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63.55 KB
- 文档页数:5
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研究城市中心区域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它的空间形态牵涉到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与城市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许多城市的中心区域通常是该城市的起源地,因此,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往往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
例如,北京的城市中心区域是紫禁城和天安门广场,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威与尊严。
通过研究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其次,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城市中心区域通常是商业、金融和政治的中心,是城市的经济命脉。
例如,纽约的曼哈顿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中心区域,这里聚集了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和国际总部,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中心之一。
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影响着商业的发展布局、交通的拓展和人流的聚集,从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通过研究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的商业结构和经济格局。
此外,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对城市的人居环境和社会活动也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中心区域是城市的文化中心和社交中心,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娱乐和交流。
因此,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应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社会活动的丰富。
例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中心区域,这里既有豪华的商业街区,又有宽阔的人行道和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通过研究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的人居环境和社会融合程度。
最后,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研究也涉及到城市的规划和设计。
通过对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寻找到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例如,伦敦市中心区域的规划重点是提高可达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建设地铁线路和改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中心区域的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紧凑性。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建设项目外立面样墙现场确认办法的通知正文:----------------------------------------------------------------------------------------------------------------------------------------------------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建设项目外立面样墙现场确认办法的通知渝规发〔2016〕72号各处室、分局,局属事业单位,有关单位: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加强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管理,贯彻实施《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经局法规领导小组研究同意,现将《重庆市主城区建设项目外立面样墙现场确认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重庆市规划局2016年9月12日重庆市主城区建设项目外立面样墙现场确认办法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加强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管理,贯彻实施《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加强过程监管,依据《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作内容)建设单位在建筑外立面装饰施工前,应在建筑外墙上制作主要饰材的比选样墙,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人员共同进行现场确认,确保建设项目外立面按照规划许可内容实施,保障实施效果。
第三条(适用范围)位于主城区特别管控区、重点管控区内的所有建设项目,适用本办法。
位于主城区一般管控区内的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参与主体)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含代建单位)、建设项目方案设计主创建筑师以及有关专家等,应共同参与现场确认工作。
第五条(工作流程)(一)需要进行外立面样墙现场确认的建设项目,应将有关要求纳入规划条件函、用地规划许可证、方案审查意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办理建设项目方案审查意见时,应同步核发《建设项目外立面样墙现场确认服务告知书》(附件1)。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化。
