+肛门口触痛肿物 16。腹部闭合性损伤?肾损伤=腰部损伤+血尿(3)肛裂=便时便后肛门剧痛+肛门裂口? 肝破裂=右腹部外伤+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 脾破裂=左腹部外伤+全腹痛+腹腔内出血?肠破裂=腹中部外伤+腹膜刺激征+穿刺淡黄色液体?17。腹外疝(斜疝)=老年男性+腹压增加+右下腹肿物+进入阴囊

试谈神经疾病诊断要点

1.脑出血的诊断要点: (一)诊断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急性发病和病情进展迅速,除伴随头痛、意识障碍外,还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二)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见出血改变。早期CT检查即可显示密度增高,可确定出血的的大小、部位,出血周围水肿呈低密度改变,以排除非出血性疾病。病情需 要有条件时可作MRI检查。小脑出血者应定期作CT检查,至少1周复查1次; 病情变化时随时复查,除注意血肿本身的变化外,应特别注意有无脑室对称性扩 大等脑积水征象,以指导治疗。 (三)辅助检查 1CT检查能诊断。在没有条件时可进行腰椎穿刺协助诊断,但脑脊液正常者不能否定脑出血的诊断。颅内压增高、脑干受压者禁忌腰椎穿刺。 2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应注意血液学、免疫学及颅内血管的检查,以确病因。 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要点: (一)诊断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和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癫痫发作、颅神经损害特别是动眼神经麻痹,或轻偏瘫等局限性体征,若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下出血即可诊 断SAH.. (二)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均匀血性脑脊液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现,起病一天后红细胞开始破坏,脑脊液逐步变黄,持续2—3周,故脑脊液黄变提示蛛网膜下腔陈旧性出血可能。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技术轻度增高。 2 影像学检查(1)CT检查:可以显示蛛网膜下腔、脑池、脑沟内高密度影 影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继发性颅内血肿、脑室出血、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等,颅底、鞍上池、侧裂等可见高密度影,在发病开始后5天内阳性率高。MRI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实用价值没有CT高。CT和MRI也可以排除非动脉瘤SAH的病因,如肿瘤或血管畸形等。(2)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已广为应用,是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可确定出血的病因、部位、性质,如动脉瘤、静脉瘤畸形及血管痉挛等。MRA可在任何时候进行,DSA选择出血3天内后3周后进行为宜。

神经内科常见病鉴别诊断

神内常见病鉴别诊断 头晕: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多在头位变化时发作,如起卧床、抬头、 转头或坐梯,保持一定位置后症状消失,直立行走时症状不明显。每次发作时间:以秒计算,多在10秒以内。发作时为眩晕,发作间期可表现为头晕或昏沉感,眩晕具有易疲劳性、自我好转性和可复发性。Nylen-Barany或Dix-Hallpike体位诱发试验可呈阳性。 2、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为内耳的一种 非炎症(淋巴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 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为四大主症。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冷热水试验可见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 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前庭神经元的病变,病变部位可位于前庭神经核、前 庭神经、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末梢的整个通路上。多见于20-60岁成年人,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使,以突发的重度眩晕,而无耳聋、耳鸣等耳蜗及其他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常于病毒性疾病后24-48小时内发生,持续4-5天。 头部移动时症状加重,但听力不受影响。冷热变温试验前庭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有时呈现健侧优势偏向;无头痛及其他神经体征;急性期内血象常偏高,发作期中可有自发性眼震。 4、后循环缺血(PCI):PCI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塞。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 硬化的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头晕是PCI的常见表现,后循环脑梗塞可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定位征,如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眼球活动异常以及共济失调等。头颅MRI,特别DWI检查有助明确。 头痛: 1、偏头痛: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多成波动性。常伴有 恶心和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可有家族史。 活动后头痛加重。 2、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情绪激动及突然用力时出现局 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伴有血压升高、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