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源农药--绿色植保卫士

植物源农药--绿色植保卫士

植物源农药--绿色植保卫士
植物源农药--绿色植保卫士

植物源农药--绿色植保卫士

1.概述

农药主要用来防治农作物有害生物,具有效率高、见效快、实施简易、可大规模应用等优点。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生产和消费农药的大国之一。传统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此外,农副产品由于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与传统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以下优点: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施用后较易分解为无毒物质,对环境无污染;组分多元化,使害虫较难产生抗药性;对有益生物(即害虫天敌)安全;可以大量种植,而且开发费用也较低。植物源农药对靶标生物的作用机理与常规化学农药的差别也很大。常规化学农药通常仅作用于靶标生物某一生理系统的一个或几个位点,而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复杂,通常能作用于靶标生物的多个位点,有利于延缓靶标生物的抗药性。另外,有些植物源农药还能刺激植物生长,起到生长调节作用。植物源农药是新型高效、无残留、无公害的所谓的绿色农药。

在农业生产中,人类利用植物源物质杀虫防病的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人类使用最早的农药是植物源农药和矿物质农药。公元前1000多年,古希腊《荷马史诗》中已有用硫磺熏蒸杀虫防病的记载。中国的《周礼》、《山海经》、《神农本草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古籍中,均有使用植物性、动物性、矿物质药物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的记载。这些农药的应用历史长达数千年。

19世纪以来,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植物源农药的开发逐渐从经验阶段上升到科学实验阶段,如除虫菊、烟草、鱼藤发展为商品化加工制剂并广泛使用。自20世纪40年代以后,有机合成农药占据了市场,植物源农药逐渐被人类所忽略。到60年代后期,有机合成农。药的种种弊端使天然产物农药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对印楝的研究带动了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研究的植物种类达数千种,开发成功的产品也很多,并已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2.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与有机合成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选择性高、低毒、易降解、害物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目前,对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较广泛和深入,纵观各类植物源杀虫剂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杀虫作用方式特异

植物源杀虫剂除具有与有机合成杀虫剂相同的作用方式(触杀、胃毒、熏蒸)外,还具有拒食、抑制生长发育、忌避、忌产卵、麻醉、抑制种群形成等特异的作用方式。如川楝素对菜青虫具有拒食、胃毒、抑制生长发育作用,对桔二叉蚜具有较好的忌避作用;万寿菊根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有强烈的忌避作用;苦皮藤对粘虫等多种害虫具有麻醉活性;八角茴香精油可完全抑制赤拟谷盗和黄粉虫的繁殖,从而抑制种群形成。上述特殊的作用方式并不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阻止害虫直接为害或抑制种群形成而达到对害虫的可持续控制。

2.2 对环境安全

植物源农药的主要成分是天然存在的化合物,这些活性物质主要由C、H、O等元素组成,来源于自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形成了其固定的能量和物质循环代谢途径,所以在施用时,不易产生残留,不会引起生物富集现象。另外,田间试验也证明,植物源油剂具有不影响环境的优越性。

2.3 对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

从作用方式来看,植物源农药一般是通过胃毒作用或特异性作用来驱杀害虫的,触杀作用较少,因此对天敌等非靶标生物应是相对安全的。0.2%苦皮藤素乳油对鱼类、蝌蚪、家蚕、蜜蜂、瓢虫、蚯蚓、麦田和稻田土壤微生物等非靶标生物均表现低毒。然而,许多植物源次

生物质也是高毒物质,如烟碱对人畜高毒,鱼藤酮为中等毒性,苦参碱也为高毒。可见,植物源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是相对的。因此,在植物源农药开发中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应尽量选择低毒种类,而且在应用中也应注意科学施用。

2.4 杀虫作用机理不同于常规农药

传统的有机合成杀虫剂大多是神经毒剂,而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机理较复杂。如印楝素主要是扰乱昆虫内分泌系统,影响促前胸腺激素(PTTH)的合成与释放,减低前胸腺对PTTH的感应而造成20-羟基蜕皮酮的合成、分泌不足,致使昆虫变态、发育受阻;苦皮藤素Ⅳ的麻醉作用机理有2种可能:一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轴突和突触;二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点,导致神经-肌肉传递阻断。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下,上述植物源农药的特点也使得其在生产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如速效性差,一般是调节有害生物种群的形成和发展,并不直接杀死害物,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不易被农民所接受;易降解,持效期短,需多次施药,增加了生产成本。

3.植物源农药分类

科学研究发现,大约2400 多种植物为抵御外来侵害而产生对有害生物具有抑制活性的次生代谢物,其中约有 1 万种次生代谢物已完成了分子结构鉴定,这些天然化合物中许多种对昆虫表现出毒杀作用、拒食作用或产卵忌避作用。利用这些活性成分开发的植物源农药商品种类较多。

3.1杀虫生物碱

杀虫生物碱包括烟碱、苦参碱、百部碱、苦豆碱等,是植物源农药中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一类。高效杀虫剂吡虫啉就是仿烟碱分子结构而合成的,害虫接触该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麻痹死亡。苦参碱作为植物源农药的代表,几乎达到了作为理想农药所要求的全部标准:广谱、对天敌干扰小、对脊椎动物无明显毒性和药害、降解迅速、资源丰富,可再生等等

3.2 柠檬素类化合物

在楝科、芸香科、苦木科等植物中存在1 种三萜类化合物,称为柠檬素类化合物,在防治作物病虫害方面有重要作用,典型植物有印楝、苦楝。

3.3 萜烯类

包括蒎烯、单萜类、倍半萜、二萜类、三萜类。这类物质有拒食、内吸、麻醉、忌避、抑制生长发育、破坏害虫信息传递和交配, 兼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主要有印楝素、川楝素、茶皂素、苦皮藤素、闹羊花素等。

3.4 萘醌和黄酮类

多以甙或甙元、双糖甙或三糖甙状态存在, 对昆虫表现为拒食和抗生作用。主要有鱼藤酮、毛鱼藤酮、胡桃醌、类鱼藤酮等。苦皮藤素是从卫矛科多年生灌木苦皮藤中提取出的1 种植物源杀虫剂,能防治多种害虫而对人、畜、鸟类、鱼类、蜜蜂等安全,使用后无残留,不污染环境。苦皮藤素不是单一化合物,而是一系列具有二氢呋喃多元酯结构的化合物,其中活性最高的是麻醉成分苦皮藤素Ⅳ和毒杀成分苦皮藤素Ⅴ

3.5 精油类

是一类分子量较小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 此类不仅具有毒杀、熏杀、忌避或引诱、拒食、抑制生长发育等作用, 还具有昆虫性外激素的引诱作用, 多用于防仓库害虫, 如菊蒿油、薄荷油、百里香油、肉桂精油、松节油、芸香精油、芜香精油等。