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城市形态的演变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形状和结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从传统的城市中心向外扩张,到现代的多中心城市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需求和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
1. 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形态呈现出单中心的特点。
这种城市形态以城市中心为核心,周围环绕着一圈圈的居住区和商业区。
这种城市形态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资源利用高效,但也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多中心城市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城市形态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多中心城市模式将城市分为若干个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等。
这种城市形态的优势在于分散了人口和资源,减少了交通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便利性。
3. 城市群的形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群的形成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一个大区域,各个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紧密联系。
城市群的形成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但也带来了交通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宜居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提升城市中心的功能性城市中心是城市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城市的行政、商业、文化等功能。
为了提升城市中心的功能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 增加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中心的吸引力和活力。
2000年以来重庆市人□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I孙秋兰闰记影文章编号1009-6000(2019)11-0033-07中图分类号:[K901.3]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9.11.00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管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应用示范"之课题五"多层级多专题城镇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应用示范"(2018YFB0505400);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社会民生类重点研发厂小城镇空间信息综合利用适宜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cstc2018jscx—mszdX0067).作者简介:孙秋兰(1987-).女,硕士,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重庆欣荣土地房屋勘测技术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不动产管理;闰记影(1988-),通信作者,男,硕士,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2000年以来重庆市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Spatial Pattern and its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ongqing since2000孙秋兰闰记影SUN Qiulan RUN Jiying摘要:运用人□规模与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模型、人□分布结构指数、人□重心迁移模型、人□偏移份额分析,定量研究了2000年以来重庆市人□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
主要结论有:①重庆市人□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在主城和渝西地区,各区县人□规模及密度差异极大;②重庆市人□密度空间自相关性显著,"高一高”类型区集中分布在主城区,"低一低"类型区相对集中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的偏远区县;③重庆市人□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在持续上升,不均衡趋势在不断増强,全市人□重心持续向西南方向迁移,且迁移速度在加快;④偏移漕长分析表明,主城区极化效应在持续増强,渝中区人□集聚效应开始降低,渝西地区整体进入到了人□快速集聚期,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人□集聚能力一直较弱。
本文通过分析“吊层”这种西南重庆地区独特的居住形态在空间和功能组织上的特点,:吊层,山地建筑,设计策略,而以重庆为典型代表的中西部山地城市由于自然地形局限和可建设用地资源天然匮乏的因素,,“吊层”顶部紧邻的(图1)。
一. 吊层在山地建筑中的意义吊层指的是坡地建筑跌落于陡坡之下的建筑部分,在重庆这样的山地城市中存在十分广泛。
而当吊层运用于建造在坡地之上的以住宅为代表的“大量性建筑”之时,其作用却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被加以“放大”。
1.体现山地城市空间特色类似于建筑的勒脚,吊层是坡地建筑与地形结合最紧密的部分,吊层部分的空间形态处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坡地建筑对地形的适应程度。
