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心亭看雪》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训练题(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 D )

A.余拏.一小舟(撑(船))

B. 拥.毳衣炉火(拥:围,裹)

C.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勉强)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A)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登轼而.望之

D.问其.姓氏安陵君其.许寡人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C)

A.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人。

B. 文中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西湖奇景与游客雅趣相互映照。

C.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的话,侧面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D))

A. 是.日更定矣是:这

B. 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C.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杯,这里指代酒 D. 是金陵人,客.此客:客人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A)

A.天与.云与山与水陈太丘与.友期行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D.问其.姓氏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错误

..的一项是(D)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做铺垫。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连用三个“与”字,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满目皆白的景象。

D.本文以记叙开头,以抒情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中有静,寂中有声。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是日更定矣是:这 B.雾凇沆砀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C.上下一白一:全 D.是金陵人客此客:客人

8.下列各项中加横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问其姓氏安陵君其许寡人

D.天与云与山与水借旁近与之

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人。

B.文中画线句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的话,侧面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D.作者写本文时,明朝已灭亡,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莫说相公

..痴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B.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C.是金陵人,客此

..客此:客居此地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勉强11.下列各项中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夺而杀尉

B.闻其姓氏安陵君其许寡人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惧有伏焉

D.更有痴似相公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下列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西湖经历三天大雪之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B.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C.本文作为一篇游记,叙事是游记表现的重点,写景是行文的线索。

D.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训练题(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余拏.一小舟 (撑(船))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C.是金陵人,客.此 (客人)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长约八分有奇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濯清涟而不妖

C.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忧

D.问其姓氏其如土石何

3.选出下列各项中加横线意义相同的一项(B)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湖中人鸟声俱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D)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5. 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

7.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

..的一组是(C)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出淤泥而.不染

C.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忧

D.问其.姓氏其.如土石何

8.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 B )

A. 天与.云与山与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结友而别.

C. 余.拏一小舟此地空余.黄鹤楼

D. 惟长堤一.痕长烟一.空

9.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

..的一组是( A )

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问其.姓氏安求其.能千里也 D.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是.日更定矣不知木兰是.女郎B.及.下船及.郡下,诣太守C.上下一.白苏、黄共阅一.手卷D.是金陵人,客.此稍稍宾客.其父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C.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2. 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张岱居杭州,正值此地三日大雪,在万籁俱寂的夜色中乘船至湖心亭观赏雪景。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C.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作者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

D.本文浓墨重彩地渲染雪景之美,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湖心亭看雪》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二)《湖心亭看雪》(12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上下一白/则一舸无迹B.独往湖心亭看雪/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C.天与云与山与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11.翻译下列句子。(3分)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__ 12.用原文填空。(3分) 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情绪是一波三折的,作者不惧寒冷“□□□□□□□”,然后被眼前“□□□□,□□□□□□□,□□□□”的雪景所迷住,接着湖心亭的巧遇更让作者“□□”,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13.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B.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表现了悠远脱俗的精神。 C. 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紧离去。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深化意境,反衬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答案: (二)12分 10、(3分)D(A.全/数词,一 B.独自/老而无子的人C.跟、和/参与。这里指欣赏 D.动词,消失) 11、(3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2、(3分)“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大喜“ 13.(3分)C (“被迫”是对“强”的误解,文中也没有赶紧离去之意)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一网打尽(含2019)+答案解析(含2019)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阅读真题答案及解析 一、(2019年云南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拏,又作“挐”。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6.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3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4.(2分)(1)下雪(2)勉强、尽力 15.(4分)(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16.(3分)使用白描手法。(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2分) 17.(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2分)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结合句子的意思回答即可。注意(1)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下雪。(2)古今异义,解释为:勉强、尽力。 15.考查句子的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和特殊用法的字词。(2)注意译出反问的语气。 16.考查白描手法的运用。从白描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但勾勒出雪景图的素洁淡雅的美妙境界入手分析即可。 17.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对山水的痴迷,和不同俗流的生活方式,以及高雅的雅趣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二、(2019年山西省中考题) 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 8-11 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三】(2018中考·山东枣庄卷·12分)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27-31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训练(部编版)

《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解析版) 【2021·辽宁辽阳、本溪、铁岭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陋室铭》)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 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