3.6 光活化毒素类

这类物质在光照下对害虫杀伤力成几倍甚至上千倍的提高, 它们在植物中广泛存在, 如聚乙炔类的茵陈二炔等。

3.7 甾体类

此类具有拒食、毒杀和抗生作用, 主要有Nic- 1、Nic- 2及植物质蜕皮酮、牛藤甾酮等。此外, 还有羟酸酯类, 如除虫菊酯: 木脂素类, 如乙醚酰透骨草素; 糖苷类, 如番茄苷等。4.植物源农药的不足与推广应用中的问题

4.1 活性成分含量和活性强度的不稳定性

植物中的次生物质是植物为抵御有害生物和不利环境因子等而产生的,因此同一种植物中具农药活性物质的含量可因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组织器官、地域分布、生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加之植物源活性成分的复杂性,因而在直接开发利用植物源农药中,应注意建立严格的化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检测技术,以保证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活性强度。

4.2 活性成分的复杂性

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多,含量差异大,这不仅使分离、纯化工作困难,而且难以明确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协同、增效还是拮抗,给毒理学研究也造成了许多困难。因此,在研究中应明确植物的次生代谢物中各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协同、增效或拮抗),才能更好地开发应用植物源农药。

4.3 制剂加工的特殊性

植物源农药在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上,与有机合成农药有一定差异,特别是植物源杀虫剂对害虫作用的靶标有所不同。因此,在剂型和药剂分散体系的设计上也要有所不同。对这些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将能更有效地发挥植物源农药在田间的使用效果,这在印楝的开发中已得到充分的体现。

4.4 植物源农药的使用特点

由于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方式特殊,作用速度相对较慢,在田间使用时除应掌握与常规杀虫剂相同的施用技术(如适时、适量、喷洒均匀周到)外,还应根据其特点灵活运用,以保证这类药剂防治效果的正常发挥。如在虫口密度过大时,应先使用速效型药剂压低虫口,然后适当使用植物源杀虫剂进行扫残;或以低毒、速效的化学杀虫剂和植物源杀虫剂混用,如印楝素和阿维菌素混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拒产卵剂应在成虫产卵初期用药;引诱剂应结合速效性有机合成农药使用;拒食剂应考虑和内吸性药剂或持效性触杀剂结合使用。总之,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应把植物源农药当作一种“协调”的手段,而不应像使用化学农药一样,将其作为一种“应急”的主要措施。

4.5 推广应用中的问题

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尚未形成,对生产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还没有严格的约束监督机制,绿色农产品的市场潜力还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给植物源农药的推广增加了难度。由于生物技术的兴起和过分渲染,植物源农药生产中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许多非生物农药产品被冠以植物源农药、绿色农药、环保农药的名称。许多企业在其申报的植物源农药获得登记后,在植物源农药产品中又加入化学农药成分,甚至纯粹以化学农药来冒充植物源农药,欺骗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大量的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混配制剂的出现,其增效作用和增效机理不甚明了,也对植物源农药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

近年来,虽然农产品价格有所提高,但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也相应增大,多数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高品质生物农药的推广。而有些接受了植物源农药的农民,在实际使用中得不到正确指导,往往在发生病虫害以后才施药防治,而植物源农药起效慢的特点使其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不出良好的防效。

4.6 商品化程度

目前在无公害农作物生产中使用的植物源农药品种偏少,供应量不足,价格较高。同时,大多数植物源农药生产厂家的规模较小,生产工艺与技术力量比较落后,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要求相差较远。在农药市场上,植物源农药仅占农药销售总量的1%左右,

这其中品种、货源及价格是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开发出来的新农药品种必须具有特殊优点,具有非常高的内在活性,用量少,与环境相容。植物源农药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人畜低毒,而且在环境中易降解,残留量小。目前国际上杀虫剂的三大支柱是从植物源杀虫活性物质中找到先导化合物,并以此为模板,经化学模拟创新的。在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中、生物防治将成为控制农业生物灾害、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作为生物防治重要组成部分的植物源农药、加快发展、加速产业化是顺应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今后农药工业发展的方向。我国可利用的具有农药活性成分的植物资源丰富,加之各地荒山、荒地均可种植,生产植物源农药投资少,见效快,原材料广泛,投资利润率和收益率均很高。而且提取后的植物药渣可制成有机复合药肥,如含有川楝素的氨基酸复合肥,不仅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善作物果实的品质,而且能增强作物的抗旱、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的能力,由尿素、磷铵、磷酸二氢钾、微量元素、稀土、硫磺、植物性杀虫剂、助剂、水等组成的多功能叶面肥,它的最大特点是追肥、抗病、杀虫同时进行。因此,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的前景十分广阔。同时,开发植物源农药还将为我国部分山区开辟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5.研究方向

从有害生物与植物的关系出发,研究和利用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将是研制新农药的主要途径之一。植物源农药将会越来越多地为新农药研制提供新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对其进一步模拟修饰合成有望发现结构全新、机理独特、安全高效的农药新品种。与传统大量合成、随机筛选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开发周期更短,投资更低,成功机率更高。

我国对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开发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对植物源农药的研究深度还不够,今后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5.1 继续扩大农药资源植物的筛选范围。这不但可发现新的高活性植物,也可保护我国植物

资源的知识产权,在国际资源大战中占据一席之地。

5.2深入探讨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发现新型分子模型,以期合成高活性的化合物,为开发高

效植物源农药提供物质基础。

5.3 积极探索高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和分子靶标,以促进我国农药毒理学的发展,也可为实

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5.4加强活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如内生菌培养、细胞培养等,以解决植物源农药工业化

生产中的自然资源瓶颈限制问题。

5.5开展植物源农药的田间使用技术研究,以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

6. 对植物源农药生产管理、推广应用的思考与展望

6.1 合理定位

目前植物源农药因价格偏高限制了推广应用,需要合理的定位,找准应用范围,转变劣势,促进其发展。

6.1.1 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无公害农产品经济效益较高,同时生产操作规程对化学农药的禁止或限制使用使农民倾向于选择植物源农药。蔬菜、果树、茶叶、烟叶、中药材等禁止使用高毒农药的作物,其质量检测要求高,也可重点推荐使用植物源农药。

6.1.2 立体种植养鱼、养蟹稻田。

该类农田目前在南方发展迅速,面积较大,对施用农药的选择有较高的要求,既要对水稻病虫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又要对鱼、蟹等水产安全。低毒、广谱的植物源农药具有对应优势,可经过试验示范进行推广。

6.1.3 出口创汇农业。

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农产品贸易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必须降低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保证质量安全。植物源农药符合国际质量安全要求,可做重点推广使用。