重庆地区传统的山地城市空间建筑吊层部分通常顺应山势高低起伏,结合山地城市特有的“爬坡上坎”的内外部交通组织方式和空间组织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图2)。
然而类似重庆这样的山地城市在当前的城市开发中却存在着急功近利的一面,过于沿袭平原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房地产主导下的大量无特色的住宅及附属商业建筑的建设致使山地城市特有的空间特色被弱化甚至消失。
因此,研究如何将传统山地建筑中吊层与地形结合的特色与此类以住宅为主的“大量性建筑”的设计相结合,或可为山地城市特色城市空间的营造提供极有意义的探索。
2.满足现代城市建筑体功能复合化的需求社会工作模式的快节奏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丰富化,使住宅类型也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功能复合化的趋势,典型的如SOHO模式。
此外,重庆也是一座市民生活气象非常活跃热闹的城市,对住宅配套商业以及公共空间的自然需求也与山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如何将住宅与复合功能和公共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居住人群的需求也成为现代居住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实际需求。
吊层在这一方面的独特优势是它可以作为坡顶坡底两条商业街道的空间联系纽带,吸引两条街道的活动人群进入吊层内部,进而结合吊层内部的商业或其他功能提供现代城市建筑体日益增加的功能复合和公共活动空间(图3)。
《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篇一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摘要:本文以重庆、武汉、南京三个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城市为例,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交通网络、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出发,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作用,探讨城市发展与地域文化传承的相互关系,旨在为未来城市规划和文化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已成为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标志。
城市空间形态不仅是城市物质空间布局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历史和传统等非物质要素的载体。
本文以重庆、武汉、南京三个城市为例,从地域文化视野出发,探讨其城市空间形态的特色及演变规律。
二、研究区域概况1. 重庆:地处西南地区,巴渝文化浓厚,地形复杂,具有典型的山城特色。
2.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交通枢纽。
3.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江淮文化的代表。
三、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1. 地域文化的传承: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是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在重庆、武汉、南京三地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地域文化的传承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重庆的沿江发展与巴渝建筑风格的融合,武汉的长江岸线利用和桥梁交通的建设,南京的历史建筑保护和传统街区的规划。
2. 地域文化的特色表达:城市空间形态是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
三地通过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城市色彩等方面表达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
如重庆的吊脚楼、坡地建筑;武汉的近代建筑风格与湖泊交融的景致;南京古城的城防体系和传统建筑布局。
3. 互动影响:城市发展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对城市空间形态有着持续的塑造作用。
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下,地域文化不断更新与融合,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的扩展与调整。
四、重庆、武汉、南京的城市空间形态分析1. 重庆:山城特色显著,城市空间布局顺应地形变化,形成独特的立体式发展模式。
IndustrialConstructionVol 46,No 6,2016工业建筑㊀2016年第46卷第6期㊀45㊀重庆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紧凑立体化形态设计研究∗袁㊀红1,2㊀赵世晨3(1.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成都㊀600026;2.同济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上海㊀200092;3.日本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九州福冈㊀8128581)㊀㊀摘㊀要:重庆商业中心区是人口高度聚集㊁城市功能最复杂的综合区域,在再开发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如何能够有机重组城市功能,促进中心区紧凑发展是研究的目的所在㊂通过对商业中心区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总结归纳商业中心区扩张的规律㊁初步归纳出地下空间演变的过程㊂其竖向均遵循 交通空间 公共空间 商业空间 娱乐空间 办公空间 的分层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 退台式㊁填充式㊁覆土式 等地下空间的开发形式㊂城市地下空间的结构发展最终是与地面结构相对应,具有高差的城市应建立立体步行网络及将地形高差转换为多层次的城市基面,多层次㊁立体化㊁网络化㊁系统化地进行地下空间开发㊂㊀㊀关键词:重庆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形态;紧凑性;立体化㊀㊀DOI:10 