2020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练:9 湖心亭看雪附答案

九年级(上) 9*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张岱 素养提升 (1)体会简洁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如“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过后万籁无声的空寂,着一“绝”字,境界全出。本文多运用白描手法,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如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都是以白描来写意传神的。 (2)品味如诗如画的意境。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称量雪的世界,捕捉景物特点。在这一画面里,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充满诗性宇宙的意味。而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3)理解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如写湖心亭奇遇,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又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问姓氏而不言姓氏,却从“金陵人”导出,暗含诀别之意,姓氏知否,顿时变得无足轻重,悲凉之情,隐忍不发,却又切实可感;又如文章结尾,从舟子口中,道出“痴”意,其实从作者到“金陵人”,又何尝不知自己的癫狂痴迷呢?假舟子为辞,顿时妙趣横生。 故事复述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独自一人去湖心亭看雪,雪后湖心亭幽静深远、洁白宽广,我遇到了从金陵来的看雪人,与之共饮而别。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 1.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客.此 原意为:客人,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 2. 一词多义 (1)是:①是.日更定矣F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金陵人F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进亦忧(《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①是日更.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更.颠乎(《河中石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①上下一.白F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惟长堤一.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①上下一白.F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F: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拏.一小舟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拥毳 ..衣炉火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毳: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 (5)惟长堤一痕.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余舟一芥.芥F: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心亭看雪》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训练题(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 D ) A.余拏.一小舟(撑(船)) B. 拥.毳衣炉火(拥:围,裹) C.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勉强)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A)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登轼而.望之 D.问其.姓氏安陵君其.许寡人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C) A.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人。 B. 文中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西湖奇景与游客雅趣相互映照。 C.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的话,侧面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D)) A. 是.日更定矣是:这 B. 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C.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杯,这里指代酒 D. 是金陵人,客.此客:客人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A) A.天与.云与山与水陈太丘与.友期行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D.问其.姓氏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错误 ..的一项是(D)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做铺垫。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连用三个“与”字,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满目皆白的景象。 D.本文以记叙开头,以抒情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中有静,寂中有声。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是日更定矣是:这 B.雾凇沆砀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4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截至2020年)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上下一.白()(2)从武林门而西.() (3)即.棹小舟入湖()(4)取道……石径塘而归.()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 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 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杭人游湖,是夕好名,逐队争出。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①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②喝道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③舟近岸。断桥石磴④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⑤。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有删改) 注:①魇:在梦中惊叫。②皂隶:差役们。③舣(yǐ):停船靠岸。④石磴:石阶。⑤靧(huì)面:洗脸。指湖面恢复明净。 1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7.下列对语段(一)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文是一篇游记,开篇写出了雪后西湖宁静清远的景色,一个“绝”字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中透露出寒意,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B.第①段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视线由近到远,景物由大到小,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之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 D.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写西湖雪景。即未游西湖时,先概括描写雪后的寂寥凄清;游西湖时,写西湖全景;最后以动态式具体勾勒,结构完整,笔调淡雅流畅。18.找出语段(二)中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的句子,并分析语段(一)(二)运用这种手法有何共同作用。(4分) 答案: 15.(1)消失(2)尽力 16.(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17B

中考试题《湖心亭看雪》阅读与答案

中考试题《湖心亭看雪》阅读与答案 引导语:《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下面与小编一起来学习中考试题《湖心亭看雪》阅读与答案。 中考试题《湖心亭看雪》阅读与答案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挐同:拏/拿)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 ) (2)客(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 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4分) 答: 参考答案: 1.C(2分)

2.(1)这(1分)(2)客居(1分) 3.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P道别。(2分) 4.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2分)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2分)(大意相同即可)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知识拓展]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课文导读】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中,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这种情感须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就能理解。 【学习重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课文。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 一、夯基达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 )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及.下船( ) 2.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拏一.小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填空。 (1)由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能想到课文中的语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古诗文中几个写“雪”的句子。 二、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是.日更定矣(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3)是金陵人,客.此(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人、鸟都不敢外出的环境,写出了大雪后的森然寒意,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2016-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考题精选及解析汇集

2016-2019 年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考题优选聚集 2019 年云南省中考题 ( 二)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14~17 题。 (12 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注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这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注:拏,又作“挐”。 14.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 分) (1) 大雪三日。雪: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 15.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这人 ? 16. 请简要剖析下边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3 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选文表现了作者如何的生活情味 ?联合内容简要剖析。 (3 分 ) 答案: (二)( 12 分) 14.(2分)(1)下雪(2)牵强;全力 15.(4 分 ) ( 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单独前去湖心亭赏雪。(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