6.2标准化与规范化

对植物源农药产品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建立完善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产品执行标准进行严格审查,以利于生物农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农药审查登记管理部门必须要求企业对申报产品的组成成分如实申报,对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综合审查,尽可能地对提交的样品进行综合测试,杜绝以混配制剂冒充单剂、以非生物制剂冒充生物制剂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规范市场化行为,加大对违禁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督、检查,根据监督抽查和群众举报的线索,彻底清查名不副实、质量低劣的产品

6.3 配合协作与宣传推广对于植物源农药产品

生产企业要增加品种,改善剂型,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宣传投入,改善工艺,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价格优势。各级政府、科研、开发机构,通过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扩大植物源农药开发使用基础,提高用户使用的积极性。加强对适宜开发植物源农药的资源植物的培育,与其他林木混交种植不仅可以优化生态环境,驱避害虫,改善单一树种易造成病虫害暴发流行的不利状况,还可以源源不断提供植物源农药生产所需的原料,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体现,也为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宣传植物源农药在无公害农作物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对杀虫效果的评价也要转变传统观念,不单以迅速杀死害虫的数量作为标准,要看施药后对害虫的拒食作用、驱避效果等综合防控效益,逐步提高对植物源农药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大力提倡“绿色农业”,加强环境保护,贯彻执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和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今天,积极研究和开发植物源农药,对保证我国13亿人口的食物安全有着深远的意义。从农药科学的发展来看,在农药研制、使用上“回归自然”,是社会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无公害农作物生产中,植物源农药虽然具有自己的优势,发展势头也高于化学农药。但要占据药剂防治中的主导地位或取代化学农药也不是短期能够达到的,其发展还必须依托于农业技术与农民科技素质及绿色植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不能把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对立起来,应吸取化学农药研发与推广中的经验来研究生物农药,将生物技术同化学手段结合起来,植物源农药才能得到切实发展。

农药植保基础知识

第一节、农药基础知识 1、农药定义 农药,目前世界上统一的英文名为pesticide——即为“杀害药剂”,但实际上所谓的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以后,通过较长期的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到17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1.1农药的发展史 农药,目前世界上统一的英文名为pesticide——即为“杀害药剂”,但实际上所谓的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以后,通过较长期的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到17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 农药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在古希腊,已有用硫磺熏蒸害虫及防病的记录,中国也在公元前7~5世纪用莽草,蜃炭灰、牧鞠等灭杀害虫。而作为农药的发展历史,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以天然药物及无机化合物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有机合成农药时代,并从此使植物保护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早期人类常常把包括农牧业病虫草害的严重自然灾害视为天灾。以后,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到17世纪,陆续发现了一些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农用药物。他们把烟草、松脂、除虫菊、鱼藤等杀虫植物加工成制剂作为农药使用。1763年,法国用烟草及石灰粉防治蚜虫,这是世界上首次报导的杀虫剂。1800年,美国人Jimtikoff 发现高加索部族用除虫菊粉灭杀虱、蚤,其于1828年将除虫菊加工成防治卫生害虫的杀虫粉出售。1848年,T.Oxley 制造了鱼藤根粉。在此时期,除虫菊花的贸易维持了中亚一些地区的经济。这类药剂的普遍使用,是早期农药发展史的重大事件,并至今仍在使用。 ? 自公元900年,中国使用雄黄(三硫化二砷)防治园艺害虫以来,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了一批人工制造的无机农药。 ? 而开发最早的无机农药当数1851年法国M.Grison 用等量的石灰与硫磺加水共煮制取的石硫合剂雏型——Grison 水。到1882年,法国的https://www.doczj.com/doc/821834008.html,lardet 在波尔多地区发现硫酸铜与石灰水混合也有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效果,由此出现了波尔多液,并从1885年起作为保护性杀菌剂而广泛应用。目前,无机农药中的波尔多液及石硫合剂仍在广泛应用。 ? 有机合成杀虫剂的发展,首先从有机有机氯开始,在40年代初出现了滴滴涕、六六六。二次大战后,出现了有机磷类杀虫剂。50年代又发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这时期的杀虫剂用药量为0.75~3㎏/h(千克/公顷),而上述的三大类农药成了当时杀虫剂的三大支柱。 ? 在当代,由于高残留农药的环境污染和残留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从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陆续禁用滴滴、六六六等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和有机汞农药,并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以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如世界用量和产量最大的美国,与1970年建立了环境保护法,其把农药登记审批工作由农业部划归为环保局管理,并把慢性毒性及对环境影响列于考察的首位。鉴此,不少农药公司将农药开发的目标指向高效、低毒的方向,并十分重视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努力,开发了一系列高效、低毒、选择性好的农药

济南市绿城园林植保信息11期

济南市绿城园林植保信息 2018年11月 主办部门:济南绿城商学院 协办单位:禾林道农科诺普信八方生态坪安园林植保绿城园林植保 冬季园林养护提示 随着立冬和小雪节令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夜间开始冰冻,第一场雪将不定期降临。阔叶树落叶,苗木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地被花卉除秋菊等少数耐寒种类外,地上部分枯萎,地下部分休眠。 本月绿化养护管理要点 1、清洁园圃 清理枯枝、落叶沤制肥料,清园消灭病菌及害虫越冬场所 2、冬季修剪 进行冬剪,乔灌木冬季修剪本月应全面开展,按树木修剪要求进行修剪。高空作业注意安全,安全带、扶梯等工具使用前注意检查。苗木伤口直径≥2cm的要涂抹坪安伤口愈合剂,防止伤口感染病菌,剪后枝条一定要清除,防止病虫枝二次侵染,清除枝干上越冬态园林病虫。修剪后整体喷洒45%石硫合剂或硫悬浮剂一次。 3、施肥 土壤上冻前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最好,可掺加一些复合肥。以树穴周边挖坑或挖沟埋施为宜,乔木平均每株≥2 kg;灌木每平方米≥1kg。 4、浇冻水