13204/j.gyjz201606012RESEARCHONCOMPACTANDTHREE⁃DIMENSIONALDESIGNOFUNDERGROUNDSPACEOFCENTRALBUSINESSDISTRICTINCHONGQINGYuanHong1,2㊀ZhaoShichen3(1 SchoolofArchitecture,SouthwestUniversityofCommunications,Chengdu600026,China;2 PostdoctoralStationof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3 WorldEnvironmentalInstitutionofHigherLearning,KyushuUniversity,Fukuoka8128581,Japan)Abstract:Thecentralbusinessdistrict(CBD)inChongqingisacompoundarea,wherethepopulationishighlyconcentratedandtheurbanfunctionsarethemostcomplicated.TheaimoftheresearchistosolvetheproblemofhowtoreorganizetheurbanfunctionsandpromoteacompactdevelopmentofCBDbytheundergroundspacedevelopmentduringtheredevelopment.ThroughthestudyofthedevelopmentprocessofCBD,itwassummarizedthelawofCBDexpansion,andalsosummarizedinitiallytheevolutionprocessofitsundergroundspace.Itwasconcludedthatthehierarchicprincipleof trafficspaceңpublicspaceңbusinessspaceңentertainmentspaceңofficespace shouldbeobservedverticallyinthedesignofCBDundergroundspace,andalsothedevelopingformssuchasdesktoptype,fillingtype,soiltype,etc,shouldbeselectedaccordingtolocalconditions.Thestructuraldevelopmentofurbanundergroundspaceshouldbeeventuallycorrespondedtothegroundstructures.Three⁃dimensionalpedestriannetworksshouldbesetupinthecityhavingelevationdifference,andtheterrainelevationdifferenceshouldbeconvertedintoamulti⁃levelgroundplane,soastorealizethemulti⁃level,three⁃dimensional,networkandsystematicdevelopmentoftheundergroundspace.Keywords:CBDofChongqing;undergroundspaceform;compact;three⁃dimensional∗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408507);国家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2015M570385);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联合培养项目㊂第一作者:袁红,女,1983年出生,高级工程师㊂通信作者:赵世晨,yuanyuqing0106@foxmail.com㊂收稿日期:2015-12-09㊀㊀美国波士顿中央大道改建及巴黎拉㊃德方斯新城商业中心地下交通枢纽等案例证明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是整合城市空间的一种有效形式,而要达到城市空间高效利用,以 地下交通空间 为核心进行复合利用才是地下交通促进城市发展的根本意义所在㊂地下空间利用的实质是利用交通空间增强空间之间的联系使之达到功能混合㊁高效利用的目的㊂交通空间是功能复合利用中最重要的元素,其他城市功能空间均以此为 发展源 ,包括 动力轴 及 动力源 ,除此以外还包括区域层面地下步道㊁车库㊁换乘点㊁轨道站点㊁高铁站点㊁公交车站点㊁步行通道等,带动地下商业㊁娱乐㊁服务业的发展㊂地下空间利用,无论是竖向还是平面布局,功能的紧凑布局可以促进地面上下㊁46㊀工业建筑㊀2016年第46卷第6期地下片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减少流线干扰及混乱,最终达到商业中心高效运作的目的㊂1㊀重庆商业中心发展过程中地下空间的整合作用根据地下空间开发与商业中心发展的规律可知:重庆旧城商业中心区的形成都伴随着地下空间的产生和发展[1]㊂通过分析五个商圈扩容过程可知,重庆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产生的首要驱动力来自于交通与商业扩张的需求㊂将解放碑㊁观音桥㊁三峡广场㊁南坪商业中心的发展过程抽象归纳为以下六个步骤(图1)㊂商业区;道路放入地下后形成的地面空间;商业区扩张形成的商业区域;下穿道;道路再次放入地下后形成的地面商业空间;道路㊂图1㊀商业中心扩容示意Fig 1㊀Expansionplanofcentralbusinessdistrict1)首先,商业中心区的道路两旁产生商业街;2)其次,道路两旁的商业街扩张成为商业区,同时伴随建筑一同产生地下室;3)道路两旁的商业区得到扩张;4)道路放入地下,地面形成商业街,道路两旁的商业区联系起来;5)商业区开始辐射周边地区,形成更大的商业区,所有机动车交通被自然地排斥在外围;6)商圈继续扩大,外围道路阻碍商圈的扩张而被放入地下,形成地下环道,地面成为商业区公共开放空间或绿地㊂重庆主城区五大商业中心区扩张的进程不同,仅解放碑商业中心区即将经历第六个阶段(目前已提出解放碑外围地下车道的构想),但是其他商业中心区几乎都处于第五个阶段㊂2㊀地面上下整体开发、功能复合及协调地下空间的利用是整合城市空间的一种形式[2],如重庆观音桥商业中心区下穿道的利用及三峡广场高铁站的建立等,其实质是增强空间之间的联系使之达到功能混合㊁复合利用的目的㊂地下空间开发以公共交通站点为 发展源 并与其他功能空间进行复合化利用㊂竖向及平面方向均遵循 交通空间 公共空间 商业空间 娱乐空间 办公空间 这样一个层级布置原则,达到功能的复合及协调㊂如多伦多地下城市及香港九龙城剖面功能分析(图2㊁图3)㊂a 多伦多城市立面示意;b 多伦多地下城市剖面分析㊂1 中庭;2 杨格街;3 商业;4 公共空间;5 商业㊁酒店;6 轨道交通㊂图2㊀加拿大多伦多地下城市立㊁剖面Fig 2㊀UndergroundcityelevationandsectionofToronto,Canadaa 香港九龙超级交通城鸟瞰图;b 地下城市剖面分析㊂1 居住;2 办公㊁酒店;3 屋顶活动平台;4 商业娱乐;5 公共空间;6 城市公共空间;7 地下公共停车场;8 轨道交通㊂图3㊀香港九龙超级交通城Fig 3㊀SectionofHongKong