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仿真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342.50 KB
- 文档页数:27
实验室:禹-225
班级: 12机电一体化3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2013.9.25
同组实验者:
指导老师: 王 锋 实验名:
交流放大电路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放大电路组态判断;
2、 学会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3、 学会基本交流放大电路动态参数分析;
4、 学会根据输出波形判断失真情况;
5、 熟悉Proteus 仿真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静态工作点测试
将输入信号端对地短路,调节电位器W R ,使CC C U U 21
=,测静态工作点C U 、B U 、E U 的数值,
将结果记录在表3-1中,并计算B I 、C I 。
Q1
2N2222
C1
10u
C2
10u
R1
1k
R2
10k
R4
5k1
+12V
C3
100u
R5
10k
C1(+)
51%
RV1
200k
为测W R 的阻值,可以先测电阻W R 两端电压和通过W R 的电流,并按下式计算静态工作点。
B B cc B R U U I -=
C
C
cc C R U U I -= 表3-1
C U
B U E U B I
C I W R
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在放大电路输入端接入频率为2KHz ,幅值为10mV 的正弦波信号,用示波器观察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波形,计算电压放大倍数,并将数据记录在表3-2中。改变负载,观察负载电阻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苏 州 职 业 大 学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实验报告
实验室:禹-225
班级: 12机电一体化3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2013.10.23
同组实验者:
指导老师: 王 锋 实验名:
常用电子元件检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电阻、电容等元件的识别;
2、学会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
3、学会使用万用表检测二极管、三极管等常用半导体器件;
4、能根据色环判断电阻阻值;
5、了解晶闸管原理与检测。 二、实验原理 1、电阻、电容标注
电路中的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参数标注方法有3种,即直标法、色标法和数标法。 a 、直标法是将电阻器的标称值用数字和文字符号直接标在电阻体上,其允许偏差则用百分数表示,未标偏差值的即为±20%。
b 、数码标示法主要用于贴片等小体积的电路,在三为数码中,从左至右第一、二位数表示有效数字,第三位表示10的倍幂或者用R 表示(R 表示0.)如:472 表示 47×100Ω(即4.7K Ω);104则表示100K Ω;R22表示0.22Ω、122=1200Ω=1.2K Ω、1402=14000Ω=14K Ω、17R8=17.8Ω。
c 、色环标注法使用最多,普通的色环电阻器用4环表示,精密电阻器用5环表示,紧靠电阻体一端头的色环为第一环,露着电阻体本色较多的另一端头为末环。 黑 棕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灰 白 0
1
2
3
4
5
6
7
8
9
2、半导体二极管的识别方法
a 、目视法判断半导体二极管的极性,一般在实物的电路图中可以通过眼睛直接看出半导体二极管的正负极。在实物中如果看到一端有颜色标示的是负极,另外一端是正极.
b 、用万用表(数字表)判断半导体二极管的好坏:通常选用万用表二极管检测档位,红表笔接二极管阳极,黑表笔接二极管阴极,若万用表显示电压为0.7V (或0.3V )左右,则表明二极管完好,否则为二极管损坏。 3、半导体三极管检测
苏 州 职 业 大 学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实验报告
实验室:禹-225
班级: 12机电一体化3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2013.11.20
同组实验者:
指导老师: 王 锋 实验名:
基本运算电路
一、实验目的
1、会描述基本运算电路结构组成和特点;
2、会解释集成运放“虚短”和“虚断”;
3、学会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特性的影响;
4、熟悉Proteus 仿真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1)如图电路中,将开关打至直流输入档,调节电位器,使用万用表测量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5-1中。
3
2
1
4
11
U1:A
LM324R1
10k
R3
10k
R2
100k -12V
+12V
+5V
48%
RV1
1k
SW1
SW-SPDT
+88.8
Volts
+88.8
Volts
SW1(NC)
R4
510R
R5
510R
-5V
反相比例运算电路放大倍数:R R u u A f i o
u -
== 表5-1
i u o u u A
(2)将开关打至交流输入档,在输入端分别输入一幅值为1V ,频率为1000Hz 的正弦交流信号和方波信号,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并将结果记录在表5-2中。
苏 州 职 业 大 学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