以夜间上冻白天解冻时浇水为好,水量要大,一定要浇透,增强保墒抗冻效果。冻水浇完后,户外水管放水,排空管道存水,防止冻裂管道。 5、苗木防寒设施搭设 新植苗木由于根系少、树势弱,需要防寒。个别品种也需要防寒,如石榴、葡萄、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玉兰、紫薇、七叶树、大叶女贞等。防寒方式:模纹色带、绿篱需搭设防寒棚。藤本深埋或覆盖,大叶女贞树干包裹,较抗冻的乔木草绳绕干,风大的位置在迎风面搭设风障,不抗冻的全株围挡(如法国冬青、石楠、海桐等)。 6、园林树木涂白 涂白的作用为防止冻害和日灼、杀菌、治虫、增加园林景观效果。可根据不同的作用调配涂白剂,最好能兼顾,侧重杀菌、杀虫的可多加石硫合剂,如百日红涂白时,就可多加石硫合剂,对越冬的紫薇绒蚧有很好的杀灭效果。 本月病害发生趋势 11月气温明显下降,病害危害减少。上旬危害五角枫、杨树、黄栌、金鸡菊等植物的白粉病;由于蚧壳虫、蚜虫、木虱等刺吸类害虫危害引起的紫薇、青桐、朴树、大叶女贞等植物的煤污病危害较普遍,近期继续发生,注意继续喷药防治。锈病、霜霉病、炭疽病、叶斑病等叶部病害还会发生,前期危害症状依然存在,注意及时清除落叶并集中处理以减少病源。 一、五角枫白粉病 1、危害特点 五角枫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煤层,后期白粉状霉层会变为灰色。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展开、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株死亡。 2、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浇水,合理施肥,适时修剪整形,去掉病梢、病叶,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 (2)生长期可交替使用500~800倍的代森锰锌、百菌清、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进行预防,发病期用加特秀1000倍液,双嘉花木杀菌剂1000倍液或粉锈清800倍液喷雾防治。 二、杨树白粉病

绿色植保方案

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广应用各项绿色植保技术,扎实做好病虫害防灾减灾工作,持续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稻病虫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以“防灾减损、提质增效、保障安全”为目标,以一贯务实作风和高度责任感,扎实做好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公共服务,加快推进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控制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障农业增产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水稻病虫危害总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粮食高产万亩示范区控制在3%以下,高效低毒友好对路农药使用面积达30%以上,利用杀虫灯诱杀害虫绿色防控面积达100%,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认真抓好标准化专业防治组织1至2个,合同服务面积800亩以上。每个乡镇要在粮食高产示范片建立1个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建立1个标准化专业防治组织,全面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并在核心攻关区建立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综合示范区,示范面积300亩以上,综合利用杀虫灯灭虫、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友好对路农药以及科学用药技术等手段,解决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污染,确保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我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样板。加快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逐步解决病虫害防治和农村劳力紧张的矛盾,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 三、防治措施 (一)主推绿色xx技术 1、稻田耕沤治螟技术。在螟虫越冬化蛹高峰期,及时耕沤冬闲田和绿肥田,灌深水浸沤,使螟虫不能正常羽化,降低发生基数。冬种田收获后和早稻收割后及时耕沤,也有一定灭螟效果。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简介 剂型:0.3%、0.5%、0.6%、0.7%乳油 作用机理与特点:印楝素是从印楝树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剂,具有拒食、驱避、内吸和抑制生长发育作用。主要作用于昆虫是内分泌系统,降低蜕皮激素的释放量;也可以直接破坏表皮结构或阻止几丁质的生成,或干扰呼吸代谢,影响生殖系统发育等。鳞翅目昆虫对印楝素最敏感,表现为拒食、蜕皮时间延长、蜕皮不完全、畸形或蜕皮时死亡。防治贮粮害虫也很有效。 防治对象:印楝素在国内登记用于防治甘蓝小菜蛾和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 1、防治甘蓝小菜蛾,小菜蛾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发生期间施药,注意喷雾均匀,视虫害发生情况,每7天左右施药一次,可连续使用5次。每亩用0.3%乳油300-500毫升或0.7%乳油60-80毫升,或0.5%乳油125-150毫升/亩喷雾,安全间隔期5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或1%苦参·印楝素乳油60-80毫升喷雾,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个作物周期的最多使用次数为5次。 2、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时,每亩用0.3%乳油90-140克或0.7%乳油60-80毫升,每季最长使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3天。 注意事项: 1、不可与呈碱性物质混合使用。2、对蜜

蜂、鱼类等水生生物、家蚕有毒。蜜源作物花期禁用,使用时应密切关注对附近蜂群的影响。3、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蚕室(及桑园)附近禁用;鸟类保护区禁用等警示用语。4、使用时应穿戴防护服各手套,避免吸入药液。施药期间不可吃东西和饮水。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5、避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接触。 中毒急救:中毒症状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等。急救措施:1、不慎吸入,立即将吸入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及安静处,病情严重者请医生对症治疗。2、皮肤污染或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3、误服中毒,立即携标签送医院,对症治疗。

最新农药植保知识

农药植保知识

农药植保知识 农药化工知识 农药基础知识 概论 农药的发展历史:农药的使用可追朔到公元前1000多年。在古希腊,已有用硫磺熏蒸害虫及防病的记录,中国是民间使用药物防除农作物病虫害很早的国家。古代的民间传说和著名著作,例如明朝万历年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朝崇祯年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都有砒、贡、铅、铜等防病治虫的记载。而作为农药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以天然药物及无机化合物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有机合成农药的时代,并从此使植物保护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农药的概念 农药的含义及其包括的范围,古代和近代是有所不同的,不同国家也是有所 差异;但是目前在国际交流中,已经统一使用pesticide一词,含义和范围大体 趋于一致,即杀有害物剂。 在我国,1997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对什么是农药做了明确的规定: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农业、林业的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药品,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使用农药的目的是预防、消灭、控制有害生物对农业的危害,用不用农药主要看有害生物可能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而定。二、农药来源有天然物质、化学合成、生物提纯等等。 2、农药的分类 农药的品种很多,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注册的已有1500多种,其中常用的达300余种。为了研究和使用上的方便,常常从不同角度把农药进行分类,其分类方式较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按照用途防治对象来分,分为杀虫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这种分类方法比较通俗易懂,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二、按来源来分,矿物源农药,即利用天然矿物中的无机成分来作为农药使用的,如砷酸钙等。生物源农药:比如植物源农药印楝素、鱼藤等。化学合成农药多指有机合成农药,现代农药以此类药剂为主,品种多,用途广,比如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 三、按化学结构分类。常见有机磷类,如辛硫磷、三唑磷、马拉硫磷等。 氨基甲酸酯类,如仲丁威、灭多威、异丙威、丁硫克百威等;拟除虫菊酯类,如 甲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等;杂环类为近几年新兴起的潮流,常见有 吡虫啉、啶虫脒、虫螨睛、氟虫腈等。