scitytransportation,Kowloon多伦多地下城地下两个交通站点与公共空间㊁中庭空间㊁商业酒店空间功能相复合㊂站点人流自然引入地下公共空间㊁建筑公共空间㊁商业空间,并向文化㊁办公空间扩散,构成功能复合的空间系统㊂重庆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紧凑立体化形态设计研究 袁㊀红,等47㊀香港九龙超级交通城包括联合广场综合体及九机铁站两个部分,以轨道站点为动力源,人流向中庭公共空间㊁城市公共空间㊁商业办公空间扩散,构成功能复合的利用㊂3㊀因地制宜选择地下空间开发形态重庆商业中心具有凹槽型(三峡广场)㊁斜坡型(观音桥)㊁凸起型(南坪)㊁平坦型(杨家坪)㊁半岛型(解放碑)等多种形态[3],在具体的地块,也会出现多种坡地形态,在不同的坡地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可以减少土石方的开挖量,也可以为地下空间创造单面采光㊁引入自然通风,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及节约能源㊂具体形式包括:1)退台式(图4)㊂地下空间屋顶形成了城市的流动基面,满足城市公共活动,退台式的布局可以局部引入光线和通风[4]㊂图4㊀重庆东海湾社区退台式商业步行街Fig 4㊀DesktopcommercialpedestrianstreetofeastbaycommunityinChongqing2)覆土式(图5)㊂运用整体覆土的方法,利用高差及半地下空间增加城市空间容量,入口结合广场设置,极大地减少了地下空间的负面心理[5]㊂图5㊀重庆观音桥地区覆土式地下空间Fig 5㊀SoiltypeundergroundspaceofguanyinqiaoregioninChongqing3)填充式(图6)㊂三峡广场火车站利用凹槽空间减少土方开挖量,同时与原有的地下商场及地铁站联通,促进三峡广场商业中心地下空间的连片发展[6]㊂4)多城市基面式(图7)㊂渝中区半岛型商业区具有大量的沿江崖壁,在崖壁上设计地下空间,可以扩展空间容量,大量地下空间屋顶也可以成为观景图6㊀重庆三峡广场建筑改建填充凹槽空间Fig 6㊀FillinggroovespacereconstructedfromthebuildinginChongqingthreegorgessquare平台,增加商业中心区的平地面积㊂1 嘉陵江;2 嘉滨路;3 纸盐河酒吧街;4 天成巷;5 异域风情街;6 城市阳台;7 沧白路㊂图7㊀重庆洪崖洞剖面及多城市基面Fig 7㊀Halfundergroundspaceandmoremulti⁃levelurbangroundplaneinChongqingHongyadong5)大规模地下城市设计(图8)㊂朝天门广场地区半岛型商业中心在三个方向上具有高差㊁且坡度较大,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城市设计可以提供大面积的屋顶平台及广场,利用地下空间可增大城市公共空间及绿地面积[7]㊂1 朝天门广场;2 贵宾应急通道;3 车道;4 商业;5 车库;6 嘉长大道;7 平台广场;8 地铁站;9 新华路;10 公共通道;11 公交车站;12 天桥;13 公交车道;14 车库坡道㊂图8㊀朝天门地区城市设计剖面Fig 8㊀ThedesignedsectionofChaotianmenSquare4㊀建立立体步行网络从商业中心集聚发展的角度出发,站点核心区域范围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构成800 1000m的全地面步行系统㊂通过Goole⁃Earth测量香港旺角片区㊁香港中环片区的海拔高度可知:旺角片区地势平坦(平均坡度1 85%),发展地下步行系统;中环片区地形起伏较大(平均坡度84%),发展地面㊁空间立体步行系统(蒙特利尔㊁中环片区㊁旺角片区各站48㊀工业建筑㊀2016年第46卷第6期点直线距离为500 600m)[8]㊂由此可以推断:山地城市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平面网络系统适宜在平坦地区发展,如杨家坪㊁三峡广场㊁南坪等,地下街随地面交通或者广场扩展,与地面形态对应㊂对于地形起伏的区域而言,如解放碑㊁观音桥CBD则应该考虑建立地下㊁空中步行系统㊂在站点核心区域内发展地下步行网络,运用空中步道向外扩展㊂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断:城市地下空间的结构发展最终是与地面结构相对应的,将继续随地面 多中心组图 式格局,在各中心区域形成网状结构,而在组团间以立体交通的方式连接㊂5㊀将地形高差转化为多层次的城市基面山地城市高差既是设计的难点,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因素㊂利用地形高差设计多层次的入口可以最大化地引入人流㊂如北城天街的设计通过地形高差,设计对外街的出入口,与城市空间相接,见图9;日月光广场的设计,分别在不同3层㊁2层㊁1层㊁地面层㊁地下-1层均设出入口,可以从各个方向出入,见图10㊂图9㊀观音桥北城天街跌落式出入口Fig 9㊀CascadeexitofGuanyinqiaoStreet1 入口广场;2 青年路人流;3 和平路人流;4 商业;5 停车场;6 餐厅;7 电影院;8 地下室底板㊂图10㊀日月光多层次城市基面及出入口Fig 10㊀Multi⁃levelurbangroundplaneandexitofthemoonlight观音桥商圈的设计整体随地形进行开发,下沉景观广场㊁步行街广场㊁表演舞台㊁建筑平台自然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城市基面,在城市基面下半地下㊁地下空间得到很好的利用(图11)㊂1 轨道交通3号线;2 嘉年华大厦;3 观音桥广场;4 建新北路;5 公交站;6 天街2号;7 天天尚街;8 香港X大厦;9 美食街;10 北城天街;11 建新东路㊂图11㊀江北观音桥商业中心步行街剖面Fig 11㊀SectionofthepedestrianstreetinGuanyinqiao6㊀结束语通过对商业中心区发展演变过程研究,总结归纳商业中心区扩张的规律,其发展过程抽象归纳为六个步骤㊂提出地下空间的利用是整合城市空间的一种形式,其实质是增强空间之间的联系使之达到功能混合㊁复合利用的目的㊂地下空间开发以公共交通站点为 发展源 ,竖向及平面方向均遵循 交通空间 公共空间 商业空间 娱乐空间 办公空间 这样一个层级布置原则,达到功能的复合及协调㊂重庆山城地下空间发展因地制宜地选择退台式㊁填充式㊁覆土等㊂通过对重庆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形态演变研究可知,城市地下空间的结构发展最终是与地面结构相对应的㊂平坦地区地下空间位于道路及广场下方,高差地区地下空间除分布在道路及广场下方外,还可形成立体步行网络,因此重庆地下空间将延续地面 多中心组图 式格局,在各中心区域形成网状结构,而在组团间以立体交通的方式连接㊂参考文献[1]㊀袁红.重庆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2]㊀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㊀殷子渊,孙颐潞. 负空间 意象:香港的地下城市[J].世界建筑导报,2012(3):24-27 [4]㊀郑怀德.