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19.55 KB
- 文档页数:5
其实印象中最初粗略翻看这本书上的图片时,并没有乍见之欢。太过空旷的空间、太过简单的设计图案、再加上封面那张直直瞪着镜头外边的严肃脸,虽然都说不上哪里不好,但我明白佐藤的设计并不吸引我,因而搁置了大半个学期。
深刻体会到不应该忽视本国设计前辈们的努力和成果而只知道把注意力放在国外的吸引自己的设计上、口口声声说想做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的自己国的设计,是很浮躁且不切实际的。所以最初选择的本是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全本》和柳冠中老师的《象外集》,但是拖延症根植于心太深,按照看书的进度很难如期看完并完成读后小论文,思绪混乱之际恰好拿起手边放了太久又刚好是在推荐之列的超级整理术。的确,光自我压迫和自责没有用,也许整理下自己会是当下迫切需要做的也是合理完成作业的解决之道。
身为艺术指导/创意指导的佐藤可士和,被誉为‘能够带动销售的设计魔术师’。其简单、创新并富有视觉震撼力的作品,总能以崭新的创意抓住众人目光,一再为品牌形象及商品营销提出新的可能。如果说原研哉奠定了无印良品的设计哲学的话,那么佐藤可士和就创造了UNIQLO优衣库的视觉精神。
他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从‘整理’开始,整理自己与对方的想法,能够掌握本质、面对课题、找出方法,最终产生感动人心的设计。
空间整理的目的,在于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愉快而迅速地做好工作,不但让他人开心,自己也感到快乐。工作是人生食粮,不愉快便失去意义;以义务感面对工作,更无法获得幸福。既然一定得做,不如开开心心去做。严格区分工作和私人,将工作单纯视为工作,努力充实私人时间的想法,非常缺乏效率。而有意义地度过有限的时间,真心享受工作才是最实际的解决之道。彻底执行整理,不是以“义务”的心态执行整理术,工作环境定能大幅改善。绝非为了整理而整理,而是一种“如何享受舒适生活”的根本方法论。是探讨工作、人际关系,专门解决核心问题的“超级”整理术。所以,从办公桌四周的空间,乃至于工作上
的问题、人际关系等各种情况皆能适用。简直判若两人。工作室“Samurai”正在执行的企划,大大小小的共计三十件。彻底执行整理术,训练判断力,工作技巧长足进步,加快推敲项目、完成裁夺,并迅速下达正确的决断。
将自己从事的设计工作视为充满创意的整理术。因为要创造出一个设计,就必须彻底整理目标对象,找出最重要的关键—本质,再将它化为有形之物。正如只要换个想法,黑白棋的棋子就能一个接一个翻面,因此积极面对工作:“原来整理是这么快乐的一件事啊!”
“整理”对于设计师来说,看起来会让人觉得颇为沉重,很多人不明白设计师为什么要谈“整理术”。作者看来,合格的设计师更像是一名医生。优秀设计师的工作绝对不是无视客户本身的风格,从个人的灵感来创造新的东西。设计师必须不断跟客户沟通,以找出客户的产品中有没有正确传达出的优点,并且正确地表达,让商品和大众之间能够沟通无碍。
每天身处制作现场,让他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广告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受人关注。工作人员经常因为一个小的细节而反复争论推敲,但很多时候最终消费者对此甚至是无动于衷。无论制作多精美的广告,如果没有引起消费者共鸣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设计师不是艺术性的自我表现,而更像是代替客户进行诊疗、解决问题的医生。对于面临困境、不知该如何解决的企业,设计师就要像医生一样对企业进行问诊。从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事件中找出症状的症结以及治疗的方向,帮设计师和客户理清思绪,也是“整理术”的初衷。
他相信,设计师的工作绝不仅仅局限于创造自己的作品,而是要解决对方的问题。只有设法将解决方法化成有形之物时,才第一次使用到设计的创造力。
前部分关于空间整理的部分,相对读下去比较吃力,动机论和方法论,虽然很多建议很直接有效并且切实可行,但是“道理都懂,就是难做到啊”的源于自身的惰性的无力感还是比较强烈。首先出现的,是他以简洁著称的工作室,即便是储物架也整齐排列了相同规格、分门别类装着整理好的资料的纸箱,会议空间放置了二十张椅子和长桌,墙壁只挂了一幅大型艺术画,整体格调统一,极力省却无谓装饰是装潢的一大重点。最初看到图片,感觉已经干净空白得到让我不能
接受的地步了,想着自己随手乱放东西的习惯和堆满东西杂乱不堪的桌子,想着果然还是适当整理整理不至于太乱会符合实际情况也更可实现一点。
但文中提到的艺术指导=医生,表面应付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与对症下药无法根除病源是相同的道理。(对症下药一般指‘针对病症开方用药。比喻针对症结所在,做有效的处理。’我以为这里应该不是取这个本意,用治本治本来类比更合适)不是对症下药而是调整身体轴心,恢复原有健康。在提倡速成高效的今天,“慢条斯理”的东西,看起来相对困难的、性价比不够的总在被慢慢放弃和淘汰。大家都避免麻烦避免犯傻害怕犯错,大家都很匆忙,匆忙到什么也没落下又更像什么也没留下,也不明白自己在赶什么想赶什么。大家都很聪明,知道要努力抓住更多的什么但又好像抓不到什么。
列举的‘依照“掌握状况一导入观点一设定课题”的顺序进行。像个医生问诊、掌握状况,整理对方的思绪;导入观点、穷究问题本质;设定课题、找到课题。’通过对公文包内容设定优先排序进行舍弃,赢得与“不安”“暂且”的战斗。决定物品的固定位置,比较功能类似的物品进行取舍,文件或数据只保留最终版本,柜子的多余空间可充当临时避难所,名片、虚拟空间、档案的命名、计算机内自由空间的规划,利用“框架”提升办公环境的舒适度,援用虚拟空间的办公室空间整理术等等都是非常有效实用可行的方法。可能还是没有办法完全实行,但是记住了:比如东西用了放回原处、出了问题先找原因、完成一个课题马上整理最好就保留最后的版本、文件命名要有迹可循要好找,以及没什么用的东西尽量别往包里塞,早点有这个意识至少回家返校的路上会轻松很多,因为这么多年不变的惯例是寒暑假带回家的作业从来不会打开。
到了“信息”整理阶段,开始被内容吸引住。提出的‘对信息提出观点,穷究问题本质、导入观点的最终目标是导出远景、在对方心中建构形象、找出理想的“远景”、退一步观察、抛开自以为是让视野更加开阔、改变想法转换观点导出远景、以“全新”的观点将一切转为优势、一旦迷惑就试着想象具体场景.....结合举的麒麟极生的商品开发乃至广告活动、明治学院大学的品牌形象、国立新美术馆标志的实例,看着他从拿到项目一步步思考一点点接近本质并最终做出极有说服力的方案,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死脑筋不停钻牛角尖的小孩,认死理直直