城市园林植保生物防治技术应用论述

城市园林植保生物防治技术应用论述 发表时间:2019-04-23T16:30:58.48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作者:龚程 [导读] 对生物防治方法进行分类分析,可以将其分为植物杀虫、植物杀菌、转基因抗病与抗虫等多种类型。 佛山市顺德区顺茵绿化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城市园林的建设健全,是对城市环境的优化,同时其自身携带一定的观赏价值,为居民带来审美体验。而植物作为城市园林体系主要的组成部分,园林事业的发展面貌可以通过植物的生长情况体现出来。因此,做好植物保护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生物防治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保生物;防治技术 引言: 生物防治方法或者是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进程中的应用,作用于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的原理大体上是“以菌治虫”或“以虫治虫”。对生物防治方法进行分类分析,可以将其分为植物杀虫、植物杀菌、转基因抗病与抗虫等多种类型。 1城市园林植保生物防治技术的具体应用 1.1 微生物农药 自然界中,生化农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它是某一类生物性化学物质经过加工处理以后得到了的产物,它的频繁使用可能会使园林中病虫的耐药性增加,因此微生物农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被大力的推广使用。微生物具有特异性,对病虫害开展的防治工作具有针对性,对人体,环境不产生危害和污染。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先进化,白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原生物等数十种微生物或者是其代谢产物被发现,并研制成各种微生物农药进而投入使用。B t 制剂可以被认为是现阶段生产规模交大,且利用率极高的一种细菌农药,有研究资料显示,这一微生物农药在城市园林植保进程中的应用,可以对19有研究试验表明,苏芸金杆菌注入苹掌舟蛾体内时,其死亡率高达98%,Bt乳剂1 000倍液与0.05%洗衣粉混合可以使抑制槐幼虫的生长发育,使其自体功能衰退率达92.2%。此外,绿僵菌及镰刀菌等真菌农药的应用也达到了对病虫害防治的目标;而病毒农药这一微生物农药的研制是建立需要有核型多角体病毒与颗粒体病毒作为基础,作为一种高效型的生物制剂,在菜粉蝶、茶毛虫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上已经应用。此外,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对斜纹叶蛾这一害虫发挥了极强烈的杀灭消除的效果;病原线虫在园林防护工作的应用,利用自身特有的搜索能力对那些转蛀性或寄生性的害虫发挥了防范的特效。 1.2 天敌昆虫 借助天敌的力量去达到对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是极为高明的方法。天敌大体上可以分为捕食性及寄生性两种,前者典型代表有蜻蜓目、螳螂目,后者有双翅目、鳞翅目等5个目98个科。 对昆虫天敌类型进行划分,可以细分为肿腿蜂科、赤眼蜂科、茧蜂科、蚂蚁及瓢虫五种类别。肿腿蜂科:目前发现的已有2 000余种,3目22科,可以防治50多种昆虫,天牛类20种,如光肩天牛、松墨天牛、菊天牛和梨小食心虫等。赤眼蜂科:现阶段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松毛虫赤蜂与舟蛾赤眼蜂,它们在城市园林植护工作中的应用,对以鳞翅目天蛾科、夜蛾科为首的8科54种病虫害发挥预防与管治的性能。茧蜂科:作为数量极为庞大的寄生蜂群,优茧蜂亚科种类就高达600个,可以寄生在鳞翅目幼虫、半翅目和直翅目幼虫的体内,进而发挥防治灭虫的性能。蚂蚁是捕食性天敌的代表,毛毛虫是城市园林植物上常见的虫害之一,而能对毛毛虫起到杀害效果的蚂蚁目前发现了48种。此外,弓背蚁属、多刺蚁属、举腹蚁属在城市园林植保进程中的应用,可以对对松毛虫、松茸毒蛾、小眼夜蛾起到高效的防治作用。瓢虫:我国研究人员目前已经发现捕食性瓢虫目前200多种,占全世界的1/4以上,这一微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保进程中的应用,对蚜虫、叶螨发挥巨大的防治功能。 1.3 抗生素类农药 抗生素类是微生物(包括动植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所产生的化学物质,能有选择性地抑制某些微生物生长或灭杀某些微生物。我国研制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防治植物病害的农用抗生素方面主要有:井冈霉素、公主岭霉素、春雷霉素、多效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武夷霉素、庆丰霉素、克生霉素等十多个品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于防治白粉病、炭疽病等。近年来开发投产的新品种阿维菌素更是开抗生素杀虫之先河,已成为防治多种害虫和害螨的最优良、最重要的品种之一,另外,新型药剂浏阳霉素、华光霉素杀螨效果较好,并对有益昆虫有保护作用。 1.4 生化农药的利用 生化农药(又名特异性农药),是指那些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化学物质,经人工合成或从自然界的生物源中分离或派生出来的化合物,如昆虫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种治虫新技术,我国已在昆虫信息素生物学、化学和应用领域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工作。每种植物都含有各自的挥发物质,植物挥发性物质属于植物次生性物质,包括烃、醇、醛、酮、酯、有机酸等,其一般性气味组分即绿叶气味组分通过植物生物合成产生,可影响许多昆虫的行为。据研究,蚜虫在寻找寄主植物的识别过程中,寄主植物释放的植物次生性挥发物质(他感信息化合物)起重要的通讯引导作用,研究害虫时寻找寄主植物中所利用的化合物质及其感受机制,可为害虫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对利用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抗虫育种、生物防治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5 植物源农药的利用 植物源农药是指从植物中直接提取的某种具有农药功能的物质。世界各国从6000多种植物中发现了近2000多种具有害虫防治活性的植物次生物质,其成分主要是生物碱、糖苷类、毒蛋白、精油、有机酸、酯、酮类、多聚炔与噻吩类以及萜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可以杀死、驱避或扰乱害虫生长发育,这就是植物源农药的基础。从印楝中提取的印楝素(Azadirachtin)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最有发展前景的植物性杀虫剂,其杀虫谱广,且对天敌安全。植物次生物中还有一大部分是昆虫激素类似物。拉方特等(1996)报道已鉴定出植物脱皮酮约150种,昆虫保幼激素类6种;其他的如从喜树中提取的喜树碱是一种植物性昆虫不育剂。从闹羊花及黄杜鹃中提取的闹羊花素一11I (Rhodojaponin—ni),从砂地柏中提取的脱氧鬼臼毒素(Deoxpodoph Uotox—in)和鬼臼毒素(Podophllotoxin),从阿拉伯茶(Cathnedulis)中提取的DL一阿拉伯茶酮(Cathinone)及其他如马桑毒素(Cofiamytin)、川楝素(Toosendanin)等,在研究应用方面

植保高手总结150个农药复配秘方非常实用

植保高手总结150个农药复配秘方非常实用 为大家总结和推荐出一些农药安全高效使用的配方,觉得好,就收藏起来备用。 吡虫啉+噻嗪酮 2:21 稻飞虱, 吡虫啉+噻嗪酮 2:7 稻飞虱 吡虫啉+噻嗪酮 1:9 稻飞虱 吡虫啉+噻嗪酮 1:4 稻飞虱、粉虱 吡虫啉+毒死蜱 1:11 菜青虫、蚜虫、稻纵卷叶螟、飞虱 吡虫啉+三唑磷 3:37 飞虱、二化螟、三化螟 吡虫啉+三唑磷 3:47 三化螟、飞虱 吡虫啉+杀虫单 1:29 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稻飞虱、二化螟 吡虫啉+仲丁威 1:19 稻飞虱、蚜虫 吡虫啉+异丙威 1:4 飞虱 吡虫啉+敌敌畏 1:20 飞虱