基于城市视角的地下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5]㊀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㊀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重庆沙坪坝高铁广场投标文本[R].北京: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2011.[7]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朝天门城市设计方案[R].重庆: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8]㊀格兰尼,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许方,于海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收稿时间:2014-07-08;修回时间:2014-08-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40);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KQNYB12021)作者简介:潘竟虎(1974—),男,甘肃嘉峪关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分析。
E-mail :panjh_nwnu@ 。
快速城市化是中国正经历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能够清晰地刻画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城市的空间扩展、功能演替和群组空间的融合,必然引起空间形态的剧烈演变,而城市中不同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壮大、组合、嬗变,也必将强烈地作用于城市的形态演化过程[1]。
城市空间形态(Urban Morphology )指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在外部形状、紧凑度和破碎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城市在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城市功能结构、空间发展政策以及规划管理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2]。
城市空间形态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成为了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历经经验主1990—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潘竟虎,戴维丽(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构建了SVBI 指数,以多时相、多波段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1990—2010年中国62个主要城市的建成区,通过测算各城市的紧凑度、形状指数及分维数,分析城市空间扩展和形态演变趋势。
结果发现,20年间我国主要城市的扩张速度与城市的级别成正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1990年和2010年两个年份城市空间形状趋于稳定,集中于正方形与矩形之间;城市的空间紧凑度总体提升,分维数呈下降趋势;城市扩张方向往往趋向于少数几个方向,“摊大饼”式的扩张不多见;39个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合理;H 形和星形形态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城市化推进、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城市新空间要素出现和政府调控力度加大是影响62个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4-0020-05 收稿日期 2022-05-31摘 要 网络媒体的快速兴起推动着网红空间的爆发式增长,产生了巨大的网红经济效应。
然而目前出现了不少盲目跟风营造网红噱头的场所,其所打造的网红空间跳过了空间演化所需的过程,对视觉效果的过分追求与对空间的忽视使得不少网红空间成为了一次性的消费产品,最终造成空间与资源的浪费。
该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聚焦空间演化问题,借助访谈、实地调研与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以重庆龙门浩老街为例,从空间表征、空间实践、表征空间三个层面对网红空间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网红空间应以空间内容作为打造重点,结合多元共治模式,利用网络进行及时的多方反馈,建立可持续性的空间经济发展。
关键词 网红空间 空间生产 空间演化 网络文本Abstract and use the network for timely multi-party feedback to establish sustainable space economic development.Keywords Internet celebrity space, Space production, Spatial evolution, Network textE v o l u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I n t e r n e t C e l e b r i t y S p a c e B a s e d o n Space Production Theory: A Case Study of Longmenhao Old Street in Chongqing周铁军 | Zhou Tiejun 张 雯 | Zhang Wen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网红”消费模式出现,不少独特的空间、建筑与文化成为了城市之间竞争的核心力量[1],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得网红招牌成为了不少企业所追求的营销手段[2]。
空间形态研究报告空间形态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空间形态是指城市、乡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包括建筑物的分布、道路网络、绿地和水体等。