16.(3 分 ) 使用白描手法。 (1 分 )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精练纯真的文字,寥 寥几笔,不加衬托衬着地勾画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好境界。 (2 分) 17.(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状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 分 ) 表现出他沉迷山川、不随流俗的生活情味。(2 分) 2019 年山西省中考题 (三)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边的诗文,达成第8-11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这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 8. 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以下句中的加点字标明读音。( 2 分) (1) 浅草才能没.马蹄 (2) 天与云与山与水 9. 以下句中加点词意思同样的一项为哪 一项()(3 分) A.是日更定矣是非分明 B.见余大喜曰喜不自胜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出心裁 D. 余一小舟竭尽全力 10.达成以下语句的翻译。( 3 分) (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 大雪下了三天,。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语文中考专项专题讲练《湖心亭看雪》

专题25 《湖心亭看雪》核心素养练习 【核心素养一练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崇.( )祯.( ) 毳.( )衣雾凇.( ) 沆.( )砀.( ) 更.( )定铺毡.( ) 更.( )有此人强.( )饮 【答案】chóng zhēn cuì sōng hàng dàng gēng zhān gèng qiǎ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更定.(2)湖中人鸟声俱绝. (3)余拏.一小舟(4)拥毳.衣炉火 (5)独.往湖心亭看雪(6)雾凇 .. ..沆砀 (7)焉得 ..而别 ..更有此人(8)余强饮三大白 (9)客此 ..(10)及.下船 (11)上下一.白(12)惟.长堤一痕 【答案】(1)完了,结束(2)消失(3)撑,划(4)鸟兽的细毛(5)独自(6)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7)哪能(8)指酒杯(9)客居(10)等到(11)全(12)只有 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是:①是日更定 ②是金陵人 (2)一:①一白 ②长堤一痕 (3)更:①是日更定矣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白:①一白 ②强饮三大白而别 (5)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以为妙绝

③来此绝境 (6)与:①天与云与山与水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雕栏相望焉 【答案】(1)这,指第三天表判断(2)全数量词(3)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比,更加还(4)白色这里指酒杯(5)消失极点与世隔绝(6)和、跟欣赏(7)哪里语气词,表陈述 4.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 (1)更有痴似相公者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答案】(1)倒装句(2)省略句、判断句 5.划分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中考试题《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中考试题《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张岱 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挐同:拏/拿) 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对下面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 ) (2)客( ) 3.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 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括。(4分) 答: 参考答案: 1.C(2分) 2.(1)这(1分)(2)客居(1分) 3.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P道别。(2分)

4.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2分)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2分)(大意相同即可) [【译文】崇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以上是由YJBYS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YJBYS文学网。

中考语文专题6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解析版)

湖心亭看雪 (一)(2022·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提平,丝管夹岸。跌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茗(níng)饮:饮茶。⑥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 ⑦诟(gòu):骂。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拥:______ (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谓:______ 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批注:景象寒气逼人) (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批注:文中有画) 3.【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

人教版九上《湖心亭看雪》基础题+中考真题训练答案

《湖心亭看雪》答案 一、宗子陶庵明末清初《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二、(1)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凇沆砀(3)惟长堤一痕与余舟一芥(4)莫说相公痴 三、1、(1)白气弥漫的样子(2)全(3)还(4)痛快酒杯(5)还2、(1)焉:代词,哪里,怎么 五、1..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6.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六、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七、 (一)【答案】 1.B 2.(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3.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4.徘徊凝览,以发奇思。5.家国之思;自然之乐。 【分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一:全,都/数量词,一; B.之:助词,的/助词,的; C.是:这/判断词,是; D.折:折断/曲折;故选B。 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俱,都;绝,消失。 (2)重点字词:皆,都;雪,积雪;见,看见。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愉快地吃饱,然后画一幅雪景图,以寄给高僧欣赏。故可断句为: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根据“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的意思“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分析,符合“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要求。据此回答即可。5.本题考查文本表达情感。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据此得出答案:家国之思(故国之思等)。乙文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 【参考译文】: (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二)【答案】 1.(1)消失(2)白汽弥漫的样子 2.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解析】

湖心亭看雪中考复习题

湖心亭看雪中考复习题 导语: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湖心亭看雪阅读及答案一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部分】: (一)1.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1.“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

湖心亭看雪 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拏.一小舟() 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 ....() ⑦焉得 ..()..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⑨客此 ⑩及.下船()(11)上下一.白()(12)惟.长堤一痕() (1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 点明主旨的句子:。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举例说明。 答: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答: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答:

《湖心亭看雪》答案 【中考链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拏.一小舟() 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 ...砀.() ⑦焉得 ..而别()⑨客此 ..()..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 ⑩及.下船()(11)上下一.白()(12)惟.长堤一痕() (1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11)全(12)只有(13)罢了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3、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4、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 5、(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湖心亭去看雪。 7、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色。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 点明主旨的句子:。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举例说明。 答: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