敌敌畏+高效氯氰菊酯 39:1 茶小绿叶蝉、蚜虫、蓟马、白粉虱、梨木虱、稻飞虱、白蚁、黄条跳甲 敌敌畏+毒死蜱 6:1 稻纵卷叶螟、稻飞虱 敌百虫+毒死蜱 1:1 稻纵卷叶螟、二化螟 敌百虫+三唑磷 5:1 三化螟 敌百虫+乙酰甲胺磷 2:3 稻纵卷叶螟 毒死蜱+噻嗪酮 3:2 飞虱 毒死蜱+三唑磷 1:4 二化螟、三化螟 毒死蜱+辛硫磷 1:4 韭蛆、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毒死蜱+异丙威 3:10 稻飞虱、二化螟 阿维菌素+毒死蜱 1:169 二化螟、斑潜蝇、小菜蛾 阿维菌素+杀虫单 1:50 稻纵卷叶螟 阿维菌素+三唑磷 1:84 三化螟、二化螟 阿维菌素+三唑磷 1:84 二化螟 丙溴磷+辛硫磷 6:19 稻纵卷叶螟、小菜蛾 三唑磷+辛硫磷 1:1 二化螟 噻嗪酮+杀虫单 1:4 稻纵卷叶螟、飞虱、二化螟 噻嗪酮+杀虫单 2:3 飞虱 常用蔬菜杀虫剂混用配方 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 1:4 小菜蛾、菜青虫 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 1:14 美洲斑潜蝇、梨木虱、小菜蛾

公共植保与绿色植保的发展与期望

公共植保与绿色植保的发展与期望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种植业大国,粮、棉、油、糖、果、菜、茶等作物面积和 总产均居世界前列,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植物保护功不可没。2009年11月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 我国生态条件复杂、耕作制度多样,是有害生物多发、频发、重发的国家。目前,我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病、虫、草、鼠)1700多种,其中害虫830多种、病害720多种、杂草60多种、鼠害20多种,可造成严重危害的100多种。我国重大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60~70亿亩次,每年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60~80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6000~9000万吨、皮棉150~180万吨、油料250~270万吨。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自然损失率37%以上测算,若不采取防控措施,中国每年病虫危害损失粮食1500亿公斤、油料68亿公斤、棉花1.9亿公斤、果品和蔬菜上千亿公斤,潜在的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气候变暖和耕作制度变化的影响,生物灾害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亚洲飞蝗从我国西北方向侵入;水稻“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从西南方向侵入;病、虫、草还通过农产品贸易从我国海岸线侵入。生物灾害损失日趋严重,目前我国生物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600多亿元,局部地区损失已经重于水灾和旱灾。 植物保护是根据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的发生规律,提出防治措施并组织开展防治工作,控制其危害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随着现代农业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在控制农业生物灾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中显得逾来逾重要,对植保工作的要求也逾来逾高。而植保工作的本身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植保队伍不稳,人才难留,技术手段落后,设备老化,植保的重要地位与现状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新时期的农业防灾减灾的适应能力差,难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形势令人十分堪忧。笔者结合孝感植保现状,探求植保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植物保护工作以有效控制农业生物灾害,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障生产安全为目的,履行着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的职能作用,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时效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其职能也决定了其社会公益性。植物保护工作包括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预治预报和有害物灾害的预警、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病虫害抗药性风险监测,植物检疫以及农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任务艰巨,工作难度大、责任大。一是为害农作物的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面广,重发频率高,在我国为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害超过2000种,其中大面积严重为害农作物的病虫害有100种以上。孝感市仅粮棉油菜常年重发性病虫害有近40种,常年发生面积在1500万亩次以上。二是在些有害生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常常出人意料地突然暴发成灾,且可通过其主动迁移和被动传播,引发大面积灾害,给农业生产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重大破坏,病虫害突发性、暴发性、迁飞性、大区流行性,极易造成大范围成灾为害严重,如上世纪90年代初的稻瘟病、白叶枯病大面积流行,中后期的棉铃虫暴发,近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连年暴发等,都给有效控制其为害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及国内调运频繁,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传播的机会大大增加,检疫任务越来越重。三植保工作的工作平台是广阔的田野,保护的对象是日益复杂,监控制的对象规律多变,推广技术面对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务农的劳动力大都为老弱和妇女,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观念疆化,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孝感市植保站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村现有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在70%左右。加之植保体系发展不够,传递信息的手段较落后,严重阻碍植保技术的推广速度、深度和广度。因此,从植保工作的性质看,其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强制性的政府职能,发挥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推

植物源农药--绿色植保卫士

植物源农药--绿色植保卫士 1.概述 农药主要用来防治农作物有害生物,具有效率高、见效快、实施简易、可大规模应用等优点。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生产和消费农药的大国之一。传统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此外,农副产品由于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与传统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以下优点: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施用后较易分解为无毒物质,对环境无污染;组分多元化,使害虫较难产生抗药性;对有益生物(即害虫天敌)安全;可以大量种植,而且开发费用也较低。植物源农药对靶标生物的作用机理与常规化学农药的差别也很大。常规化学农药通常仅作用于靶标生物某一生理系统的一个或几个位点,而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复杂,通常能作用于靶标生物的多个位点,有利于延缓靶标生物的抗药性。另外,有些植物源农药还能刺激植物生长,起到生长调节作用。植物源农药是新型高效、无残留、无公害的所谓的绿色农药。 在农业生产中,人类利用植物源物质杀虫防病的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人类使用最早的农药是植物源农药和矿物质农药。公元前1000多年,古希腊《荷马史诗》中已有用硫磺熏蒸杀虫防病的记载。中国的《周礼》、《山海经》、《神农本草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古籍中,均有使用植物性、动物性、矿物质药物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的记载。这些农药的应用历史长达数千年。 19世纪以来,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植物源农药的开发逐渐从经验阶段上升到科学实验阶段,如除虫菊、烟草、鱼藤发展为商品化加工制剂并广泛使用。自20世纪40年代以后,有机合成农药占据了市场,植物源农药逐渐被人类所忽略。到60年代后期,有机合成农。药的种种弊端使天然产物农药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对印楝的研究带动了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研究的植物种类达数千种,开发成功的产品也很多,并已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2.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与有机合成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选择性高、低毒、易降解、害物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目前,对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较广泛和深入,纵观各类植物源杀虫剂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杀虫作用方式特异 植物源杀虫剂除具有与有机合成杀虫剂相同的作用方式(触杀、胃毒、熏蒸)外,还具有拒食、抑制生长发育、忌避、忌产卵、麻醉、抑制种群形成等特异的作用方式。如川楝素对菜青虫具有拒食、胃毒、抑制生长发育作用,对桔二叉蚜具有较好的忌避作用;万寿菊根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有强烈的忌避作用;苦皮藤对粘虫等多种害虫具有麻醉活性;八角茴香精油可完全抑制赤拟谷盗和黄粉虫的繁殖,从而抑制种群形成。上述特殊的作用方式并不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阻止害虫直接为害或抑制种群形成而达到对害虫的可持续控制。 2.2 对环境安全 植物源农药的主要成分是天然存在的化合物,这些活性物质主要由C、H、O等元素组成,来源于自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形成了其固定的能量和物质循环代谢途径,所以在施用时,不易产生残留,不会引起生物富集现象。另外,田间试验也证明,植物源油剂具有不影响环境的优越性。 2.3 对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 从作用方式来看,植物源农药一般是通过胃毒作用或特异性作用来驱杀害虫的,触杀作用较少,因此对天敌等非靶标生物应是相对安全的。0.2%苦皮藤素乳油对鱼类、蝌蚪、家蚕、蜜蜂、瓢虫、蚯蚓、麦田和稻田土壤微生物等非靶标生物均表现低毒。然而,许多植物源次