研究空间形态对于城市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解决城市问题,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二、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研究城市的空间形态,以深入了解其结构和布局,并探讨其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收集城市的空间数据,包括建筑物、道路、绿地和水体等。
2. 空间分析:利用GI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包括建筑物的密度、道路的连通性、绿地和水体的分布等。
3. 居民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居民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感受和评价。
四、研究结果1. 建筑物分布:研究发现,城市的建筑物分布呈现集聚分布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地区和人口密集的区域。
2. 道路网络:道路网络的连通性对城市的交通流畅性和出行便利性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城市交通拥堵的地区往往是道路网络密集的地方。
3. 绿地与水体:绿地和水体的分布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城市绿地和水体分布不平衡的地区往往存在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4. 居民评价:通过居民调查,发现居民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评价普遍较低,主要原因是建筑物密集、道路拥堵和绿地不足等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1. 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空间形态的合理布局,避免过度集聚,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2. 交通规划:在交通规划中,应注重道路网络的合理布局,提高交通的连通性和流畅性,减少交通拥堵现象。
3. 环境保护:应加强城市绿地和水体的保护和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4. 居民参与:应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和设计,听取他们的声音并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创造更适宜的居住环境。
六、研究局限1. 数据来源和可靠性: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和质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重庆市主城区城市扩展分析
沈静雅;翁季
【期刊名称】《灯与照明》
【年(卷),期】2024(48)1
【摘要】夜间灯光数据能够对城市夜间的照明特征进行成像,从而揭示人类活动的强度,且因其具有覆盖范围广、回访周期短等特点,逐渐成为监测城市扩展情况的可靠数据源。
以重庆市主体规划范围内的主城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DMSP/OLS 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辅以MODIS NDVI数据和Landsat数据提取该区域内城市建成区的范围,研究城市建成区扩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夜间灯光数据可以有效提取长时序的重庆市主城区城市建成区信息,重庆市主城区的城市建成区范围呈现由中心向四周扩展的趋势,重庆主城九区的城市建成区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
【总页数】5页(P34-37)
【作者】沈静雅;翁季
【作者单位】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兰白西城市群空间扩展分析
2.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中心区域提取与分析\r——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3.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和夜间灯光数据
的城市增长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4.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分析5.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城乡结合部空间识别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风貌主要问题初探
黎海霞
【期刊名称】《城乡规划:城市地理学术版》
【年(卷),期】2016(0)5
【摘要】重庆城是典型的山水城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有着独特的城市风貌,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风貌出现了诸多问题。
本文在重庆主城区城市风貌的组团协调、滨水空间、建筑布局、道路景观、廊道建设、传统风貌、城市眺望点、城市色彩管控等方面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以期帮助进一步理清重庆主城风貌管控思路,提高整体城市风貌品质。
【总页数】6页(P24-29)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城市风貌;风貌问题
【作者】黎海霞
【作者单位】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二0一五年度重庆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J], ;
2.重庆市规划局编制完成《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 [J], ;
3.柳州市城市风貌特色现状及规划策略研究——以柳州市城市主城区风貌特色专项
规划为例 [J], 耿磊
4.重庆市主城区城市森林建设树种规划初探 [J], 易吉林;秦琴;张帆;马跃
5.山地城市空间形态适应性初探——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J], 黄海静;温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