园林植物保护工试题含答案

植物保护技术结业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昆虫的成虫体躯分为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三体段,个体段由若干_______组成,并具有不同的附器。 2、对昆虫生长发育、繁殖活动影响最大的三个环境因素是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3、昆虫的天敌主要有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4、细菌、真菌、病毒主要的繁殖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5、病虫害的预测,按预测的内容可分为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6、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一般可分为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四个时期。 7、水稻纹枯病菌主要以_______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________和________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它寄主上越冬。 8、植物的抗病机制有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_。 9、除草剂的选择性有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10、分布于我国所有果区,是果树食心虫类最常见的一种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2分)。 1、瓢虫的前翅为() A:复翅B:鞘翅C:半鞘翅D:膜翅 2、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全变态昆虫特有的虫态是() A:卵B:幼虫C:蛹D:成虫 3、有效积温定律公式K=N*(T—To),T表示() A:有效积温B:发育天数C:发育环境平均温度D:发育起点 4、下列反映病虫危害普遍程度的是() A:被害率B:虫口密度C:病情指数D:损失率 5、属于细菌性病害的是() A:水稻白叶枯病B:棉花黄萎病C:苹果树腐烂病D:小麦锈病 6、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若拌种的有效浓度为%,100千克种子需50%的辛硫磷乳油(种子作稀释剂)的千克数为() A:B:0.5 C:D: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16分)

植保知识(简)

农作物植保知识 1.田间试验的农药不得销售。 2.除草剂的安全使用原理:⑴利用形态差异;⑵利用生物化学反应差异;⑶利用生理差异;⑷利用位置差异;⑸利用时间差异。 3.构成植物病害定义的三个部分是致病因素、病理程序和危害性。 4.高毒农药最后一次施药离作物收获的必要时间称安全间隔期。 5.农药经营单位购进农药,应当将农药产品与产品标签或者说明书、产品质量合格证核对无误,并进行质量检验。 6.农药经营单位应当向使用农药的单位和个人正确说明农药的用途、使用方法、用量、中毒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 7.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良心、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荣誉等六个方面。 8.除草剂防治农田杂草的使用方法分茎叶处理、土壤处理和杀草薄膜除草法。 9.生产、经营假农药、劣质农药应进行以下处罚: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部门没收假农药、劣质农药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吊销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由化学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田间试验的农药不得销售。 11.除草剂的安全使用原理:⑴利用形态差异;⑵利用生物化学反应差异; ⑶利用生理差异;⑷利用位置差异;⑸利用时间差异。 12.构成植物病害定义的三个部分是致病因素、病理程序和危害性。 13.高毒农药最后一次施药离作物收获的必要时间称安全间隔期。 14.农药经营单位购进农药,应当将农药产品与产品标签或者说明书、产品质量合格证核对无误,并进行质量检验。 15.农药经营单位应当向使用农药的单位和个人正确说明农药的用途、使用方法、用量、中毒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

植保绿色防控工作总结

植保绿色防控工作总结 为了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科学指导防灾减灾,通过综合使用各项绿色植保技术,包括农业、生态、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技术以及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友好型化学农药和农药增效剂等应用技术,有效、经济、安全地防控病虫害,减少农药面源污染,确保我县生态环境和粮食质量安全,促进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生态建设。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挥和指导下,我县采取举办培训班、发放病虫情报、印发技术资料、现场咨询指导等多种形式,在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等产业上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现总结如下: 一、实施技术和规模 (一)小麦、玉米 在小麦上推广高效低毒农药,“一喷三防”科学用药技术,主要防治吸浆虫、麦蚜、白粉病等,实施面积27.5万亩。玉米生长中后期推广高效低毒农药“一喷多效”科学用药技术、主要防治玉米螟、粘虫、褐斑病灯、大小斑病、二点委夜蛾等,实施面积22.5万亩。 (二)蔬菜 实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一是防虫网预防虫害;二是黄板杀蚜虫技术;三是灯光诱杀害虫技术;四是以菌治虫,使用苏云金杆菌(Bt)、甲维盐、阿维菌

素、苦参碱防虫:五是以菌治菌,枯草芽孢杆菌、农用链霉素、宁南霉素、多抗霉素、春雷霉素防治各种病害。全县实施面积为3.3万亩。 (三)果树。 以樱桃、苹果为主实行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实施了以下技术;一是利用杀虫灯诱杀:用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吸果夜蛾、卷夜蛾、凤蝶和金龟子等害虫。每20亩至30亩挂放一盏,灯高离树冠1米左右:二是黄板诱杀,在粉虱、蚜虫成虫盛发期,每亩挂放20块至30块黄板。黄板高出树冠30厘米,20天至30天换一次;三是糖醋液诱杀,在吸果夜蛾、金龟子等害虫盛发期,用红糖、醋、酒糟、敌百虫、水按l:4:1:1:l0的比例配制糖醋液,盛于盆中,放到果园。每亩5盆,每周换一次糖醋液;四是驱避,在吸果夜蛾盛发期,在树冠悬挂樟脑丸,驱避吸果夜蛾;五以菌治虫,用阿维菌素防治红蜘蛛;全县实施面积为2万亩。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节省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既达到了防治效果,又节省了成本,更增加了收入,小麦、玉米全年每亩可少打3次农药,蔬菜每年每亩可少打5次药,果树每年每亩可少打4次农药,加上施药人工工资,预计每年每亩可增收节支130元以上。 (二)提高了品质、增强了竞争力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源农药中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源农药以其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来源广、成本低等多种优点,成为近年来农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现状和开发前景。关键词: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选择性高、有害物质一般很难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农药相混配等优点, 倍受全世界农药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 已成为其研究热点之一。 1.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 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萜烯类、酮类和番茄枝内酯类,此外还有木脂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羟酸酯类,如除虫菊酯等。 1. 1 生物碱类 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薜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该类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拒食和忌避及抑制生长发育等。 1. 2 萜烯类 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源农药中含量较多、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化合物 ,其中精油的大部分组成为萜烯类化合物。目前从植物源农药中发现的萜烯类主要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单萜类主要有柏科植物砂地柏叶精油中的有效杀虫成分松油烯 - 4 - 醇,它对害虫的主要作用方式为熏杀作用。倍半萜类有马桑科植物马桑中所含的羟基马桑毒素 B;卫矛科植物中含有较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主要有各种β- 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型多醇酯;苦皮藤根皮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有近 20 个α-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拒食、胃毒、内吸作用和影响试虫的产卵、孵化等生殖行为消灭害虫。 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大戟科大戟属、巴豆属及瑞香科植物中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另外还有闹羊花中主要杀虫有效成分闹羊花素-Ⅲ。该类化合物的作用方式主要有拒食、毒杀和抑制幼虫生长发育等。 三萜类化合物有目前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昆虫拒食剂印度印楝的主要活性成分印楝素 ,它对 200多种害虫有不同的作用。三萜类化合物的作用方式主要为拒食作用。 1. 3 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甙或甙元、双糖甙或三糖甙状态存在 ,具有防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鱼藤酮、毛鱼藤酮等。作用方式为拒食和毒杀作用。 1. 4 番荔枝内酯 番荔枝内酯是番荔枝科植物特征性生物活性成分之一 ,它与以往发现的各类天然产物的结构类型相比有较大区别 ,由 35~39 个碳原子构成化合物骨架 ,分子中的四氢呋喃环和末端γ- 内酯环通过碳链相连接 ,碳链上常带有羟基、酮基和乙酰氧基等。番荔枝内酯通过强烈的胃毒和拒食作用来体现其杀虫活性。 2.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园林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园林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1园林植物病害:园林植物受到其他生物的侵袭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而呈现的局部或整体的不正常状态,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或其他损失的现象。 (病理程序:生理程序发生改变---植物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产生变化----表现出病态) 受害植物在生理上没有发生病理程序,称为损伤不是病害 2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因子称为病原,间接因素称为诱因 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能互相传染),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不能互相传染)。 生物性病原(侵染性病原)是指以园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寄生藻类和螨类等,通常称为病原物,病原真菌、细菌称为病原菌。非侵染性病害:温度失调、水分失调、营养失调、有毒物质影响 3病害三角:寄主、病原、环境 4症状: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的不正常特征 病状: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表现的病变特征,如变色、坏死斑、肿瘤、萎蔫、腐烂等。 病症(sign):病原物在寄主发病部位上产生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等两方面的特征,如菌丝、粉状物、毛状物、颗粒、蘑菇、菌脓、寄生植物个体等。 (所有园林植物病害都有病状,但并非都有病症;由真菌、细菌、寄生性种子植物和藻类引起的病害病症明显;病毒、植原体和多数线虫、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凡有病症的病害,通常病状先于病症出现)·病症类型:1、营养体:菌丝体、菌膜或菌毡、根状菌索、菌核、植物体、藻体;2、繁殖体: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孢子堆、子座、伞菌、木霉菌、果实;3、病害产物:气味、菌脓。 ·病状类型:1增生型症状(促进性):瘤肿、痂疮、丛枝、叶卷曲、愈伤组织、流胶和流脂;2减生型症状(抑制性):黄化、花叶和斑驳、矮缩、簇生;3坏死型症状(分解性):枝(叶)枯、斑点和斑块、溃疡、腐烂、腐朽、顶枯或梢枯、水渍、焦灼、穿孔、枯萎、猝倒。 5生物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原病毒、植原体、植物病原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植物病原真菌:大约有70%以上的植物病害由真菌引起(白粉病、锈病、灰霉病、炭疽病、溃疡病、根朽病)多数腐生,少数寄生。 真菌的主要特征:1.有细胞核,属真核生物;2.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维管束组织;3. 有细胞壁; 4.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异养生活(寄生或腐生); 5.可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的个体发育分为营养阶段和繁殖阶段。即真菌先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然后形成各种复杂的繁殖结构,产生孢子。 真菌进行营养生长阶段的菌丝体称为营养体,组成真菌菌体的一团菌丝称为菌丝体。 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称为有隔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一般无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菌丝一般由孢子萌发后延伸生长形成,以顶端伸长的方式生长) 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菌丝细胞壁与寄主的原生质接触后,因渗透压的作用直接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的真菌,以菌丝上形成的特殊器官——吸器,深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吸器的形状由小球形、掌状、分枝状等。 菌丝组织包括:菌核、子座、菌索、假根和菌膜。菌核是营养贮藏器官,也是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子座是真菌从营养体到繁殖体的一种过渡形式,又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菌索能抵抗不良环境,而且有蔓延和侵染寄主的作用。 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以孢子作为繁殖的基本单位,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真菌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 无性繁殖:真菌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直接由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主要以断裂和芽植繁殖,无性孢子包括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粉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等。 没有鞭毛不能游动的称孢囊孢子;有的孢子囊内产生的孢子无细胞壁,具鞭毛能游动,称游动孢子。

浅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浅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袁伟方 (海南省三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海南三亚572000)摘要:为了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 量安全,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大力推广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本文对三亚地区推广应 用绿色防控的主要技术和应用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防控三亚 食品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其安全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但是,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却在不断发生。其中,2010年武汉曝出的“毒豇豆事件”在消费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海南尤其是三亚的豇豆收购市场造成冲击,导致豇豆价格大幅下跌,甚至出现了无人收购的局面,种植农户损失惨重。 化学农药残留超标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化学农药给人们带来增产的同时,也造成了病虫抗药性增强,防治难度加大。2013年,全国农技中心在重点蔬菜产区设立16个监测点,结果表明,广东、海南等南方蔬菜产区相比北方蔬菜产区害虫对田间常用药剂抗性快速上升,呈现南重北轻的特点 [1]。病虫抗药性增强,导致农民加大农药使用量,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既然不能过分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那么就要寻找其他的方法进行防治。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全国各级农业植保部门深入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绿色防控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2]。 1 绿色防控主要技术 1.1 理化诱控技术 1.1.1灯光诱控技术 大家熟知的一个成语叫“飞蛾扑火”,讲的就是飞蛾对光的一种趋性。灭虫灯就是利用昆虫的这种趋光性,设置昆虫敏感的特定光源,夜晚在田间开灯,吸引昆虫飞过来,在光源外配置高压电网杀死害虫,死后的害虫直接落到专用的接虫袋中。灭虫灯能够诱杀菜蛾、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